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设计精品]淮军名将——周盛传与盛军述略.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37738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毕业设计精品]淮军名将——周盛传与盛军述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优秀毕业设计精品]淮军名将——周盛传与盛军述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优秀毕业设计精品]淮军名将——周盛传与盛军述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优秀毕业设计精品]淮军名将——周盛传与盛军述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优秀毕业设计精品]淮军名将——周盛传与盛军述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秀毕业设计精品]淮军名将——周盛传与盛军述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毕业设计精品]淮军名将——周盛传与盛军述略.doc(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硕士学位论文周盛传与盛军述略A Brief Approach to Zhou Shengchuan and Sheng Army作 者: 指导教师: 副教授学科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学位类型:学历硕士学位评定委员会2011年5月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2、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日 期: 日期: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摘 要周盛传是淮军重要军事将领之一,前半生他率领盛军南征北战,在清政府组织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军事战斗中功勋卓越,后半生他致力于筹备天津海防,在军事防备方面修建了大沽、新城炮台,并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与练兵方法。周盛传和盛军在天

3、津小站进行屯垦期间,培育出了著名的“小站稻”,同时相应地兴修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除此之外,周盛传还在天津采取了许多惠及百姓的民政措施,被称为“兵农并重”的中兴名将。本文对周盛传一生的突出事迹和盛军的主要发展过程进行全面的剖析,以期对淮军重要将领周盛传和处于淮军核心地位的盛军有深入全面的考察。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论述盛军的产生。详细研究周盛传早期办团练的情况,分析盛军的组建和形成过程,从而探讨盛军的特点以及当时在淮军中的地位。二、论述周盛传及盛军与太平军、捻军的战斗。分析周盛传及盛军与太平军在战斗中的较量,着重选取其中的典型战役常州战役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力图从中挖掘周盛传的军事才能,以及

4、盛军在实际作战中的表现。周盛传最主要的戎马生涯除了与太平军作战,便是镇压捻军。本部分选取解雉河集之围和信阳之战两次典型战役,主要体现出周盛传的指挥作战特点和盛军战斗力的逐步提升。三、论述周盛传与天津海防。详细分析周盛传在天津布防的策略和措施、小站练兵的情况,从中探讨周盛传在天津海防方面的贡献,以及他的治军之法和盛军的成长进步情况。四、论述周盛传在天津的民政措施。探讨周盛传小站屯垦、兴修水利、抗洪抢险、赈济灾民等一系列民政举措。关键词:周盛传;盛军;太平军;捻军;海防建设AbstractZhou Shengchuan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enerals

5、in Anhwei Army. He fought all over the country during his first half of life, and h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uppression affairs which were organized by Qing dynasty against the Taiping and Nian Army. The rest of his life focused on preparing for coast defenses in Tianjin. During preparedness

6、, he built Dagu Fort and XinCheng Fort, he learned and introduced the advanced military hardware and training methods from the west countries. Zhou Shengchuan and Sheng Army cultivated a kind of popular rice named XiaoZhan Rice during they quartered in Xiaozhan of Tianjin. They also provided large s

7、ums of money for a series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addition,Zhou Shengchuan took many civilian favored measures. So he was famous as a general who treated Soldier and farming equal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storation in Qing dynasty.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du

8、ring Zhoushengchuans lifetim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heng Army in order to inspect Zhou Shengchuan and Sheng Army comprehensively. The whol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First,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how the Sheng Army is formed. This chapter presents a thorough study of the fo

9、rming process,the features of Sheng Army, and analyzes the position of Sheng Army in Anhwei Army.Second, this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battles between Sheng Army and Taiping Army. The writer selects a typical campaignChangzhou Campaign to do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to try to discover Zhou Sheng

10、chuans military skill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heng Army during their combates with others. Zhou Shengchuan together suppressed the Twisting Army. Besides fighting against Taiping Army, Zhou Shengchuan and Sheng Armys combat career is to suppress the Nian Army. This chapter chooses two typical campa

11、ignsZhiheji Campaign and Xinyang Campaign to show Zhou Shengchuans characteristics of his commanding and how he strengthened the fighting strength of Sheng Army in dissertation.Third, this chapter deals primarily with the contribution of Zhou Shengchuan to coast defenses in Tianjin. The writer studi

12、es the details of the strategy and manures he took when he safeguard the area of Tianjin coast as well as his training the solders in the town called Xiao Zhan and discusses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safeguard Tianjin coast and the methods that he managed the troop as well as the process of Shengarmy

13、s increasingly developing.Fourth, this chapter discuses the measures Zhou Shengchuan took to charge of the civilian and when he stored food and open up wasteland in Xiao Zhan. The writer also analyzes the methods he took to build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deal with the emergencies, provide disa

14、ster relief and give relief to the victims.Key words: Zhou Shengchuan; Sheng Army; Nian Army; Coast Defense 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引 言1一、周盛传与盛军的产生5(一)早年办团练5(二)盛军的组建、特点及在淮军中的地位7二、周盛传及盛军与太平军、捻军作战13(一) 常州战役13(二)解雉河集之围14(三)信阳追剿之战15(四)镇压西捻15三、周盛传与天津海防17(一)周盛传天津布防的策略与措施17(二)周盛传小站练兵21(三) 周盛传与操枪章程十二篇25四周盛传在天津的民政措

15、施29(一)小站屯垦29(二) 兴修水利31(三) 赈济灾民32(四) 开办义塾34结 语35参考文献36后 记39引 言一、 周盛传及盛军概述周盛传是淮军的重要军事将领之一,他积极提倡和学习近代先进的军事科技,在清朝末年的军队建设中有一定的建树。清末年间,周盛传与其兄周盛波共同领兵征战沙场,报效国家,李鸿章在周盛传的挽联中称二人“璘玠齐名”。璘玠齐名:李鸿章在给挽联中对周盛传的评价“勋业亚凉州,璘玠齐名,一代将才推伯仲;澄清望渤海,关张无命,几时神笔会风云。”璘玠,指南宋著名的抗金守边凉州大将吴玠、吴璘兄弟二人。这兄弟二人知兵法,善骑射,早年从军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期在凤翔

16、分兵屯田。这里以“璘玠”比周盛波、周盛传兄弟二人,是对二人功绩的极高评价。处于清朝末年的周盛传及盛军最初致力于为清廷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后又担任拱卫京师的重任,屯垦于天津,在淮军中可谓是“兵农并重”,功勋卓越。周盛传(18331885),字薪如,安徽合肥人。其父周方严,母丁氏,兄弟共六人,周盛传为第五子。周盛传的军事生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前期与其兄周盛波共同率领盛军镇压太平军与捻军,后期率领盛军驻屯京畿之地,担任京津地区的防卫任务。咸丰三年(1853),周盛传及其兄弟六人在家乡办团练保卫乡里。在兄弟六人之中,周盛传与其四兄周盛波以作战勇猛闻名,屡受清廷嘉奖。同治元年(1862),周氏兄弟选募所率

17、练勇加入淮军,编为“盛字营”,时周盛传充任亲兵营哨官。随后周氏兄弟率盛字营至上海,参与克嘉定、解四江口围之战斗,周盛传累擢游击。同治二年(1863),周盛传及盛军会同淮军各部攻克太仓、崑山、江阴,又参加会攻无锡战役,周盛传“功尤多,超擢以总兵记名”。赵尔巽等编: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084页。同治三年(1864),周氏兄弟参加常州战役,率盛字营由小南门攻入,周盛传在战斗中中枪、坠水,“仍裹创会攻,攀城先登”。克常州后,“闻叙功以原官交军机处遇缺先行题奏,并加提督衔,”赵尔巽等编: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084页。并以抚标亲兵三营改为传字营,自此周盛传开

18、始独领一军。同治四年(1865),周盛传及其兄周盛波率盛军镇压捻军,解雉河集围,破牛洛红于亳州,迭战于许州、柘城、罗山等地。同治六年(1867),周氏兄弟率盛军追太平军入山东,会同淮军各营平东捻。同治七年(1868),周氏兄弟参加会剿捻军张宗禹部队的战斗,与淮军各营平西捻。周盛波“晋号福龄阿巴图鲁”,周盛传赏穿黄马褂。是年,周盛波乞假回乡养亲,因河南唐县民寨事件被李鹤年弹劾,李鸿章以其身在前敌,不知其详,“免其科罪”。之后由周盛传接统盛军。同治九年(1870),周盛传随李鸿章赴陕西镇压回民起义,于河儿川、孔严寨擒回民起义将领马志龙、戴得胜,北山回民起义得以平定。同治九年(1870)秋,李鸿章移

19、督直隶,调周盛传及所部盛军屯卫畿辅之地。同治十年(1871),周盛传及盛军移屯青县马厂。同治十二年(1873),周盛传及盛军筹办大沽、北塘及新城防务,于同治十三年(1874)九月竣工,上诏周盛传“遇提督缺出先行简放”。赵尔巽等编: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086页。当时,李鸿章奉命兴复京东水利,于是命周盛传及盛军办理津沽屯田事。周盛传亲自反复踏勘天津东南纵横百余里荒芜之地,提出以疏引河沟,开挖河渠、引淡排碱为主的兴水利、改土壤、开稻田的方案。光绪元年(1875),周盛传及盛军移屯天津新农镇。光绪二年(1876)至光绪六年(1880),周盛传任天津镇总兵,率盛军移屯兴工,督屯田

20、事宜。期间,周盛传与盛军开运河、沟通河渠,将滨河6万余亩斥卤之地改造为可垦之田。光绪八年(1882),周盛传补任湖南提督,但仍留天津训练士兵,他采用西法训练士兵,并著操抢章程十二篇。光绪十年(1884),法越事起 18831884年,第三次法越战争。,周盛波奉诏在淮北选募淮军5000人,编为10营,赴天津备防。周氏兄弟同领盛军,在天津操练士兵。是年,其母卒,周盛传回籍治丧,周盛波仍留营中。光绪十一年(1885)六月,周盛传病故,由周盛波代署湖南提督,后实授,独领盛军,拱卫畿辅。周盛波于光绪十四年(1888)十月病故。但周氏兄弟所练的盛军仍然在淮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甲午中日战争时,大同镇总兵卫

21、汝贵统领盛军13营赴朝鲜作战,因军纪败坏和怯阵溃逃被逮问,改由吕本元、孙显寅会统。周盛传与周盛波兄弟二人都曾是盛军的两位最高将领,对盛军的建立和发展壮大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相比较而言,周盛传具有更强的军事创新意识和才能,在盛军屯卫京津的活动中,主要是由周盛传进行组织和策划活动,因此相对而言,周盛传对于盛军的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领导作用。二、有关资料文献和研究现状有关周盛传及盛军情况最重要的原始史料是周武壮公遗书,这部书卷首附年谱,卷一至卷九收公牍,外集卷一收练兵告谕,卷二收书札,卷三收家书。别集一收杂文随笔。附录则收诗赋挽联等,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是笔者研究周盛传

22、及盛军所依据的主要资料。在清代历史文献中有较高价值的有朱孔彰的中兴将帅别传和王锺翰点较的清史列传,其中有对周盛传一生的主要事迹较为全面的评述,笔者同时参阅了赵尔巽等的清史稿、金天翮撰写的皖志列传稿、蔡洛冠的清代七百名人传、缪荃孙的续碑传集、戴逸、林言椒的清代人物传稿等有关周盛传的传记类资料,这些资料的相互印证运用,为笔者对周盛传作出客观的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除了周武壮公遗书和传记史料外,比较重要的还有李鸿章全集,其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李鸿章文稿,分为奏稿、书信、电报、诗文等部分,涉及晚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本书中有大量周盛传给李鸿章的奏稿和相互的书信往来,对研究周盛传及盛军

23、是十分重要的资料。周盛传作为淮军的重要将领,参与了镇压太平军的诸多战役,奕等编纂的(钦定)平定七省方略,是清朝重要的官修文献,其中粤匪方略和剿平捻匪方略中的史料可以作为研究周盛传与盛军在镇压太平军、捻军期间情况的基本史料来源。但是由于所利用的史料是清朝的官方记载,在利用相关材料时应注意分析批判。根据本人所掌握的资料,国内对周盛传及盛军的研究专著和资料极少。郭鸿林的清代周盛传小站屯垦述略是直接研究周盛传及盛军的的一篇专题论文。有关盛军侧面论述的背景性论文有田玉洪、肖烈红的由排拒到接纳:晚清淮军驻防畿辅问题略论、周宇清的淮军主要将官精神品格论析以铭、鼎、树、盛、庆诸营将官为中心的考察、翁飞的试论淮

24、军的创建等,这些资料有助于笔者从侧面去了解周盛传及盛军。一些著作中涉及到周盛传与天津海防和屯垦事宜的论述,有陆方、李之渤的晚清淮系集团研究淮军、淮将和李鸿章、马昌华主编的淮系人物列传:李鸿章家族成员:武职、吴寿祺的安徽历史人物、郑志廷和张秋山的直系军阀史略等等,这些著作中论及周盛传驻防天津小站、垦荒造田、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建设海防等诸多方面的活动。 综上所述,以往人们的有关研究,对周盛传的探讨多集中在小站屯垦与建设海防方面,对盛军的产生、周盛传小站练兵、民政措施等只是一笔带过。因此,本文希望对周盛传及盛军能进行进一步的更细致全面研究,因此本论文的选题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研究空间。三、本论文的思

25、路在笔者查找相关研究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有关周盛传及盛军的研究还很少,个别的也只是集中在建设海防工事和小站屯垦方面,研究的角度较为单一,缺乏对人物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以 “周盛传与盛军述略”为题,力图对周盛传及盛军的突出事迹进行客观的分析,力争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周盛传和盛军进行多角度的系统深入研究。 首先,从盛军产生、发展过程中研究盛军的特点和地位。淮军是在清朝末年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盛军作为淮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定也具有近代军队和军事起源与发展的鲜明特点,本文力图从盛军的产生的背景和盛军逐步发展中挖掘出盛军的组织特点及其在淮军中的地位。其次,浅析周盛传的军事指挥才能和盛军的军

26、事作战特色。本文将致力于通过对周盛传及盛军与太平军、捻军的军事斗争的研究,从中剖析周盛传这位近代军事将领的军事成长过程和盛军在军事战斗中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再次,周盛传及盛军在天津海防中的作为是盛军发展中十分重要的阶段。以往学者在周盛传与天津海防方面也有相关系统深入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设防的措施上,如郑志廷、张秋山在直系军阀史略中对周盛传及盛军修建海防新城、修筑炮台、引进新式军事设备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除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之外还进行了拓展,加入了天津海防建设中有关周盛传与盛军在小站练兵的内容,从中挖掘天津海防的重要性和盛军的近代化建设。最后,周盛传及盛军在天津还有一系列惠及百姓的民政措施。以

27、往的研究中只是对这些民政措施之一小站屯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而对于其他民政措施只是一笔带过,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对周盛传及盛军在天津的民政措施加入了新的研究内容,对周盛传及盛军在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开办义塾等多方面的民政措施都进行了论述。一、周盛传与盛军的产生(一)早年办团练鸦片战争后,国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咸丰元年(1851)初,震动全国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爆发,太平军势力迅速从广西发展到长江流域,进逼湘、鄂、皖各地。而此时清政府的正规军八旗军和绿营军都已经腐败透顶,战斗力极弱,已不能有效地对抗太平军的猛烈攻势。在这种局势之下,从处于统治地位的清政府角度来看,选派官员督办地方

28、举办团练以自保,在当时确实是对抗太平军,挽救危亡的一种临时有效的举措。从当时直接参与举办团练的地方士绅的角度而言,他们面临着多重的威胁:一是太平军的威逼;二是以捻军为主体的群众反抗运动的侵扰;三是溃兵散勇流窜的骚扰。在这种形势之下,各地士绅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因此,当时举集乡勇办团练成为非常必要且从上至下都得到支持的一项举措。咸丰二年(1852)十二月,咸丰帝“敕各省绅士在籍办理团练。”赵尔巽等编: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0页。各地士绅兴办团练也十分踊跃。1.咸丰三年(1853)至咸丰四年(1854),始办团练。咸丰三年(1853),周盛传及其

29、兄弟六人在乡办团练保卫乡里。咸丰四年(1854),周盛传在其乡安徽合肥六十墩的故宅被太平军焚烧殆尽,家人死伤数人,亲族颠沛流离,周盛传拒绝太平军的诱降,继续集壮丁对抗太平军。这一时期团练的成员主要是附近乡里的丁壮,规模也只有数百人,由于周盛传的家乡六十墩是桐城、舒城太平军援军的必经之路,离城距离较远,官军难以到达对其进行保护,于是周盛传及其兄弟集壮丁“在周兴店筑圩御敌。”周盛传撰、周家驹续辑:周武壮公遗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版,第14页。类似于周盛传这种家人及亲属被太平军或者捻军杀伤的情况,在周盛传所组织的团练成员中普遍存在。其所带领的团练一方面是为了保全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又夹杂着

30、对太平军、捻军的仇恨,因此团练成员对抗太平军与其切身利益是直接相关的,战斗力很强,在与太平军交战过程中大都能竭尽全力。2.咸丰五年(1855)至咸丰八年(1858),率团练保卫乡里。咸丰五年(1855),太平军攻打周兴店,这次战斗中周氏兄弟所率团练损失惨重,其三兄周盛华在战斗中身亡。周氏兄弟重新召集团练对抗太平军,在张家湾与太平军交战时,周氏兄弟分兵配合,灵活作战,使太平军腹背受敌,得以在罗壩筑圩御敌。是年,与石达开部队交战,擒获太平军将领马千禄。咸丰六年(1856),周盛波率军援助李元华攻打桐城太平军。咸丰七年(1857),周氏兄弟带领团练助马新贻攻打太平军,由华子岗进逼至舒城。此时,周氏兄

31、弟带领的团练不仅担任着保卫本地乡里安全的任务,而且开始与官军合作对抗太平军。咸丰八年(1858),太平军再次攻陷郡城时,又遭到周氏兄弟所率团练的顽强抵抗。这一时期,当地团练的发展有三点突破:一是团练的规模快速扩大,咸丰五年(1885),已经有3000乡民加入团练;二是作战的范围和对象有所变化,团练作战范围扩大,扩展到在本乡周围地域进行作战,如在张家湾、罗壩、金家店、华子岗、桐城、舒城等地与太平军展开战斗,作战对象也较之前有所增加,与太平军的石达开、陈玉成部队都有交战;三是开始和官军联合作战,如与马新贻合作对抗太平军。3.咸丰九年(1859)至咸丰十一年(1861),团练势力增强,作战灵活多样。

32、咸丰九年(1859)春,周盛传率领的团练面临的局势十分危急。其率领团练刚刚移居至方夏村,圩墙尚未建成之时,便遭太平军攻击,被迫退登紫蓬山。而赵广动率领的太平军进逼极紧,周盛传决定拼死一战以摆脱当前困境。他做了充分的战前动员,“得敢死士数百,皆愿从予度贼。”周盛传撰、周家驹续辑:周武壮公遗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版,第21页。同时,他理性地分析敌我双方优缺之处,抓住太平军人数虽多,但是经长途跋涉,至半山腰必定疲惫的特点,率领团练从山上攻下,一举击溃太平军,使局势转危为安。自咸丰三年(1853)始办团练到咸丰十一年(1861),周盛传率领团练与太平军交战已有290次有余,且屡次击败太平军,这

33、使当地民众认为其率领的团练是可以依靠的,因此陆续有乡民加入,其势力不断得到增强。周盛传早年所办的团练在人数、实力、装备等各个方面均不敌太平军,但他带领团练多次与太平军交战,且能以少击多,巧胜敌军。可见周盛传此时在治军与作战技能上已有所进步,在对抗太平军的战斗中开始展露其军事指挥才能:第一,充分的战前动员。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将领陈得才、啸天福、 陈志广、高玉成等拥兵万余至刘石桥、凉亭。由于太平军势力强大,周盛传不得不从战略上缜密部署以抵抗太平军的进攻。他用铅锡和真银相混杂放在袋中,鼓励士兵“有能杀贼酋或袭得匪于者”当重赏;为了防止难民被太平军诱降,周盛传给处于极度困难的难民予以赈救。

34、太平军探得团练内部实情,亦不敢轻举妄动,这样起到了鼓舞士气心,安定民心,稳定局势的作用。第二,战前分析敌情,攻其软肋。周盛传在作战之前,十分注重了解敌情,认为“擒贼须先擒王”,同时善于找出对方的弱点,以“攻其软肋”。咸丰十年(1860),周盛传在刘千总庄与太平军交战前,分析出此地地形崎岖,林木繁多,不利于骑战的特点,作战时乘太平军休憩之际进行突袭,使太平军骑兵因慌乱在林中自损其半,败回小蜀山。第三,夜间突袭。由于周盛传所率领的团练在人数势力上不敌太平军,若白日作战,必定会单弱毕现,因此其团练组织多是以夜间突袭的作战方式打击太平军。咸丰九年(1859)二月,周盛传率团练以夜间突然袭击太平军,解胡

35、有民于围。之后,周盛传所率团练开始反守为攻,主动出击董冈的赵广动军,大获全胜。咸丰十年(1860年),陈玉成率太平军踞郡城外,周盛传派出不到百人的兵力乘风雨之夜突袭敌营,使太平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此次战斗击退太平军10余里,缴获大量的帐房和牲畜。第四,运用伏击战。咸丰九年(1859)三月,周盛传率团练在方夏村与太平军展开战斗。作战中采取协同作战之法,由周盛波率少数团练往来于道上以诱敌深入,周盛传与其兄弟分别伏击敌军于村左和袁家庄,以少击多,巧胜敌军。咸丰十一年(1861),周盛传率领团练助多隆阿所率官军在雷麻店附近与太平军交战,在此次战役中充分运用了灵活的战术,他伪装成太平军,混入太平军军中

36、,同时令其部下夹道伏击太平军,里应外合,一战得手。第五,以勇服众。周盛传以作战勇猛而闻名,曾有太平军的勇悍之士向周盛传挑战,“约只身斗且誓不以火器戈取” 周盛传撰、周家驹续辑:周武壮公遗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版,第33页。,周盛传战胜对手,并令练丁取其首级,自此太平军闻其名而惧。在这一时期,周盛传也已经开始在各个战役中不断总结经验,以期在各方面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如在汗冈与太平军交战中,其所率团练战斗力不敌太平军,伤亡惨重。周盛传细查起因,发现其团练“所购钱子半皆空心”,周盛传撰、周家驹续辑:周武壮公遗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版,第25页。自此周盛传开始留心军械事宜。以上所述是周盛

37、传与其兄第早年办团练的情况,他所办团练最初只是出于保卫乡里之目的,但在战斗中逐步发展壮大,不但能配合官军共同对抗太平军,甚至还可以单独袭击太平军。周盛传在多次与太平军的实际交战中也逐步成熟,逐步成长为具备一定的治军作战能力的军事将领。(二)盛军的组建、特点及在淮军中的地位1. 盛军的组建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回籍组建淮军援助上海。他招募淮军营伍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收编淮上原有团练。咸丰十一年(1861)末至同治元年(1862)二月之间,李鸿章已招募5个营,分别为树、铭、鼎、庆和周盛传、周盛波兄弟的勇丁 起初周盛波、周盛传所率领的勇丁加入淮军时作为抚标亲兵并未成为“盛字营”,约在同治元年(18

38、62)十月独立成盛字营。,共2500人。其中周氏兄弟的勇丁有500人,是淮军的大枝营头之一。同治元年(1862)六月,淮军先后到达上海。随李鸿章经水路乘轮船先到上海的是树、铭、鼎、庆4营,而周氏兄弟的1个营则跟随李鹤章作为江苏抚标亲兵,押送各营马匹,绕道陆路随后到达上海。截至到同治元年(1862)六月中旬,由曾国藩调拨湘军和李鸿章自募淮军淮勇而组成的淮军共有11个营头,计15营7500人,其中包括开字2营,营官程学启;铭字1营,由刘铭传、刘盛藻、唐殿魁分统;鼎字1营由潘鼎新、唐宏成、潘鼎立等人统领;树字1营,由张树声、张树珊等统领;还有庆字1营、苏抚标亲兵2营 苏抚标亲兵两营:共有1000人,

39、包括周氏兄弟率领的勇丁500人为1营,李鹤章到达上海后又在庐州招募500人组成1营。、春字1营、总督亲兵2营、林字两营、熊字1营。淮军组建之时,有两大亲军系统,一是两江督标亲兵营,一是抚标亲兵营。周盛传率领的团练加入淮军时被纳入淮军的亲军系统。同治二年(1863),抚标亲兵营扩为3营,周盛传任亲兵营营官,此时由周盛波统领盛字营。同治二年(1863)五月守太仓时,盛字营为正、副两个营,正营营官周盛波,副营营官易宏达。同治三年(1864)十月,守溧阳时,盛军有9营。在此之前,周盛传所统的抚标亲兵前营已于咸丰三年(1864)七月改为传字营,与周寿昌统领的昌字营一起纳入盛军序列。2.盛军的组织特点(1

40、)乡土色彩浓厚。盛字营的士兵来源主要是安徽当地乡民,是以乡土关系维系的一支部队,这也是淮军的突出特点之一。鸦片战争后,由于劳动人民生活日益困苦窘迫,不少人参加到了太平军起义和捻军起义,而团练的组织者均是生活和生存现状相对较好的地主士绅,周氏亦是“家有地数顷”的地主阶级。周盛传及其兄弟办团练的目的在于保护自身及族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其团练的组成成员也大多与其有着亲缘和地缘关系。早期所办团练即“集附近丁壮”而成,加入淮军后,军中的主要将领也大都是周氏族人或本籍为安徽者。周氏族人加入盛军者有周盛长、周盛佑、周盛朝等。盛军的将领也多为安徽本籍人,如盛军左军提督贾起胜、右军提督卫汝贵均为安徽合肥人,马队副

41、将为安徽滁州人。(2)周盛传治军以颇有家法著称。淮军相对于八旗军与绿营军来说,是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组成淮军的各军又各具特色,而“二张、二周治军皆有家法。”赵尔巽等编: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091页。盛军中上到最高将领周盛传、周盛波下至其军中将领士兵,绝大部分学识不高,周盛传曾以盛军训勇歌和生活俚言训导士兵。盛军训勇歌和生活俚言均简单易懂,读来朗朗上口。盛军训勇歌中训导士兵“当勇十妙诀”周盛传撰、周家驹续辑:周武壮公遗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版,第985990页。,即莫结哥老会、莫闹粮饷、莫出怨言、莫混出营、莫吸洋烟、莫贪嫖赌、技艺要勤操、同伴要和好、买卖要公平、

42、学礼貌。”生活俚言教导士兵“一勤天下无难事”,并以周氏“作活度日之方”训导士兵“各勤职业,不至游惰为非。”周盛传撰、周家驹续辑:周武壮公遗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版,第993999页。周盛传治军严厉,为防止士兵被太平军或捻军诱降,在军队的日常管理上十分严格,“每月除日点外,管带仍点名两次,将勇夫详切开导,使之明白知礼。” 盛军虽然主要是由来自田间的乡民组成,文化素养不高,有顽劣之性,但是很少出现偷懒或者遇事退缩取巧的现象,这与周盛传治军有家法不无关系。(3)重视将领的选募。在治军中,将领的选拔是极为重要的。周盛传要求各营的统带、管带要各司其职,对营中的哨官、什长、兵勇多加留心观察,根据实

43、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升降调迁。对将领进行升降依据的标准:首先,考察其“胆气之勇怯,精神之疲振,调理之当否,临事之果敢,游移练队打靶能否尽心不懈”,其次,再看“其气宇之轩昂,口锋之劲快”。若有人能符合以上这些标准,就要将其作为储备将领候选人。这样在散勇中选什长,在什长中选哨长,在哨长中选帮办、哨官。如果确实有出众之材,也可以破格录用。周盛传对军中原有哨长、什长进行观察之后,发现这些人有一半并非出众之材,而是能力平平。因此时常督促各军要时刻留心体察,在人才的任用上不可偏私任亲或瞻徇情面,这样才能避免军队陷入暮气沉沉的局面,使军队保持朝气。(4)注意武器装备的存放与保养。首先,枪支弹药的存放和保养。周盛

44、传常命各营特别加强对武器的存放保养,要求士兵在遇战事之前妥善安置枪炮。如出现连日大雨,湿气较重,枪炮与子弹的存放之地四面都要离开墙壁一定距离,以防沾染湿气,下面要用板片垫高以防潮气入侵,弹药库的房顶务必保证不可漏雨。周盛传对擦拭枪炮也颇有研究,一些士兵为图美观用磁沙粗历之物摩擦枪支,枪支看起来雪亮却出现划痕,日久会致生锈,更有一些兵勇偷懒不擦拭枪炮。周盛传查知后,严令各营慎重保管武器装备。他认为枪炮都是精致之物,要用沾有油的布进行擦拭,才能保证其不生锈。武器装备不求美观,而求实用,平时注重保养,勤加擦拭、照料,才能保证枪炮等武器使用时的射程、射击力度和精准度。各营的统带、营官要勤加检查,若发现

45、有小损之处,在各自营中进行修理;若全杆损伤,就要由军械所禀请更换。他要求各营要保持军中武器的整齐,以随时备战。其次,炮台的保养。周盛传对管理炮位弁员的要求也极其严格,这些人必须交由周盛传亲自审查,确定其不是油滑滥行之人方可。对炮台要“细加办认,涂宫水保”,以避免燃时炸裂伤人。再次,颁布惜马力谕。周盛传查知营中原来膘壮的骡马变得疲瘦不堪,命各营统带、营官派专人管理马匹的麸料水草,并规定盛暑之时营中的牲口中午要适当的稍做休息,以加强对马匹的调养。(5)关注粮仓建设。起初盛军军粮由火轮船北运至新城交卸,由于这些船只急于赴津,往往等不及盛军将粮食搬运完毕,便将粮食卸于露天岸边,一遇阴雨天气,就使负责军

46、粮的官弁苦不堪言。有鉴于此,周盛传便传令张银龙率马队正营和帮带胡光华就近建可盛粮万石的粮仓,并在粮仓左右建官弁住所。这样粮食到岸即可入仓,保证了军粮的妥善储备。(6)加强后勤。当时的后勤包括粮饷发放、士兵日常生活用品供给、士兵医疗保障等等。周盛传治军严而有恩,他认为将领要能服众,首先要做到能够悉心体恤兵勇。周盛传多次颁布整顿官药局谕、保护勇丁谕、按稻分给谕、防勇患病谕等,对兵勇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十分关心。在医疗保障方面,军中设立官药局,定立相应的领药章程,兵勇需要服用药品,将药单交于营官处呈验存根即可。天时不正,兵勇患病较多之时,周盛传就亲自带领各统带、营官视察兵营,找出原因所在。发现兵营不

47、干净,让其多加打扫;房屋不透风,让其多糊冷布,加强室内通风;对患病士兵,及时为其请医取药医治,不得拖延。不但如此,周盛传还教导统带、营官,指出爱兵之道不仅在于严,而且在于对士兵的多方关心与教诲。周盛传不仅为已故将领建立专祠,而且设法安置阵亡兵勇的家人和伤废困苦无依的兵卒,为其在盈缘寺侧购买宅基,盖养老之所1处,敬节之堂1处,孤幼读书义塾3处,以体恤鳏寡孱弱者,使其有所依托。3.盛军在淮军中的地位(1)盛军营伍规模变化 盛军的营伍规模变化: 同治六年年(1867)五月,盛军有步队9营,马队2营,共11营。同治七年年(1868)八月,提督陈振邦阵亡后,其所部的马队4营纳入盛军序列。盛军步队9营,马队5营,共14营。十二月,裁撤盛军2营,其余跟随李鸿章入鄂。 同治八年(1869)二月,李鸿章令盛军马队3营改练步队。三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