人版初中音乐《赫哲族民歌》教案.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36117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版初中音乐《赫哲族民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版初中音乐《赫哲族民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版初中音乐《赫哲族民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版初中音乐《赫哲族民歌》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版初中音乐《赫哲族民歌》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版初中音乐《赫哲族民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版初中音乐《赫哲族民歌》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版初中音乐赫哲族民歌教案二、年级:九年级三、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等。四、设计思路: 1、我的家乡多美好是一首很好听的赫哲族民歌。在学习这首歌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用老师的范唱或聆听录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首歌曲我们可以采用听唱结合视唱的方法学习,学唱歌曲应注重表现歌曲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歌曲的内容及表现方法,在学生学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在歌唱技巧上加以指导。2、乌苏里船歌是本单元的重点欣赏曲目,因此要引导学生细致聆听。欣赏时,可首先聆听独唱歌曲乌苏里船歌,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并体验其赫哲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在初步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及民族风格时,应鼓励学生跟随录音

2、轻声哼唱并思考其情绪特点及民族风格表现在哪里。其次,再聆听混声合唱乌苏里船歌,并从音乐要素上(如:节奏、旋律、音色、结构、织体等)感受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内在关系,体验其艺术表现上的主要特征,进而深入地理解其民族风格之本质。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可在感受、体验乌苏里船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唱一唱我的家乡多美好,并从中发现其有关联的内容,进而探索民歌与创作歌曲间的源流关系。通过讨论研究,学生应该认识:社会实践是创作音乐的重要源泉;而大量地积累民歌也是一种重要生活体验,即或说它算不上是源,至少也是一种“流”。人们只有在源流中深入地体验生活,才有可能获得创作的灵感,也才有可能创作出有价值的音乐艺术

3、作品。反过来说,创作音乐需要以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为基础,也需要有大量的民歌积累,但它绝不是社会实践或民歌的机械照搬。相反,创作音乐应该源于生活,更应该高于生活,更带有典型性和艺术性。从我的家乡多美好与乌苏里船歌的关系中,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这个道理。在聆听和体验的基础上,应围绕歌曲的情绪、风格特点以及源流关系等进行适当的讨论,也可介绍适当的文艺理论书籍(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相关部分)在课前阅读。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积极地参加与分析、判断和理解问题,并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五、教学目标:1、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喜欢我国东北地区的民歌、民间音乐,并乐于

4、了解起义音乐文化。2、能够用明朗质朴、兴奋自得的情感演唱我的家乡多美好。3、能够感受乌苏里船歌的歌唱情绪,并能体验起民族风格。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感受、体验乌苏里船歌歌唱情绪,体会其中少数民族的歌曲特征,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原型我的家乡多美好。难点:从我的家乡多美好与乌苏里船歌的关系中,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创作音乐应该源于生活,更应该高于生活,更带有典型性和艺术性”这句话的道理。七、教材分析:1、我的家乡多美好充分表现了赫哲族人民热爱生活、勤于劳作、热情好客的民族风尚。歌曲为C徵调、2/4拍、中速、单乐段的结构。其节奏平稳、均匀中带有跳动的感觉;其旋律流畅而婉转,具有明显的抒情色彩。我的

5、家乡多美好的第二段歌词中“三花”是指松花江特产鱼类,即鳌花、鳊花、鲒花;“五罗”是指松花江特产的鱼类,即哲罗、法罗、雅罗、铜罗、胡罗这五罗。2、乌苏里船歌是根据东北地区赫哲族民歌素材创作成的一首独唱歌曲。其重要的原始素材是我的家乡多美好。歌词是郭颂与胡小石合写的;旋律是汪云才、郭颂改编的。这首歌曲的引子自由而辽阔。那极富赫哲族特色的民歌衬词(阿郎赫尼哪)及曲调,犹如遥对青山、隔江远眺者的呼唤及悠悠而来的缥缈回声。它将人们不由自主地带到那烟波浩淼的、静谧祥和的乌苏里江景之中。摇曳跌宕的间奏,令人联想到,江面上荡漾着的渔船及张网劳作的赫哲族渔民。那优美婉转的歌曲主体,唱出了赫哲族人民对美丽家乡的热

6、爱、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歌曲的尾声是引子的再现。它不仅起到了与引子前后呼应的作用,也给人带来渔船冉冉远去的印象。这一切,使人们沉浸在一派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在独唱曲的基础上,著名作曲家瞿希贤将其改编为一首混声合唱。这首合唱不仅保留了原歌的基本风貌,还突出地发挥了合唱音域宽、音色丰富、和声性强、便于转调等优势,使歌曲的艺术形象表现得更加完美。引子高亢而自由,首先由男高音领唱唱出,接着由混声合唱作轻声应和,婉如歌者的回声。它使人想到这样一幅画面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渔舟穿梭往来、歌声漫江飞扬一派和平宁静的景象跃然纸上。歌曲的主体部分由三个段落组成。第一段落运行在降A宫调上。那悠

7、扬的主旋律由男高音领唱来承担,女低音声部作复调呼应,最后的衬词部分由混声合唱作收束。第二个段落先在降D宫调上运行,而后又转回到降A宫调上。这个段落由温柔的女低音声部唱主旋律,由女高音作复调呼应。至衬词部分仍由混声合唱作收束,同时也自然地、不露痕迹地转回降A宫调。第三个段落明显地转回到降A宫调。它先由女高音声部唱主旋律,其他声部为其作和声衬托;随后,又由男高音声部唱主旋律,其他声部则为之作映衬。这样,在主体部分便形成一种音域有对比、音色有对比、调性有对比、织体有变化的多层面状态。于是,混声合唱的美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曲的尾声也是引子的再现。结尾处的和声效果给人以余音袅袅、意犹未尽的感受。八、

8、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多媒体课件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之后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歌曲是属于哪几个民族的,歌曲的名字是什么?播放东北民歌摇篮曲教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个歌曲的名字?学生:摇篮曲,是东北的汉族民歌。教师:同学们回答得没有错误,那请问东北指的是哪儿几个省市呢?学生:东北三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教师:那我们再来听一首歌曲,看看这首歌曲描写的是哪儿呢?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学生:描写的是松花江一带。教师:同学们答得非常的好,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生活在松花江沿岸、乌苏里江河畔的少数民族赫哲族的民歌-我的家乡多美好。(二)新课教师:下面我们就共同来了解一下这个民族吧!展示

9、多媒体课件教师:找学生读出赫哲族的历史以及生活习惯学生:高声朗读教师:既然赫哲族的人民这么热爱音乐,想来他们的音乐作品也会深深地吸引我们的,现在我们就来听听这首民歌我的家乡多美好,让这个神秘民族的人们带着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当地的风光播放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教师:我觉得这个曲调很熟悉,但又不知道在哪里听过?我们先来把这首歌曲随着音乐一起来哼唱一下吧学生:随着刚才的音乐哼唱教师教唱谱子并纠正歌唱技巧上的问题学生:用明朗质朴、兴奋自得的情感演唱我的家乡多美好教师:哦,我好像有点想起来了,看看我下面给大家播放的歌曲和这首我的家乡多美好有什么相同之处吗?播放歌曲乌苏里船歌教师:谁知道这首歌曲的演唱这是谁?

10、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学生:郭颂教师:那同学们听过了这首歌之后,觉得和我们刚才学习的那首歌曲有什么类似的地方吗?学生:有,觉得像一首歌曲,但还不完全一样。教师:乌苏里船歌是根据东北地区赫哲族民歌素材创作成的一首独唱歌曲。其重要的原始素材是我的家乡多美好。歌词是郭颂与胡小石合写的;旋律是汪云才、郭颂改编的。现在明白为什么这两首歌曲的旋律这样的类似了吧!教师: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是创作音乐的重要源泉;而大量地积累民歌也是一种重要生活体验,即或说它算不上是源,至少也是一种“流”。人们只有在源流中深入地体验生活,才有可能获得创作的灵感,也才有可能创作出有价值的音乐艺术作品。反过来说,创作音乐需要以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为基础,也需要有大量的民歌积累,但它绝不是社会实践或民歌的机械照搬。相反,创作音乐应该源于生活,更应该高于生活,更带有典型性和艺术性。从我的家乡多美好与乌苏里船歌的关系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道理。(三)小结教师:同学们还想不想听听赫哲族的其他的民歌呢?今天我就找来一首被黑鸭子组合演绎过的民歌-四季,希望同学们从中能感受到他的民族气息。在音乐声中结束本次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