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奖概念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050234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创新奖概念培训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技术创新奖概念培训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技术创新奖概念培训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技术创新奖概念培训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技术创新奖概念培训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技术创新奖概念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创新奖概念培训课件.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石油石化行业技术创新成果概念(模型)及评奖方法,目 录 一、技术创新概念模型 二、评价(评奖)分类和评价(评奖)体系三、经济效益计算 1、计算体系 2、计算方法四、有直接经济效益类成果(类成果)评价方法五、无直接经济效益类成果(类成果)评价方法六、评价(评奖)程序,一、技术创新概念模型,1、技术创新的定义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 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具有权威性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1992年开始开展了多国合作,用三年时间研究并编著了OECD推荐的技术创新数据采集和解释的指南奥斯陆手册,对技术创新作了如下定义:技术创新指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产品和工艺的显著

2、的技术变化。如果创新在市场上实现了(指产品创新),或者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应用(指工艺创新),那么就说创新完成了。八十多年来,尽管其间发表了130多篇重要论文,产出了37种定义,但其基本内涵仍是以下四条:,技术创新是经济学概念,而不是学科和技术发展的概念。强调一种新产品或新工艺被首次引进市场或为社会所用,把市场实现程度和获得商业利益作为检测创新程度的最终标准,也就是说,没有进入市场,没有获得商业利益的新技术不能称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新产品、新工艺概念。技术创新广义上也包括了制度和管理创新诸多方向,但最重要的内涵仍然是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技术创新是系统工程和过程的概念。创新包括了研发、资金投

3、入创新技术生产组织、规模生产、市场开拓和获得经济效益五个重要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又是一个过程。技术创新是新设想、新发明产生的过程。技术创新是一个转化过程,即是从设想变成产品的转化过程。,技术创新转化过程,对技术创新最简单、最直观的理解是:技术创新是科技新设想(包括概念、认识、发现、发明和其他成果)转变成一种新的或改进的可销售的新产品或新工艺。,创新技术:是指“技术”而言,是指技术创新系统工程中的研究与开发(R&D)阶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给出的定义:“研究与开发是一种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其目的在于丰富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宝库,并利用这些知识去进行新的发明”。发明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

4、,大都由研发活动产生,发明可以申请专利,专利强调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而不要求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把发明和创新区别开来熊彼特的一大贡献,他提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把新发明引进生产体系,创新是发明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根据上述概念,石油石化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应符合如下四个方面的条件:必须是首次应用,评价(评奖)项目的首次应用是指上报集团公司的成果在石油石化企业(局级)首次应用;首次应用可以是自主创新技术、合作开发的新技术、引进改造的新技术;“新”主要表现在“首次”,源头可以不在企业。必须有工业化设计,不但工艺,产品要有工业化设计,而且地质研究成果也要以工业制图、设计任务书等形式规范化、量化表达

5、,使一种认识或理念具有有形化的载体。必须进入企业生产部署或计划,并对该新技术有专门投资及一定规模。必须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且经济效益可计算,计算参数具有规范依据。,2、技术创新概念模型,应用理论(自然科学奖),技术有两个重要属性,即技术本身的创新程度及由该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区间属应用理论研究阶段,是技术产生的基础,其创新程度高,但不能或只能产生很小的直接经济效益;区间为应用技术研究阶段,是应用基础理论的有形化,并将技术资源与市场需要联结起来的阶段,技术的创新从根本性创新转移到工艺创新,主要是提供了主导设计的产业标准,降低了市场不确定性,开始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区间为开

6、发研究阶段,当技术创新主导设计确定后,技术性能基本稳定,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企业由此享有规模经济,同时创新程度急剧下降,开发研究阶段技术创新的重点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为目标渐进性的工艺创新。,评价(评奖)模型由创新程度和经济效益两个要素组成,经济效益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最终表现,也是主要的衡量标准,企业层次的评价(评奖)更要注重经济效益要素。,应用理论(自然科学奖),二、评价(评奖)分类和评价(评奖)体系,1、分类 技术创新成果因专业类型和作用领域的区别,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必须根据评价(评奖)对象的特点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价(评奖)方法进行分类评价。经济效益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最终表现,也是分类的主要

7、依据。石油石化企业进入评价(评奖)系统首先将可以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成果和不能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成果区分开来,分为两大类。根据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又可分为七种类型。,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应用技术成果为类成果;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成果为类成果。七个二级类别包括:类成果按获得经济效益方式进一步分为资源类成果、产品类成果、工艺类成果、技术服务类成果等四类成果。类成果按其效用进一步分为公益类、应用基础研究类、经济与管理类等三类成果。,各类成果的分类标准如下:(1)资源类成果:凡进入油田勘探部署和开发方案的创新技术,其性能、质量和应用规模经生产实践检验,具有发现储量(含提高采收率新增储量)、提高油气产量等

8、稳定效果的应用技术成果属资源类成果。(2)产品类成果:凡在市场上或企业内部推广应用而增加收益、节约资金等稳定效果的创新产品(含新产品类、新产品替代旧产品类、进口产品替代类等成果),且其性能、质量和应用规模符合下列要求:符合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要有企业标准;若是国外同类产品质量相当的产品,要有对比数据;对机械、化工、设备、仪器、仪表、应用软件等成果有专业检测部门测试报告;能批量生产;并实现产品销售的成果属产品类成果。,(3)工艺类成果:凡在企业内部各专业生产经营领域及管理中,以提升生产或管理水平、改善产品或管理质量,提高生产或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或运营成本等为目的的新技术,其性能、质量和应用规

9、模达到对比条件,并转化为企业现实生产力的创新成果属工艺类成果;包括增加产量类、提高产品质量等级类、降低单位成本类、节能降耗类、减少作业费用类、减少工作量类、回收(节约)物资类、节约工时类、减少事故发生类、节约(基建、设备、工程建设费用)投资类等成果。(4)技术服务类成果:凡性能、质量和应用规模符合产品类成果或工艺类成果要求,并通过提供技术服务或技术转让增加收益的成果属技术服务类成果。,(5)公益类成果:凡对股份公司或下属企业产生重大间接或潜在影响社会效益的成果属公益类成果,包括不能计算直接经济效益的安全与环保、标准、计量、规范、规程、出版、培训、信息、规划等研究成果。(6)应用基础类成果:凡在

10、研究新理论、新认识、新方法及机理等方面具有学术价值,可以对生产应用产生远期或潜在经济效益的成果属应用基础类成果。(7)经济与管理类成果:凡为决策层提供决策服务与科学管理的研究,且被主管部门采纳、实施,并且产生了相应的经济、社会效益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研究成果属经济与管理类成果。,2、评价(评奖)体系,(1)评价体系是按成果类型采用分类标准确定评价体系与方法的统称。(2)评价体系按成果报奖类型分为二类:类为应用技术成果评价体系,类是公益类、应用基础研究类和经济与管理类成果评价体系;(3)对类成果从创新程度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即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计算采用归一化处理

11、得出综合评分,然后进行评价(评奖)排序;(4)对类成果采用独立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将定性指标定量化,然后进行综合排序。,(5)经济效益是指技术创新成果经过生产、应用及转化并形成生产力,为技术创新成果的持有方带来的一次性经济效益。不在直接定量计算范围内的效益包括:技术创新成果对其它企业、领域、产品的带动和对市场的拉动效应所产生二次或多次增加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成果在可能范围内扩大应用产生的预测经济效益、提高决策科学化、技术服务水平及科学管理水平等所产生的经济效益。(6)创新程度是按应用技术类成果指标体系进行定性评价综合确定结果。(7)归一化处理是将创新程度和经济效益两个不同概念的评价结果进行同级标

12、准的处理。,1.计算体系 技术创新成果评价(评奖)方法的要点是从技术创新的概念模型入手,进行成果分类,建立评价系统;针对不同类型创新成果建立对应的评价方法;本课题针对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创新成果设立了三位一体的经济效益计算体系。,三、经济效益计算,三位一体的经济效益计算体系是评价(评奖)方法的核心,其要点是根据技术创新成果经济效益产生时间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储量、产量、合同额、节约额等等)、表达方式不同(产值、税前利润、利税总额、净利润、净现值等等),将财务会计、资产评估和经济评价等方法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形成口径统一的,以财务现金流为基础的投入产出法、符合约束条件条件的对比法以及符合门

13、径条件以层次分析为数理基础的技术结构模板分成法等三位一体的标准计算体系,以系统解决石油石化企业各类创新成果经济效益的计算问题,特别是解决行业中占主流地位的以储量、产量为目标的技术创新成果和多因素、配套技术形成创新成果的单因素(单项成果)定量计算的难题。,企业生产项目的经济效益包含了管理、技术、人力、资金等多因素的贡献;不同专业的类成果都可以按照以下的流程采用三种计算方法经过三次剥离,得到任一单项创新技术的经济效益。计算体系的流程和功能见图。,经济效益计算体系,第一次剥离:应用投入产出法和约束条件的对比法,将不同时间、不同经济效益的表现采用统一折现现金流净现值的计算口径计算,剥离常规技术得到创新

14、技术成果净现值(或称生产项目净现值)。,第二次剥离:按照国内外宏观经济效益的通常比例,认为技术创新成果与管理创新、技术革新及其它因素对经济效益的贡献为7:3。作为一种标准,将创新成果净现值剥离30%作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革新以及其它因素的贡献。,第三次剥离:以各专业的技术结构模板为计算标准,将任一专业任一级别的技术群或单项技术剥离出来,得到任一级别的技术群或单项技术的经济效益。,2.计算方法(1)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的计算基础是超额收益现值法,该方法是评估技术型资产为技术持有方带来追加收益或垄断收益的基本方法。本报告引用技术型资产评估方法,从生产项目中剥离常规技术贡献,并将不同收益方式

15、的技术创新成果在效益计算及口径上统一标准化。投入产出法是通过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增加产出量、销售量、服务量等途径而增加收益的计算方法,投入产出法适用于资源类成果、产品类成果、技术服务类成果。,投入产出法计算创新成果净现值的表达式为:式中:V创新成果在评估基准日(12月31日)的净现值(经济效益);Ft创新成果超额收益(年度产出效益);i适当的折现率,取10%;t第t年份,对实现效益年度取正值;n技术成果的经济年限,按实际收益年限确定。,(2)(约束条件的)对比法 对比法是超额收益现值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约束条件的对比从生产项目中剥离常规技术贡献,并将不同收益方式的成果在效益计算及口径上统一标

16、准化。对比法是在(约束条件)工况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与原技术比较,新技术未进入市场运作,但在企业内部降低生产要素直接投入量而节约成本的计算方法,如降低操作成本、减少材料消耗、节约工时、降低能耗、减少作业费用、减少事故率、提高成功率等反映在生产成本节约额而增加收益的应用成果。约束条件对比法适用于工艺类成果计算。,约束条件的制定原则:创新成果需具有一定的应用规模和成熟度;与原技术相比,工况条件相同或相近,主要参数具有可比性。约束条件的对比法计算创新成果净现值的表达式为:,式中:V创新成果在评估基准日(12月31日)的净现值(经济效 益);Ft创新成果超额收益(年度节约效益);i 适当的折现率,取

17、10%;t 第t年份,对实现效益年度取正值;n 技术成果的经济年限,按实际收益年限确定,对预测年度按剩余经济寿命确定。Ft(年度节约效益)=工作量(原技术单位工作成本新技术单位工作成本)资本性支出,(3)技术结构模板分成法 技术结构模板分成法是解决多因素形成技术创新成果经济效益的单因素的剥离问题。生产项目经济效益第一次剥离C+D,C+D代表常规技术及资金的贡献;第二次剥离B,B代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革新及其它的贡献;A作为技术创新成果(总量)净现值,技术创新成果(总量)包括报奖成果、未报奖成果、自主创新成果、引进成果的总和,通过技术结构模板分成法从技术创新成果(总量)净现值中剥离单项(或

18、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净现值。,生产项目经济效益投入要素,技术结构模板的构成与分成原理,专业技术结构模板的构成示意图,技术结构模块由形成石油石化企业生产力的主体技术构成,石油石化行业的总体技术由各专业技术群(技术)构成,而各专业技术群(技术)又由次一级技术群(技术)构成,由此根据不同专业可细分为N级。细分的原则是每一个模块都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技术结构板块中不同级别(层次)技术群(技术)的经济效益是相等的(只是将内容逐层分解把大技术群更加细化,其经济效益内容是相同的),即:A=B=C=D=“第N层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成果效益总量,各类技术都有创新的情况下,下一级单项技术的效益小于上一级配套技术

19、的效益之和。,在特定条件下,如仅有较低层次单一模块为创新技术,尽管该模块代表的是中技术或小技术,其效益可以等于总效益。,层 次 框 架,均分法计算各模块分成系数(K值),设A为技术创新总效益,B在某专业技术模板被分为B1、B2、B3三块,各块的效益皆为A的三分之一。C在某专业技术模板被分为七块,则将相应的B层次对应的效益进行分割得到C中每块的效益,如C1=1/2*B1,C3=1/3*B2。由此可推断每一个D级技术模块的效益分成系数。根据模块按均分法的分成系数在完成模块时标明。,分成系数(K值)计算方法 技术结构模板是为全部主体技术提供一个计算平台,当全部主体技术皆为被统计时段的创新技术时,K值

20、可以作为各板块在总体效益中的分成值。实际上某一个时间段不大可能100%的技术都有创新。A值仅反映该时段有创新成果的价值总和。如图例中A=B1+C6+D15 反映了不同专业大技术同小技术配套形成新的生产力,这是十分常见的,此时需要重新折算,其方法是:设:B1+C6+D15的K值之和为100%,由此推出B1+C6+D15=0.33+0.165+0.082=0.58为100%,此时若总效益A为1亿元,则可得到:KB1=0.33/0.58=0.57,则B1的效益为:1亿元0.57=5700万元KC6=0.165/0.58=0.28,C6的效益为:1亿元0.28=2800万元KD13=0.082/0.5

21、8=0.14,D15的效益为:1亿元0.14=1400万元 例中B1、C6、D15为效益取得时间段的创新成果,包括报奖与未报奖、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的应用成果。B1、C6、D15任何一项成果则都已完成计算。采用上述三种计算方法将生产项目经济效益经三次剥离后,可得到任一级别的单项技术群或单项技术的净现值(经济效益),并完成经济效益的计算过程。,3.操作过程中经济效益计算规则(1)按产品类成果、技术服务类成果计算的不得按资源类成果计算,联合申报奖励的成果除外。(2)产品类成果、技术服务类成果的经济效益不得再计算新工艺产生的经济效益。(3)如一项技术创新成果通过多种途径产生经济效益,则按成果类型分别计

22、算各类经济效益,然后累加求和;如开发的新产品既销售、又提供技术服务,则分别按产品类成果和技术服务类成果计算其经济效益,然后加和确定该成果经济效益。(4)如一项生产项目经济效益由多项成果共同形成,则各单项成果效益合计不得大于综合成果总效益。(5)资源类成果引用中介公司评估基准日储量资产评估结果计算确定;其它成果以评估基准日的折现现金流实现净现值确定。,四、类成果评价,应用技术类成果评价体系由经济效益计算、创新程度评价、归一化处理等三部分组成,各部分评价方法与操作标准如下:1.经济效益计算 计算公式:单项(或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净现值=创新成果净现值(1-30%)分成系数,其中:创新成果净现值(生产

23、项目净现值):表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 新成果通过生产项目应用实现的净现值;30%:表示管理创新成果的分成系数,即新管理机制、技 术革新及其它因素的分成率;分成系数(K):表示单一或多项成果对技术创新成果净 现值的分成系数。计算步骤:分三步计算,第一步计算创新成果净现值,第 二步计算技术创新成果(生产项目)净现值,第三步计算单项(或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净现 值;各步计算方法参见计算体系。,2.创新程度评价(1)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评分法确定评价结果。专家选择的途径:石油专家库。专家选择原则客观公正性:选择的专家应具有客观、公正。权威性:在相关专业领域内具有权威性,高级职称应在 90%

24、以上。针对性:熟悉该专业技术。,配置合理性:技术、经济与科技管理专家兼顾;产、学、研、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单位的专家兼顾。同一系统(部门及其下属单位)专家不得超过3人。专家数目:每个评价(评奖)项目专家人数为713人,取奇数。回避原则:以下人员不得作为咨询专家:申报单位的工作人员、与申报项目有利益关系的专家、以及申报单位书面申请希望回避的竞争对手。专家评分:专家应参照各指标分别打分。,(2)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设置,(3)专家评分结果处理将各专家打分结果汇总,并按公式进行结果处理,最后确定评价(评奖)项目的综合分值。专家评分结果处理公式:计算专家评分均值,然后计算评价(评奖)项目I的综合评分值;

25、其中Xj为N个专家对项目I第J指标的综合评分值,Sij为专家I对第J指标的评分值,W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3.归一化处理不同类型的成果上限和下限分值按分档等分法确定。资源类成果按下表的比照标准确定经济效益计算结果的百分制得分值:,产品类成果、工艺类成果、技术服务类成果按下表的比照标准确定经济效益计算结果的百分制得分值:,(2)项目综合评价项目综合评价应遵循突出经济效益的原则,即采用创新程度:经济效益=0.5:0.5的权重系数确定应用类技术成果的综合评分值,综合处理结果见下表:,4.应用技术类成果评价(评奖)项目排序 将同类评价(评奖)项目按得分多少排序,即按应用技术类成果按分值从大到小排列,

26、按评价(评奖)数取其得分值高的项目为优选项目,按评价(评奖)规定确定其得奖等级。,五、类成果评价,1.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评分法确定评价结果。专家选择的途径:石油专家库。专家选择原则(见类成果创新程度评价部分)专家评分:专家参照各类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打分。2.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设置 分别见应用基础研究的综合评价表、软科学综合评价表、公益类综合评价表。,3.专家评分结果处理将评价(评奖)成果按各专家打分结果汇总,并按公式进行结果处理,最后确定评价(评奖)项目的综合分值。专家评分结果处理公式:计算专家评分均值,然后计算评价(评奖)项目I的综合评分值;其中Xj为N个专家对项目I第J指标的综合评分值,Sij为专家I对第J指标的评分值,W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4.项目排序将评价(评奖)项目的综合分值按大小排序,确定评价(评奖)结果。,六、评价程序,谢谢!,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