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054791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110 大小:5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1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沁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第一章项目概要1.1项目背景(1)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四句话,明确了2010年全国农业农村工作的基本思路。其中,强基增后劲就是“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强化土地开发整理,实施平田整地、土壤改良、机械化耕作、水利设施配套、植树造林等工程,从根本上改变地方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状况,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实施强基增后劲的有效途径就是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为平台,加大国家财政资金投入,通过土地治理的途径积极改造中低产田,从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环境,进一步

2、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今后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节水农业奠定坚实基础。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将为项目区农业持续增产、增效以及农民增收注入新的助推力。(2)沁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9,全年无霜期平均163.4天,年平均降雨量为592.9mm,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典型农业县,也是全省的产粮大县之一。全县总面积1318km2,辖6镇7乡306个行政村,6个社区,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2万人。全县总土地面积197.2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3亩。2009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30万亩,杂粮面积10万亩,粮食总

3、产量1.33亿公斤。2009年财政总收入仅1.016亿元,人均纯收入2701元,远远低于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244.10元,急需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综合考虑沁县的自然及社会发展条件,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总体要求。(3)2008年经省农业综合开发办批准将沁县列为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县,2010年省政府将其列入全省新增粮食核心区12县之一。到2010年为止,累计完成段柳乡、新店镇、定昌镇等乡镇中低产田改造面积1.81万亩,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2个,实际完成投资1718万元,有效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项目区人均增

4、收250元,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从而为该县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县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领导小组,牵头单位是沁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项目承担单位沁县农发办多年来已具备实施本项目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可以保证项目建设和运行对组织管理的需求。(4)项目区位于沁县的农业主产区,区内耕地起伏不平、立地条件差、缺乏灌溉设施,近年来尽管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项目区农业的投资力度,但90%的耕地仍属中低产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村经济

5、薄弱、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的问题。项目区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热切希望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当地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5)项目区农民迫切希望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实施,利民功能明显,支农表现突出,深受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民意调查支持率达100,具有广泛的社情民意基础。1.2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范围:项目区包括沁县郭村镇的仁胜、池堡、郭村、开村、郭家庄、石板上、大沟、圪垯、南沟等9个行政村。规模:项目区土地治理总面积10000亩,其中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

6、760亩,改良土壤6200亩,平田整地100亩,建设机耕路16.10km,栽植农田防护林15450株。内容:(1)水利措施。新打机井56眼,配套水泵56台,新建集中控制房10座,配套变压器10台,架设输电线路29.94km(其中10KV输变电线路4.66km、380V输变电线路25.28km),铺设输水管道61.20km,开挖疏浚河道4.95km,行洪渠2.45km,新建进地桥162座,管护牌28个,永久性公示碑1座。(2)农业措施。通过增施有机肥、玉米秸秆还田等措施改良土壤6200亩,对项目区15度以下坡耕地进行平整,平整面积100亩。(3)田间道路。建设机耕路16.10km,其中水泥路6.

7、40km,砂石路9.70km。(4)林业措施。新建农田防护林网154.5亩,总共植树15450株。(5)科技措施。完成玉米高产示范种植1500亩,大棚蔬菜高标准示范推广种植200亩,培训农民4000人次。工期:工期1年。从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2年结束。1.3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项目概算总投资1280万元,其中水利措施投资783.53万元,农业措施投资84.90万元,田间道路投资237.42万元,林业措施投资69.66万元,科技措施投资66.64万元,其他费用37.85万元。项目申请中央财政资金800万元,省财政资金376万元,市级财政资金24万元,农民自筹80万元(其中以物折资32万元,

8、投工投劳折资48万元)。1.4效益项目建成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1)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新增高标准农田100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760亩,土壤改良面积6200亩。年增加粮食总产量167万kg,新增种植业总产值444.6万元,增加农民纯收入305.1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使项目内部收益率达到17.34%,财务净现值736万元,投资回收期5.19年。(2)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年可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405元,吸纳农村劳动力400人,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率2个百分点。同时在保障粮食安全、减灾防灾、推动区域农业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3)生态效益。项目通过山、水、田、林、路的科学规划、合

9、理布局,可以有效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可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760亩,年节水量达81.33万m3。项目通过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等农业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对防止土壤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有促进作用;通过营造农田防护林,对改善项目区小环境,防风御沙,驱热保温,美化环境有重要作用。1.5组织领导和管理项目成立以沁县人民政府、财政局、水利局、农业局和郭村镇人民政府等单位分管领导为主要成员单位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审定项目规划、计划和建设方案,筹集配套资金,监督项目执行。项目由沁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郭村镇政府牵头成立专门机构,具体组织项目实施。项目实施阶段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标

10、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项目公示制,成立计划财务部门和财务审计部门,实行专户、专管,并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审计。项目运行阶段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管理原则,采取“明晰产权、委托经营、价格听证”方式对形成的资产实行有效管理。1.6可行性研究结论沁县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县,2010年省政府把沁县列入全省新增粮食核心区12县之一,选择该县作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符合国家农发办提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应在产粮大县的区域内实施”的要求。沁县劳动力资源充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可以满足项目建设和运行对劳动力的要求;近年来,沁县经济发展迅速,财政收入连年大幅

11、增长,具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社会经济条件。项目区地下水资源丰富,灌溉水源有保障,所选项目区集中连片,光热资源丰富,粮食增产潜力大,符合立项条件。项目区电力、交通、市场等基础设施和农业技术装备水平较高,可以满足项目建设对外部环境的需求。项目区农民群众要求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积极性高,项目区100%的农户同意项目实施,愿意承担项目建设所需的筹资投劳任务。综合分析,项目可行。第二章项目区概况2.1自然概况2.1.1地理位置及范围沁县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北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东接襄垣、武乡,南邻屯留,西部与沁源毗邻,北部与武乡及晋中地区的平遥接壤,位居省城太原与长治市

12、的中轴线上,是长治市北部四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坐标介于东径1122911254,北纬36263659之间。县境南北长54km,东西宽24km,总面积1318km2,辖6镇7乡306个行政村,6个社区,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2万人。项目区位于沁县西部郭村镇,距沁县县城12km,包括仁胜、池堡、郭村、开村、郭家庄、石板上、大沟、圪垯、南沟等9个行政村。项目区东部与定昌镇相接,南部、西部及北部均属于郭村镇范围,区内西高东低,属丘陵山区,地形起伏,沟壑纵横,土地肥沃,总土地面积52030亩,其中耕地面积20260亩。2.1.2水文气象项目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13、,冬无严寒,夏无酷暑。(1)温度。根据县气象站30年资料统计,项目区内多年平均气温9.1,比全县高0.2(全县年平均8.9)。冬季多呈现干冷少雪,平均气温为5;夏季呈现高温,平均气温21.5;秋季往往呈现阴雨连绵的天气,平均气温9.0;春季气温极不稳定,冷热无常,空气干燥,平均气温10.7。项目区据县气象站统计0的初日为2月27日,终日为11月9日,积温3776.1;5的初日为3月12日,终日为10月30日,积温3356.4;10的初日为4月16日,终日为10月11日,积温3335.1。(2)日照。全年日照为2311.5小时,平均每天为6.3小时,日照率为52%。太阳总辐射量约为134.5千卡

14、/平方厘米。(3)降水量。项目区属于丘陵地区,年平均降水量592.9mm,最小的降水量为1986年264mm,最大的降水量为2003年850.2mm。各季降水分布不均匀,一般春季降水占19%,常出现春旱。夏季降水占46%,秋季降水占30%,冬季降水占5%,冬春季节降雨量稀少,不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时段需要。(4)无霜期。平均无霜期为163.4天,平均初霜日在9月25日,终霜日在3月27日,最早初霜日为9月23日,最早终霜日为3月17日。(5)蒸发量。项目区30年平均水面蒸发量(20cm蒸发皿)为1432.2mm,其中5、6月份最大,分别占全年的16.2%和15%,最大蒸发量为1981年的1732

15、.2mm,直接导致严重的旱灾。(6)风速。平均风速为1.6m/s。夏秋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春季主导风向为北风或西北风,东南风的风向频率为7%,北风或西北风的频率为4%,最多年大风日数为20天。2.1.3地形、地貌及土壤项目区位于漳河流域,该处为黄土丘陵区,地面覆盖多为黄色壤土和褐色壤土,多年经风雨侵蚀,则出现残垣交错、沟壑纵横、梁峁起伏的复杂地形,海拔高度一般为10001100m之间,相对高差100m,主沟道沟壑密度为3.0km/km2,沟壑面积占总面积的50%。从耕作角度看,该区土壤深厚,地势平缓,坡度一般在6以内,垣面多为25,水土流失轻微,降水少,光照强,水份蒸发量大,干旱严重。项目区

16、地表主要覆盖物为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是以风积而成的砾石黄土为主,岩性主要为黄、淡黄色亚砂土,其下为中生界三叠系地层:刘家沟组,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由砖红色、灰紫色、浅灰色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和层面砾岩组成。和尚沟组,由紫红色泥岩、灰紫色、灰绿色细粒长石砂岩组成。项目区主要以褐土、中壤土为主,以黄色、黄褐色中性壤土和亚粉砂粘土分布为主,土壤质地为轻粘质壤土,结构疏松、孔隙度较大、粘粒含量中等、易耕作,适宜种植玉米、谷子、小麦、薯类以及豆类等作物。有机质含量1.61.8%,pH值7.4,全氮含量0.110.13%,速效磷6.6ppm,C/N含量10.5%,速效钾63.3ppm,土层深厚、质地良好

17、,适宜耕作。2.1.4水资源项目区位于沁县县城西北部,属迎春河流域,该河为季节型河流,由洪枯流量相差悬殊,天旱时基本断流,无法进行灌溉利用。该流域内建有石坂上水库和迎春水库,两座水库都是修建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多年来未曾维修加固,现已都成为病库,蓄水能力逐年减少,本项目区在水库上游,水库内水面承包给个体养殖户,该水库根本无力提供给项目区灌溉用水。根据长治市水资源第二次评价结果,项目区地下水储量为252万立方米,可采量为181.44万立方米/年,项目区地下水量丰富,水质良好。2.1.5耕地种类、数量项目区耕地总面积20260亩,无水浇地,全部为旱地。见表2-1。项目区耕地后备资源贫乏,但农业

18、自然条件优越,综合治理的增产潜力很大。通过改善灌溉条件,可大幅提高粮食单产。该区域无水利设施,一般亩产玉米430kg、谷子200kg。而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地块,玉米亩产可达580kg,谷子300kg,开发潜力巨大。表2-1项目区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项目区耕地及构成(亩)粮食产量(万公斤)总耕地面积旱地面积水浇地面积旱地水浇地仁胜村234323430100.750池堡村15861586068.200郭村564956490242.910开村375537550161.470郭家庄316431640136.050石板上670670028.810大沟550550023.650圪垯12461246053

19、.580南沟12971297055.770合计20260202600871.190注:粮食产量为玉米调查数据2.1.6自然灾害项目区自然灾害主要有灾旱、风灾、霜冻、冰雹等,其中以干旱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为最大,旱灾以春季为主发生频率50%,夏季发生频率60%,全年旱(全年中有两季干旱,59月总降水量小于350mm)发生频率60%;冻害主要是春霜冻,平均两年发生一次,秋霜冻平均三年发生一次。2.2社会经济状况2.2.1人口及劳力项目区总人口7534人,其中农业总人口7470人,农村劳动力3071个,人均耕地2.71亩,劳均耕地6.60亩。总之项目区劳动力资源可以满足项目实施的需求,但劳动力的科技

20、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表2-2项目区人口与劳动力情况表项目区总人口(人)总户数(户)其中:农业人口(人)劳动力(个)仁胜村10152901015356池堡村585165585181郭村18035151784826开村17854471777725郭家庄778218776258石板上34693346153大沟23168200122圪垯532141528174南沟459145459276合计75342082747030712.2.2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总土地面积52030亩。其中耕地面积2026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8.94%;林地面积2594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99%;牧草地面积8083亩,占总土

21、地面积的15.54%;其他用地21093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0.54。见表2-3。表2-3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单位:亩项目区总土地面积总耕地面积耕地面积(亩)林地面积牧草地其它用地其中:旱地水地仁胜村61642343234303793923050池堡村45811586158602376332125郭村103545649564906122743819开村8434375537550698213789郭家庄11781316431640108155072029石板上26306706700781201762大沟124755055004565587圪垯2588124612460581231161南沟425

22、1129712970351482771合计52030202602026002594808321093注:其他用地包括居民用地、道路、水域等。2.2.3农业生产水平项目区农作物播种面积20260亩,2010年玉米平均亩产430kg,高于全省265kg的平均水平,此外谷子亩产200kg,谷子单产比同类地区稍高。由于现有水利设施不配套,项目区农作物现有的产量水平与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相比差异还很大,与国内农业发达的同类型区域相比差距也很大。见表2-4。表2-4项目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水平单位:亩,kg,万公斤项目区玉米谷子面积亩产总产面积亩产总产仁胜村199243085.643512007.03池堡村

23、134843057.972382004.76郭村4802430206.4984720016.94开村3192430137.2556320011.27郭家庄2689430115.644752009.49石板上57043024.511002002.00大沟46843020.12822001.64圪垯105943045.541872003.74南沟110243047.391952003.90合计17222-740.543038-60.772.2.4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项目区的财政收入居全省中下等水平,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9.48亿元,财政总收入1.016亿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858元,高于全

24、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701元,远远低于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244.10元。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通过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项目区有了比较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县里专门成立科委、科协,配备科技副县长,各乡镇都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专管科技工作,同时设有农技站、水管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管理站、林业站和经营管理站,各村均有分管科技村委干部以及科技明白人若干。项目区现共有技术人员20人,并配备了必要的仪器设备。项目区还发展了玉米、谷子等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和培养了一定数量的科技示范户,科技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在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进农

25、村科技进步上有了基本保障。总之项目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但还存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不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经济组织薄弱,科技、信息等公共产品服务不够等问题,科技对农业支撑还赶不上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求。2.3基础设施2.3.1水利骨干工程现状项目区位于迎春水库上游,无任何水利工程设施。2.3.2田间工程现状项目区现有机耕路20.0km,均为土路,路面狭窄,雨天坡陡路滑,给项目区群众的生产带来不便。现有农田防护林2000株,由于建设标准低,缺乏有效的管护,破坏严重,难以起到防风御沙的作用。2.3.3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截止2010年底,项目区9个行政村共拥有大、中、小型农机具42台(套),其中大

26、、中型25台(套),小型17台(套),此外有农用运输车30辆。郭村镇配有专职农机员,村村配有农机联络员,负责农机户的技术培训、安全教育服务。项目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土壤耕作、主要农作物播种等主要作业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农机的大型化和一体化程度较低。2.3.4交通与电力项目区位于沁县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2km,南沁线东西穿过该区,漳石线南北穿过该区,项目区内乡镇三级油路纵横相连,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但项目区内机耕路全部为土路,普遍狭窄简陋,支离破碎,坑洼不平,不利于农业机械进田作业。项目区现有高压线6km,变压器10台,分别为50KVA1台,80KVA1台,100KVA4台,120KV

27、A1台,150KVA1台,200KVA2台,电网遍布项目区各村,可以满足项目区农民生活用电的需求,农业灌溉用电线路需重新架设。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3.1.1农业生产条件差(1)自然灾害多。旱灾以春季为主发生频率50%;夏季发生频率60%;全年旱灾(全年中有两季干旱,59月总降水量小于350mm)发生频率60%。冻害主要是春霜冻,平均2年发生一次;秋霜冻平均3年发生一次。(2)水利设施匮乏。现状项目区无任何水利工程设施。(3)机耕路及农田林网标准低。项目区现有机耕路20km,均为土路,路面窄且陡,不利于农业机械进田作业。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标准低,缺

28、乏有效的管护,破坏严重,难以发挥防风御沙的作用。3.1.2农村经济基础薄弱(1)农民收入水平低。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858元,虽稍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701元,但远远低于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244.10元,农民自己基本无投资能力。(2)村集体经济基础差。集体经济基本没有。3.1.3县财政贫困,无力投资农业项目区的财政收入居全省中下等水平,2009年全县财政收入仅1.016亿元,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几乎无能力投资农业。3.1.4农业科技支撑、服务能力不强长期以来,项目区由于干旱缺水、立地条件差、以及耕地分散、无法集中等制约因素,农户“靠天吃饭”的思想导致其对种植业不够重视,主

29、要农作物品种还没有实现高产、优质、专用,良种普及率还不达100%;农作物施肥、栽培技术还未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施肥、打药不合理的问题普遍存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民科技素质还不适应发展需求。农业科技支撑、服务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产量、质量成本和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2.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沁县属传统农业县,2010年省政府把沁县列入全省新增粮食核心区12县之一。项目区是沁县典型的粮食主产区,搞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也有利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在该地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

30、示范项目,通过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可以实现改造中低产田,配套水利设施,修建机耕路,栽植农田林网,增强土壤肥力等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最终达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项目建成后,新增高标准基本农田100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760亩,土壤改良面积6200亩,平田整地100亩,建设机耕路16.10km,栽植农田防护林15450株。3.2.2开发未利用水资源,满足农作物需要在项目区内有2座水库相邻,北边为迎春水库,南边为石板上水库,两库都是由于多年来未曾维修加固,现已都成为病库,蓄水能力逐年减少,对原有下游灌区也无法保证灌溉。在2005年对下游灌区面积进行实测,保浇面积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

31、又加上水库内水面承包给个体养殖户,本项目区又在水库上游,该水库根本无力提供给项目区灌溉用水。为了解决项目区灌溉用水,经过多方多次论证,本项目区位于郭村盆地,本区属于山前洪积地带,地下水储量非常丰富,每平方公里为3.984.5万m3,所以适合打井灌溉。此次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重点工程就是通过新打机井增加水浇地面积,对项目区中低产田进行改造,从而满足农作物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3.2.3提高项目区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项目区农作物播种面积20260亩,玉米、谷子的单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由于现有基础设施不配套,农作物产量波动较大,现有的产量水平与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相比差异较大。目前,项目

32、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58元,虽然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701元,但远远低于全省同期人均纯收入,急需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提高粮食产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项目建成后,年增加粮食总产167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444.6万元,增加农民纯收入305.1万元,农民人均增收405元。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3.3.1资源基础条件好项目建设地区土地集中连片,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充沛,水资源丰富,资源条件优越,主要障碍因素容易排除,具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基础条件,可以保证项目实施的预期效果。3.3.2项目区劳动力资源丰富,群众基础好,农民积极性高项目区

33、农业总人口7470人,农村劳动力3071人,所占比例达到41%,由此可见项目区劳动力资源充沛,可以满足项目建设和运行对劳动力的需求;沁县属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项目区是沁县新农村建设示范区,项目区的农民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改变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迫切愿望,希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民意调查支持率达100%,具有广泛的社情民意基础。3.3.3领导重视,服务体系完善沁县县委、县政府对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工作高度重视,由县长挂帅,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领导组,并设立了办事机构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具体负责有关事宜。为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

34、目顺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同时起步,现已形成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网点和人员,乡镇配备有专职科技副镇长,村委设立专职科技副村长,形成了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良好氛围,具备实施本项目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可以保证项目建设和运行对组织管理的需求。3.3.4技术基础好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利局、林业局、农机局技术力量强,有丰富的承担项目的经验和能力。农业局近几年完成了优良品种引进、地膜覆盖、平衡施肥、立体间作种植等新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除完成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外,还对玉米土壤结构进行了测土普查。县水利局完成各类水利设施建设共9

35、51处,其中中型水库2座,万亩灌区1座,小型水库7座,新打机井150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万亩,此外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北方水城、建设中国沁州”的精神指引下,新建南湖、瘦西湖等人造湖,总库容6329万m3,大大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县林业局常年进行封山育林,植树种草,从而大大改善了该县生态环境。以上工程为下一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四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沁县201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涉及郭村镇池堡、仁胜、开村、郭村、郭家庄、石板上、大沟、圪垯、南沟等9个行政村

36、,共有农户2082户,人口7534人,农业劳动力3071人。项目区土地面积5.20万亩,耕地面积2.03万亩,2011年综合治理面积1.00万亩,由于项目区水文水资源资料欠缺,此次水资源分析的主要依据是长治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4.1项目区水资源概况4.1.1地表水沁县四周环山,无客水流入。县境地表水除县西山区有约4平方公里向西流入沁河归黄河水系外,余水归浊漳河。项目区位于沁县郭村镇,属于迎春河流域。该流域内有漳源、册村、郭村和定昌4个镇,36个行政村,总耕地面积4140hm2,人口2.41万人,农作物种植以玉米为主,该流域内没有工业区,以小农经济为主。迎春河是浊漳河西源的一级支流,迎春河河流全

37、长l7.4km,流域面积132.88km2。该流域多年平均气温8.9,最高气温36.8,最低气温27.1,多年平均降雨量592.9mm。上游河道(福村以上)纵坡l7.4,下游纵坡2,流域宽度10.4km。河道上游为山谷型河道,河床为沙卵石,中、下游河道宽阔、平缓、弯曲。该流域河川径流量为1061万立方米,但该河为季节型河流,由于全年的降雨量分布不均,河川径流量季节性变化显著,洪枯流量相差悬殊,暴雨季节,洪水猛涨,天旱时基本断流,无法进行灌溉利用。该流域内建有石坂上水库和迎春水库,两座水库都是修建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多年来未曾维修加固,现已都成为病库,蓄水能力逐年减少,对原有下游灌区也无法保

38、证灌溉,本项目区在水库上游,水库内水面承包给个体养殖户,该水库根本无力提供给项目区灌溉用水。4.1.2地下水项目区地下水属三迭系裂隙水,含水岩性为砂岩及含砾砂岩,地下水赋存于砂岩裂隙或风化带中。局部地区处在构造有利部位,可打到承压自流水,该区地下水属重碳钙镁型水。项目区地下水储量为252万m3,可采量为181.44万m3/年。项目区地下水量丰富,水质良好,是项目区内最有前景的供水水源。4.2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量及供需平衡情况项目区内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以2010年的现状供需量进行分析。4.2.1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项目区有相邻水库两座,由于地处项目区下游,再加上年久失修,库容

39、萎缩,水产养殖等因素,无法给项目区供水。4.2.2现状需水量(1)农业灌溉需水量项目区现没有水浇地。(2)农村生活需水量人畜用水标准参照室外给水设计规范(TJB74)标准确定,故对这部分需水仍保持2010年实际供水量标准。根据现有人口生活用水,人均每天生活用水30kg,总人口0.7534万人,共需水8.25万m3;大牲畜0.028万头,平均每天用水量为28kg,总用水量为0.29万m3;小牲畜0.31万头,平均每天用水量为10kg,总用水量为1.13万m3。以上三项共计用水9.67万m3。现状总需水量为9.67万m3。4.2.3供需平衡分析根据以上分析可知,2010年项目区可采地下水资源量为1

40、81.44万m3/年,需水量为9.67万m3。4.3项目区设计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4.3.1农业需水量计算4.3.1.1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标准我国灌溉规划中常采用灌溉保证率法确定灌溉设计标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联合发布的GB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中规定灌溉设计保证率应根据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灌水方法及经济效益等因素。规定对于各类地区、各类作物低压管道输水工程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应在7095%之间。根据沁县降水及水资源的实际情况,确定项目区作物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4.3.1.2水地作物种植比例据调查项目区内农作物主要种植有玉米、谷子,项目区灌溉工程配

41、套后,在种植现状的基础上,一方面考虑气候、土壤,当地群众生活习惯和经济作物销售条件,另一方面考虑灌区建成后旱地变水地,种植条件改变,农作物内部结构将发生变化,提高谷子的种植比例,项目区规划水地农作物种类及种植比例情况见表4-1。表4-1水浇地种植类型及比例乡镇村治理耕地面积(亩)其中水地面积(亩)玉米谷子水地(亩)水地(亩)郭村镇仁胜村12001200900300池堡村12201220915305郭村302030202265755开村340034002550850郭家庄240000石板上20020015050大沟24024018060圪垯18018013545南沟30030022575合计10

42、000976073202440种植比例(%)10075254.3.1.3作物需水量北方干旱地区作物需水量一般是采用以产量为指标的需水系数法计算,并根据项目区气候条件等调整确定,本项目区作物需水量根据节水灌溉工程实用手册、中国主要作物需水量和灌溉以及当地灌溉实验资料和调查资料确定的,主要作物需水量见表4-2。表4-2项目区作物需水量表4.3.1.4作物生育期有效降水量(1)作物生育期有效降水量有效降水量是指保存在土壤计划湿润层内可被作物利用的降雨量。有效降雨量可用下式进行计算: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延续时间、土壤性质、地面覆盖及地形等因素有关,当一次降水量小于5mm时取0,否则取0.8。作物生育期

43、有效降水量计算结果见表5-4。表4-31957-1997年月平均降雨量表单位:mm作物玉米谷子需水量(mm)510410需水量(m3/亩)340274时间月份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平均降雨量4.88.715.933.73767.7155.1123.980.240.220.85.0年均降水量592.9mm表4-4作物生育期有效降雨量4.3.1.5灌溉净定额计算采用水量平衡方程式估算灌溉定额,计算公式为:项目区作物设计灌溉定额见表4-5。75%保证率综合净灌溉定额计算结果见表4-6。表4-5项目区灌溉定额计算表单位:m3/亩保证率P=75%,年均降水量592.9mm作

44、物生长期(播种至收获)生长期降雨量(mm)生长期有效降雨量起止时间天数(天)有效利用系数(%)有效雨量(mm)折合(m3/亩)玉米4.209.20153448.480358.72239.15谷子5.159.30138445.480356.32237.55表4-6P=75%保证率综合净灌溉定额单位:m3/亩保证率作物作物需水有效降水计算灌溉定额调整灌溉定额75%玉米340239.15100.85100谷子274237.5536.45404.3.1.6灌溉制度拟定灌水定额按照耕作层深度和土壤最大持水率拟定,一般作物取1030m3/亩。灌溉次数和灌水时间是根据作物生长期补充灌溉定额来确定各种作物实际灌溉次数,灌水时间根据作物生育阶段及一般灌溉习惯确定。一次灌水延续时间20小时。项目区作物设计灌溉制度如表4-7。表4-7水浇地节水灌溉制度作物名称种植比例计算值调整值净定额综合定额净定额综合定额玉米75100.8575.6410075.00谷子2536.459.114010.00合计84.7585.004.3.1.7灌溉用水量及平衡分析根据作物种植面积和灌溉制度,计算2010年项目区需水量,见表4-8。表4-8项目区农田灌溉需水量作物种植比例%灌水次数灌水性质灌水定额m3/亩灌溉定额m3/亩玉米7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