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ppt课件文言文全国通用.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044937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6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语文ppt课件文言文全国通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小升初语文ppt课件文言文全国通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小升初语文ppt课件文言文全国通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小升初语文ppt课件文言文全国通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小升初语文ppt课件文言文全国通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升初语文ppt课件文言文全国通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语文ppt课件文言文全国通用.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指导及训练,1,本章知识点,1、理解词语,2、翻译句子,3 了解内容,4、领悟文章的道理,一、课内文言文复习,1.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sh)为汝(r)多知(此处念“智”)乎?”,【词语解释】(1)游:游学,游历。(2)辩斗:辩论,争论。(3)故:原因,缘故。(4)以:

2、以为,认为。(5)去:离。(6)日中:中午。(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8)及:到了。(9)则:就。(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盘:圆的盘子,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11)为:是。(12)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14)决:裁决,判断。(15)孰:谁,哪个。(16)汝:你。,文言文解题技巧,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2.学弈 弈秋,

3、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词语解释】(1)弈:下棋(2)弈秋:秋,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3)通国:全国。(4)之:的。(5)善:善于,擅长(6)使:让。(7)诲:教导。(8)其:其中(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10)虽:虽然。(11)之:指弈秋的教导。(12)鸿鹄:天鹅。(13)援:引,拉(14)缴:本课指带有丝绳的箭。(读音:zhu)。(15)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之:他,指前一个人。俱:一起。弗若:不如。

4、矣:了。(16)为:谓,说。(17)其:他,指后一个人。(18)与:吗。(19)曰:说。(20)非:不是。(21)然:这样。,3.杨氏之子【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词语解释】(1)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2)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3)设:摆放,摆设。(4)甚:很。(5)诣:拜见。(6)未闻:没有听说过。(7)示:给看。(8)惠:同“慧”,智慧的意思。(9)乃:就;于是。(10)曰:说。,4.伯牙绝弦【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

5、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词语解释】(1)绝:断绝。(2)鼓:弹。(3)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4)峨峨:高。(5)洋洋:广大。(6)乃:于是、就。,二、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P130课内复习:杨氏之子甚:很。诣:拜见。乃:就,于是。伯牙绝弦绝:断绝。善:擅长,善于。洋洋:广大。文言文两则弈:下棋。以:认为。及:到。孰:谁。汝:你。从课内几篇文章我们不难得出,掌握实词首先要明白以下问题:,1.识

6、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一直(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7)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两小儿辨日,2.辨析词的古今义 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如:(1)表示第一人称“我”:吾、余、予 吾日三省吾身。(2)表示第二人称“你”:汝、乃、尔、子、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3)“走”表示“跑”;“行”表示“走”。兽见之皆走。兔走触株,折颈而死(4)“或”表示

7、“有的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与鸿毛。(5)“但”表示“只”。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3.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却不同。如: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先自度(du)其足”度:动词,测量。“吾忘持度d!”度:名词,尺码。又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

8、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以为耻。,5.文言句式: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2.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3.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后置。4.“(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6.帝感其诚。被

9、动句,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三、文言虚词理解,文言虚词是指那些在文言文中没有明确的实在意义,包括常用到的“之”、“乎”“者”、“也”、“矣”、“其”、“乃”、“哉”、“兮”等虚词。而且作用很重要,学习文言文必须熟悉常见虚词的用法。,“之”,通国之善弈者也(助词,“的”)一人虽听之(代词,指弈秋的教导)思援弓缴而射之(代词,指天鹅)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代词,指前一个人),其一人专心致志(其:其中)为是其智弗若与(其:他的)及其日中如探汤(其:太阳),“其”,“也”,“矣”,“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兮:语气词,相当于“啊”。,“哉”“兮”,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矣

10、:了。,而/日中时/远也。“也”:语气词。孔子/不能决也。,“者”,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者:的,乃/破琴/绝弦。乃呼儿出。乃:就;于是。,“乃”,“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乎:语气词 吗孰为汝多知(通“智”)乎?,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二点:,1.要忠于原文。2.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五、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2、意译:是根据

11、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句子翻译题,1.三个“遵照”:遵照原文语气、语义和习惯。2.四个步骤 审。审清句中语法要点,找准采分点。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句子,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切。将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逐一解释。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释出的词义连缀成句。抄。在逐一查对原句语法要点全部落实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

12、句誊写到答卷纸上。在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3.文言句子翻译六字歌诀:留、对、换、调、补、删,“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如:山、石、高、远等。,对:即对译法。对应直译,逐字落实。不遗漏,也不能多余。(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即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误区点拨:绝少有不译的字词。特别是副、介、连三大虚词,翻译时常出现漏译的现象,“换”:即替换法。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

13、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比如:古今异义的词,词类活用词,通假字等都要相应的替换。),,“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的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补”:即补出省略内容。比如主语、宾语和介词“于”等。(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需要注意的是,增补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不要画蛇添足了。),“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发语词、衬词、虚词删去。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谨慎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整齐。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

14、;字词句篇,连成一气。重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文言文翻译顺口溜,总的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保留 对译 替换 调序 增补 删除(留、对、换、调、补、删),翻译原则:字字落实,文从句顺。(信、达、雅),小结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典型例题】(一)约不可失,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虞人:掌管山泽的官。罢:停止,取消。,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2)是日,饮酒乐,天雨(

15、)(3)公将焉之()(4)岂可不一会期哉(),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翻译下面句子。乃往,身自罢之。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_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bn

16、)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ng)妻有遗男,始龀(ch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注释:方指面积。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河阳黄河北岸。且副词,将近。惩(chng)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

17、意思。迂(y)曲折、绕远。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献疑提出疑问。以凭借。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损:削减。曾(cng)副词,可译为“连也”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丘土堆。置安放。且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荷(h)扛的意思。夫成年男子。箕畚(j b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孀(shung)孀妻,寡妇。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龀(chn)儿童换牙齿。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叟(su)老

18、头。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一毛一草一木。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匮(ku)竭尽的意思。苦愁。亡(w)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帝神话中的天帝。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负背。厝(cu)同“措”,放置。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文章理解: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第三段写愚公对

19、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人物分析愚公:目光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智叟:目光短浅,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困难采取冷漠逃避。,铁杵磨成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

20、武氏岩。词语注解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世传:事实代代相传。媪:年老的妇女。铁杵:铁棍.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杵:棒 木追去:离开。逢:碰上。方:正在。氏:姓的人。卒业:完成学业太白感其意-李白被她的行为感动。,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被她的行为感动,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重视生活中的细节,那将影响你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