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向综合新城区转型的空间路径研究以无锡新区为例.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041829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发区向综合新城区转型的空间路径研究以无锡新区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开发区向综合新城区转型的空间路径研究以无锡新区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开发区向综合新城区转型的空间路径研究以无锡新区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开发区向综合新城区转型的空间路径研究以无锡新区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开发区向综合新城区转型的空间路径研究以无锡新区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发区向综合新城区转型的空间路径研究以无锡新区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发区向综合新城区转型的空间路径研究以无锡新区为例.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开发区向综合新城区转型的空间路径研究以无锡新区为例买静,张京祥,陈浩 摘 要 当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开发区普遍出现了向功能综合、配套完善的新城区转型的趋势。开发区应积极顺应这一趋势,更新规划建设理念,重构空间组织模式,调整开发区用地结构,大幅提高 城市型用地比例,对产业园区的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采用不同的空间转型路径,化解传统建设模式遗 留的城市型功能发育不足、增量用地空间有限、综合服务能力和品质欠缺等空间问题,实现开发区的 顺利转型。 关键词 开发区;综合新城区;转型;空间路径;无锡新区文章编号1006-0022(2011)09-0020-06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Tran

2、sition of Development Park toward New Urban District: Wuxi Example/Mai Jing,Zhang Jingxiang, Chen HaoAbstract Development parks in developed regions are transiting toward comprehensive new urban districts. Development parks should follow the trend and introduce new planning concepts. They should res

3、tructure space, adjust land uses, dramatically increase urban land use, and adopt different approaches for emphatic areas and common areas. Traditional problems like urban functions, land shortage, and low quality urban services should be avoided.Key words Development Park, Comprehensive urban distr

4、ict, Transition, Spatial path, W uxi new district由于历史性的原因,我国早期的许多开发区在发展初期基本都是定位为性质与用地 功能比较单一的产业区。然而,随着城市空 间的扩展、园区产业规模与空间范围的扩大、 综合功能的增强,许多开发区已经或正在向 功能综合、配套完善的新城区转变。如何积 极地适应这一趋势并通过采取积极主动的空 间规划,实现开发区发展的空间转型,是当 前众多开发区普遍面临的问题。本文将重点 结合无锡新区的实践,剖析开发区向综合新 城区转型的空间路径,希望能够为众多开发 区顺利实现空间转型提供有益的借鉴。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指

5、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进自身经 济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并在其中实施特殊政 策管理手段的特殊区域1。我国的开发区类 型和级别众多,尤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 技术产业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这两类开 发区在建设之初虽然有着不同的政策初衷和 政策工具,但在现实的发展中却出现了趋同 的特征,且其主要作为产业发展空间的本质 属性是相同的,因此本文将这两类开发区进 行统一研究,不作区分。关于开发区向综合新城区的转型,学界 的主流认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机制所决定的结果2-3。一些学者通过回顾城市开发区的发展历史,总结出开发区的生命周期 规律4-6,并认为在成熟阶段一部分开发区将 发展成为城市

6、新区;还有一些研究从开发区1 开发区向综合新城区转型的相关认识开发区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社会经济发20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入手,认为开发区向综合新城区转型具有必然性,我国 开发区的最终成熟形态将演变成为 充满活力的新兴城市或功能强大的 现代化城市新区7-8。至于开发区向综合新城区转型 的实现路径,大部分研究所采用的思 路是:结合具体案例,针对转型过程 中的具体问题提出较为零散的空间 转型策略,如有研究从促进职住融合 的角度提出开发区转型的策略9,还 有大量研究着重分析具体开发区发 展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向综 合新城区转型的策略10-14。总之,目 前关于开发区向具有综合功能的新 城区转型已成为

7、规划界的共识,而对 于如何实现这一转型,以及具体的转 型路径的探讨则相对缺乏和零散,广 泛的实践亟需我们对此作一个系统 的回答,基于此,本文将重点结合具 有代表性的案例无锡新区,系统 性地阐释开发区向综合新城区转型 的空间路径。重要的地位。因此,作为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体现,开发区应以孵化 创新作为新形势下转型发展的首要 要求。推出的各类开发区是作为城市发展的特区而存在的。所谓特区,不仅仅 体现在相对于一般城区的特殊政策 安排,还体现在开发区与一般城区规 划建设思路的差异以及开发区与母 城空间关系等方面,作为政策特区的 开发区往往形成单一产业孤岛的空 间特征。由于开发区特殊的考核机制 (如利用

8、外资是主要考核项目),早 期开发区具有不断扩大产业功能而 压缩其他城市型功能的强烈激励,经 过近 20 年的发展,全国绝大部分开 发区除产业功能外的其他城市型功 能仍不发育,其服务配套高度依赖于 母城,从而造成了普遍的“产城分 割、职住分离”问题。随着开发区产业规模的进一步 扩大,服务配套能力的制约越来越突出,根据国内外产业区的发展经验,当工业生产达到一定规模时,如 果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城市化功能, 将影响到开发区工业化功能的持续 与放大16。国内许多成功的园区实 践已表明,那些一开始就以建立现 代化新城区为战略目标的开发区 (如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或 者后来及时选择了这一战略目标而 主动

9、转型的开发区(如青岛高新区) 等,都呈现出较好的持续发展态势; 而那些始终停留在单纯的工业园区 层面、不能及时更新转型的开发区 (如南京浦口高新区)则大多遭遇到 发展困境,落入增长乏力的境地7。 在向创新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服务 能力欠缺的矛盾将进一步激化,日 本筑波、美国“硅丘”奥斯汀创新 城市建设的经验表明,园区创新能 力的成长必须建立在强大的服务能 力、多元综合的活力基础上,因此 无论从推进开发区持续发展,还是 从致力于提升开发区创新能力的角 度看,更新开发区规划建设理念,化 解传统建设模式遗留的城市型功能 发育不足等空间问题将是开发区向 综合新城区转型必须应对的挑战。2.2 构建新型竞争

10、优势是开发区转型的基本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影响,以及加入 WTO 后我国投资与产业管制 的大幅度放宽,加之资金、技术及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流动性的上升,大量开发区过去赖以生存的“政策性优 势”正趋于消失15。例如,2004 年, 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 管理的规定(国发200428 号),严 格控制开发区随意批地;2007 年,国 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关于落 实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 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78 号),明确工业用地必须实施招 标、拍卖、挂牌出让;2008 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63 号)取消了 中国大陆范围内企

11、业所得税的差异、 开发区税收优惠政策等。这一系列的 政策调整意味着开发区过去简单地 运用“土地和优惠税收政策引资”的 做法已经不能继续沿用,开发区最初 作为一种“特区”相对于一般性城区 发展所拥有的传统优势逐渐衰减,相 反,开发区内在的结构性矛盾,如过 于单一和过于依赖外需的经济结构、 服务经济发展不足造成经济活力不 强等矛盾逐渐凸显。因此,在国家政 策发生转变而导致开发区传统优势 衰减的背景下进行的开发区转型实 践,必须有助于构建开发区新的竞争 优势。2 转型升级背景下开发区向综合新城区转型的新要求2.1 孵化创新是开发区转型的首要要求早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我国 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

12、方式的总体 部署,进入21 世纪后,“增强自主创 新能力”成为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主要途径,也是建设创新型国 家战略的直接要求(2006 年我国提 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各 级各类开发区是我国当前现代产业 发展和集聚的主要空间,以江苏省 为例,2009 年江苏省各类开发区实 现的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 77,实 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 75,创造了 全省 36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可 以说,开发区转型在国家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而 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中具有极其3 开发区向综合新城区转型面临的主要空间矛盾与挑战3.1 传统规划建设模式过于单一,城市型功能欠缺 在市场经济转轨

13、的背景下率先2120 11 年第 9 期 第 27 卷3.2 外延式空间利用低效, 新功能发展所需土地资源紧张 从早期建设开始,开发区的土地一直是采用使用权有偿出让的方式进 行市场配置,2007 年以前开发区工业用地主要采用协议的方式进行出让,开发区之间激烈的竞争使得大部分开 发区的土地以十分低廉的价格,甚至 是零地价出让。这种依靠降低土地成 本的发展策略必然造成粗放而非集约 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开发区产值规模 迅速增长的同时,开发区土地以近乎 同等的速度蔓延式扩张17,而开发区 一旦面临土地资源瓶颈,城市政府往 往通过“扩区”的方式来保障开发区 的用地需求,如长三角地区的苏州、 无锡、常州和南

14、京的主要开发区普遍 经历过“扩区”过程。以无锡新区为 例,1992 年国家批准建设的无锡国家 级高级技术开发区(简称“无锡高新 区”)仅为5.45 km2,20 世纪90 年代 中期随着外资经济的大量涌入,无锡 高新区很快触碰到土地瓶颈,先后于1995 年、2002 年和2005 年进行过三 次大规模的“扩区”过程(图 1)。这种“扩区”行为实质上是开发区应对土地资源紧缺、满足外延式扩张的一种手段,但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开发区土地外延低效扩张、后备土地资源不 足的困境。在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 背景下,先发地区的开发区可供新功 能、新产业发展的增量用地空间已十 分有限,如无锡新区可增量开发的土 地仅

15、能满足4 年5 年的用地需求。如 何再利用存量土地资源,积极探索在 建成区上持续建设和发展城市的路径 成为开发区向综合新城区转型面临的 一道难题。发展一般层次不高,尤其缺乏中高端的服务功能;其次,服务功能的空 间布局不尽合理,受到主导性功能 布局的影响,开发区的服务功能布 局往往具有分布零散、不成体系的 特点。例如,无锡新区 2005 年常住 人口规模为 51 万,公共服务设施用 地为 4.8 km2,仅占城市建设用地比 重的4.6,服务中心体系发育不足, 明显缺失综合性服务中心,基层服务 网点也大量缺乏。较低的服务能力 成为制约开发区吸引力提升最为关 键的因素。国外科技园区一般也是舒 适、宜

16、居的生活空间,对于高层次科 技人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由于路径 依赖的原因,目前国内的开发区宜居 品质一直难以提升,对于高层次人才 的吸引力有限。例如,在无锡新区定 居人口的抽样调查中,45.8的居民 因为工作原因而住在新区,29.2的 居民是世代居住于此的原住民,3 的居民是因为新区房价较低而不得 不选择居住在新区,只有少数居民是 因为交通便利、环境优越和服务水准 高而选择定居新区。总之,相对于综 合城区而言,开发区综合服务能力和 宜居品质欠缺已经成为开发区向综 合新城区转型过程中亟需突破的空 间问题。3.3 综合服务能力和品质欠缺,对高层次就业人员缺乏吸引力 我国早期建设的开发区由于受到较为

17、单一的传统规划建设模式的 影响,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欠缺,主要表现在:开发区用地结构严重失衡,工业用地比例畸高,而城市型、 服务型用地比例则严重偏低。绝大部 分开发区工业用地比例一般在 50 以上,而包括商业、文化和体育用地 在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仅仅达到210的水平,其他绿地、市政 公用设施用地也相对不足。服务功能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布均有不同程度的欠缺。首先,开发区服务功能的4 以创新活力和高端产业集群为特色的新城区空间特征专业产业基地是开发区的鲜明特色,开发区转型不能脱离这一历 史和特色,因此在开发区基础上建 设的新城区,在功能和特色定位上 应明确区分于一般城区,其空间转 型应以促进产业升级、促

18、进产业持 续发展、促进创新能力提升为主要 原则和目标。总而言之,在开发区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城区应该是一个 以创新活力和高端产业集群为特色 的产业新城。22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在20 世纪80 年代就经历过与当前中国类似的产 业区转型过程。随着福特制生产模式 向后福特制生产模式的转型,传统以 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著称的产业综合 体向以范围经济和创新著称的新产业 区转变。区别于传统产业区的生产专 业化取向,新产业区高度强调创新网 络培育和根植性环境创造18,总之, 新产业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 产业区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纯粹的 生产空间,而是一个社会与经济高度 融合的整体。将构成创新网络与根植

19、 性环境的空间元素总结起来,主要包 括三个方面:具备一流的公共创新 孵化平台、试验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 尤其是研究性、服务性平台对于创新 和产业化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产业 与生活共生而非割裂的空间构造法 则;空间的高效集约、多元混合利用。生活趋于割裂、彼此消极影响的理解,新产业区模式强调产业与生活的 兼容与相互增进效应,因此国外以创 新和高端产业为特色的新城区一般 都强调产业与生活互融共生的空间 构造法则,这也是新产业区根植性的 主要来源。产业与生活的共生主要体 现在产业空间的精明增长,自然环 境、多元文化价值的充分重视,以及 对居住和休憩等生活性功能品质的 强调等方面。以下将举正反两例来说 明

20、这一趋向:美国的“硅丘”奥斯 汀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成为著名高 科技城之后,为了满足科技人员对于 高品质生活、创新环境的高要求,开 始强调高品质生活环境的打造,市政 府于 1987 年提出“理想之城”的新 理念,将高品质公共设施建设和全面 提高生活品质、文化品质及环境品质 摆在了首要的位置,这一系列行动最 终促成了风靡全美的“理想之城”;日本筑波科学城在早期发展中过 于强调科技功能和产业功能的发展,而忽视生活功能的支撑,导致了城市功能失衡、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反过 来影响了科技功能的发育。1980 年 (尤其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筑波 科学城逐步扭转了传统的空间构造 思维,重视文

21、化、教育、商业和商务 等复合功能的发展,使其知名度和吸 引力迅速得到提升。可见,产业与生 活共生而非割裂的空间构造法则对 于以创新和高度产业集群为特色的 新城区发展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的土地和 3.3的人力,就创造出了江苏省开发区 56.4的产值,其地 均产出和人均产出水平分别是江苏 省开发区的63 倍和17 倍,空间的高 效集约利用有效应对了用地紧缺的 资源约束19。此外,用地混合利用也 是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典型空间特征 之一,将有限的园区用地分为工业 区、住宅区、休闲区等多种类型,充 足的公共服务用地形成完善的服务 功能,园区内建有完善的高级公寓、 娱乐中心、实验学校、诊所、邮局、 海关、银行

22、和车站等,并与生产功能 实现有机的混合利用。目前,国内建 设的新一代产业区或产业新城都高 度强调用地的高效集约与多元混合 利用,典型的如东莞松山湖新城。5 开发区向综合新城区转型的空间实施路径4.1 一流的公共创新和服务平台相对于传统产业区企业内创新、 突破式创新的特征,新产业区以集 体学习、集体创新和过程中创新为 特征18,因此在新产业区的空间组 织中,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具有极其重 要的意义。比如美国奥斯汀科技城在 其城市中心专辟一片面积达 3.8 km2 的产学研高度融合的创新中心,并 为其配备一流的科研创新载体,包 括 110 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其中,70是甲级办公楼,并配备最先进 的

23、IT 基础设施,从而为创新活动和 成果转化提供了强大的空间支撑,一 流的公共创新平台为奥斯汀科技城 保持持久的吸引力作出了重要的贡 献。随着国内开发区走向创新型新城 区,集中建设一流公共创新中心和现 代生产服务集聚中心是空间成功转 型的基本条件之一。5.1 从单一产业区空间模式向多元功能共生的城区模式转变 我国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图 2):开发区独立发 展阶段。开发区以独立的工业园区的面貌存在;大都位于城市的近边缘区,或者离开中心市区较远而呈“飞地” 形式;在极化效应的主导下,主要依 赖主城及周边地区的资源实现快速 成长。“以区带城”发展阶段。开 发区从独立的工业园区向以产业功

24、能为主的城市地区转变,由于产业规 模的扩大,对配套服务功能提出了更 多、更高要求,因此在其建设过程中 开始注重城市服务功能配套;开发区 自身的城市服务型功能初步发育,也 加强了其与主城的融合,逐渐摆脱 “孤岛”模式。该阶段是以工业化带动 开发区城市化发展的阶段,目前我国 大多数发展较早的开发区处于这一 阶段。“以城促区”发展阶段。随 着越来越多开发区提出向综合新城 区的转型,未来我国开发区将进入“以4.3 高效集约、多元混合的空间利用方式 对于以创新和高端产业为特色的新城区,发展模式已经实现了外延 式扩张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发展方 式转变,空间利用往往具有高效集 约、多元混合利用的特点。例如,我

25、 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具有极高的 土地利用效率,有研究显示,新竹科 学工业园仅用不到江苏省开发区14.2 产业与生活共生的空间构造法则 区别于传统产业区对于生产和2320 11 年第 9 期 第 27 卷路径的简单式外推已难以满足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提高工业 用地效率、大幅增加第三产业及其用 地比重,最终提出满足新区“十二五” 经济增长目标的用地结构(表1),其 中,主要变动是提高工业用地绩效, 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提高第三产业比 例,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适 当增加绿地和市政公用设施等城市 型用地。5.3 对产业园区的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采用不同的空间转型路径 以上从空间模式和用地结

26、构的层面提出了开发区向综合新城区转 型的路径,那么深入到片区空间层面 应该怎样实现空间转型?对此,本文 认为,可区分重点和一般两类地区, 并对两类地区采取不同的空间转型 路径。(1)优先推进重点地区的功能转 型,形成开发区转型的强大动力。重点地区是在开发区转型与提 升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对于开 发区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节点功 能的地区,因此重点地区的功能重构 对于开发区的整体空间转型将起到 关键的作用,应予以优先推进,以带 动全区的空间转型。重点地区的选择一般由总体空 间结构规划决定,尤其要重视选择具有良好成长性的地区,如对外交通枢纽、人气较为集聚的成熟片区以及自 然和人文环境品质较佳的地

27、区等。重 点地区的功能重构应以提升开发区 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优先考 虑培育发展综合性服务中心(商业、 商务、文化娱乐等功能),或结合产 业、研发载体建设大型公共创新中心 等。在无锡新区空间优化研究中,课 题组在全区选择了四个重点地区,分 别规划为全区的综合商业中心、产业 升级中心、生态文化中心和品质人居 中心,特别是将空间上临近的城际站 场经济区和临空经济区进行整合规城促区”的转型发展阶段,即开发区主动完善城市服务功能,通过城区品 质建设和服务型经济的突破式发展 反过来带动开发区的产业升级,并从 根本上改变开发区的空间组织模式, 即由单一型产业基地向以创新和高 端产业集群为特色的新城区

28、转变。(甚至于整个城市)为单元、以土地为载体的生产、生活和服务等各项功 能在传统意义上的内在平衡难以成 立20,从而形成了产业用地比例畸 高的用地结构。在空间组织模式由单一产业区 向多元功能共生模式转变的基础上,从总体层次进一步实现开发区转型的空间路径应该是调整总体用地结 构、大幅提高城市型用地比例。在开 发区规划管理层面上,如果说空间组 织模式转变只是实现理念上的更新, 那么用地结构调整将成为实际规划 管理工作中最为直接和可行的抓手。 在无锡新区空间转型规划的编制中, 课题组根据“十二五”规划的相关经 济社会发展指标,认为过去用地发展5.2 调整开发区用地结构,大幅提高城市型用地比例 在我国

29、开发区发展的第一阶段,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决定了 工业用地比例畸高,由于外向型经济是开发区和我国沿海城市最主要的发展模式,其资本、产品市场和劳动 力很大部分都是来自全球和区域等 城市外部地区,这也使得以开发区24。9郑 国开发区职住分离问题及解决措施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城 市问题,2007,(3):12-1510沈宏婷开发区向新城转型的策略研究以扬州经济开发区为例J城市问 题,2007,(12):68-7311金继晶,邹卓君,刘天雄由产业园向 新城区转型的规划途径探讨以库尔 勒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 规划师,2009,(6):25-30 12王兴平,袁新国,朱 凯开发区再开发路径研究以

30、南京高新区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2011,(5):7-1213栾 峰,何 丹,王忆云先发地区开 发区的局部地段转型发展调查研究 以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例J城市 规划学刊,2007,(5):109-11314杨东峰,殷成志,易正晖沿海开发区 的现实图景及其深层剖析以天津开 发区为例J城市问题,2007,(7):29-3415王 慧开发区运作机制对中国城市管 治体系的影响效应J城市规划,2006, (5):19-2616陈昭锋论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化 功能开发J城市开发,1998,(4):19-21 17王雄昌我国远郊工业开发区的空间结构转型研究J规划师,2011,(3):93-98 18王缉

31、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9欧名豪,刘志坚,张效军,等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J中国人 口、资源与环境,2006,(6):129-134 20王学锋试论开发区规划管理的几个问 题J城市规划,2003,(11):39-43划,利用两港快速便捷的流通优势,整合资源,集中建设全区乃至整个无 锡市的产业升级中心、城市的副中 心,从而对全区产业和空间转型形成 强大的先发带动作用(图 3)。(2)一般地区提供功能升级与土 地集约利用的结构性规划方案。一般地区是指除重点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一般地区的空间转型对 于实现开发区整体功能升级、挖掘开 发区土地利

32、用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应 以用地集约、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最 优化为目标。一般地区的空间转型量 大而关系复杂,鉴于“有限政府” 的市场经济原则,出于信息不充分的 现实考虑,其空间转型不可能由开发 区管委会完全主导实施,精明的做法 是致力于发挥政府、市场和原权利人 多方共同推进空间转型的积极性,政 府(主要是开发区管委会)应将其角 色严格限定在提供结构性规划方案 或政策供给层面,如由政府提出空间 利用的结构性方向和总体性建设指 标,以构成市场主体自发转型行为的 基本规则。在无锡新区空间优化规划 中,通过用地发展潜力的科学评估, 如综合评估各个片区的功能集聚效 应、各类功能用地的产出绩效及各类 用地地

33、价分布特征等,在综合发展潜 力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了各个片区的 主要功能、主要用地类型及开发强度 标准等结构性规划方案。手,重点探讨了实现这一转型的空间路径,包括空间模式、结构和片区三 层次的空间转型路径:更新规划理 念,重构空间组织模式,要从单一产 业区空间模式向多元功能共生的城 区模式转变;在规划与管理实施层 面,调整开发区用地结构,大幅提高 城市型用地比例;区分重点和一般 两类地区,进而对两类地区采取不同 的空间转型路径,以政府主导的形式 优先推进重点地区的转型,形成开发 区整体空间转型的强大推力,一般地 区转型强调政府、市场和原权利人的 多方共同推进,政府提供结构性规划 方案进行宏观调控

34、。总之,开发区向 综合新城区的转型是一项系统的工 程,本文只提出了一种总体上的思 路,许多规划与实施中的问题还有待 进一步探讨注 释“有限政府”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政府自 身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上受到 法律和社会的严格限制和有效制约。参考文献1卢新海开发区发展与土地利用M北 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2雷 诚,范凌云由“政策区”到“综合 城区” 开发区的转型之路探讨A 规划创新:2010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 集C20103朱同丹开发区应成为城市的现代化新区 J城市问题,2008,(3):69-714郑 静,薛德生,朱 竑论城市开发区的发 展:历史进程、理论背景及生命周期J世 界

35、地理研究,2000,(6):79-865吴 兵,王 铮城市生命周期及其理论 模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 (1):55-586刘军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园区生 命周期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10, (6):113-1157王 慧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肌 理及空间效应J城市规划,2003,(3):20-258冯章献,王士君,张 颖中心城市极化 背景下开发区功能转型与结构优化J 城市发展研究,2010,(1):5-8 作者简介买 静,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 规划系硕士研究生。 张京祥,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陈 浩,硕士,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院规划师。6 结语面对发展环境与发展阶段的变化,我国开发区空间组织模式经历了 从单一产业“孤岛”向服务配套型专 业园区的第一次转变;随着创新经济 发展、应对开发区传统优势衰减挑战 的新要求的提出,我国开发区向以创 新和高端产业集群为特色的新城区 转变成为一种普遍的发展趋势。本文 从开发区目前存在的空间发展问题、 创新和产业新城理想的空间特征入收稿日期2011-07-252520 11 年第 9 期 第 27 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