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治国·修身.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039958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史·治国·修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读史·治国·修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读史·治国·修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读史·治国·修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读史·治国·修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史·治国·修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史·治国·修身.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读史治国修身阎崇年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的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至五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天命汗、清朝皇帝列传、清朝通史太祖朝、清朝通史太宗朝、正说清朝十二帝、袁崇焕传、明亡清兴年(上、下)、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清代卷、古都北京(中、英、德、法文版)、中国都市生活史等部。主编世纪世界满学著作提要、满学研究(一至八辑)、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等部。在中国中央电视

2、台科学教育频道()“百家讲坛”栏目主讲清十二帝疑案(讲)和明亡清兴年(讲),在北京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中华文明大讲堂”栏目主讲清宫疑案正解(讲),清史系列讲座共百讲。努尔哈赤传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古都北京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先后到美国、日本、韩国、蒙古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讲学。年,应邀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达姆斯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夏威夷大学等进行访问并演讲。最近应邀到美国、马来西亚进行学术交流。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读史治国修身”,相互探讨,听取批评。一、读 史我觉得,每个公

3、务员都应当读一点历史,不管工作有多忙。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德意志意识形态)我理解,这句话的原意不是说历史科学以外的科学不重要,而是说历史科学重要。历史是先人的足迹,是亿万人经验与教训的记录。历史科学对于公务员来说,其重要性是:有助于提高资治能力,有助于陶冶人文素质,也有助于个人修身养性。既然读史重要,那么怎样读史呢?俗话说: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读起呢?在“二十四史”中,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多年。第一个年,主要是商、周,三字经中“东西周、八百年”,再加上商,概数是千年。其后的年,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嬴政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而自称始皇

4、帝,从此中国开始有了皇帝;到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废除帝制。这段历史有一个特点,就是有皇帝。我将这段历史称作中国皇朝历史。中国皇朝历史,总计为年。这年的皇朝历史,有多少皇帝呢?有人统计共位皇帝,有人统计共位皇帝,康熙帝让他的大臣统计说位皇帝(加上尔后位,共)。其统计数字之差异,主要是取样标准不同。这可以不管,我们重在思考这年皇朝的历史。中国两千年皇朝历史,大体可以分作前后两段,前一段年,中国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在西安。其间政治中心经常东西摆动秦在咸阳,西汉在长安(今西安),东汉在洛阳,唐在长安,北宋在汴梁(今开封)。后一段年,中国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在北京。其间政治中心经常南北摆动辽上京在

5、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菠萝城),金都先在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市阿城区)、后在中都(今北京),明都先在金陵(今南京)、后在北京,清都先在沈阳、后在北京。从上述可以看出一个有意思的历史现象:中国两千年皇朝历史政治中心的摆动,先是东西摆动,后是南北摆动,从而呈现出大“十”字形变动的特点。就其后年来说,辽、金、元、明、清五朝,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国内的民族融合。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清满洲,五朝中有四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明朝虽然是汉族人建立的,但朱元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号召,结果又被“鞑虏”所替代。满族以“七大恨告天”的民族旗号起兵,又被孙中山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纲领所推翻。在后年以北京为

6、政治中心的历史中,有三个重要的历史关节点:第一个是元末明初,第二个是明末清初,第三个是清末民初。前一个元末明初关节点,离我们今天较远,后一个清末民初关节点离我们今天太近,我们今天都不去讨论;中间一个明末清初关节点离我们今天不远不近,所以我今天就其有关问题进行讨论。这个关节点,从明万历十一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兵,到康熙二十二年()统一台湾,前后变化整整年。当时的中国用了年的时间,基本上实现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这年的时间,最关键、最激烈的矛盾和斗争是明亡清兴这年。解剖这段历史,对整个中国历史关节点的研究,特别是对我们治国,对我们政治经验的丰富,有很大的帮助。司马光资治通鉴进书表说:“监前世之兴衰

7、,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之,读史要考盛衰、知兴替,以史为鉴,达到至治。二、治国明朝自洪武元年(),到崇祯十七年(),位皇帝,年。明朝为什么灭亡?清朝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起兵,到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整年。清朝为什么兴起?明亡清兴历史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清初一些学者探讨明朝灭亡的原因。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一书,对明亡的原因做出多方面论述。他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明朝君主集权固然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时也是君主高度集权啊!有学者从明朝制度缺失

8、分析其灭亡的原因。他们认为“由于缺乏宰相制,君主的无能和派系的争执这两大古老的难题,在明代越发难解了。”(司徒琳南明史引言)就是说,“洪武十三年罢丞相”(明史职官志一),大学士地位降低,正五品,侍左右,备顾问。然而,崇祯时大学士官一品,也不能充分地说明这个问题。还有学者从吏治败坏去探究其原因。明朝吏治腐败,各代都有。看来明朝灭亡原因,仍需进行具体分析。明朝覆亡,原因复杂。从历史序列来说,有长、中、短三个层面长者,要从洪武说起,明太祖朱元璋的制度、政策是双刃剑,它一面巩固了明朝社会秩序,另一面埋下了后世社会弊端;中者,要从万历说起,万历帝的怠政、泰昌帝的短命、天启帝的阉乱,加速了明朝的灭亡;短者

9、,要从崇祯说起,崇祯帝想做“中兴”之主,却成了“亡国”之君。作为历史明鉴来说,明朝覆亡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民族、吏治、制度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每个问题都可以写专题论文,合起来可以写一部百万字的大书。现在大家非常忙,谁有工夫看探讨明亡原因的百万字大书呢?我有一个习惯,就是要把复杂问题简明化。把复杂的问题简明为“一”。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为天下正。”(老子第三十九章)我借用老子的“一”,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一个切入点分析明朝覆亡、清朝兴起的原因,虽有以偏概全之嫌,却可以简括为一个“分”字与一个“合”字。分

10、与合是对立的。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是“分”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清朝兴起的一个原因是“合”民族合、官民合、君臣合。明朝灭亡的一个直接的、也是基本的原因,就是“民族分”。大家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打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子,推翻蒙古孛儿只斤氏(博尔济吉特氏)贵族的统治,建立明朝。明朝以“驱除鞑虏”起家,又被“鞑虏”取代。可见明朝的民族关系出了问题,特别是北方的民族关系出了问题。明朝北方的民族问题,前期主要是蒙古,后期主要是满洲。先说满洲。明朝对女真满洲的政策是“分”,就是使女真诸部“各相雄长,不相归一”(明经世文编杨宗伯奏疏)。具体说来,就是:“分其枝,离其势,互令争长仇杀,以贻中国之安。”(

11、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卷一)于是,明朝对女真各部,支持一部,打击另一部,拉此打彼,分而治之。 满洲先人女真原来是明朝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努尔哈赤先人是明朝建州左卫的朝廷命官,努尔哈赤也是朝廷的命官。他曾先后八次骑着马到北京,每次往返跋涉里,向万历帝朝贡。他说自己是为大明“忠顺看边”,就是忠心顺服地看守边疆。那么努尔哈赤怎么会成为明朝帝国大厦的纵火者,并成明朝的敌人呢?直接原因是明朝对女真政策出了问题,万历皇帝、李成梁总兵在古勒寨之战中,误杀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结果呢?“潘多拉之盒”打开了,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挑战明朝,引发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谚语云:“女真满万,天

12、下无敌!”这话说得夸大了一点。努尔哈赤起兵之后,建立满洲八旗,大约有万人。女真满洲满了万,就成为一种很大的军事力量。要是满洲分,而蒙古不分,明朝和蒙古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努尔哈赤,那么满洲的难题也可能有解;但明朝又把蒙古分了,蒙古原来是明朝自己的人,却变成了自己的敌人。次说蒙古。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明朝为防止北元蒙古贵族复辟,采取许多措施:一是天子守边,二是修筑长城,三是设立九边,四是举兵北征洪武年间,五次北征;朱棣期间,七次北征。永乐皇帝甚至死在北征蒙古的榆木川地方。到明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入塞,在土木堡之役俘虏明英宗皇帝。嘉靖年间,蒙古俺达兵薄京师,为此北京修建外城。“正统后

13、,边备废弛,声灵不振。诸部长多以雄杰之姿,迭出与中夏抗。边境之祸,遂与明终始云。”(明史鞑靼传)明以“西靖而东自宁,虎(林丹汗)不款,而东西并急,因定岁予插(察哈尔林丹汗)金八万一千两,以示羁縻”(明史鞑靼传)。对蒙古实行“抚赏”政策。但林丹汗“恃抚金为命,两年不得,资用已竭,食尽马乏,暴骨成莽”(明史鞑靼传)。漠南蒙古闹灾,明朝不予“市米”,袁崇焕主张以粮食换马匹,朝廷以袁崇焕“市米资盗”等罪,将其处死。清则与明相反,皇太极对受灾蒙古进行救济。清对蒙古采取赈济、联姻、编旗、重教、封赏等一系列措施,蒙古察哈尔林丹汗死,诸部皆归于清。明史鞑靼传评论道:“明未亡,而插(察哈尔林丹汗)先毙,诸部皆折

14、入于大清,国计愈困,边事愈棘,朝议愈纷,明亦遂不可为矣!”在对待蒙古、满洲关系上,明朝先是“以东夷制北虏”,后又 “以北虏制东夷”。结果是“东夷”与“北虏”联合,就是满洲与蒙古联合,出现满蒙联盟的局面满蒙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明朝。我们再回顾一下满洲的历史。清朝兴起与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族合。首先是建州女真合,接着是海西女真合,再是东海女真合、黑龙江女真合,合成满洲。而且,满洲同蒙古联盟,同汉军联盟,同东北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 索伦(鄂温克)等少数民族合,组成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三只拳头合起来打明朝;显然,明朝就招架不住了。明亡清兴的历史表明:中华民族演变的历史,就是汉族和各少

15、数民族不断地在斗争中融合、发展、壮大的历史。当汉族和少数民族融合时,国家就强盛,反之就衰弱。现在我国有个民族,民族协和,共同前进,我们国家将来一定会更强大。所以,只有民族融合,才能中华强盛。官民分,明朝灭亡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原的民变,其重要原因在于官民的矛盾,而严重自然灾害加深与激化了官民的矛盾。官民矛盾,试举三例。卖官鬻爵。崇祯朝吏部尚书周应秋,公然按官职大小,秤官索价,卖官鬻爵。他“每日勒足万金,都门有周日万之号”(文秉先拨志始卷下)。官员花钱买官,做了官之后,就搜刮百姓,敛财还债。吏、兵二部,弊窦最多:“未用一官,先行贿赂,文武俱是一般。近闻选官,动借京债若干,一到任所,便要还债。这债出在

16、何人身上?定是剥民了。这样怎的有好官,肯爱百姓!”(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八)这话出自崇祯皇帝之口,可见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无地立锥。官员贪,百姓呢?老百姓的土地被占了,有的地方田地“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明神宗实录卷四二一)简直就是“惟余芳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帝子家”(汪价中州杂俎卷一),就剩下长满青草的道路,还没有归于王孙贵族之家,剩下的已经没有寸土属于百姓了。于是出现这样一幅黑暗图画:“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也。”(明清史料甲编,第一本)这样,贫富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尖锐。灾荒严重。赤地千里,危机加剧。“亢旱四载,颗粒无收,饥馑存臻,胁从弥众。”(

17、杨嗣昌杨文弱先生集卷一)饥民吃泥土、?雁粪,甚至易子而食,析骨而爨。鬻人肉于市,腌人肉于家,人刚死而被割,儿刚死而被食。史料记载: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树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有司亦不能禁治。间有获者亦恬不知怪,曰:“死于饥与死于盗等耳,与其坐而饥死,何若为盗而死,犹得为饱死鬼也。”(马懋才

18、备疏大饥,载明季北略卷五)相反,后金清处在上升时期,虽也有官民矛盾,但并不突出。后金进入辽河流域腹地后,发布“计丁授田”令,部民按丁分给土地。后金清用八旗制度固山、甲喇、牛录三级组织,将女真满洲人编制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出兵之时,无不欢跃,其妻子亦皆喜乐,唯以多得财物为愿”(李民建州闻见录)。这同明民“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地立锥”,明军“人人要逃,营营要逃”(熊襄愍公集卷三)的社会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官逼民反。民不聊生,官逼钱粮。财政紧缺,加紧搜刮。下面讲三个故事。明大学士、首辅刘宇亮自请往前线督察,抵抗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他率军队过安平,得报清军将到,吓得面无人色,急往晋州(今河

19、北晋县)躲避。知州陈宏绪闭门不纳,士民也歃血宣誓不让刘宇亮军进城。刘宇亮大怒,传令开城门,否则军法从事。陈宏绪也传话给大学士刘宇亮说:“督师之来,以御敌也!今敌且至,奈何避之?刍粮不继,责有司;欲入城,不敢闻命!”(明史刘宇亮传)知州陈宏绪将避敌逃生的大学士、宰相刘宇亮拒之城外。刘宇亮恼羞成怒,上疏弹劾陈宏绪。“州民诣阙讼冤,愿以身代者千计。” (明史刘宇亮传)李清路过山东恩县,亲见官吏“催比钱粮,血流盈阶,可叹”(李清三垣笔记卷上)!到崇祯帝即位之年(年),“秦中大饥,赤地千里”(鹿樵纪闻卷下)。饥民被迫鸠众墨面,闯入澄城县衙,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帷幕。有官必有民,有民必有官

20、。官与民,既有利益矛盾,又有利益相同。但是,官民矛盾主要在官。孟子说:“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就是说,如果上不能养父母,中不能养自己,下不能养妻子,这样的社会必然动荡不安。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就出现“官逼民反”现象。官民分最突出的表现是,百姓被逼,铤而走险。崇祯皇帝在大灾之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官民矛盾,而是加以激化。民族分,加深官民分;官民分,又加深民族分。它们的背后,则是君臣分。君臣分,甲申之变,明朝灭亡,农民起义与满洲兴起是外在的两个因素,执政集团内部的君臣分,则是其内在的因素。明朝执政集团有两个肿瘤:一是宦官专权,二是朋党之争。万历帝、天启帝、崇祯帝就是在

21、国家危难之际,宦官专横,朋党争吵。崇祯帝上台后,惩治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仅作个案处理,而没有涉及宦官制度。他后来又信任太监,派太监监军,使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的宦官问题重演。由于执政集团内部的君与臣分,君臣之间或明或暗地搏杀,从很大程度上消耗了明皇朝核心实力,慢慢地腐蚀了支撑朱明江山的基础。这就使得如清文馆降清汉官所说的:“在事的好官,也作不的事;未任事的好人,又不肯出头。上下里外,通同扯谎,事事俱坏极了。”(张文衡请勿失时机奏,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下)明朝也有能臣,辽东如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他们都没有好下场。熊廷弼被“传首九边”,孙承宗被逼辞职还乡,壮烈而死,袁崇焕则身遭磔刑。因此,朱明覆亡

22、是从朱元璋开国以来各种弊端累积的总结果。明亡清兴的年间,在清的政坛上,主要有三位君主天命汗开创基业,兢兢业业地做事;崇德帝长于谋略,文治武功取得成效;睿亲王(实际君主地位)抓住历史机遇,入关定鼎北京。仅就个人因素而言,万历帝、天启帝、崇祯帝都不是天命汗、崇德帝、睿亲王的对手。在万历朝。长期怠政,君臣阻隔,彼此不协。万历帝二十几年不上朝,大臣跪在宫门外,几个时辰得不到接见。后金呢?清郑亲王济尔哈朗说:“太祖创业之初,日与四大贝勒、五大臣讨论政事得失。咨访士民疾苦,上下交孚,鲜有壅蔽,故能扫清群雄,肇兴大业。”(清史稿济尔哈朗传)在天启朝。天启帝日夜贪玩,委政于魏阉忠贤。明大学士、兵部尚书兼蓟辽督

23、师孙承宗想借给天启帝过生日的机会谏言,却不能相见。努尔哈赤呢?我举一个例子。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额亦都次子达启,养育宫中,长为额驸,怙宠而骄。一日,额亦都“集诸子燕别墅,酒行,忽起,命执达启,众皆愕。额亦都抽刃而言曰:天下安有父杀子者?顾此子傲慢,及今不治,他日必负国败门户,不从者血此刃!众乃惧,引达启入室,以被覆杀之。额亦都诣太祖谢,太祖惊惋久之,乃嗟叹,谓额亦都为国深虑,不可及也”(清史稿额亦都传)。在崇祯朝。崇祯帝虽然勤政,却刚愎暴戾滥杀。年间共有名大学士,被称为“崇祯五十相”。其中,被罢、免、戍、死(非正常死亡)者位,占其总数的。没有一位大学士陪伴他始终的。共位七卿(六部尚书加左都御史)

24、,在位兵部尚书中王洽、陈新甲、袁崇焕、傅宗龙被下狱、或被杀,位户部尚书中有位下狱、削职或殉职。被他杀死的总督、巡抚,有人统计为人。而崇祯后期的将领,总兵巢丕昌剃发投降、兵部尚书张凤翼日服大黄求速死、总督梁廷栋尾随清军而不击。兵部尚书陈新甲受崇祯帝命,遣使与清议和,秘密进行。崇祯帝手诏往返者数十。一日,所遣职方司郎中马绍愉以密语报,新甲看完后放在书案上。他的家僮误以为是“塘报”,就拿出去抄传。于是官员哗然。崇祯帝很生气,将新甲下狱。新甲从狱中上书乞宥,不许,遂弃新甲于市(明史陈新甲传)。清朝皇太极呢?范文程掌管军政机密事,每入对,必漏下数十刻始出;或未及吃饭和休息,又被召入。一次,皇太极请范文程

25、吃饭,有珍味佳肴,文程想念父亲所未尝,逡巡不下筷。皇太极察其意,即命撤馔以赐他的父亲(清史稿范文程传)。可以说,整个有清一代,执政集团虽有矛盾与冲突,但内部没有严重破裂与军事冲突。崇祯帝在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之后,只剩下孤家寡人。何以见得?举三条史料。其一,明史庄烈帝本纪记载:崇祯帝后来对文武大臣全不信任,而派亲信宫奴、太监去监军,去守北京的城门,守居庸关等重要关口,最后派太监王承恩提督北京城的守卫。北京城防“惟内监数万人而已”。后康熙帝从故明太监口中得知:李自成兵攻阜成门,“崇祯率内监数人,微行至襄城伯(襄城伯李国桢时为太子太保、总京营,后城陷被杀)家,其家方闭门演戏,不得入,回登?寿山,

26、四顾无策,犹豫出奔。太监王承恩止之曰:出恐受辱于贼!崇祯乃止,以身殉国。”(清圣祖实录卷二四)其二,明史后妃传记载:“帝令后自裁。后入室阖户,宫人出奏,犹云皇后领旨。后遂先帝崩。帝又命袁贵妃自缢,系绝,久之苏。帝拔剑斫其肩,又斫所御妃嫔数人,袁妃卒不殊。”其三,明史公主传记载:“长平公主,年十六,帝选周显尚主,将婚,以寇警暂停。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殿。”崇祯皇帝最后杀老婆、杀女儿,只剩下孤家寡人,面对崛起的大清和强势的大顺,以寡对众,以分对合,所以必然灭亡。明末的社会危机,主要是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所直接造成的结果。民族分,

27、是外层因素;官民分,是内层因素;君臣分,则是核心因素。如果没有君臣分,而是君臣一体,同心筹谋,那么,民族分的矛盾可以缓和、化解、消除,官民分的矛盾也可以缓和、化解、消除。在民族分、官民分的严重局势面前,再加上君臣分,那就面临江山易主、社稷倾覆的严重局面。明朝就是在民族分、官民分和君臣分的危局下覆亡的。明亡也好,清兴也好,都不是皇帝个人、也都不是满族或汉族的民族事情,而是中华民族的事情,要有正确历史观,而不要有狭隘民族观。总而言之,明末的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清初的民族合、官民合、君臣合双方矛盾与斗争汇成总的结果,就是明亡清兴。综上,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启示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漫长演变过程,不断地

28、调整民族、官民、君臣关系。中华民族合则盛,分则衰;合则强,分则弱;合则众,分则寡;合则治,分则乱。明亡清兴年的历史,再次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三、修身大学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强调修身。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到了宋代才把它单列为“经书”,并被列为“四书”之首。大学分为“经”与“传”两部分:“经”一章,是全书的纲领,主要为“三纲领”明德、亲民、至善,共个字;“传”十章,是对经的阐释,主要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共个字(朱熹统计为字)。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作“三纲八目”。大学不仅被尊为“四书”之首,而且被视为“四书”“五经”的入门津梁,登上儒家经典殿堂

29、的阶梯。大学的精髓与灵魂是什么?在中国科举制时代,特别是明清时期,所有的知识分子,对于大学全文,朗朗背诵,烂熟于胸。大学开宗明义的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谓“大学”?朱熹解释为“大人之学”。何谓“大学之道”?朱熹解释为“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的精髓是:明新至善。“止于至善”的途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道德期待是修身。“止于至善”是大学指明人性修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达到“至善”的大境界。对于“至善”,有不同的解释。“至善”就是德性尽善尽美,但比较抽象。我的体会:具体说来,“止于至善”,就是要科学地调理天、地、人、己的四维关系。“止于

30、至善”,是要“达到四合”,也就是要达到天合、地合、人合、己合。“达到四合”是个过程,不断趋近“四合”,攀升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我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看了大量历史人物传记,特别是明清人物传记。从中归纳出一个道理:凡是能够“达到四合”者,就达到了大学中“止于至善”的境界,他们都是历史的成功者或胜利者,否则就是不完全成功者或失败者。列举读史实例,结合个人体验,说一点心得和体会,重点说一下“四合”,就是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天合 就是天人关系,是中华文化和人生智慧的一大特点。天,有多种解释:天命、天道、天理、天时等。我这里说的天,主要是指天时。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面对的是天时。屈原作天问:“明明暗暗

31、,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问的是天人关系。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就是说要探究天与人的关系。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说:“天人之际,合二为一。”这里的“天人合一”,也是探讨天与人的关系。“天时”有大天时、小天时。魏源在圣武记中说:“小天时决利钝,大天时决兴亡。”就是说,成小事业者要有小天时,成大事业者必有大天时。孟子公孙丑下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这里的五百年是一个概数,就是说王者兴,必定有大天时。明末清初,中国历史的“天时”到了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也就是一个大的天时。天时不停地在变。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是天在不停地运行,人要不断地努力。朱熹大学序说“天运循环

32、,无往不复”,也是说天时不停地运行。天时在不停地变,而人的认识却总是滞后,所以人经常是与天不合。要顺应天时,力求做到“天合”。既然人与天经常不合,那么怎样使它“合”呢?易经讲“顺天”,荀子讲“制天”。我想“天合”重要的是:察知天时,顺应天时。察知天时。易经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就是观察天文运行,了解时间变化。人们常说:“知时务者为俊杰。”俊杰的一个特点是要“知时务”,就是要知天时、识事务。古代杰出人物的察天时,主要感悟天时、顺应天时。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开创清朝,逢了几百年一遇的大天时。这个天时的特点有五:一是明朝皇权衰落,控制地方减弱;二是蒙古各部分裂,满洲从中分化;三是明军抗倭

33、援朝,辽东军事空虚;四是列强尚未崛起,暂未受到威逼;五是崇祯关内大灾,民变烽火蔓延。如果努尔哈赤等早生年,明朝处于强盛时期,他会像其先祖李满住、董山一样,受到明军的攻剿,寨破人亡,百年难复。同样,晚生年,清朝的历史,是另外局面。天时对所有的人是公平的,但不同人逢遇同样的天时,却有不同的对待。元朝末年,发生灾荒。元顺帝不去救济,朱元璋利用灾荒,揭竿而起。其结果,朱明兴,蒙元亡。这是两个不同对待天时而胜败的史例。顺应天时。老子说:“动善时。”孟子离娄上也说:“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都是说行动要顺应天时。清朝北京叫顺天府、南京叫应天府、沈阳叫奉天府;紫禁城正门明称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都突出“天”。再

34、举个人例子。“文革”是个小天时,个人不能左右,但可以利用、顺应这个小天时。我在“文革”期间,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既不参加“保皇派”,也不参加“造反派”,而是“逍遥派”,静心读书,写出努尔哈赤传书稿,“文革”后出版;另一件是借用“大串联”机会,骑自行车自北京到杭州,考察京杭大运河。这两件事对我研究明清史有重要意义。不失天时。晋书宣帝纪说:“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也。”人与天的关系是:既不违时,也不失时。嘉靖通州志略序说:“作天下之事本乎机,而成天下之事存乎会;机以动之,会以合之,古今之所有事,率由是也。”两者说的是同一回事,抓住机会,既不违时,又不失时,而与天合。地合 孙子兵法讲“地”,它重点

35、说山川险隘。我这里说的地,含义更广阔,包括地理位置、山川形胜、自然条件、物产资源,等等。孟子讲“地利”,主要是利用地的有利因素;我讲“地合”,主要指环境与自身的平衡关系。 “地合”的含义比“地利”更宽泛,它的含义主要有四:一是知地利,二是用地利,三是借地利,四是节地利。就是说人同地,既矛盾又协和,矛盾中求协和,协和中求发展,力求自身与环境的平衡。知地利。努尔哈赤生长于赫图阿拉,就是今辽宁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这里离明京师不远不近:太近了,比如说是在通州,努尔哈赤起兵不久就会被明军歼灭;太远了,比如说是在黑龙江漠河,也不容易成气候。大家知道曾国藩,湖南湘乡人,进士出身,在北京做礼部侍郎

36、。母亲病故,回乡守制。太平军兴,打到湖南。曾国藩招募“湘勇”,组织湘军,为清社稷立下大功。这里我不对曾国藩做出评价,然而曾国藩之所以有“中兴以来,一人而已”(清史稿曾国藩传)之誉,湖南“地合”起了重要的作用。用地利。再举个人例子。我开始学先秦史,只考虑个人兴趣,没有考虑“地合”因素。杨向奎先生建议我研究清史,因为:研究先秦史,北京不如西安占地利;而研究清史,北京要比西安占地利。北京是清朝首都,有大量清代满文、汉文档案,有宫殿、坛庙、皇家园林。我学清史、满学如果说有一丁点成绩的话,“地合”是一个重要因素。借地利。一些学子到外地、外国读书,一些官员到外地、外国考察,就是借外地、外国的地利,进行学习

37、,报效祖国。节地利。地利是有限的,应当珍惜,不可浪费。要爱惜自然资源,以便可持续发展。美国的煤炭、石油节制开采,其保护资源的作法值得借鉴。人合 孟子公孙丑下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重点是强调“人和”,就是要和睦、和谐。我说的“人合”,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睦、求同、融合,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矛盾、冲突。做事、做人,为官、为政,“人合”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做大事业者,必有大“人合”。我在总结清朝兴盛的历史经验时,提到了“人合”,包括民族合、官民合、君臣合,总之是指“人合”。可以说有多大的“人合”,就有多宽的胸怀,有多高的境界,成多大的事业。举几个例子。其一,宁远大捷,社会原因,在

38、于人合。在整个过程中,文武、将帅、官兵、军民等关系,可以说,做到了人合。袁崇焕是文官,他同武将满桂、祖大寿、朱梅、左辅、何可纲等,在整个宁远保卫战过程中,协调一致;他“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发动军民,坚壁清野,兵民联防,编派民夫,供给守城将士饮食;又派卫官裴国珍带领城内商民,运矢石,送弹药;派诸生员,组织民众,巡察街巷,搜索奸细。先是,在辽东的诸城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都是由于“内应外合”才失陷的。而“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宁远之战,军民一体,相互合作,同心同力,取得胜利。可以说,宁远大捷是“人合”的一个例证。其二,举身边例子。每一个人,

39、都在人群中,上下左右内外,有着六维关系。人的关系,重在和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常遇到两种人:友人和贵人,小人和敌人。所谓“人合”,碰到的难题是:如何对待小人和敌人。感谢小人。遇到友人和贵人,要恭敬;遇到小人和敌人,要感谢。后者,宋人张载正蒙太和篇说:“仇必和而解。”工作中遇到小人和敌人怎么办?一次我作报告,听众提问:“工作中遇到小人怎么办?”我回答:“感谢!”进一步说,对小人、对敌人,都要感谢。我讲一个故事。相传古印度有一位王子,在率军征战凯旋宴会上,举起金杯感谢父王、长者、功臣、将士,甚至于马夫。他的父王说:“孩子,你还应该感谢一个人!”王子说:“谁?”他的父王说:“你的敌

40、人!”袁崇焕应当感谢努尔哈赤,没有努尔哈赤他也成不了英雄。皇太极应该感谢自己的敌人袁崇焕:宁远、宁锦两次兵败,皇太极从失败中奋进,采取两招一是研制红衣大炮,二是设反间计。我回顾年清史、满学研究的历程,也认为:在取得大一点的成绩时,应当感谢小人、感谢敌人。其三,举个人的例子。下放时,自己的态度是“夹着尾巴做人”。人际关系比较平和,态度很恭谨,“一谦则四益”。一次,领导找我谈话问:“你在看封字线装书?”我说:“是。”问:“你知道来这里是做什么的?”我答:“下放劳动,改造思想。”又问:“那你为什么还看封字线装书?”我说:“我是学清史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没有平装书,都是线装书。”这位领导让我回去。我

41、等待着挨批判。三天后,这位领导又找我说:“你学习精神是可贵的,但要注意群众影响。给你排夜班,这样既照顾你的学习,又避免在群众中的不良影响。”我很高兴。下放劳动的看瓜棚,就成了我的“书房”。我这次化险为夷,应当说是遇上了好人,“人合”起了重要的作用。己合 一个人的修养,光有“天合”、“地合”、“人合”还不够,更要有“己合”。什么是“己合”?这主要是心理平衡、生理平衡、伦理平衡。其一,心理平衡。人的心理,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所以有苦闷、烦恼、焦虑和烦躁。心理不平衡,严重时会出现心理疾患和人格障碍。报载:目前我国每年约有万人自杀,万人自杀未遂,万人患抑郁症。有专家认为:威胁人类生存最大的病患:世纪是

42、肺病,世纪是癌症,世纪是精神疾病(光明日报年月日版)。教育部决定在大学设心理咨询机构、设心理健康老师(新京报年月日),说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与紧迫。要使心理平衡,重要的是心态,要有黄金心态。所谓黄金心态,就是碰到困难要阳光、喜悦,遇到委屈要坦荡、豁达,遭遇坎坷要淡泊、宁静,面临胜利要谦虚、谨慎。具体来说,应注意事大气静、顺谦逆奋。事大气静。遇大事,要气静。这是很难做到的,也是必须修炼的。万历二十一年(),女真叶赫纠合哈达、乌拉、辉发等九部联军三万,向建州进攻。努尔哈赤兵不满万,建州官兵,人心惶惶。报警的探骑,脸色都变了。深夜,努尔哈赤听完这个报告后,打着呼噜睡着了。他的福晋富察氏把他推醒后,说

43、:“敌兵压境了,你怎么还睡觉啊?你是方寸乱了,还是害怕了?”努尔哈赤说:“要是我方寸乱了,害怕了,我能睡着吗?我听说九部联军要来打我,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现在知道他们已经来了,我心里就踏实了。”说完后又呼呼睡着了。第二天早晨,他带领众贝勒等先祭堂子,尔后统军出发,一举夺得胜利。胸怀开阔,心境豁达,事大心静。相反,皇太极爱妃故去,哀伤过度,不吃不喝,悲戚成疾,后得中风,未成大业,抱憾而终。顺谦逆奋。人生在世,阴阳互转得失、胜败、进退、浮沉、荣辱、顺逆。处顺境时,要谦敬谦就是谦虚谨慎,敬就是敬天、敬地、敬祖、敬民。人们常说:“满招损,谦受益。”这是普遍真理。处逆境时,要韧奋百折不挠、愈挫愈奋。正

44、如海瑞书温庭筠早秋山居诗云:“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全唐诗卷五八一)总之,处顺境时,既要享受顺利,又要想到背后的困厄;处逆境时,既要正视困难,又要看到未来的希望。然而,人生常不如意,如何调整心态?司马迁报任安书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再加上司马宫刑,而愤修史记。人做事业,要有动力。要善于将压力变作动力,将厄运变为转机。善待自己,自解得失;心态平和,宠辱不惊;逆境发轫,气量宏阔;激扬正气,愈挫愈锐。其二,生理平衡。人的生理,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所以会生病。人们往往被疾

45、病和痛苦所折磨。生病有外因,更重要的是内因。要维持生理平衡,要促使身体健康。严格地说,有多健康的身体,能做多大的事业。要善于调整身体内在因素,尽可能保持一个平衡、健康的身体。健身固本。劳逸有度,张弛有节。史记太史公自序说:“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强身固本。张仲景伤寒论序说:“兢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慄,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

46、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兢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这是逆耳之忠言。其三,伦理平衡。伦理平衡,重在修身。重视修身。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既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根本,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所以,“八目”的核心是修身,而修身的要义是克己从善,其指归则是“止于至善”,也就是“达到四合”。修身所追求的目标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像范仲淹岳阳楼记所追求的修身最高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止于“四合”。“止于至善”、“达到四合”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不合是常态,合是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修身,以止于至善,达到“四合”的境界。在这里,我借用司马迁以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赞颂孔子的话:“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史记孔子世家)似可以说,虽不能完全达到“四合”的境界,却心向往之,行实践之。总之,我们学习历史,有益于提高资治能力,有益于提高文化素质,有益于自我修身养性,也有益于净化个人的心灵。以上“读史治国修身”的讲说,供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