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童子法评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童子法评点.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教童子法評點安丘王筠撰受业孙蓝田、玉山校【导读】王筠(17841854),安邱(今山东)人,道光元年举人。他少喜纂籀,长大后博涉经史,后跻身仕途,曾于山西乡宁、徐沟、曲沃等地任知县。为官闲暇之时,钻研文字学,另辟蹊径,取得不菲成绩,形成了关于汉文字结构及音形义特点的独特理论。同时总结前人和自己长期的治学经验,非常重视依据儿童的身体心理特征和汉字的特点来探讨儿童教学方法和“小学”教育,特别是识字、阅读和作文教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看法,从而撰写了著名的教童子法。教童子法为王筠论童蒙教育的单篇著述,深刻反应其儿童教育思想。文章系统而详细的论述了儿童教育及教学的基本原则,强烈反对压抑儿童天性,将儿童当
2、成人的错误现象,强调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规律,主张顺其自然、快乐的教育原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同时对童蒙读书和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于提高当时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着进步意义。更重要的是总结了中国传统儿童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很多主张反映了儿童教育规律和特点,具有一定科学性,在我国儿童教育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文】 礼记,有“心丧三年”,是师与君父同也。乃世之教童子者,礼记里说“心丧心丧:旧时老师死后,学生不穿丧服,只在心中悼念,称为心丧。父母往生要守丧三年,老师往生也是心丧三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在父子伦,无二无别。三年”,是说对待老师要与对君主和父亲一样。因此现在教学生的人,只
3、可谓之猎食,而父兄为子弟延师,亦以其幼也,而延无知之师,曾只能说是为了谋生。而家中长辈为子弟请老师,也只是因为孩子还小,而请了无知的老师。不闻王介甫先入为主之说,是自误也。不敢望子弟为圣贤,亦当望子连王安石先入为主的学说都没听过,是自己耽误自己。不敢期望子弟成为有道德有才能的弟为鼎甲鼎甲:科举殿试名列一甲的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的总称。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象形和指事均为六书之一,象形是指描摹实物形象的一种造字法。对于无形可象的字,则用符号表示其义,这就是指事。之纯体圣贤,也应当期望他们科举提名。启蒙教育时,不用急着读书。先挑选由象形和指事造成教之。识“日”、“月”字,
4、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的纯改为独体字如何体字来教。识“日”、“月”,就用天上的日和月来教他;识“上”、“下”两字,就用在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纯体字既识,乃教以合体字会意是合象形和指事而成,形声又是合象形、指事和会意三者而成,由会意和形声而造成的字为合体字。,又上和在下的东西来教他,这才是切合实际。纯体字认识了之后,就教合体字,这又必须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讲又不必尽说正义,但须说入童子之耳,容易讲的,然后再到难讲的。讲也不必把完整的意义全说了,须能让学生听进去,不能从不可出之我口,便算了事。如弟子钝,则识千余字后,乃为之讲;能我口里说出就算完事。如果学生反应慢,
5、那认识一千多字之后,才可以讲。能够认识二千识二千字,乃可读书,读亦必讲。然所识之二千字,前已能解,则此字,才可以读书,读的时候也必须讲解。他所认识的二千字,经过之前的讲解已能够理解,时合为一句讲之;若尚未解,或并未曾讲,只可逐字讲之。八九岁时,那现在将其合为一句讲解;如果他仍未能理解,或者里面的字没有讲解过,只好逐字讲解。神智渐开,则四声、虚实、韵部、双声叠韵四声:平、上、去、入四种确定汉字字音的声调。虚实:虚字和实字。韵部:韵书以同韵的字归为一部,称韵部。双声叠韵:二字同声母为双声,二字同韵母为叠韵。,事事都须教,兼当教之到孩子八九岁是,心理和智力逐渐成熟,那么四声、虚实、韵部、双声叠韵都必
6、须教授。属对属对:诗文中两句缀成对偶。,且每日教一典故。才高者,全经全经:全部经典,指十三经。及国语、国策、文选并应当教授属对,而且每天教一个典故。才能高的,十三经和国语、国策、文选尽读之;即才钝,亦五经、周礼、左传全读之,礼、仪、都应当让他读过;即使才能愚钝,也应该将五经、周礼、左传都读过,礼、仪、公、谷公羊传、谷梁传,与前文的左传合称“春秋三传”,都为解读春秋之书。摘抄读之。才高者十六岁可以学文,钝者二十岁不晚。公、谷也应摘抄着读过。才能高的学生十六岁就可以学着写文章,才能愚钝的二十初学文,先令读唐宋古文之浅显者;即令作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
7、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以写书为主,不许说岁学也不晚。刚开始学写作时,先让他读唐宋古文中浅显易懂的;如果让他写论,以评论空话;以放 放:开放,自由创作,教师少约束。为主,越多越好;但于其虚字不顺者,少改易之,以圈所读书为主,不许说空话;以自由创作为主,写的越多越好;只是在他运用虚词不通处,为主;等他知道文法而后,使读隆、万文隆万文:明隆庆与万历年间的文章,即时文或八股文。,不难成就也。稍微改动一下,以圈号嘉赞鼓励为主;等他知道文法之后,再让他读时文,就不难有成就。评述:
8、王筠开篇就大胆批判了无知之师误人子弟的现实。同时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敢望子弟为圣贤,亦当望子弟为鼎甲。”成为“圣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因而也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获取“功名”、“入仕做官”又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最重要的社会理想,它理应成为当时语文教育的重要目的。接着王筠又用洗炼之笔揭示了语文教学基本原则:打牢基础,循序渐进。王筠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认为语文学习的步骤依次为识字、读书、作文。而每一个步骤也需行之有序。1、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汉语入门的难点,一旦学生识字两千便突破了汉文阅读的瓶颈,进入到自主阅读阶段。为此,他提出了集中识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识字方法:“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字教之
9、,纯体字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同时,识字与解字相结合。2、阅读教学。在识字大约两千左右的基础上,儿童经过属对等语言训练及典故等知识的传授,就可以逐渐过渡到阅读教学上来了。王筠提出阅读教学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资质不同来因材施教,但都要以儒家的经典为主,“才高者,全经及国语、国策、文选尽读之。即才钝,亦五经、周礼、左传全读之,仪、礼、公摘抄读之”。3、写作训练。王筠认为:“初学文,先令读唐宋古文之浅显者,”因为唐宋古文相对浅显且易模仿,而“以写书为主,不许说空话,以放为主”,意在强调初写文章重在表达自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看法,这样学生既有内容可写,不至于凭空编造,又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对于写作
10、评价,王筠提出了“但于其虚字不顺者,少改易之,以圈为主”等尊重学生人格、突出学生个性的评价方法。王筠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个性特点,提出的识字阅读写作的语文学习步骤,至今还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钝学生是人,不是猪狗。光让其读书而不讲解,就是念经,犹如咀嚼木片一样。愚钝的学生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或许会低头受驱使,聪明的必定不甘心;人都是寻找欢乐,谁肯自找苦吃?读书虽然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读书一两年,即教以属对。初游戏快乐,然而从书中得到的乐趣,也是一样的。读一两年书后,就教给他属对。刚
11、开始两字,三四月后三字,渐而加至四字,再至五字,便成一句诗矣。每对两个字的,过三四个月对三个字的,逐渐加到四个字,再到五个字,就成了一句诗了。日必使作诗,然要与从前所用之功事事相反。前既教以四声,此则不每天一定要让他作诗,然而要和以前所下的功夫都相反。以前已经教了四声,现在则不必论平仄;前既教以双声叠韵,此则不论声病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颐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合称声病说。;前既教以属对,此则不讲究平仄;以前已经教给双
12、声叠韵,现在则不必讲究声病;以前已经教给属对,现在则不论对偶,三字句亦可,四字句亦可,五句也算一首,十句也算一首,必论对偶,三字一句也可,四字一句也可,五句也算一首,十句也可算一首,只教给韵部但教以韵部而已。故初读诗,亦只读汉魏诗。齐梁以下,近律律:即律诗,由于平仄、押韵、句读、对仗等都有一定的格律,不能任意改变,所以称律诗。者不使就行了。因此刚开始读诗,也只需读汉魏时的古诗。齐梁以后,接近格律诗的不要让他读。读。吾乡非无高才,然作诗必律,律又多七言,七言又多咏物,通人我家乡不是没有才能高的人,然而这些人作诗必然按律,七言又多作咏物诗,通晓诗歌的见之,一开卷便是春草秋花等题目,知其外道也,掩卷
13、不观矣。以放人看到,一打开诗集就是春草秋花等题目,就知道他是没入了门道的,合上书就不看了。为主,以圈为主。等他数十句一首,而后读五七言律,束之以属对声以自由创作为主,以圈画鼓励为主。等他能写下几十句一首的诗,然后再让他读五言和七病不难也。言律诗,这样再以属对和声病来约束他作诗就不难了。评述:本段主要谈了诗歌教学的步骤和方法。明清时期的科举均考作文,所以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孩子作文,蒙学的作文教学是从声韵、属对、作诗开始。王筠先针对无知庸师轻贱学生的人格,压抑学生的个性的教育时弊,大声疾呼“学生是人,不是猪狗”,不但喊出了他教育改革的心声,而且具有提倡个性解放的意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生
14、理和心理特点,王筠还主张让学童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深有乐趣,亦相从矣。”作者的这一著名论断,是从人的本质出发,将教育的对象看作是天真活泼的、有“寻乐”天性的人。作为教师不但要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发掘其中的乐趣,还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和量力性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进行愉快教育。在写诗时,王筠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涵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他提出了“以放为主”的指导原则和“以圈为主”的批改原则。“以放为主”即指导学生作诗作文要多写多练,内容和形式都不受约束。“以圈为主”即批改学生诗作时,要多用嘉赞性的圈号予以鼓励,正是这种尊重学生
15、人格、张扬学生个性的教育理念,才使王筠培养出诸多“佳子弟”。 诗题颇难,必古人集中所有之题,乃可使学子作。忆袁子才诗命题很难,一定得将古人做过的诗题集中,才能让学生去作。回忆起袁枚的随园诗话话,言某人集中有书中干胡蝶诗,大以为笑。我尝见此集,工提到某人诗集中有书中干蝴蝶一诗,以此而大笑。我曾经见过这本诗集,笔底功夫很夫极好。只是耳目蔽塞,咏物诗本不宜多作,然杜工部花鸭、苦好。只是耳目闭塞,见闻不广。咏物诗本来不应多写,然而杜甫的花鸭、苦竹等诗,竹等诗,寓意深远,又何尝不好!吴梅村莲篷人、桃核船等蕴含的意义深远,又何尝不好呢?至于吴伟业的莲篷人、桃核船等诗,就不如不作。诗,则不如不作矣。我见何子
16、贞太史清代文人,书法家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官编修,任国史馆总纂。教其侄作诗,题目皆自撰,以目我见太史何绍基教他的侄儿作诗,题目都是自己命的,用目前所遇见的事做为题目,这是前所遇之事为题,是可法 法:效法。也。时下题难得,则教以文选咏史诸可以效法的。现在题目难得,就以昭明文选中咏史的篇目来教学生。然而庸师让学生篇,而所读之书,无往非题矣。咏物题太小,与画折枝草虫折枝,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草虫,意为以花草和昆虫为题材的中国画。一般,枉读的书,无不是以往所否定的题目。咏物诗定的题目太小的话,与作画画折枝和草虫一样,费气力,如有孝子慈孙,以示操选政1.
17、指编选乡试、会试中式试卷之事。儒林外史第十三回:“先生来操选政,乃文章山斗。” 2.指编选文章的工作。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至使后人陋花间、草堂之恶习,而并忘缘情托兴之旨归,岂非操选政者加之厉乎?”者,其入选也仅矣。此亦由师不是在白费力气。如果有孝顺听话的子弟,写了编选文章的考官看,也仅仅是能入选而已。知是魔道,未尝告之而然。这也是因为老师不知是误人之道,没有告知给学生的原因。评述:此段紧承上文重在谈作诗如何命题。写作即生活。命题不可太偏、太深,要选寓意深远又使学生觉得亲切的题目,如以学生目前所遇之事,所读之书为题,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感、有所写。而庸师则多选偏难、偏窄之题,让学生无从
18、落笔,枉费气力。凡每日属对,必相其本日所读,有可对者,而后出之,可验其敏但凡每天属对,一定要参照学生今天所读之书来出题,有能对的题才,然后才出题,这样钝;即或忘之,亦教责之而无词也。测试学生的智力是机敏或是愚钝。即使有时忘了出题,也可以归罪于没有可出之题。此处不明白。评述:此段主要谈如何进行属对。属对是做诗的基础,须每日选学生所读之书为题进行练习,既可使学生才思敏捷、熟能生巧,又可检验学生的思维智力水平。即使学生忘记了,也好引导他们而不至于无词可对小儿无长精神,必须使有空闲。空闲,即告以典故,但典故有死小孩子注意力不持久,必须让他有空闲时间。空闲时,就给他讲典故,但典故也有死有活。有活。“死典
19、故”,日日告之。如:十三经何名?某经作注者谁?“死典故”,是天天告给他。比如:十三经因何命名?其中为某经作注的是谁?作疏的作疏者谁?二十四史何名?作之者姓名?日告一事,一年即有三的是谁?二十四史因何命名?作者分别是谁?每天告诉一件事,一年就能有三百六十百六十事。师虽枵 枵:音xio,空虚。腹,能使弟子作博学矣。如闻一典,即逢人宣扬,件事。老师虽然腹中无物,却能使学生知识渊博。比如听到一个典故,见人就宣扬,这就此即有才者,然间三四日,必须告以“活典故”。如问之曰:“两邻争是有才学的人。然而每隔三四天,必须告给学生“活典故”。比如问他:“两位邻居争夺一一鸡,尔能知确是某家物否?”能知者即大才矣。不
20、能知而后告以南只鸡,你能知道到底是谁家的鸡吗?”能知道的就是有大才学的。不能知道的就告诉给他史(忘出何人传中):先问两家饲鸡,各用何物,而后剖嗉 嗉:音s,消化器官一部分,用来储存食物。验之。南史(忘了是谁写的)里记载的:先问两家喂鸡各自用的是什么食物,然后剖开鸡的嗉弟子大喜者,亦有用人也,自心思长进矣。囊来验证。学生听了非常高兴的,也是有用的人,从此思维能力就有了长进了。评述:学典、用典是古文阅读写作的基础,此段重讲如何教学生学习典故。根据儿童的注意力不易持久,又喜寻乐的特点,王筠主张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休息和娱乐时间,不能压得太重,卡得太死,“小儿无长精神,必须使有空闲”。空闲时,要给学生讲
21、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故事,或提出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死典故日日告之”,“三四日,必须告以活典故”。“死典故”可以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记忆能力,“活典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都是在学生空闲时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完成的。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学生对典故烂熟于心,突破了死记硬背的牢笼,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是愉快教育的典范。 今之教者,弟子入学,视为废才,到十三四岁则又视为天才:现在的教师,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将之视作是废才,到了十三四岁又将其当做是天才,何也?书,不取其多、不取其熟、不取其解,但念藏经而已,是废才为什么呢?学生刚开始读书时,不让其多读、熟读,也
22、不讲解,只是念藏经罢了。这是把也;忽然十余岁,便使之作文,岂有生而知作文者乎?是天才也。然学生当成是废材。到了十几岁,忽然就让学生写文章,哪有生下来就知道如何写作的人?其教以文也,仍以废才教之,曰:“读二十艺,三十艺。”然以一字这是把学生当做是天才了。然而这种教师教文章时,仍然把学生当废才来教,说:“读二十不讲之胸,即读俗不可耐之文,庸能解乎?费尽师傅蛮力,使之能解,艺,三十艺。”然而以学生一字都未经教师讲过的内心,就来读俗不可耐的文章,哪里能理钝者终身于此,芹不可掇芹,当形容词讲喻微薄。掇,拾取,摘取。“芹不可掇”,指微小事物也得不到,引申为一无所获。;敏者,别读佳文。夫费数年之功以粪浸灌解
23、呢?费尽老师的蛮力,即使让他理解了,愚钝的学生终身也就停滞于此了,一无所获。聪敏的学生,另外再读好的文章。费几年的功夫用粪来浇灌学生的心灵,之后又费几年的其心,又费数年之功以洗濯其粪,何如不浸而无庸洗之为愈乎!且此功夫来洗去其心灵上的粪土,还不如当初不浇灌也不用现在给他洗了。而且这就是俗话说乃俗语“鬼扯腿”溺死者怨气所致。 出现方式:游泳者在水中会有一人拉住脚,又称“鬼扯腿” 。之说也。当应读书之时,不多读、不勤讲,而以时时文:相对古文而言的科举应试之文,明清时期指八股文。的“鬼扯腿”。在学生应当读书的年纪,不令其多读经典,不勤给学生讲解,却用八股时文文龠读yu原指乐器,此处不知是何意也。乱之
24、,是文扯书之腿也;当应学文之时,又念经书不熟不解,无来乱充经典,这是文章扯了读书的腿;在应当学写文章之时,又让学生念经书,却不熟读,作料光彩,则又欲温习,此经扯文之腿也。意不两锐,事不并隆,何不讲解,没有好的材料,却又想温习,这是经文扯了写文章的腿了。一心不能二用,两事如分致其功之为愈乎!不会同时兴隆,还不如分别对其下功夫呢!评述:此段用酣畅淋漓之笔批判了误人之庸师的种种表现。1、不尊重学生个性的老师。这些老师“弟子入学,视为废才,到十三四岁,则又视为天才。”王筠认为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各有特点,如果教师不顺应这一规律,把学生看成是任人驱遣的工具,只会荒废人才。 2、不讲教学方法的老师。重注入,
25、不重启发;重背诵,不重理解;重训练,不重兴趣,学生初学经文,因其晦涩难懂,所以教师要适当讲解。让学生念而不讲,忽然十余岁,就要他们下笔成文,非天才可也! 3、教学内容上选择不当、教学内容贫乏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让学生读俗不可耐之文费数年之功,以粪浸灌其心,又费数年之功,以洗濯其粪。会使聪颖的学生走弯路,使愚钝的学生终身无所获。真是误人子弟,贻害四方!4、不掌握教学规律的老师。当读书之时不多读、勤读经典诗文,却拿八股应举时文教学生;当学文之时,对经书不予讲解,不做深析,如何能使学生成才?作诗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踶跳咆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写诗文必须不加约束。放开他就像野马一样,踢踏、跳跃、咆哮
26、,不受羁绊,时间长了必而收束矣。此时加以衔辔,其俯首乐从。且弟子将脱换时,其文必变然自己就厌烦而想要被约束了。这个时候给它加上衔头和辔头,他会低下头很乐意的顺从。而不佳,此时必不可督责之,但涵养诱掖,待其自化,则文境必大进。而且学生将脱胎换骨时,他的文章必然会变得不好,这时一定不要督促责骂他,只是培养譬如蚕然,其初一卵而已,渐而有首有身,蠕蠕然动,此时胜于卵也;引导,等他自己化育,到时文章境界必然大有长进。就像蚕,当初只是一个卵罢了,渐渐至于作茧而蛹,又复块然,此时不如蚕也;徐俟其化而为蛾,则成矣。地有了头和身子,蠕蠕而动,这个时候比卵强了。至于作茧成为蛹,又再次成为块状,这时就不如蚕了。慢慢
27、等到它变成蛾,就成功了。作文而不脱换,终是无用才也。屡次脱换,必能成家者也。若遇钝师,写文章却不蜕化变换,最终也是没用的人。多次蜕化变换之后,一定能自成一家。如果遇当其脱换而夭阏之,则戚矣。诸城王木舟先生(名中孚,乾隆庚辰会上庸师,正当学生蜕化变换之时而对其遏阻,就可悲了。诸城的王木舟先生,十四岁入学,元。)十四岁入学,文千余字;十八岁乡魁第四,文七百字;四十岁文章能写一千多字;十八岁乡试第四名,文章写七百字;四十岁中会元,文章写不到六百元,文不足六百字矣。此放极必收所谓“放” 就是指学生初学文时,鼓励儿童大胆地写,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其兴致尽情得以发挥;所谓“收”就是当学生懂得一定的文法知识后
28、,再引导其学习当时名家的技巧、词藻。之验也。字了。这就是放到极点必然收束的验证。评述: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涵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他以驯马为喻提出了“先放后收”的指导原则。所谓“放” 就是指学生初学文时,鼓励儿童大胆地写,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其兴致尽情得以发挥;所谓“收”就是当学生懂得一定的文法知识后,再引导其学习当时名家的技巧、词藻,学生必俯首乐从,最后达到精练严谨的要求。王筠还认为学生的作文是在屡次脱换中不断“自化”的,正如蚕茧经过几番蜕化后变为蛾子的过程。当学生文章脱换之时,其文必变而不佳,教师不可一味督责,应指导其脱胎换骨,“则文境必大进”。如愚钝之师,在学生
29、脱换之时不予引导,强加阻拦,只会让人为之惋惜。识字必裁方寸纸,依正体书之,背面写篆独体字,非篆不可识,识字一定要裁方寸纸,将生字按正楷字写在正面,背面写上篆书独体字,不是篆书不可用合体则可略。既背一授,则识此一授之字,三授皆然。合读三授,又于识字,合体字可以略去。已经背下来就讲授一次,那么认识了这次讲授的字,以后的讲总识之。三日温书,亦仿此法。勿惮烦,积至五十字作一包。头一遍授就都一样。将几次讲授的字一起读后,再合起来一起识字。三天后温习也仿照这个方法。温,仍仿此法。可以无不识者矣,即逐字解之。解至三遍,可以无不不要怕麻烦,累积到五十字做成一包。头一遍温习时仍然仿照这个方法。字都能认识后,解者
30、矣,而后令其自解。每日一包。此无上下文,必须逐字解到茁实,就逐字讲解。讲解三遍后,都能理解了,而后就让学生自己解字,每天解一包字。这种做异日作文,必能逐字嚼出汁浆,不至滑过。既能解,则为之横解即同一字在不同文章中其用法、词义可有不同,使之分别划然,从而达到用字时能展转流通、游刃有余的效果。:同法没有上下文可参照,必须逐字解到确实知道意思了,他日做文章,必定能每个字都咀嚼出味道来,不至于漏掉。能解字之后,就为他横向解释一个字,即同一个字,在一个句子此一字,在某句作何解,在某句又作何解,或引伸,或假借,使之分中是什么意思,在另一句中又是什么意思,有时是引申义,有时是假借义,使之分别划分,别划然,即
31、使之展转流通也。到用字时就能游刃有余了。评述:此段讲析了王筠独创的卡片识字教学法。裁方寸纸做成识字卡片,将生字用正楷书写在纸的正面,篆文写在纸的背面,然后一个一个逐字讲解在识字过程中,反复温习,以巩固生字。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逐字解之”,而后“令其自解,每日一包”,使其作文时能达到“逐字嚼出汁浆,不至滑过”,最后“为之横解”,即同一字在不同文章中其用法、词义可有不同,使之分别划然,从而达到用字时能展转流通、游刃有余的效果。这些方法体现了王筠识字教学容量大、效率高、记得牢、读文识字结合的特点。教弟子如植木,但培养浇灌之,令其参天蔽日;其大本,可为栋教学生就像是种树,只要培养浇灌,让他长到参天蔽日
32、;那他的主干可以做栋梁之材,即梁,即其小枝,亦可为小器具。今之教者,欲其为几几:矮而小的桌子。也,即曲折其木使是小树枝,也可以做成小器具。现在的教师,想要学生成为几,就将树木弯回来做成几,以为几,不知器是做成的,不是生成底,迨其生机不遂,而夭阏以至不知道器具是做成的,不是先天生长成的。等到他生长不顺利,就阻拦使之停滞以至于枯枯槁,乃犹执夏楚夏楚:两种木名,旧时多用作体罚学生的工具。而命之,曰:“是弃材也,非教之罪也。”呜乎,其槁,还拿着体罚工具命令学生,说:“你本身就是没用的材料,不是教育的过错。”唉!他果无罪耶?果真没有过错吗?评述:呼应前文“学生识人,不是猪狗”的论断, 再次对不尊重学生人
33、格的教育时弊,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言语犀利,发人深省。王筠说教育学生如同种植树木,只有细心浇灌,才能使其长成参天大树。教师只有承认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解除影响学生个性正当发展的种种束缚,并能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的个性自由而健康地发展。当今的庸师们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压抑和扭曲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像树木那样,“生机不遂,而夭痛,以至枯搞”。 如果再用体罚等方式教育学生,摧残学生的身心,结果造成了许多“弃材”和“废才”。这真是教育的悲剧!佳弟子多有说不出口底苦,为父兄者亦曾念及乎?督责以时文、好学生大多有说不出的苦处,做父亲兄长的有顾及过的吗?以八股文和排律来督促教责学排律,白折红行,参加科考,功成名就捷
34、南宫南宫:本为南方列宿,汉代用它比拟尚书省。,入翰苑翰苑:文翰荟萃之处,犹言翰林。,父兄泰然以为善教矣!敷奏一事,生, 到他功成名就时,父兄心情安定,认为是他们善于教育。向君上陈述奏则时文之法,不能达其所见也,自恨读史之不早也;公燕分体赋诗,进,就按照八股文的写法,不能说出自己的看法,自己悔恨没有早早的读史书;则排律嗫嚅之词,不足道其情也,自恨文选之未见也。且有不知自恨者,侥幸主持文衡,不知四书有汪氏大全、陆氏大全、王氏汇参也,而调取至愚极陋之体注,遇典故则使房官检查,不知典籍浩如烟海,绝无主名,何处检也?又不知诗、经文,或作赋,或作四六,皆才人之笔,而以为文体不正。遇有知者,一屋为笑矣。不知
35、早教以读书,则古文正有益于时文,至于出丑败坏,屈抑多士,岂非父兄之教不先乎?评述:八股文是当时读书人猎取功名的工具,而语文教学也就围绕着这根“指挥棒”转,不切实际,不务实用,不提倡博学多闻,也不注重语文知识的培养,造成学生知识的狭窄贫乏。王筠在此对当今的庸师、父兄们,不知早教学生以古文,多选用八股时文浸润学生的大脑,致使学生奏事不能达其所见,作诗不足道其情,用典不知何处检的世风进行了大胆的批判,这在当时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 截得断,才合得拢。教子者,总要作今年读书,明年废学之见,则步步着实矣。识字时,专心致志于识字,不要打算读经;读经时,专心致志于读经,不要打算作文。然所识之字,经不过积字成
36、句,积句成章也。所读之经,用其义于文,为有本之文;用其词于文,亦炳蔚之文也。如其牵肠挂肚,瞻前顾后,欲其双美,反致两伤矣。评述:提出打牢基础,步步着实的教育主张。对学习的每一内容都要“步步着实”,事事专心,“识字时,专心致志于识字,不要打算读经;读经时,专心致志于读经,不要打算作文”如果瞻前顾后,势必“欲其双美,反致两伤矣。” 蒿庵闲话曰:“历城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云: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意所喜好,即札录之,录讫,乃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亦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粘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中,俟再读有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
37、,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富。每见务为泛览者,略得影响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评述:此段重讲记诵阅读法。精读强记需动手、动口、动脑,既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又可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为此,王筠提出了 “粘贴记诵法”。每逢读书遇到好文章就抄录下来,先朗诵十多遍后贴于墙上,“掩卷闲步”时读墙上的文章, “务期精熟,一字不遗”,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间可得三千段,王筠称此法比起那些“务为泛览者,略得影响而止”的阅读方法,可收“约取实得”的效果。又曰:“邢懋循尝言:其师教之读书,用连号法:初日诵一纸,次日又诵一纸,并初日次日所诵,诵之三日,又并初日次日所
38、诵诵之,如是渐增引至十一日,乃除去初日所诵,每日皆连诵十号,诵至一周,遂成十周,人即中下,亦无不烂熟矣。又拟题目若干道书签上,贮之筒,每日食后,拈十签,讲说思维,令有条贯,逮作文时,遂可不劳余力。”评述:另一种记忆法便是“连号法”。此法类似今天的循环记忆法:“初日诵一纸,次日又诵一纸,并初日所诵,诵之三日;又并初日次日所诵诵之,如是渐增引至十一日,乃除去初日所诵。每日皆连诵十号,诵至一周,遂成十周,人即中下,亦无不烂熟矣初。”如此既尊重了学生记忆规律,又使学生兴趣盎然。同时,王筠还提出了通过加强口语教学促进写作教学的理念。他拟题目若干道,贴于书签上,贮之于筒,每日食后,拈十签,讲说思维,既可使
39、学生口语表达流畅,又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相互促进,一举两得。这些方法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也极具实用价值。 沂州张先生筠之父执李荆原(名轸映),先生师也。尝言从学时,每日早饭后,辄曰:“各自理会去!”弟子皆出,各就陇畔畦间;比反,各道其所理者何经何文,有何疑义,张先生即解说之。吾安丘刘川南先生(名其旋),十余岁时,师为之讲书数行,辄请曰:如此,则举某章反背,师令退思之而复讲,如是者,每日必有之,半年后,师遂不穷于答问,是谓教学相长。然此等高足,那可多得!故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诘问之,令其善疑,诱以审问,则其作文时,必能标新领异,剥去肤词。泰安赵仁甫相国(名国麟),作一讲时文书(忘其名,亦未见其书),
40、凡十二卷:泰安刻九卷,济宁知州徐树人(名宗干)补刻三卷。闻泰安人初宗法之,以致数十年无捷南宫者,遂弃之。我以意揣之,必因仁甫先生于每种题,皆录成宏正嘉文以为式,从而学成宏,以至不中也。可谓痴绝。规矩者,巧之从所出也。得规矩而失其巧,于义何居焉?试问仁甫领乡荐、捷南宫之文,岂皆成宏体乎?然必选成宏者,其文无支蔓,规矩易见,故以为式。欲其穷思毕精、驰骋于规矩之中,非欲其憔悴枯槁、窘束于规矩之中也。时文行已五百年,穷极才思。尚怵他人之我先,而乃袭先正之貌,落孙山之外,反咎仁甫之作法于凉,岂不谬乎!今日者,如得其书甚善;不然者,亦必胪列数十种题目,上书其名,下书其题以实之(如顺纲题,吾日三省章;倒纲题
41、,贤贤易色章;横担题,雍也可使南面章;过脉题,上老老三句),使弟子知题有种族,即各有作法,不致临时惶惑。安邱有名解元某,其入学覆题“视思明九句”,遂作九股,几被斥革,再覆试一次而后已,岂非师之过乎?夫门扇题,题之最易知者也,然两扇作两股,三扇之第三股,已有前半股,对上二股,后半股即不必对者,况四扇仍有板作四股者,五扇以下,必不行矣。此之不教,何以为师? 考试不必早。凡功名无论大小,得之必学业长进。若已有二等本领,而后入学,一经长进,则可中矣。若绝无根柢,幸而入学,即长进,亦三等也,三等既久,使甘心以冗自居,岂不误一生乎!学字亦不可早,小儿手小骨弱,难教以“拨镫法”,八九岁不晚。学,则学玄秘塔、
42、臧公碑之类,不可学小字。大有三分好,缩小,便五分好也。不可学赵,他字有媚骨,所以受元聘。犹之近人作七言转韵古诗,对偶工整,平仄谐和,不以为病,一韵到底者乃忌之,所藉口者王右丞也。然此人亦有媚骨,进身则以郁轮袍,国破即降安禄山。虽唐人不讲节义,然李、杜、高、韦,何家不可学?必学降人乎?我所最爱者,铁像颂。苏灵芝字品不高,(其结体似即松雪所从出,惟少媚骨耳!)故其换笔处,易于寻求。既如“无”字,他底三横四直,其换笔之痕迹俱在,于我有益,故喜之也。最不喜者,虞永兴夫子庙堂碑,尚出颜柳诸贤之上,其换笔皆在空际,落纸则只是平铺,我若学之必极板作算盘珠矣。近人学之成家者,惟见李春湖先生(名宗瀚)耳。寿陵余
43、子,不可学步邯郸也。初学文者,大题当读小名家,亦是此意。小题则必读大家,省了诸般丑态,又不可用此法也。 又有急救良方:吾乡有秀才,家贫,须躬亲田事,暇 暇:空暇,闲暇。即好樗蒲 樗蒲:古代赌博。,然其作文则似乎不释卷者。或问其故。则曰:“我有二十篇熟文,每日必从心里过一两遍。”(不可出声,若只是从唇边过,则不济事。) 入学后,每科必买直省乡墨,篇篇皆使学子圈之抹之,乃是切实工夫。工夫有进步,不防圈其所抹,抹其所圈。不是圈他抹他,乃是圈我抹我也。即读经书,一有所见,即写之书眉,以便他日涂改;若所读书,都是干干净净,绝无一字,可知是不用心也。 桐城人传其先辈语曰:“学生二十岁不狂,没出息;三十岁犹
44、狂,没出息。” 孔子善诱。孟子曰,教亦多术。故遇笨拙执拗之弟子,必多方以诱之。既得其机之所在,即从此鼓舞之,蔑不欢欣,而惟命是从矣。若日以夏楚为事,则其弟固苦,其师庸乐乎?故观其弟子欢欣鼓舞,侈谈学问者,即知是良师也。若疾道,奄奄如死人者,则笨牛也,其师将无同?人之才不一,有小才而锋颖者,可以取快一时,终无大成就;有大才而汗漫者,须二十年功,学问既博,收拢起来,方能成就,此时则非常人所及矣,须耐烦。 功名、学问、德行,本三事也,今人以功名为学问,几几并以为德行。教子者当别出手眼,应对进退,事事教之;孝弟忠信,时时教之;讲书时,常为之提唱正史中此等事,使之印证,且兼资博洽矣。学问既深,坐待功名,
45、进固可战,退有可守。不可痴想功名,时文排律之外,一切不学。设命中无功名,则所学者无可以自娱,无可以教子,不能使乡里称善人,士友称博学。当此时,回想数十年之功,何学不就?何德不成?今虽悔恨而无及矣!不已晚乎? 律赋以徐、庚为正宗。醴陵集不知有注本否?子山集注本二,其一佳,我忘其名,检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即知之。章岂续(名藻功,康熙中翰林,著思绮堂文集论四六文曰:惟唐工丽,得无尚少机神;若宋流通,或且疑于浅率。又曰:“吴园次班香宋艳,接但短兵;(吴所著林蕙堂集,我甚爱之,与时下风气亦合。)陈其年陆海潘江,穿如末弩。”(陈检讨四六文集有注本,所用典故,重复拉杂,我亦不喜。)是章氏于当时名家,皆不许可,
46、然思绮堂集亦近日翰林诸老所谓不在行者,以其似有韵之文也。近刻八家四六文集,似吴谷人、袁子才两家为最,而吴尤当行出色,赋固以细腻见长也。朱虹肪先生(名方增)大考第一,八月其获赋足与律赋偶。笺中储麟趾九日登高赋,媲美老笔也。大约细腻波峭,是今日当行,不宜作长篇也。不要长枪大剑。六朝体,小场不废,翰苑不宜。 我幼年所受之苦,附书于此。读四书时,见大学、中庸注,皆题朱某“章句”,论语则多用朱某“集注”,不知古人注书,多名“章句”;又不知学庸是古注粗疏,朱子创为此注,则名“章句”,论语则多用前贤说,故名“集注”也;又不知“注”、“讠主”是古今字,转以“讠主”字为正,不敢问之师也。读诗经时,见国风一,不知
47、下有小雅二、大雅三、颂四;又曰周南一之一,不知上“一”字承国风一,下“一”字对下召南一之二至豳一之十五言也,直以为呓语而已,亦不敢问之师也。读周易时,见二程子序,当时虽不知朱子乃程子再传弟子,无由为朱子作序,然疑四书诗经皆朱子自作序,此何以他人作序也?朱注周易一段末云:“今乃定为经二卷,传十卷。”核其卷数,固不符。不知朱子本义,本连书于程子易传之后,述而不作,故谦而不再作序。朱子定本,是文王彖辞,周公爻辞(二者,皆所谓系辞也。上画“”,下系以“乾,元亨利贞。”乾者,谓此六阳画,名曰乾也。元亨利贞者,占也。初九潜龙勿用者,周公系爻下之辞也。初者,此爻最初也。九者,阳爻名九也。潜龙者,象也。勿用者,占也。父统子业,故文王、周公所系之词,合而序之。而别以上经、下经者,乾、坤、坎、离,皆纯卦对待之象,水火者,天地之大用也;咸、恒、既济、未济,皆合卦流行之象,水火者,人身之大用也,故分两篇。既云初九,不云终九,而云上九者,此云上,则初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