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045967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6.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件.ppt(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是什么?教育官员:课程即计划课程专家:课程即经验学科专家:课程即知识与技能教师代表:课程即教材(教科书)学生代表:复杂的课表+讨厌的教材+恐惧的考试,课程 是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 活动、增加体验。,课程不仅是教材课程不仅是课或学科课程是随“儿童”、“普及教育”而来的课程是不仅是一种过程,一种结果,而且还是一种意识。,语文的核心问题出在课程层面,语文的问题不是出在教学层面,不是教师问题,不是教学问题,而是出在课程论层面。课程形态、课程目标、课程观念、课程教材等根本问题上。谈中国语文课程的现状与改革 访上海师范大学

2、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吴忠豪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19,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课程内容:指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教材内容:指为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学科指导性文件),定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作用:是编写教材的指南 是教学语文的指南 是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结构:1、学科性质的阐述 2、课程目标和阶段目标的确立 3、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 4、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 5、实施建议,第一节 语文学科的性质,一、语文学科的由来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不单独设置语文课。古代社会中语文

3、教学是:1、汉代入学刚开始学六书,接着读经书。2、宋朝以后,出现蒙学读物,“三”“百”“千”,“中年级”则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3、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引进西方学校课程。4、清末学堂,初小设“中国文字科”,高小设“中国文学科”,5、辛亥革命后(民国),小学设“国文”,但仍是文言形式。6、五四运动后,出现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小学为“国语”,中学仍为“国文”7、新中国成立之初,将中学的“国文”和“小学”的“国语”,统一改称为“语文”。,语文?P.18,叶圣陶先生当时为华北行政区出版署主任,主持新语文教材的编写,谈及“语文”定名之事说:“彼时同人之意

4、,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此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惟文之含意较文学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本意合矣。”(叶圣陶)语文就是指语言,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也可理解为语言和文章。,“语文”一词的内涵:尚未统一,、口语书面语言语语言(文学)语言文学、语言文学、语言文章文学、语言文化 语言语文 文字汉字(文章、文学)P.19,口头言语书面言语,二、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手势语、信号灯、旗语等相比

5、);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一)工具性(语言文字文体形式),、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有别于动物的特点之一,是人有语言,人通过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人们在想心思的时候,如打腹稿阶段:思考问题,筹划某事时,都在思维,思维凭借的是概念,而概念是由语言表达出来的。、语文学习的工具 人类的知识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的,要继承人类遗留下来的知识,必须会读;小、中、大学的知识也大多以文字形式书

6、写贮存的,要学好其他学科,也要掌握文字。,(二)人文性,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历代文学形式: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 说和各种典籍所载的物质形式之中。2、历代观念意识和历史文化,科学理论和技艺水平3、最核心是贯穿历代具体文化内容之中的民族人文精神。通过学习民族文化遗产,并对这些文化遗产批判、继承、补充、阐释,建立出一套适应21世纪的价值观、人生观,内化为个人的人生准则,正确对待自然、社会、他人、自己。我们教语文,就要体现人文学科的学习特点: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独特的理解,注重创造过程、创造思想、批判性思维。方

7、式:感知、揣摩、体验、移情、内省、讨论、评价、批判,(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基本特点,教学过程:(1)形式 内容形式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练习(2)感受 理解 评价 应用,【讨论】三位教师教“破釜沉舟”的教学指导思想。,(1)“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坚决。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只许胜利、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如果前怕狼后怕虎,工作还没有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碰到一点困难就向后转了。当然,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在这一点上,古人不能跟我们相提并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

8、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2)“釜就是锅,舟就是船。破和沉都是动词。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锅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凿沉。这样的用法的动词叫做使动词。同是作饭的家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输工个,古代叫舟现代叫船;这是威信词汇的演变。象古代叫冠,现代叫帽子,古代叫履,现代叫鞋,都是这种情形。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蓑笠翁的句子,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3)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国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

9、,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话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小结,第三位教师在讲解时把知识、道理(即思想内容)结合起来了。而第一位教师偏重思想内容,不注意语言教学;第二位教师只讲了语言,而忽视了思想内容。语言教学既要突出其工具性,又要重视思想内涵,即其思想性,人文性,语言与思想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一、什么是语文课程目标教学后产生的事前预期(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目的和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要达到的总目标;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要达到的具体要求。教学目的是否准确、

10、完整,教学要求是否具体、适当,对语文教学关系极大。它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向、水准和质量。因此,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

11、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1、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核心。,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途径,达到“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简言之,就是培养语文能力。,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的说法“语文能力”是指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标所指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

12、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能力包含于其中。,#能力成功地完成活动所需的稳定的经常起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内隐机制,控制外显活动语感#语文能力以培养语感为归属。1、语感:对语言无需思维推理的直接把握与运用。2、语感的作用:理解、吸收、表达、生成。3、语感是个体对语言现象的感受、判别(完整性、准确性、优劣性)、领悟、贮存、生成和监控。(领悟是对语言“义意情神”的领悟)4、重领悟、重积累、重运用。,案例背景,这是一堂三年级的语文课,老师补充了一篇课外文章天才儿童供学生阅读。文章讲述的是著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一件事。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不对,重算!”老师说话时头也不肯抬。表情就更不

13、耐烦了。“不,老师,我认为我算对了!”那学生将自己手里的小石板送到老师面前。老师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可是,他大吃一惊,原来,小石板上端端正正写着正确的得数5050。“你这数是怎么得来的呢?”没等老师再问,那学生就说:“我没按1、2、3的次数去加,而是1加100等于101,2加99等于101,直到50加51都等于101,也就是说,一头一尾挨次两数相加,和数都是一样的。”,案例描述,(生齐读“我没按1、2、3的次数去加,而是”)师:高斯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这句话是高斯告诉老师,他是怎么算出来的。师:老师问高斯“你这数是怎么得来的”,高斯在回答时可以直接说“而是”后面的内容,为什么要在前面说“

14、我没按1、2、3的次数去加”呢?(学生陷入了沉思)师:高斯说“我没按1、2、3的次数去加”,可老师没说高斯是按1、2、3的次数去加得出答案的呀!生:老师虽然没有直接说,但他觉得这些学生肯定只会用一个一个相加的笨办法做这道题的。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因为前面说了这个老师“看不起农村的孩子”,而且“不耐烦”“漫不经心”,高斯那算术本给老师看,老师头都没抬就说“算错了”。从这就看出这个老师开始是瞧不起高斯他们的,觉得高斯他们只会用从1一直加到100的笨办法来做题。,师:那你说说老师问高斯“你这数是怎么得来的呢?”,其实老师心里面是怎么想的?生:老师肯定会想,怎么可能?“你”是不可能这么快算出来的!

15、生:从1加到100,少说也要加一节课,你怎么这么快?生:哦,我明白了,高斯为什么要说“我没按1、2、3的次数去加”,因为他听出了老师说这句话时心里的真实想法。(师:可以说“言外之意”)他听出了老师的言外之意,所以这是在回答老师的言外之意。(师:也是在回答老师问这个问题的真正意图。)生:高斯是要告诉这位老师“你”想错了。生:高斯是要告诉老师“我”不是“你”想像中的笨孩子。生:是要告诉老师农村的孩子也不都是那么笨的,以后不要小看农村的孩子。,师:那高斯怎么不像你们这样直接说出来呀?生:因为这是老师,这样说有点不好。师:要不是老师呢?生:不是老师,这样直接说也不好。生:其实,高斯说“我没按1、2、3

16、的次数去加”,老师一听就会明白他的意思,比直接批评老师要好。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高斯运用一个“没按而是”的句式,既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又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言外之意”。老师既明白了他的意思,又不会难堪,不是很好吗!下面,请两位同学再来读读老师和高斯的这段对话,我们一起来好好体会体会他们的言外之意。,案例后续,几天后,老师正在班上改学生作业,突然发现一本学生作业的封面有明显的涂改痕迹,涂改后的名字正是班里一位平时爱调皮捣蛋,总不交作业的同学。老师看后非常生气,认为是这位同学那别的同学做好的作业涂改 后冒充自己的作业交上来的。于是,把这位同学叫到了身边。师:(指着作业本上涂改后的名字问)这是怎么回

17、事啊?生:哦,我不是把徐明溪做好的作业改成我的名字然后交上来的,是我做作业的时候没本子了问徐明溪借了一本,正好本子上有徐明溪的名字,我又没擦干净,您看,这里面都是我自己写的。(老师翻开本子一看果然如此。),【讨论】这位同学的回答说明什么?,当这位同学听老师这么一问以后,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字面意义的理解,而是“听话听音”,“察言观色”,很快就辨认出了“这是怎么回事啊?”这句话语背后的意图,因为他首先回答的是:“我不是把小刘写好的作业本改成自己的名字。”这句话不是回答老师问话字面意义的,而是直指老师的话语意图,明确指出自己没做“偷梁换柱”的事,对老师的猜测坚决否认。这位同学不仅准确地理解了老师的意

18、图,而且迅速地做出了反应。这种准确、迅速把握交际对象话语意图的能力属于语文能力中的语感能力。他在这个言语交际活动中表现出优秀的语感意图感。,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习惯,是由于长期的经验或重复在后天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固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习惯是学习和训练的结果,又是新的学习或新的习惯形成的基础。叶圣陶在中学生杂志复刊词中写道:“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几种习惯,朗读、背诵的习惯。学习语文时,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把汉语的这种节律性表现出来,也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所创

19、造的意境。背诵能丰富人的知识储备,规范人的言语,梳理人的思维。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的好处多: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提高表达能力、引导自我教育、锻炼坚强意志。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帮助我们广泛搜集、积累知识;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有助于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消化;有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为日后的学习研究提供线索。常见方式:书中标注、摘录笔记、提要笔记、心得笔记、卡片式笔记。,独立思考的习惯。爱因斯坦:“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天才的思维方式:天才们从多种角度考虑问题;天才使自己的思维形象化;天才善于创造;天才进行独创性的组合;天才设法在事物之间建

20、立联系;天才从相对立的角度思考问题;天才善于比喻;天才遇到失败不是问“为什么自己会失败”,而是问“我们做了什么”。,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勤学好问的习惯。善于动脑筋,抓住要害处,问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处。珍惜时间的习惯。李白:“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3、要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教学的总要求、学会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够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认识常用汉字0个左右。学会其中个左右,做到会写,并了解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学会用汉语拼音等两种查字典的方法,能根据读写的需要

21、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词典。能独立识字。、用硬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用毛笔临帖,字写得匀称,纸面干净。,、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万字,六年制不少于万字。,、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养成留心观察、思考、勤于动笔、

22、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礼貌。听人说话能领会主要内容。坚持说普通话,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阶段目标见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内容。,总目标分析,(1)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它受国家为基础教育规定的教育目的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十条总目标,前五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后五条目标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但整个十条总目标三个维度相互交融、渗透。突出了以下思想:A、强调

23、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如第五条、第七条。B、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如第十条,就考虑到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C、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如总目标第五条。,三、课程目标的意义,1、编写教材依据(编者)2、设计和检查教学效果依据(教者)3、学生安排学习和评价效果依据,四、目标的分类,1、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子目标2、期望目标(教学效果的最大的、长远的、完善的目标,是一种希望)3、与其他学科共同达成的目标和独立承担的目标4、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与语文基本目标5、语文学习态度、习惯、方法目标与语文基本能力目标,五、小学语文新课程目标体系,阅读教材P47-50:三、小学语文新课程

24、目标体系【简要回答】目标体系-总目标-阶段目标之关系?何为“五个领域”、“三个维度”?两者关系如何?“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如何体现?为何说“五个领域协调一致”?“三个维度”如何有机融合?,“理念”一词,原本是个哲学术语。近些年来,被广泛使用,该现象表达了这样一种愿望:理念灌注实践、引导实践;实践检验理念、孕育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使用“理念”一词,重在为语文教育实践提供一种理性规范,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总的指导思想。因此,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实际上是语文教育规律的一种诠释,是标准的灵魂,它决定着语文课改的指导思想和方向。,第三节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产物。一个时

25、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强调能力和智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八十年代中后期强调非智力因素,提出“培养非智力因素”;九十年代以后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全面总结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这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指导思想。(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6、,(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与过去的大纲比,核心理念发生了变化。语文素养第一次出现。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教育训练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某一方面的一定的水平。语文素养则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与训练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一定的水平。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内容十分丰富(新课标):,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1)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2)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3)丰富的语言积累;(4)语感;(5)思维和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

27、能力、口语交际能力);(6)品行修养和审美情趣;(7)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素养模型,实施层,动力层,操作层,基础层,知识视野,智力发展,个性人格,语言积累,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文化品位,我们的语文课程观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重语文知识重语文能力重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全面”包含三方面的理解,(1)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2)面向全体学生;(3)教学全过程。,(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1、人文性特点(1)人文内涵对学生有深广影响。重视熏陶感染、重价值取向(2)对文本阐释是多元的。答案不能定于一个具体内容,尊重独特体验。,2、实践性特点,不刻意

28、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重视大量多样的实践,重实践的感悟、习得。课程目标指向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语感等。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实践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只能在说话中学会说话,在读书中学会读书,在写作中学会写作,而不能片面强调“知识为先导”。,为什么说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主要依赖语文实践呢?,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吕叔湘:“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

29、熟练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要达到如此熟练的程度,必须形成长时工作记忆,而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有关材料非常熟练。熟练语言材料和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在语文课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依赖在语文实践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呢?,语文实践,说得明确一点,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对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决定作用的是读。简卡尔:“读一切好的

30、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3、语文学习应重视感性把握、整体把握,(1)语文是母语,不是外语。母语的学习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习母语主要是靠感性把握,而不是依靠语法知识。(2)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信息冗余性,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更要重视整体感悟。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

31、点,语文教育要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结构、含义、用法整体的把握能力,要研究汉字学习的规律,研究识字写字与阅读写作教学以及发展学生思维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以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东西方语言的文化生成模式有差异。西方语言是以词的变化规定对象的,如性、数、格、人称、时态等;而汉语则是整体定位,从词到句子,意义都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决定。中国的古诗没有标点,古文不分段,诗和文章的意义主要从整体上把握。知道的整体越多,了解的个体就越多。语言学家王力: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语言,欧美的语言是“法治”的语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理念的实践探索,1学生反应的多元性。应尊重

32、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独特和多元的反应。在学习丑小鸭一文后,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丑小鸭开始是可怜的,后来是幸福的。这是“共性”的一面,教师应当给予肯定。但是,我们不能被这“共性”所迷惑,因为,学生对同一内容的反应具有“多元性”,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我们应有意发掘学生“个性”的一面,多引导启发“还有不同的理解吗?”此时,学生就有可能展示以下独特的观点:丑小鸭的妈妈不是好妈妈,她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职责;农夫虽然背着枪(文中插图画的),但他没有伤害丑小鸭,是个很善良的人;我们应学习丑小鸭自信、自强的精神有的学生还会提出以下质疑: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小天鹅,以后的日子就一定会幸福吗?会不会重新变成丑小鸭?丑

33、小鸭变成美丽的小天鹅后,他对原来的家人、小伙伴、野鸭子、小鸟、猎狗还有农夫会怎样呢?至此,“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这一理念,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2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言说”的过程中形成的,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语文课堂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如教学太阳一文,在学课文前,让学生说说天天见到的家乡第一高楼的高。由于学生没有进行过有意的观察和了解,很多学生说了一两句,就无从下手了,所说的也和实际相

34、差甚远,有的简直成了笑料。我们可以此为前提来学习课文。在了解太阳“远、大、热”三大特点及其相关说明方法后,让学生夸夸家乡第一高楼的高。此时,学生将会滔滔不绝,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把语文课本看成一种既定的死的文本,应看作是有待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开发的学习资源。这样才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3学生的良好语感。,语感,简单地说,“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是对语言文字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顿悟和心理体验。语感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加强语感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语感训练应突出三“重”

35、,即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叶圣陶:“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叶圣陶:“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文中的场景以及人物的境遇。这样,文中所表达的内容与学生认识上的时空距离就会缩短,有益于形成良好的语感。,4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何谓“整体”?整体就是全体,就是完整的统一体。把握整体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能力。“一叶知秋”,凸现了人们运用“联系”以及“整体”的眼光去分析、判断、把握事物的能力。而这种“整体把握”的能力正是小学生所缺乏的。他们在读鸟的天堂一文中的“我有机

36、会看清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榕树”一句时,很多学生强调的是“大”,而不是“一棵”。显然,这里学生缺乏的就是“整体把握能力”,他们没有联系上文内容(“我”和朋友争论的焦点是一棵,还是两棵,还是许多棵。)去思考问题。可见,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如学罗盛教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罗盛教在冰窟窿里救孩子,会遇到哪些困难?”我们不必要求学生马上回答,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当时的情景用简笔画画一画(感知整体),然后说说画中的事物人、水、冰(把握整体),再让学生对照每一种事物,分别想想会给罗盛教带来什么困难。如“人”,罗

37、盛教自己穿着的衣裤会带来行动不便,小孩不会游泳、心慌、目标小,使罗盛教更难找到;“水”,流速急,易将小孩冲远;“冰”,造成水里黑暗,水温低,罗盛教不易出水面呼吸,小孩出水面的空间小等等。至此,再让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极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五个以上的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显然是建立在“整体把握”这一理念之上的。,(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学生所习惯的学习过程便是由教材、教师把别人“已知”、“已会”、“已有”的东西传授给自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

38、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理由: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需要指出的是,接受性学习仍然是人类重要的也是特有的学习方式。接受学习的最大价值在于学生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新

39、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拒绝接受性学习。只是应注意,即使是采用接受性学习方式,也要尽力把这样的学习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教学案例,一位老师教学猫,学生发言踊跃。学生甲说:我知道猫会抓老鼠,我很喜欢它。学生乙说:我看见猫的毛黑白相间,摸起来很光滑,也很好看,我很喜欢它。学生丙说:我喜欢吃鱼,猫也喜欢吃鱼,我们都喜欢吃鱼。吃饭时,我把碗里的鱼给猫吃,它仰着头“喵喵”地叫,好像说,谢谢你!我和猫是好朋友。第一个学生是从猫的作用来谈的,他喜欢猫是基于“告诉”获得的知识。第二个学生是从猫的外形来谈的,他喜欢猫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第三个学生是从“我”和“猫”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上谈的,他

40、喜欢猫,是一种情感的自我体验。,案例分析:,应该说,第一个学生讲的,不足为奇,通过“告诉”即可获得;第二个学生讲的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真切可信但缺乏独特的视角;只有第三个学生讲的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值得珍惜。语文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说教者”。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的生活,教室是师生共处的生活世界。当前,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重构一种新的教

41、学生活,是十分必要的。,探究性学习就是个性化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要变教师发问为学生提问。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并非一概反对教师提问,而是反对那种琐碎的无思考价值的提问,反对那种不能激发学生想象力、思维力的提问,反对那种浅显的无回味余地的提问。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重读书,特别是重自读、重自由读书。,(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

42、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近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特点:,1.从课程功能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2.从课程结构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层面。在课程类型方面,应包括语文学科课程和语文综合性课程。3.从课程目标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该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

43、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等层面,而不应仅仅限于系统的语文知识的传授。4.从课程存在的方式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不限于教科书、教师,不限于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生活密切相连。5.从课程的实施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构建。,(一)观念的开放,观念的开放是这次语文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具体地说,要树立体验的课程现、交往的师生观、三维的目标观、生成的教学观和发现的学习观。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在传统的观念中,课程是规范化的教学内容,是特定的知识载体。在这种课程观的指导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的过程而在体验的课程观里,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

44、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这样的课程是被教师和学生真切感受和体验到的课程,而不仅仅是文本课程。,(二)教材的开放,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是教一套语文教材,这是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教材。教材的开放,就是不把语文课本等同于语文教材,语文课本仅仅是核心教材;语文教材也是与语文教学直接相关的图书资料的总和,诸如音像教材、教学软件、补充读物等,而是指涵盖一切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文本和非文本的、学校和社会的语言材料。,(三)主体的开放,师生之间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关系,这种特殊的交往关系是一种双向的、直接的、互为主客体的关系。主体的开放,指的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和学

45、生的主体开放。开放型的语文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教材”是教书匠,“用教材教”才是专家型教师。开放型的语文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智慧生命,还关注学生的价值生命。关注生命的教育理念的确立,是21世纪人类在教育观念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它意味着将教育思考的对象从认知领域转变到生命领域,将教育、教学的发展目标由知识层次提升到生命的层次。开放型的语文教师还应从“裁判员”的角色转变为“探宝者”的角色。,课堂案例分析,一个学生在以我和我的祖国为题的作文中只有一句话:“祖国是雄鸡,我愿意是一粒米。”“裁判员”的语文教师恐怕只会给这篇作文打上冷冰冰的不及格分数。而“探宝者”的语文教师就可能会这样处

46、理:他在课堂上说,从地图上看,我们的祖国像只雄鸡,有个聪明的孩子写道:“祖国是雄鸡,我愿意是一粒米。”听!这就是无私的奉献,这就叫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裁判员”的教师和“探宝者”的教师,其教学行为就是这样的不同,所产生的教学结果可想而知。,要使学生主体开放,必需做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时间,解放学生的空间。这六大解放中,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体现,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课堂案例分析,教小虫和大船一课,老师问;“大船就要沉没,这时船主会怎么想?”一个学生没有跟着诸如“想不到一条小小的蛀虫竟

47、毁了一般大船”、“当初舍不得一块木板,现在造成了这样大的损失”之类在教师“诱导”下形成的思想定势跑,相反地,他语出惊人地说:“你们说的都不对!船主想,船要沉了,快逃命吧!”这样的独特体验,值得赞赏。,(四)教学过程的开放,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室中心)、五环节(组织教学、检查作业、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封闭系统。这是一种适应教师传授知识的教学形态。现代的教学过程是情境化的、信息化的、生活化的动态开放系统。在这个开放系统中,教师和教室不是学习环境的全部,课堂教学也不再局限于教科书、黑板、粉笔之类的传统媒体,而是有了包括因特网在内的丰富多彩的媒体支撑。,(五)评价

48、的开放,1929年,美国教育家泰勒首次将“评价”的概念引入教育,由此,他赢得了“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的美誉。泰勒认为,教育评价就是这样一种过程,即发现学生学了什么和所学的东西具有的价值。这种评价观是迥然有别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的传统的评价观,是一种具有先进理念的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观。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评价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性意见,我们应该认真学习:(1)由注重甄别向注重发展开放;(2)由一维评价向三维评价开放;(3)由定量评价向定性评价开放;(4)由教师评价向师生共同评价开放。,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所追求的新的课程

49、理念:1、教育民主。教育民主是指公民,尤其是适龄儿童在享受教育的机会、教育资源、接受教育的质量等方面的平等。目的我国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公民受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质量等都还不能做到平等。这次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使适龄儿童能够平等地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2、国际理解。教育的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各国教育争相对外开放,教育改革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基础教育也要走国际化的道路,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传承的民族文化的功能和责任。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该有各国自己的特色,基础教育国际化,不能排斥、否定教育的民族化。教育既要有国际化,又要有民族化,这才是具

50、有现代精神的教育。,3、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在目标上意味着要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人他人共同生活的人。回归生活的世界的课程在内容上意味着要突破狭隘的科学世界的约束,要把科学世界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科学世界。回归生活的课程在范围上意味着要突破狭隘的学位课程的疆域,寻求学校课程、家庭课程、社区课程之间的内在整合与相互作用。,请通过香港的黄锦燕老师2004年在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观摩课上所上的漫谈沟通的一段教学实录来分析、讨论教育如何回归生活。,(课件打出“跺脚”、“耸肩”、“骚扰”三个词)师:请看这三个词,请大家把这三个词大声地读一遍。(学生读三个词。)师:同学们知道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