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新课改下语文家常课的追求.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040327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新课改下语文家常课的追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新课改下语文家常课的追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新课改下语文家常课的追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新课改下语文家常课的追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新课改下语文家常课的追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新课改下语文家常课的追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新课改下语文家常课的追求.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平平淡淡才是真 简简单单味最纯 新课改下语文家常课的追求【摘要】新课改以来,观摩课示范课展示课风靡于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中,其中不少课课堂信息含量大,授课方式灵活多变,学生活动多种多样,多媒体课件有声有色,这让我们普通的一线教师眼花缭乱,反而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浮华背后,引发我们冷静的思索:“直指语文教学的本质,直指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能还语文课以本味,给学生大营养大收获”的家常课,为什么不能展头露脸?时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追求一堂堂家常课,一堂堂家常好课。一堂家常好课,我认为必须追求以下三点:1、朴实自然,2、简约精练,3、情真意浓。 【关键词】朴实自然 简约精练 情真意浓 自新课标推行以来

2、,我在一线已经经营了两轮。这些年来,听过议过不少各种各样的课。学校里也推行了不少课,诸如校内公开课、党员示范课、新教师汇报课、高级教师展示课、优质课、课堂教学大赛等等。虽然渐渐明白了各种各样的课各有其特点和作用,在特定的时期,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而且也有必要进一步做好用好,但我还是越来越感觉到,其实我们最需要的最有价值的还是我们的“家常课”。我认为语文家常课就是教学内容简单明了,教学过程朴实自然,而效果又极为实用的课。它“直指语文教学的本质,直指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它是能还语文课以本味,给学生大营养大收获的语文课”。黄厚江老师在新课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一文中,从本色语文思想出发

3、提出了“家常课”的概念,并为这种课拟定了三个标准: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可以这样教;每一个具有基本素养的教师都可以这样教;每一所普通学校的学生都可以这样教。其实家常课就是我们的常规课,这就像我们经常吃餐馆酒店的饭菜后,总感觉肚子饱不像真饱,但吃又吃不下了,总不如家里的一顿家常饭菜吃得肚子实在,心里舒坦,尤其是过年过节时,围着桌子,吃着母亲用心做的饭菜,不是山珍海味,但荤素搭配,既营养又实在,更合我们的口味,用不着推杯换盏,吆三喝四,但也其乐融融,自由惬意,这难道不是我们向往的吗?同样,我们的家常课不是表演课,不是展示课,它实在又实用。因为是常态下的常规课,它就没有特殊的境况和太多的负担,师生就可以用

4、一种平常的心态,真实真切地投身于教学活动。当然,它也能走上公开课的舞台,也应该走上公开课的舞台。因为这样的课才能真正引领我们的新课程新课改,也只有这样的课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那什么样的课才是我们追求的家常课呢? 我想平平淡淡才是真,简简单单味最纯。像我们母亲做的家常菜,不一定手续有多复杂、色彩有多丰富,但肯定入味,我们吃起来合胃口,营养容易吸收。而我们的家常课,不一定有太长时间准备,也不一定有多人协助修改,也可能没有提前试教,全凭我们教师自己研读文本,查阅资料,写出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制作出实用的辅助课件,只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就可以了,当然,它从原始的文本出发、生本出发

5、,适合学生的口味,最平实、最自然、最简单、也最有效。所以,我认为我们追求的家常课应该是朴实自然的课,是简约精练的课,是情真意浓的课。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进行阐述。一、朴实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的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为我们深刻地揭示了艺术美的本质特征。薛雪在一瓢诗话中也强调“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可见,朴实自然之美,美在本质,而以绮丽为美,则只是一种外在的美。我们现在公开的教学活动,尤其是观摩课和评比课,有些老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视听效应,上课成了一种表演,成了一种作秀。老师,全身心投入,斟词酌句,雕琢粉饰,不知演了多少遍;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标准,朗读课文流利感人,表演动作精彩到位;

6、表面上师生配合密切“天衣无缝”,而且时间掐得分秒不差,整堂课欣欣向荣严丝合缝;可结果呢,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只在感官上得到了快乐,所学知识如过眼烟云,根本谈不上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了。这样的课还有价值还有意义吗?所以说,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摒弃“花架子”,努力追求朴实自然,能真正反映教学原生态,如实反映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家常课。这名师名家们早已走在了我们的前头。像今年天台县名师赴白鹤中学送教活动中,陈朝明老师上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就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其教学步骤为:一、欣赏名曲:谈谈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感受,引出课题。二、朗读课文:检查预习。三、品读课文。 1贝多芬的“伟大”表现在哪些语句?你能

7、概括一下“伟大”在哪些方面吗?A、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B、“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C、“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淌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D、“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2、总结:贝多芬的伟大:(1)、音乐成就(世界乐圣)(2)、精神品质(意志坚强、挑战厄运、追求理想)3、名句积累:名人眼里的贝多芬。(罗曼罗兰和傅雷的评价)4、贝多芬的“平凡”表现在哪些语句?(生活起居、生活麻烦、衣着外貌、性格脾气)并适机穿

8、插贝多芬生平经历,突出其平凡中的伟大。 5、谈一谈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平凡是伟大的基础,伟大是平凡的升华,一切的伟大往往蕴含在平凡之中。四、拓展实践:谈谈由凡人变成伟人的条件。举日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田中耕一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实例。五、课外作业:阅读名人传和约翰克里斯朵夫。虽然是名师送教,但陈老师本着一颗平常心,紧扣“贝多芬的伟大与平凡之所在,以及两者的关系”这个主问题,“实”字当先,求真求实,让学生一课一得,读中带品,品中导读,轻松自然,沉稳朴实,没有华美的课件,没有喧嚷造作的课堂气氛,也没有过多的课堂预设,所以赢得了同行的啧啧称赞,也让我们这些同行有章可循,有技可学,真正达到了送教助教

9、的作用。你能说这不是一堂好课吗?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家常课吗?二、简约精练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是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为他的书斋题联。意思是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比如画兰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同时主张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 ,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勃勃。还可以理解为:凡事能把握根本、要害、大势,便能提纲挈领,化繁为简。专家们呼吁,语文课要简简单单地上,可我们往往没有把课上简单,反而越上越复杂。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认为:我们往往倾向于把事情考虑

10、得过于复杂化,其实事情的本质是很单纯的。表面看上去很复杂的事情,也不过是由若干简单因素组合而成。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女儿万方也说过,这些年她不断学习怎样“放下” ,把很多的东西“放下” ,让生活变得更简单些。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学会“放下”,要抓住本质,以少许胜多许,简简单单地上,也就是要追求简约精练。同在今年的名师送教活动中,张薇老师上鲁迅的小说社戏。这篇文章较长,但张老师能删繁就简,长文短教,突出重点。上课伊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戏好看吗?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具体文字回答戏并不好看。接着老师追问:可是结尾作者却说“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不是矛盾吗?那“好戏”的“好”具体表现在哪里?顺势

11、老师就从景色美、人情美、故事美三个方面(即“好”的具体表现所在)品味精美的语言,领会丰富的感情。这样对文本的处理,化繁为简,条理清晰,化解教学难点,狠抓教学重点,去粗存精,犹如三秋之树,削尽细枝密叶,瘦劲秀挺,真是以少许胜多许。这样的教学可圈可点,值得我们学习。去年我校举行课堂教学大赛,选取风筝这篇文章,有些教师建议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放飞风筝放飞亲情(兄弟手足情深)上,课文前面的提示语也指向这一点,这样选择容易贴近学生一点,上课可以花俏一点。但我在通读全文以及查阅鲁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把重点落在了对时代对人性的解剖上,我想这更符合作者的本意,也更扣住整个文本,因为全文从开头到结尾都出现“悲哀”这

12、个词语,而且全文都弥漫着深深的悲哀沉痛之情。因此对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就抓住一个主问题:“看到风筝,为什么是悲哀的?”扣住“悲哀”,顺藤摸瓜,就理出了下文的内容-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永远无法补过。接着,在分析这两块内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挖掘出深层的情感内涵:在小小的风筝上,因为折断翅骨而对小兄弟造成精神的虐杀而悲哀,因为自己没有机会补过而永远沉重悲哀,因为手足情深而一辈子自责忏悔,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知错就改、严于解剖、懂得自我反省的鲁迅,也让我们明白了游戏的意义、科学思想的重要,也让我们知道了封建思想的落后愚昧、毒害之深等等,这是社会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是人性的悲哀,可见悲哀

13、之深,悲哀之重。因而这堂课在悲哀的氛围中让学生理解了全文内容,感受了鲁迅的深邃。教学上,顺着文本,简简单单切入;理解上,一根藤牵出内容和内涵,不蔓不枝。一堂课下来,学生紧跟着老师,有阅读有思考,有想象有联系,张弛有度,有条不紊。这也是我对家常课的热衷,不求热闹只求思考,不求花哨只求课堂有含量。我们的教学时间有限,学生的学习精力有限,我们就更应考虑教学的效率,因而我们的家常课一定要追求简洁洗练,单纯明快,冗繁削尽留清瘦,要抓根本,抓素养,抓本味,只有坚持这样的教学,日益熏陶,日积月累,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语文的本领,提升语文的素养。三、情真意浓怡情怡趣心相通,一切尽在不言中家常饭菜,母亲做得诚

14、心用心,我们吃得安心舒心。饭桌上,家人们一起谈笑自如情意浓浓,用不着察言观色费心应酬。如果我们的课堂,老师和学生也像母亲和孩子,彼此信任,那我们的课堂,师生一起,身心放松,情趣相通,那对孩子们的成长会多么有利啊!那我们的家常课作为课堂教学原生态的自然存在,没有功利心态的驱动,没有太多的精神负担,就非常有利于师生真诚投入,实话实说,实事实办。这样,老师和学生就更容易真诚面对文本,真诚面对对方,真诚面对自己。记得自己在几年前执教信客这篇文章时,感受颇多,至今还印象深刻。那时教两个班,在第一班执教时,我按照备课的思路,先分析老信客,再分析信客的工作,然后讨论信客的品质。一堂课下来,学生也能积极参与,

15、也能认真解读文本,但我总觉得缺乏一份激情,缺乏一种活力。在上第二班时,我灵机一动,就作了一个大胆的调整。先初读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信客的为人和品质。接着我就作了一个假设:如果现实让你爸爸去做一个信客,你愿意吗?到文中找出具体文字来说明。这一石激起千层浪,情弦一拨动,一下子就叩动了学生的心弦,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接着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深入文本,查找证据,在真正沉入课文、理解人物形象并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有些孩子说愿意,因为他们理解信客崇敬信客;有些孩子说不愿意,因为他们爱护父亲捍卫亲情。我当时肯定了每一个孩子、表扬了每一个孩子,因为他们都真正读懂了文章读懂了人物也读懂了自己,都是敢于说真话剖

16、心迹的好孩子。这堂课,学生的真情被激发了出来,毫不掩饰毫不做作,举手争先恐后,回答头头是道,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师生都沉浸在真情实意中。这堂课,我被孩子们感动了,可以说,孩子们也都被他们自己感动了。经过这堂课的反思讨论后,我感觉到孩子们更懂事更成熟了。这也许是一个教学契机的魅力,也许就是没有过多压力、容易抒发真情的家常课带来的好处。 还记得自己执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时,在理解庄子的偷梁换柱偷换概念时,大部分学生不能一下子明白,我就举了一个笑例:据说一个中国人带着女儿与一个外国人见面。见面了,那外国人赞美这女儿真漂亮,出于礼貌,中国人就说:哪里哪里!可是翻译者不懂这是中国人的谦虚说法,就直接翻译成

17、“Where?Where”,这可让外国人尴尬了,不知道怎样回答。学生听到这里就大笑,在笑声中他们明白了此“哪里”而非彼“Where”,自然也明白了此“安”非彼“安”,惠子的“安”(怎么)与庄子的“安”(哪里)不同之所在。接着,在讨论你更喜欢庄子还是惠子这问题时,学生就各抒己见,激情高涨。我想,这样的课堂,趣味盎然,情真意浓,随性而不随意,轻松而有意义。这样的课堂,既有趣又有效,会让学生铭刻在心的。富有情趣的课堂,充盈着愉悦,洋溢着祥和,闪烁着智慧,轻松惬意而又情真意浓,真是“怡情怡趣心相通,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也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向往的家常课吧!课改轰轰烈烈持续了10年,喧嚣之后是平静,繁华之后是简朴,我深深地领悟到,现在应该到了返璞归真冷静沉淀的时候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简简单单味最纯,给学生大营养大收获的家常课才是语文课的本色。我想,“朴实自然”“简约精练”“情真意浓”是我和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课的永恒追求!【参考文献】任明新,致力于上好朴实高效的家常课,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03B周一贯,公开课:坚守“家常课”的优良品格,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30期徐友新,让“家常课”亮亮相又如何,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18日第6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