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的流行看人们对服装的审美.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036137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社会的流行看人们对服装的审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社会的流行看人们对服装的审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社会的流行看人们对服装的审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社会的流行看人们对服装的审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社会的流行看人们对服装的审美.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社会的流行看人们对服装的审美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的流行,对服装的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同时也会使审美弱化或窒息,要用慧眼看流行。流行,其意义就是广泛地和盛行。应该是流行一词还没有诞生之前,流行就存在了。人类存在的,有许多亿年了。在那混沌、蒙昧、原始的漫长岁月里,人类就和其它动物一样赤身裸体地生存着。后来,随着人类的进化,萌生了羞涩意识,便寻来树皮、荷叶等遮身蔽体,就有了最早的服装。而大家纷纷都采树皮、荷叶蔽体,便是一种流行。到了有文字记载的时期,我们更能看到这种流行的端倪了。约在公元前26世纪左右的黄帝时期(距今近五千年)有了衣裳的概念。中国风俗史•黄帝至夏商记载:“育蚕之事始

2、黄帝,而衣裳冠冕,亦起于是时。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是也。文明日启,则华丽日增。”中华文明史的发端,也是以真正意义上的服装的流行为标志的。有了服装,对服装的审美便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审美又不断牵动着服装的流行。通过走进博物馆,我们了解到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贵族中就一度流行着一种右衽直裾式的衣袍。这种衣袍的用料选择和使用十分讲究,有各种锦面绵袍,有图案各不相同的绣绢面绵袍、绣绢单衣和绣罗单衣。它们大多都以锦、绣或特殊的绦带作领、袖、裾、摆的边缘部,这既可以美化衣着,又因比较厚实而可使衣袍更为挺括,保持整齐的外形。这种在今天看来也令人叹服其美的服装,在古代的贵族间得以流行,说

3、明那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已达到较高的层次,是观念牵动了流行,都认为它好看,就流行起来;而社会的流行,又对审美进步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人们不断地追新猎奇,创作出更多、更有其它审美效果的、多不胜数的服装来。比如唐装,就是前人在一拨又一拨服装流行热中推出的又一创举,是审美观念的又一重大更新。唐装以其着色简洁浓烈、大红大紫,图案鲜明耀目、浑圆和谐,有象征太平盛世、大福大贵意义的特点,而不仅在唐朝流行,还绵延多代。当我们看到如今的国家领导人还身穿唐装,出现在重要的外交场合时,怎能不由衷地赞叹:真是不朽的唐装!在一拨又一拨服装流行中,还特别值得举例一提的,是旗袍。旗袍本是满族的有代表性的服装,当然也是满族

4、人的审美结晶。过去的满族,春夏秋冬、男女老少都离不开旗袍。旗袍的样式和结构虽很简单圆领、捻襟、窄袖、带扣绊、两面开叉,但却很美观,别具一格,深受满族人的喜爱。后来也深受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喜爱,广泛流行,绵延至今。服装流行推动审美观念的进步,不但体现在去创造另一种新颖的服装式样,也体现在对当下流行服装的改进和完善上。再比如旗袍这种服装样式,就经过满族、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不断修改,将原来的“马蹄袖”去掉,将原来的四面开叉改成两面开叉,将原来的宽大下摆收小,在衣边增加镶工、绣工,镶上图案、绣上花纹等等。这就使旗袍穿起来更加爽身合体,轻盈秀美,端庄大方。如今,我们可以在不少地方的大街小巷,看到这种旗袍的影

5、子,在不少的服装模特大赛上欣赏到漂亮的旗袍。这旗袍不仅国人都爱看爱穿,不少外国人也乐于用这种服装来装扮自己。从上面我们已可看出,流行刺激审美进步(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创造新的服装样式再流行(或使已流行的样式更好、更美)这样一种服装领域的良性循环。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流行虽然有助于审美进步和提高,但在一定条件下,流行也会使审美弱化甚至窒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从长辈那里了解到的那个“史无前例”的大革命时期,很多“命”被革了,当然服装也没有幸免。似乎在一夜之间,那些鲜艳的、能展现人体曲线的、基本能体现各种人穿着特点的服饰,都羞于穿戴了,而那种宽宽大大、男女不分、最好是洗得发白的“绿军装

6、”模式,却成了人们的首选。不管是男人、女人、老人、少年,都不顾性别、特点地把自己的“本人”放在一边,而只着力突出自己“革命人”的标志,在这种极左的狂热裹挟下而大流行的时装,有什么审美价值可言么?是没有的,有的只是对审美的弱化或窒息。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改革开放”也出现前所未有的局面,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本民族的、他民族的各种特点、风格的服装,都任由人们自由的选择,即使选择的离谱,也不会遭到特别的非议,因为时代在进步,政治的影子不再笼罩一切,个性化的着装正逐渐普及开来。这是人们审美意识的复苏而带来的可喜变化。然而,社会流行仍在主宰着我们的服装选择。流行米黄,便是满街的米黄;流

7、行红色,便是满街的红色;流行夹克,便是满目的夹克;流行西装,又是一律的西装在这种从众、随大流的心态和举措里,集体无意识地往往将对服装的审美放在了一边,而将流行作为首选。也许流行米黄色,某人正适合米黄,穿上魅力倍增;而另一人就不适合,穿上大煞风景,可是因为流行,就弃适合而选择不适合;也许流行紧身裤,某人正适合此类装束,其身材着此装是更显活力;而另一人就只适合穿宽松的,可是因为流行,就又弃适合而选择不适合在这种盲目跟风、让社会流行牵着鼻子走的现象中,也是没有服装审美可言的,有的只是对审美的弱化或窒息。服装除了为人体遮羞挡丑、遮风挡寒等作用外,就是能为人体增加美感,使自己和他人获得审美愉悦,为什么却

8、又会使审美弱化或窒息呢?著名的现象的代表人物、法国的米盖尔•杜夫海纳在美学与一书中说的一段话,修复我们读一读。他是这样说的:“那么,美到底是什么呢?美不是一个观念,也不是一种模式,而是存在于某些给我们感知的对象中的一种性质。这些对象永远是特殊的。这是被感知的存在在被感知时和直接感受到的完满首先,这是感性的完善,它以某种必然的面目出现,并能立刻打消任何修改的念头。其次是某种完全蕴含在感性之中的意义,没有它,对象将毫无意味,至多是令人愉快的、装饰性的或有趣的事物而已。美的对象首先激起感性,使它陶醉。因此,美的对象所表现的意义,既不受的,亦不受实践的检验;它所需要的只是被情感感受到存在和

9、迫切性而已。这种意义暗示着某个世界,某个既不能用有关事物的用语,也不能用有关精神状态的用语去定义的世界,它是二者的期望”米盖尔•杜夫海纳这些话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美是存在于某些被我们感知的对象中的一种性质,二是美的意义蕴含在我们的感性之中。这两个要点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我们所感知的对象(审美客体)中确实应有美的性质,这种性质又要确实被我们(审美主体)所感受到。用这些道理来检验,就能清清楚楚看到我们之所以使审美弱化或窒息的根源了,那就是没有看清对象中有无美的存在,也没有弄清这种美对我们是否有意义,就去盲目地跟流行,以至于弄巧成拙。通过以上的阐述和分析后,我们可以作个归纳,就是:正因为社

10、会的流行,对服装审美起着两重作用,所以,作为服装消费者的人们(每一个人都是服装消费者),一定要有一双慧眼,要用这双慧眼去理性地对待流行。当流行中确实存在对我有意义的美时,不妨顺流行而从之;当这流行对我无意义、无美可言时,不妨逆流行而背之。而在服装审美中的最佳表现,应当是不作流行的奴仆,不让流行牵着鼻子走,而要做流行的主人,让流行为我所用。不是仅在流行中寻找美,而是主要从自我的需要中寻找美。每一片树叶都是不相同的,每一个人更有不同。我是服装的主人,让最能张扬我个性的服装、最能展示我精神色彩的服装为我增美这才是服装审美上的“高人”。这种“高人”多了,不但体现着服装审美上的成熟,也体现着社会的进步、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