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太极拳校本教材.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037283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与健康太极拳校本教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体育与健康太极拳校本教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体育与健康太极拳校本教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体育与健康太极拳校本教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体育与健康太极拳校本教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育与健康太极拳校本教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与健康太极拳校本教材.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体育与健康太极拳校本教材目录第一章 太极拳基础知识一、概述3二、太极拳的保健作用5三、太极拳的特点6四、太极拳的动作要领7五、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9六、初学太极拳的注意事项12第二章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图解一、动作名称16二、动作说明17三、动作路线示意图46第三章 二十四式太极拳攻防含义一、预备势、起势攻防含义图解47二、野马分鬃攻防含义图解48三、白鹤亮翅攻防含义图解49四、搂膝拗步攻防含义图解49五、手挥琵琶攻防含义图解50六、倒卷肱攻防含义图解50 1七、左揽雀尾攻防含义图解50八、右揽雀尾攻防含义图解53九、单鞭攻防含义图解53十、云手攻防含义图解54 十一、单鞭与第九势单鞭

2、攻防含义同55 十二、高探马攻防含义图解55 十三、右蹬脚攻防含义图解55 十四、双峰贯耳攻防含义图解55第四章 太极拳的教与学的评价一、太极拳的动作评价标准57二、教师评价的注意事项57 2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拳术之一,在我国广为流传。随着武术在世界范围的推广,太极拳以它独特的运动风格和显著的健身效果闻名于世。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是国家体委组织有关专家,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简化原有的套路而创编的。它不仅简单易练,而且保留了杨式太极拳的技术精华,具有极佳的健身功能和丰富的技击招法。第1章 太极拳基础知识一、 概述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它采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

3、理论来解释拳理而被命名的。“太极”一词源出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太极”。并非说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太极本无极”之意。太极图是我国古代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产生了太极拳术。关于太极拳的缘起,据考证是于明末清初逐渐形成的。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陈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陈王廷是卓有创见的武术家,他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并参照戚继 3光的拳经创编了太极拳。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三个方面: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戚继光是

4、明代著名武术家、抗倭名将,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取了其中三十二势编成拳法套路。陈王廷吸收了其中二十九势编入太极拳套路,甚至陈氏的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照戚氏拳经,可见其影响之深。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主宰发力于全身。各式传统太极拳也都以太极阴阳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太极拳在长期演变中形成许多流派

5、,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五式:陈氏太极拳:刚柔相济,快慢相兼;杨氏太极拳:匀缓柔和,舒展大方;吴氏太极拳:柔和紧凑,大小适中;武氏太极拳:动作灵活,步法轻捷;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风格相近,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运动得到蓬勃发展。从50年代开始,国家体委组织有关专家陆续编写出版了二十四式、八十八式、四十八式太极拳,又将传统的陈、杨、吴、武、孙式太极拳整理出版。太极拳在国外也得到广泛的传播,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1989年中国武术研究院编写了适应竞赛的陈、杨、吴、武、孙式太极 4拳和综合太极拳的套路,为太极拳进一步向世界推广,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 太极

6、拳的保健作用几个世纪以来,实践证明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手段。近年来,许多科学研究也证明,打太极拳除了可以增强体质外,对高血压、溃疡病、心脏病、肺结核等疾病亦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对体育功能的认识,过去一直被忽略的治疗方法 应用体育运动来防治疾病,已经被应用到临床治疗中。从历史记载看,我国是最早应用体育防治疾病的国家之一。在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曾提到:“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导引”是一种体操活动)。不仅如此,我国的古代科学家们还进一步用科学的理论解释了“体育”能够健身治病的道理。一千八百多年前,华佗创编了“五禽之戏”作为健身运动,他的理论

7、是:“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是也。”这都说明“体育”在防病和治病中有着积极的意义。练习太极拳除全身各个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还要配合均匀的深呼吸与横膈运动,并且特别要求人们在打拳时,尽量做到“心静”、精神贯注。这样,就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善了其他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为了证明太极拳的保健作用,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对88名 55089岁的老年人进行了较详细的医学检查。其中32名是经常打太极拳的,56名是一般正常的老年人。对比观察的结果证明,常年打太极拳的老人,不论在体格方面,还是在心血管系统机能、呼吸机能、骨骼系统及代谢功能方面,都比一般的老人状况

8、好。 太极拳是一种合乎生理规律、轻松柔和的健身运动,它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影响,加强了心血管与呼吸的功能,改善消化功能与新陈代谢过程。所以,从医学的观点来看,它是一种良好的保健体操和医疗体操。 三、 太极拳的特点(一) 轻松柔和太极拳的架式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所以,练习一两遍太极拳以后,会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不会出现气喘等现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从事太极拳练习。(二) 连贯均匀整套太极拳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

9、密衔接、前后连贯,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停顿的地方。整套动作演练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三) 圆活自然6太极拳的动作不同于其他拳术,它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避免直来直往。通过弧形活动进行锻炼,使动作圆活自然,体现出刚柔相济的特点,使身体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四) 协调完整太极拳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的姿势,都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分之间要密切配合。在练习过程中,要以腰为轴,上肢和下肢动作都由躯干来带动,并且互相呼应,切忌上下脱节或此动彼不动、呆滞等现象。 四、 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各式太极拳有不同的流派特征,然而,它们的动

10、作要领基本上是一致的。(一) 神为主帅,意动身随练习太极拳的全过程都要求用意念引导动作,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中去。例如:做太极拳“起势”两臂徐徐前举的动作,从形象上看,与体操中两臂前平举的动作相似,但在太极拳的练法上,从开始做动作前就要有向前平举的意念。做气沉丹田就要有把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意念。意不停,动作随之不停,犹如用一条线把各个动作贯穿起来一样。古人在练拳过程中所总结的“神为主帅,意动身随”,就是强调用意念引导动作。(二) 注意放松,不用拙力7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在保持身体正常姿势的情况下,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关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在做动作的过程中,要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劲,人体的脊柱按自然的状态

11、直立,头、躯干、四肢等部位自然、舒展地活动,达到式式连贯、处处圆活、不僵不拘、周身协调、动作自如的状态。(三) 上下相随,周身协调太极拳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有人说,打太极拳时全身“一动无有不动”、“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成一气”,这些都是形容练太极拳时“上下相随,周身协调”的意思。初学者虽然在理论上也知道要以腰为轴,由躯干带动四肢来进行活动,但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可先练习单式动作,同时练习步法,然后再进行套路练习。(四) 分清虚实,稳定重心在掌握太极拳身体姿势的动作要领后,要注意动作的虚实和身体的重心。因为在太极拳的套路中,动作之间的连接,以及位置方向的改变,都贯穿着步法的变换和重心的

12、转移,同时,还要讲究身法和手法的运用。不论由虚到实,还是由实到虚,既要分明,又要连贯衔接,做到势断意不断,一气呵成。所谓“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就是对太极拳脚步轻盈和动作均匀的描述。(五) 自然呼吸,气沉丹田练习太极拳时,由于动作轻松柔和,要求呼吸平和,且要增加呼吸的深度,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要。太极拳运动强调运用 8腹式呼吸,以横膈上下活动完成“气沉丹田”,让腹部存养涵蓄,不使上浮,这样在练拳时就不至于因缺氧而气喘,并有助于重心稳定。注意含胸拔背有助于“气沉丹田”。 五、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一) 头部练习太极拳时,对头部姿势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所谓“头顶悬”、“虚领顶劲”,或“

13、提顶”、“吊顶”的说法,都是要求练习者头向上顶,避免颈部肌肉硬直,更不要东偏西歪或自由摇晃。头颈动作应与身体方向位置的变换、躯干的旋转相呼应,做到上下连贯协调一致。同时,面部表情要自然,下颌向里为微收,口自然合闭,舌尖轻轻顶住上颚。眼神要随着身体的转动,注视前手(个别时候看后手)或平视前方,既不可皱眉怒目,也不要随意闭眼或精神涣散。打拳时,神态力求自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不要东张西望,否则会影响锻炼效果。(二) 躯干部针对胸背,太极拳要领中指出要“含胸拔背”,或者“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意思是说在锻炼过程中要避免胸部外挺,但也不要过分内缩,应顺其自然。“含胸拔背”是互相联系的,背部肌肉随着两

14、臂伸展动作,尽量的舒展开,同时注意胸部肌肉要自然松弛,不可使其紧张,这样胸就有了“含”的意思,背也有 9“拔”的形式,从而可免除胸肋间的紧张,呼吸调节也自然了。 腰在人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保持人体行、站、坐、卧的正确姿势。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身体要求端正,不偏不倚。拳术家说:“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劲气腾然”、“腰为车轴”等等,都是强调如果腰部力量中断或在身体转动中起不了车轴的作用,就不可能做到周身完整一气。练习时,无论进退或旋转,凡是由虚而逐渐落实的动作,腰部都要有意识地向下松垂,以帮助气的下沉。注意腰腹不可用力前挺,以免影响转换时的灵活性。同时,腰部向下松垂,可以

15、增加两腿力量,使下盘(下盘指髋关节以下身体部位)得到稳固,使动作既圆活又完整。在配合松腰的要领当中脊椎骨要根据生理正常姿势竖起,不可因松腰而故意后仰前挺或左右歪斜,以致造成胸肋或腹部肌肉的无谓紧张。对于臀部,练太极拳时要做到“垂臀”(或称“敛臀”),这是为了避免臀部突出而破坏身体的自然状态。练习时,要注意臀部自然下垂,不要左右扭转。在松腰、正脊的要求下,臀部肌肉要有意识地收敛,以维持躯干的正直。总之,垂臀和顶头的要求一样,应用意念调整,不是用力去控制。(三) 腿部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进退的变换、发劲的根源和周身的稳定,都靠腿部来控制。因而在锻炼时,要特别注意在重心移动的过程中脚放的位置和腿弯

16、的程度。练拳人常讲:“其根在脚, 10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可见腿部动作姿势的好坏,关系着整体动作的正确与否。腿部活动时,首先要求髋和膝关节放松,这样可以保证进退灵便。脚的起落要轻巧灵活;前进时脚跟先着地,后退时前脚掌先着地,然后慢慢踏实。初学的人,往往感到顾了手顾不了脚,而且大多数人只注意了上肢的动作,而忽略了腿脚的动作,以致影响了整体动作的练习。应该充分认识腿脚动作在姿势变换中的重要性,认真学好各种步型步法。在练习时,必须注意腿部动作的虚实,除“起势”、“收势”和“十字手”外避免重心同时落在两腿上。所谓腿部动作的虚实,就是重心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重心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

17、虚。但是,为了维持身体平衡,虚脚还要起着一个支点的作用(如虚步的前脚及弓步的后脚)。总之,既要分清虚实,又不要绝对化。这样,进退转换不仅动作灵活稳定,而且可使两腿轮换负荷与休息,减少肌肉的紧张和疲劳。做上步时,要以一腿弯曲支持体重,另一腿轻轻提起前伸(不可僵挺),脚跟自然落下,然后全脚慢慢踏实向前弓腿,这样进退自然,步幅适当。做退步动作时,前脚掌要先着地。蹬脚、分脚动作,宜慢不宜快(个别动作除外),应保持身体平衡稳定。摆脚动作(“摆莲脚”)或拍脚的动作,不可紧张,根据个人技术情况手不拍脚也可以。(四) 臂部11太极拳术语中讲“沉肩垂肘”,就是要求这两个部位的关节放松。肩、肘两个关节是相关联的,

18、能沉肩就能垂肘。运动时应经常注意肩关节松开下沉,并有意识地向外引伸。太极拳对手掌部位的要求是:凡是收掌的动作,手掌应微微含蓄,但又不可软化、飘浮;当手掌前推时,除了注意沉肩垂肘之外,同时手腕要微向下塌,但不可弯得太大。手法的屈伸翻转,要力求轻松灵活。出掌要自然,手指要舒展(微屈)。拳要松握,不要太用力。手和脚的动作是完整一致的,如果手过度向前引伸,就容易把臂伸直,达不到“沉肩垂肘”的要求;而过分的沉肩垂肘,忽略了手的向前引伸,又容易使臂部过于弯曲。总之,做动作时,臂部始终要保持一定的弧度,推掌、收掌动作都不要突然断劲,这样才能做到既有节奏,又能连绵不断、轻而不浮、沉而不僵、灵活自然。 六、 初

19、学太极拳的注意事项(一) 练好基本动作,不要急于求成从表面看,太极拳运动轻松自如,没有难度,其实,它对周身各部位都有较高的要求,其运动的方法与我们的日常活动有较大的区别。初学者很难一开始就做到全身协调、形神兼备,常常不能分清动作的起止、手脚不能兼顾、体会不到动作的发力顺序。相对于套路来讲,太极拳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要简单得多。有的 12练习几乎是静止不动,如无极桩;有的仅有手部动作,如升降桩、开合桩;有的只做脚下练习,如单独步法练习。因此,初学者从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入手,就不容易出现错误动作,才能体会到太极运动的劲力、方法、配合。太极拳界历来流传“十年练架子,十年练套路,十年练推手”的说法,也就是

20、说非三十年不能领会太极精髓,尽管把练习太极拳的各阶段划分太长,但却充分说明,练习太极拳要打架子(基本动作)、练套路,最后才能用于实战技击。(二) 速度要均匀初学太极拳时宜慢不宜快,从慢上练功夫、打基础。先把动作学会,把握动作要领,熟练以后,不论速度稍快或稍慢,都要从头到尾保持均匀。打一套“简化太极拳”,正常的速度是45分钟,有的人慢练,可长达89分钟,但也不可太慢。(三) 架式不可忽高忽低初学时架式可以高一点,也可低一点,但在“起势”时就要确定高低程度,以后整套动作要大体上保持同样的高度(除“下势”以外)。体弱者最好采用高一点的架式练习,随着动作的熟练和体质的增强,再练中型架式或低一点的架式。

21、(四) 要掌握适当的运动量太极拳运动虽然不如其他拳术和其他运动项目运动剧烈,但是它要求上下肢在一定的弯曲下做慢动作,加之要求全身内外上下高度协调统一,所以,还是有一定运动量的。特别是下肢的运 13动量比较大。因为打太极拳,一方面要求两腿分清虚实,体重经常由一条腿来负担,而这条腿又是在膝关节弯曲情况下来支撑体重的;另一方面,由一个姿势转到另一个姿势、重心由一腿过渡到另一腿上时要求缓慢,用的时间较长,这就大大增加了下肢的负荷量。所以,初学者练完一两趟“简化太极拳”,往往会感到两腿酸痛,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坚持练下去,这种腿部酸痛现象就会消失。每次锻炼的时间长短、趟数多少、运动量大小,应根据工作和学

22、习情况及自己的体质而定。一般健康无病的人,运动量可以略大一些,可以连续打一趟或两趟。老年人和体弱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当调节运动量,可以单练一组或几组;也可以专练一两个式子,如“揽雀尾”、“云手”、“起势”等;也可以架式稍高一些,如“弓步”的前腿应当是膝盖与脚尖在一条垂线上,这时,膝关节弯曲度可略小一些。患有不同伤病的人,每次的运动量不宜太大,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加大运动量,必要时应征求医生的意见。总之,在初练太极拳时,运动量的掌握要因人而宜,因病制宜,不应贪多求快,急于求成。(五) 要持之以恒练太极拳同从事其他体育锻炼一样,贵在坚持。不仅开始时要积极参加练习,而且一定要坚持练下去。根据自

23、己工作或学习的时间情况,最好每天在业余时间能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练习,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或是认为已经练 14会了,或者感到病情有所好转,就不再继续坚持练习。否则,不仅不能逐步提高太极拳的技术水平,不能做到精益求精,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能更好地收到坚持练太极拳增强体质和治病防病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每天在上班前、下班后或工间操、课间操时间,在本单位的院落、空地都可以练习。有条件的最好能在清晨或晚间,到就近的公园、树林、广场、河边、空地等空气清新和环境安静的地方练习。如果这些地方设有太极拳辅导站,可以参加集体学习,收效会更好一些。15第2章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图解一、 动作名称(

24、一)第一组1. 起势(二)第二组1. 左右搂膝拗步(三)第三组1. 左揽雀尾 2. 右揽雀尾(四)第四组1. 单鞭(五)第五组1. 高探马 2. 右蹬脚 3. 双峰贯耳 2. 云手 3. 单鞭 2. 手挥琵琶 3. 左右倒卷肱 2. 左右野马分鬃 3. 白鹤亮翅4. 转身左蹬脚(六)第六组1. 左下势独立(七)第七组1. 左右穿梭 2. 海底针(八)第八组1. 转身搬拦捶4. 收势 2. 如封似闭 3. 十字手 3. 闪通臂 2. 右下势独立16二、动作说明 (一)第一组 图3-1 1. 起势开步站立 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膝关节微微弯曲,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

25、目向前平视(图3-1)。 图3-2要领:全身放松,头颈正直;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提气升掌 随吸气重心慢慢升高;两臂慢 图3-3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图3-2)。屈膝按掌 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至腹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 图3-4 对;目向前平视(图3-3)。要领:下蹲时上体要保持正直,不可前俯后仰;手的升降动作与两腿的屈伸、呼吸配合一致;呼吸均匀细长。2. 左右野马分鬃(1) 野马分鬃一丁步抱球 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

26、侧,脚尖点地;目视右手(图3-4)。17要领:抱球手离身体30厘米左右,双肘不要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脚跟着地;两手掌微微分开;目视左手(图3-5)。要领:迈步落脚要轻,重心留在右脚,不要图3-5 图3-6急于前移。 弓步分掌 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左腿前弓,脚掌慢慢踏实,成左弓步;同时上体 图3-7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随左手转视(图3-6)。 图3-8 要领:分掌和弓步动作同时完成;胸微微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上肢动作保持不变(图3-7)。要领:重

27、心后坐时,上体保持正直,不要前俯后仰。前移抱球 左脚尖微向外撇(大约4560),身体左转,随后右腿蹬伸,左腿慢慢前弓,脚掌慢慢踏实,身体重心慢慢移至左腿;同时左臂收在胸前平屈,掌心翻转向下,右手向左上划18弧放在左手下,手臂外旋,掌心上翻,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目视左手(图3-8)。丁步收腿 当重心移至前腿后,右脚慢慢收到左脚右腿向右前方斜向迈出,脚跟着地;两手掌微微分开;目视右手(图3-10)。要领:迈步落脚要轻,重心留在左脚,不要急于前移。弓步分掌 左腿自然伸直,右腿前弓成右弓步;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图3-11 图3-12 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

28、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随右手转视(图3-11)。要领:右手分掌动作要和身体右转配合,做到以腰带手。其余同野马分鬃一。 (3) 野马分鬃三重心后坐 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翘起;上肢动作保持不变(图3-12)。19要领:同野马分鬃二。 前移抱球 右脚尖微向外撇(大约4560),身体左转,随后左腿蹬伸,右腿慢慢前弓,脚掌慢慢踏实,身体重心慢慢移至右腿;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掌心翻转向下,左手向左图3-13 图3-14上划弧放在右手下,手臂外旋,掌心上翻,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目视右手(图3-13)。丁步收腿 当重心移至前腿后,左脚慢慢 图3-15收到右脚左腿向右

29、前方斜向迈出,脚跟着地;两手掌微微分开;目视右手(图3-15)。 图3-16 要领:同野马分鬃二。弓步分掌 右腿自然伸直,左腿前弓成左弓步;同时上体左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随左手转视(图3-16)。要领:同野马分鬃二。完整练习提示:以起势站位的左方为正前方,野马分鬃的三次迈步方向为左右30,成之字形路线;迈步动作时,重心不要急于前移,等脚跟着地后再慢慢移动重心;在重心的前后移动 20中,身体不要前俯后仰,重心不要有太大的起伏。3. 白鹤亮翅跟步抱球 上体微向左转,右脚跟进半步;左手翻掌向下,左

30、臂平屈胸前,右手向左上划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目视左手(图3-17)。图3-17 图3-18虚步亮掌 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先向右转,面向右前方,眼看右手;然后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再 图3-19微向左转,面向前方;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上提停于右额前,手心向左后方,左手落于左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随右手转视(图3-18)。 图3-20 (二)第二组1. 左右搂膝拗步(1) 搂膝拗步一转体侧抱 右手从体前下落,由下向右后上方划弧至右肩外侧,肘微屈,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左手由左下向上、经面部、向右下方划弧至右胸前,手心斜向下;同时上体

31、也微向左再向右转;左脚收至右脚左脚向左前迈出,右脚蹬伸,重心前移成左弓步,上体左转;同时右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左21手向下从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指尖向前;目随右手转视(图3-20)。要领:搂手、推掌动作与重心前移协调一致;上身不要前俯,肘关节微屈;右掌由耳侧向前推出过程中,手腕由直逐渐坐腕,由开始的掌指向前穿变为最后的掌根前推。图3-21 图3-22(2) 搂膝拗步二 重心后坐 右腿慢慢屈膝,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上肢姿势不变 图3-23(图3-21)。 丁步侧抱 左脚尖微向外撇,身体左转,随后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收到左脚左腿慢慢屈膝,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

32、左腿,22右脚尖翘起;上肢姿势不变(图3-24)。丁步侧抱 右脚尖微向外撇,身体右转,随后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收到右脚重心随弓步推掌动作继续前移,右脚跟进半步,上肢姿势不变,目视右手(图3-27)。后坐挑掌 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上体半面向右转,左脚略提起稍向前移,变成左虚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膝部微屈;同时左手由左下向上挑举,高与鼻尖平,掌心向右,臂微屈,右手收回放在左臂肘部里侧,掌心向左;目视左手食指23(图3-28)。3. 左右倒卷肱(1) 倒卷肱一转体托掌 上体右转,右手翻掌(手心向上)经腰侧由下向后上方划弧平举,臂微屈,左手随即翻掌向上;眼的视线随着向右转体先图3-29

33、图3-30向右看、再转向前方看左手(图3-29)。 要领:上体右转不要太大,右手向后上托掌后,双臂保持自然弯曲,配合含胸拔背合抱成圆弧。退步推掌 左腿轻轻提起向后(偏左)退一步,前脚掌先着地,然后全脚慢慢踏实,身体重心移至左腿上,右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图3-31 图3-32 正,脚跟离地,成右虚步;同时右臂屈肘折向前,右手由耳侧向前坐腕推出,手心向前,左臂屈肘后撤,左手回抽至腰侧,手心向上;目视右手(图3-30)。要领:退步时,左脚向左后方斜向插步,避免两腿落在正方向的同一直线上;右手推掌不要完全伸直,保持肘关节微微弯曲,肘尖自然下垂,做到沉肩垂肘;右手前推和左手回抽要配合转体在胸前交错进行。

34、(2) 倒卷肱二转体托掌 上体微向左转,同时左手随转体向左上方划弧24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即翻掌,掌心向上;眼随转体先向左看,再转向前方看右手(图3-31)。退步推掌 右腿轻轻提起向后(偏右)退一步,前脚掌先着地,然后全脚慢慢踏实,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图3-33 图3-34正,脚跟离地,成左虚步;同时左臂屈肘折向前,左手由耳侧向前坐腕推出,手心向前,右臂屈肘后撤,右手回抽至腰侧,手心向上;目视左手(图3-32)。(3) 倒卷肱三转体托掌 上体微向右转,同时右手随转体向右上方划弧平举,手心向上,左手随即翻图3-35 图3-36 掌,掌心向上;眼随转体先向右看,再转向前方看

35、左手(图3-33)。退步推掌 与倒卷肱一解同(图3-34)。(4) 倒卷肱四转体托掌 与倒卷肱二解同(图3-35)。退步推掌 与倒卷肱二解同(图3-36)。完整练习提示:在向后退步的过程中,支撑腿要保持一定的弯曲度,使重心在移动中水平后移,没有上下起伏;转体托掌和退步推掌连贯完成,中间不要有停顿;最后退右脚时,右脚尖要25外转,便于做“左揽雀尾”的动作。(三)第三组1. 左揽雀尾转体抱球 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上体向右转,左脚收到右脚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脚跟着地,上体继续向左转,右腿自然蹬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向左前方 图3-40 掤出(即左臂平屈成弓形,用前臂外侧和手背向

36、前方推出,高与肩平,手心向后),右手向右下落放于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左前臂(图3-38)。要领:迈步时不要急于做上肢动作,掤要配合重心前移完成,做到手脚同时到位;左臂自然弯曲,右臂微屈外撑,配合胸微微身体微向左转,左手随即向左前摆伸,手指前指,掌心向下,同时右手翻掌向上,经腹前向上、向前伸至左前臂下方(图3-39)。然后身体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同时两手下捋(即26上体向右转,两手回拖右髋斜前方,右手继续向后上方划弧,直至右手高与肩平,手心向上,同时左手沿身体右侧上升直至左臂平屈于胸前,手心向后);目随右手转视(图3-40)。要领:双手左前摆伸时,上体不要前俯,身体只配合微微左转;双

37、手回拖时,要配合身体图3-41 图3-42右转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弧线斜带,不可直线回抽。弓步挤 上动不停,上体微向左转,右臂 图3-43屈肘折回,右手附于左手腕里侧。右腿蹬伸,身体重心逐渐移向左脚变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同时双手向前慢慢挤出,左手心向后,右手心向前,左前臂要保持半圆;目视 图3-44 左手腕部(图3-41)。后坐收掌 左手顺势前伸翻掌,右手经左腕上方向前、向右伸出,双手掌指向前,掌心向下,与肩同高,两手左右分开,宽与肩同(图3-42)。然后左脚蹬伸,右腿屈膝,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尖翘起;同时两手屈肘回收至腹前,手心均向前下方;目视前方(图3-43)。弓步

38、按掌 上动不停,右腿蹬伸,身体重心慢慢前移,左腿前弓成左弓步;同时两手向前、向上按出,掌心向前;目视前方(图3-44)。27要领:按掌不要完全伸直,保持肘关节微微弯曲,肘尖自然下垂,做到沉肩垂肘;后坐收掌后两手不要停顿,连续做按掌。2. 右揽雀尾转体抱球 上体后坐并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里扣;右手经体前向右在水图3-45 图3-46平面划弧至右侧,左手位置不变,双臂肘关节微屈,双手保持立掌,掌心向斜前方;目随右手转视(图3-45)。右腿蹬伸,身体重心移至左 图3-47腿上;右手自然下落,左臂向上屈肘(图3-46)。然后右脚收至左脚上体微向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脚跟着地,上体继续向右

39、转,左腿自然蹬直,右腿屈膝,成右弓步;同时右臂向右前方掤出(即右臂平屈成弓形,用前臂外侧和手背向前方推出,高与肩平,手心向后),左手向左下落放于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右前臂(图3-48)。后坐捋 身体微向右转,右手随即向右前摆伸,手指前指,28掌心向下,同时左手翻掌向上,经腹前向上、向前伸至右前臂下方(图3-49)。然后身体左转,重心移至左腿;同时两手下捋(即上体向左转,两手回拖左髋斜前方,左手继续向后上方划弧,直至左手高与肩平,手心向上,同时右手沿身体左侧上升直至右臂平屈于胸前,手心向后);图3-49 图3-50目随左手转视(图3-50)。 要领:同左揽雀尾弓步挤 上动不停,上体微

40、向右转,左臂 图3-51屈肘折回,左手附于右手腕里侧。左腿蹬伸,身体重心逐渐移向右脚变成右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右转;同时双手向前慢慢挤出,右手心向后,左手心向前,右前臂要保持半圆;目视 图3-52 右手腕部(图3-51)。后坐收掌 右手顺势前伸翻掌,左手经右腕上方向前、向左伸出,双手掌指向前,掌心向下,与肩同高,两手左右分开,宽与肩同(图3-52)。然后右脚蹬伸,左腿屈膝,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腿上,右脚尖翘起;同时两手屈肘回收至腹前,手心均向前下方;目视前方(图3-53)。弓步按掌 上动不停,左腿蹬伸,身体重心慢慢前移,右腿前弓成右弓步;同时两手向前、向上按出,掌心向前;目视前方(图3

41、-54)。29完整练习提示:揽雀尾由“掤、捋、挤、按”四个动作组成,四个动作在衔接上要做到势势相连,动作的虚实转换、姿势变化都要连贯一气,不出现停顿的痕迹;在动作过程中,身体重心保持在相同的高度,不要上下起伏;注意区别两次重心后坐时的脚尖动作,“捋”时前脚图3-53 图3-54全脚掌着地,脚尖不动,“按”时前脚脚尖翘起。(四)第四组 图3-551. 单鞭 转体侧抱 右脚蹬伸,上体后坐,身体重心逐渐移至左腿上(图3-55),右脚尖里扣;同时上体左转,两手(左高右低)向左弧形运转, 图3-56 直至左臂平举,伸于身体左侧,手心向左,右手经腹前运至左肋前,手心向后上方;目随左手转视(图3-56)。要

42、领:上体左转和重心左移同时进行,边移边转;双手左移划弧过程中,掌心向后,左手经面部前,到左侧后再向外翻掌,掌心向外,右手经腹前。丁步勾手 左脚蹬地,身体重心再渐渐移至右腿上,上体右转,左脚向右脚内侧收腿靠拢,脚尖虚点地;右手随上体右转经面部前方向右上方划弧,掌心向内,至右侧方时,掌心外翻变30成勾手,勾尖向下,臂与肩平,左手向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停于右肩前,手心向里;转体过程中目随右手转视,最后目视左手(图3-57)。要点:收腿动作要在重心右移到右腿后再进行。弓步推掌 左脚向左前侧方迈出,脚跟着图3-57 图3-58地,上体向左转;同时左掌随上体的左转经面部慢慢移向左侧,掌心向左脚蹬伸,身体重心

43、移至右腿上,身体渐向右转,左脚尖里扣;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斜向后,同时右手变掌,手心向右前;目视右手(图3-60)。并步云手 上体慢慢左转,身体重心随之左移;左手掌心向内由脸前向左侧运转,手心渐渐外翻转向左方,右手由右下经31腹前向左上划弧,至左肩前,手心斜向后;同时右脚靠近左脚,成小开立步(两脚距离约1020厘米);目随右手转视(图3-61)。(2)云手二开步云手 上体再向右转,身体重心转移到右脚上;同时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图3-61 图3-62前,手心斜向后,右手掌心向与云手一解同(图3-63)。 (3)云手三开步云手 与云手二解同(图3-64)。并步云手 与云手一解同(图3-65)。 图3-64 完整练习提示: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向左移动的整个过程重心要保持同一高度;两臂随腰运转,要自然圆活,速度均匀缓慢,三个云手的手部动作连贯划圈,不要停顿;右手沿顺时针方向划圈,左手沿逆时针方向划圈,当手运行至面部前时为最高点,掌心向面部,前臂竖立,手指向上,与眼同高,当手运行至腹前时为最低点,双手肘关节保持自然弯曲,不可僵直。 3. 单鞭32丁步勾手 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脚跟慢慢提离地面,脚尖点地,同时上体向右转;右手随上体右转经面部前方向右上方划弧,掌心向手转视,最后目视左手(图3-66)。 弓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