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054865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环境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土壤环境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土壤环境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土壤环境调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土壤环境调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壤环境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环境调查报告.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土壤环境调查报告原武汉铜材厂退役场地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报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二一三年五月原武汉铜材厂退役场地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报告项目负责人:报告编写人:报告审核:参加人员:二一三年五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目录1项目简介. 11.1 调查的目的和原则. 11.2 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文件. 11.3 调查方法. 22场地概况. 42.1场地地理位置. 42.2场地使用历史. 62.3场地现状. 133调查方案. 163.1主要产品与原材料. 163.1.1主要产品. 163.1.2原主辅材料. 163.1.3主要设备. 163.2场地污染物分析. 183.2.1工艺流程及产污环

2、节. 183.2.2地块上建筑及车间布局. 213.2.3场地土壤环境潜在污染因子. 213.3调查方案设计. 213.3.1 采样点布局. 213.3.2 监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274调查方案实施. 294.1现场调查方法. 294.2采样方法及样品处理. 324.3实验室分析. 334.4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34.4.1采样、制样质量控制. 334.4.2 实验室质量控制. 345调查结果与分析. 365.1分析检测结果. 365.1.1土壤等采样记录. 365.1.2土壤等分析指标测试结果. 365.1.3场地水体质量状况. 475.2结果分析和评价. 495.2.1评价依据. 49

3、5.2.2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95.2.3 浅层地下水(上层滞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526结论与建议. 526.1结论. 526.2建议. 53原武汉铜材厂退役场地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与风险评估报告1项目简介1.1 调查的目的和原则受xxx委托,我项目组对原武汉铜材厂退役场地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其目的查清该地块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其污染状况,初步确定超过国家或地方相应标准的污染面积和土方量。该调查在原则上把握监测数据的典型代表性、调查过程的严谨性性、数据分析的科学性。项目组接受委托后,于2013年xx月xx日xx日进行了现场详细踏勘、资料收集,编制原武汉铜材厂退役场地土

4、壤与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方案,在调查基础上完成了本次调查报告。1.2 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文件本次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详查监测方案引用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当所引用的规范性文件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办200447号?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环发2006129号) ?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样品采集(保存)技术规定?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1996-03-01)?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HJ/T 166-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

5、4-2004)? 水和废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 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HJ/T350-2007)? 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DD2008-01)? 场地环境评价导则(DB11/T 656-2009),北京市地方标准1篇二:玉溪、华宁土壤环境调查报告玉溪、华宁土壤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2年4月调查地点:红塔区、通海、华宁一、概述土壤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任何生物都离不开土壤。土壤资源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对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而土壤资源又相对匮乏的特点,更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壤资源,去为人类造福。为此,本门课程特意通过土壤调查,能让

6、我们对土壤资源有初步的了解。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是多种自然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最基本因素为气候、母质、成土时间、生物、地形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六大成土因素。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包括机械支撑作用,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供应与协调。此次土壤地理学课程的实习调查区域是以玉溪和华宁为主,主要任务是调查玉溪-华宁周围的土壤类型分布情况及土地利用现状。二、气候特征 1.红塔区红塔区地处滇中腹地,位于北纬240830-243218、东经1021732 -1024137区间

7、,东与江川县相连,东南与通海县毗邻,西南与峨山彝族自治县交界,北与晋宁县接壤。红塔区为中亚热带半湿润冷冬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6.7,极端最高气温31.9,极端最低气 温0.5。全年日照时数为1947.5小时,日照率为44%。全年降水量814.3毫米。2.通海县通海县位于云南省中部,介于东经1023025- 1025253,北纬236511- 241449之间,东接华宁,南连石屏、建水,西与玉溪、峨山交界,北邻江川。县境内最高海拔(螺峰山)2443米,最低海拔(马脖子)1350米,县城海拔1820米,通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湿润凉冬高原季风

8、气候,年平均气温16.6,全年降水量为1123.4毫米,全年无霜期为276天,年均日照总时数为2286.3小时,年辐射总量每平方厘米128.079千卡。3、华宁县华宁县位于北纬2359至2434,东经10249至10309之间,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处滇中高原湖盆区的南缘,属中山类型地貌。气候总体上属中亚热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华宁季节变化小,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干湿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极端最高气温31.135,极端最低气温7.6,年平均地面温度17.820.1,全年无霜期260天左右;年降雨量916毫米左右。盘溪、华溪低热河谷地区,有“天然温室”之称。三、农业概况调查区农业用地主要以

9、蔬菜、柑桔为主,山上植被丰富,大多为次生云南松。调查区域有通海的蔬菜公司(主要以加工蔬菜和罗卜为主)、通海的花卉公司(主要以生产加工花卉为主);华宁主要以柑桔生产为主,在华宁海拔相对较低的丘陵坡及丘陵顶部都用于栽种柑桔。一些谷地也用于各种果园或者菜地,但是规模都不大。四、土壤类型本次调查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红壤、水稻土、红色石灰土、紫色土等土壤。1、山地红壤(1)土壤剖面观测记录位于云南省玉溪市研和镇哨坡村距离东边公路200米处,东经102度30分,北纬24度20分,海拔1640米,相对高度为20米,坡度为10度,坡向为西坡向,土壤类型为红壤;剖面土体构造为A0-A-E-B-C;岩石为砂岩,

10、(Zb震旦系,距今约5亿多年);周围植物干枯,土地的利用情况主要为旱地。(2)形成特点和基本状况红壤的形成,主要是富铝化和生物富集两个过程长期作用的结果。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风化淋溶作用强烈,铝硅酸盐矿物遭到分解,硅酸与盐基大量淋失,铁、铝相对聚集,形成了富含铁、铝的红色土体。红壤剖面以呈均匀的红色为主要特征。在自然植被下,通常有较明显的腐殖质层,呈暗棕色;剖面中部为粘重的土层,结持紧实;底部可见到复杂交织的斑纹。土体中常具铁结核等新生体,土壤呈酸性反应,粘粒部分硅铝率2.0-2.2,次生矿物主要有高岭石等。(3)利用和改良红壤处于湿润亚热带地区,热量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四季均可生长植物,且

11、种类繁多,生物量大。宜发挥地区优势,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但要注意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并针对土壤酸性强、养分不足和质地粘重等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2、紫色土壤紫色土是一种深受紫色岩石影响的土壤。(1)土壤剖面观测记录剖面1: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宁州镇东南200米,公路东侧100米处,东经103度,北纬24度10分。海拔1700米;相对高度130米;地形为高丘,坡度35度,坡向为西南方向;土壤类型为丘陵紫色土,岩石为紫色砂岩(J2-侏罗纪,距今约为2.5-1.5亿年前);剖面土体构造为A0-A-B-C;周围生长竹子,种有蔬菜;土地利用情况为菜地。剖面2:位于云南省

12、玉溪市盘溪村,坡改地三台;东经102度,北纬24度;海拔1200米,相对高度60米;坡向为东坡向,坡度为30度左右,土壤类型为紫色土,岩石为砂岩沉积岩(Q-第四系,距今约200万年和D2-泥盆系,距今约2亿年);剖面土体构造为A0-A-E-B-C;周围普遍种植柑桔,土地利用情况为果园。(2)形成特点和基本状况形成紫色土的母岩为中新生代干热湖盆沉积的紫色砂、页岩,含钙质胶 结构,岩性疏松,加之地形为丘状起伏,植被稀疏,土壤的侵蚀,堆积作用十分频繁,所以成土时间短暂,长期处于幼年阶段,土壤明显地继承母岩特性。紫色土呈紫红、紫红棕、紫暗棕、紫黑棕等颜色,土体上下层的颜色差别不大。土层浅薄,发生层分展

13、品不明显,但易于形成风化或半风化层。一般具石灰反应,但淋溶强烈者则无明显的石灰反应;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十分微弱。(3)利用和改良紫色土的母岩固结性差,易于风化成土,紫色页岩的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酸碱适中,即使土层浅薄,但稍加耕锄便可栽种作物。由于土层浅薄,底层难以透水,在排灌条件不好时,易受旱、涝的威胁。为此,应在精耕细作基础上,密切注意防止水土流失,采取措施加速土壤熟化。3、水稻土水稻土是人为耕种活动的产物。它是由各种显域性土壤、半水成与水成土壤等经过水耕熟化培育而成。(1)形成特点和基本状况在水稻土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氧化还原的交替进行,土壤中物质的淋移、累积,以及反复的

14、耕犁等人为影响,促使其剖面出现特殊的层次分化。他通常具有下例几个剖面发生层次:耕作层、犁底层、潜育层、淀积层、淀积-潜育层和潜育层。(2)利用和改良从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来看,在认知、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土壤生产潜力,使水稻从地产变为高产,定向培育为能够旱涝保收、高产稳定、高度肥沃的水稻土。4、红色石灰土石灰土是发育在石灰岩上的一种岩成土壤,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石灰岩出露地方分布颇广,在我国以广西、云南和贵州境内分布较多。此次调查观察到的红色石灰土位于小柏坡华宁之间。(1) 形成特点和基本状况石灰土形成于热带、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但石灰岩出露区,拥有资源不断地

15、石灰岩新风化物和崩解碎片,而且土壤水中含有相当丰富的碳酸盐,这些物质进入土体,减缓了土壤中的盐基淋失,阻滞着脱硅富铝化作用的进行,形成为幼年性的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碳酸盐淋溶作用有所加强,铁、铝、锰分解较强烈,发生一定的淋溶淀积,无石灰反应,呈微酸性,PH6.5左右,心土层为7.07.5,土色鲜红。(2)利用和改良石灰土是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比较肥沃的一类土壤,开垦后多种植禾谷类、豆类和薯类等作物。应采取有效的保土防蚀措施,修筑梯田,等高种植,采取间作、套种、轮作,增加作物覆盖度,并解决好农业灌溉用水,还应广辟肥源,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过酸或过碱等不良性状,增强养分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土壤肥力。

16、四、地形土壤剖面图此次野外实习土壤调查从玉溪城区出发,途经研和、大水井、通海县城、小柏坡、华宁县城、象鼻温泉等地,地形土壤剖面图如下:篇三:有关淮安土壤污染调查报告有关淮安土壤污染调查报告摘要:土壤是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环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土壤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较大,土壤环境污染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发生的地域和规模在逐渐扩大,危害也进一步深入。目前,土壤生态环境安全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对家乡淮安的土壤污染的现状、产生原因、危害进行了阐述,提出一些解决土壤污染的建议。关键词:淮安 土壤污染 治理 调查报告1土壤污染概念土壤是指

17、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汽车排放的废气,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农业化学水平的提高,使大量化学肥料及农药散落到环境中,导致土壤遭受非点源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其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在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等的影响下,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因此,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物。当土壤

18、中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2淮安土壤污染现状土壤污染物种类很多,其中最突出的而又很难降解的有两大类,一是重金属,二是有机合成农药。进入土壤的污染物来源很多,一般情况下通过大气、尘降与水污染转化而产生。但由于农业化学水平的提高,大量化肥与农药的使用,也使土壤日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沈跃文等对淮安市的蔬菜基地、大型交通干线两侧、重污染企业附近土壤和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检测发现:蔬菜基地的监测点位分布在楚

19、州区、盱眙县和金湖县三地。汞、铅和锌的一次监测值均有超标现象,其超标率分别为25、5和5,其监测均值均达标。大型交通干线两侧的监测点分布在盱眙县和金湖县两地。土壤中各金属元素的含量都比较低,一次监测值无超标现象。重污染企业及周边地区的监测点主要在盱眙县境内。铬、铜和镍的一次监测值有超标现象,其超标率分别为10、20和10,其监测均值均达标。 油田及周边地区的监测点主要在盱眙县境内。砷、汞、铅和铜的一次监测值有超标现象,砷、汞和铜的超标率均为8,铅的超标率为25,其监测均值均达标3土壤污染产生的原因3.1过量施用化肥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4100万吨。虽然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长期大量

20、使用氮、磷等化学肥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生物学性质恶化,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根层土壤吸附固定的养分,都在根层以下积累或转入地下。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磷化合物,在发生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会向其他地方转移,扩大了土壤污染范围。过量使用化肥还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气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导致死亡。3.2农药是土壤的主要有机污染物全国每年使用的农药量达50万60万t,使用农药的土地面积在2.8亿hm2以上,农田平均施用农药13.9kg/hm2。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大部分可被土壤

21、吸附,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药,由于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稳定性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无机物。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约有1/2左右散落于农田,又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构成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3.3重金属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全国320个严重污染区约有548万hm2土壤,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污染占80%,粮食中重金属镉、砷、铬、铅、汞等的超标率占10%。被公认为城市环境质量优良的公园存在着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

22、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使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砷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硫化矿产的开采、选矿、冶炼也会引起砷对土壤的污染。汞主要来自厂矿排放的含汞废水。土壤组成与汞化合物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积累在土壤中的汞有金属汞、无机汞盐、有机络合态或离子吸附态汞,所以,汞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尾气沉降,磷肥中有时也含有镉6。3.4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hm2。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有增产效果。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

23、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3.5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形成酸雨,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引起土壤酸化。冶金工业排放的金属氧化物粉尘,则在重力作用下以降尘形式进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23 km范围的点状污染。3.6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污泥作为肥料施用,常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向土壤直接倾倒,由于日晒、雨淋、水洗,使重金属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3.7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对土壤的污染禽畜

24、饲养场的厩肥和屠宰场的废物,其性质近似人粪尿。利用这些废物作肥料,如果不进行物理和生化处理,则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等可引起土壤和水域污染,并通过水和农作物危害人群健康。3.8放射性物质对土壤的污染土壤辐射污染的来源有铀矿和钍矿开采、燃煤发电厂、磷酸盐矿开采加工等。放射性散落物中,90Sr、137Cs的半衰期较长,易被土壤吸附,滞留时间也较长。4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危害4.1 残留农药对人体健康影响农药在土壤中受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的作用,按照其被了解的难易程度可以分为两类:易分解类(如有机磷制剂)和难分解类(如有机氯、有机汞制剂)。难分解的农药成为植物残毒的可能性很大。植物对农药的吸

25、收率因土壤质地不同而异,其从砂质土壤吸收农药的能力要比从其他粘质土壤中高得多。不同类型农药在吸收率上差异较大,通常农药的溶解度越大,被作物吸收也就越容易。农药在土壤中可以转化为其他有毒物质,如DDT,可转化为DDD、DDE。人类吃了含有残留农药的各种食品后,残留的农药转移到人体内,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在人体内不易分解,经过长期积累会引起内脏机能受损,使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发生失调,造成慢性中毒,影响身体健康。杀虫剂所引起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问题,令人十分担忧。4.2 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植物对重金属吸收的有效性,受重金属在土壤。中活动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土壤中有机质、粘土矿物含量越多,盐基

26、代换量越大,土壤的pH越高,则重金属在土壤中活动性越弱,重金属对植物的有效性越低,也就是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量越小。在上述土壤因素中,最重要的可能是土壤的pH值。农作物体内的重金属主要是通过根部从被污染的土壤中吸收的。土壤重金属被植物吸收以后,可以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例如, 1955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由于利用含镉废水灌溉稻田,污染了土壤和稻米导致镉含量增加,使几千人因镉中毒,引起全身性神经痛、关节痛,而得骨痛病。另外镉会损伤肾小管,出现糖尿病,还会引起血压高,出现心血管病,甚至还有致癌、致畸的报道。4.3 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放射性物质进入土壤后能在土壤中积累,形成潜在的威胁。由核

27、裂变产生的两个重要的长半衰期放射性元素是28a的90锶和137铯。空气中的放射性90锶可被雨水带入土壤中。因此,土壤含90锶的浓度常与当地的降雨量成正比。137铯在土壤中吸收得更为牢固。有些植物能积累137铯,所以高浓度的放射性137铯能通过这些植物进入人体。放射性物质主要是通过食物链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其次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可造成内照射损伤,使受害者头昏、疲乏无力、脱发、白细胞减少或增多,发生癌变等。此外,长寿命的放射性核素因衰变周期长,一旦进入人体,其通过放射使机体的一些组织细胞遭受破坏或变异。此过程将持续至放射性核素蜕变成稳定性核素或全部被排出体外为止。5我国土壤污

28、染的治理措施5.1使用生物化学手段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增加土壤环境容量,增强土壤净化能力向土壤中施用石灰、碱性磷酸盐、氧化铁、碳酸盐和硫化物等化学改良剂,加速有机物的分解,使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及土壤植物体的迁移能力,使其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以减轻土壤中重金属的毒害。针对有机物污染,用植物、细菌、真菌联合加速有机物降解。针对无机物污染,利用植物修复可以把一部分重金属从土壤中带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砂掺粘改良性土壤,增加和改善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土壤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从而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发现、分离和培养新的微生物品种

29、,以增强生物降解作用。6.2强化管理、综合防治强化污染土壤环境管理与综合防治,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组织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筛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加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集成,选择有代表性的污灌区农田和污染场地,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重点支持一批国家级重点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为在更大范围内修复土壤污染提供示范、积累经验。合理利用污染土地,严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种非食用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木以减少食品污染。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了解水中污染物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避免带有不易降解的高残留污染物随机进入土壤。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

30、农药的吸附能力。强化对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管理。增施有机肥同时采取防治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在生产中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改进农药剂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措施。大力推广闭路循环、无毒工艺,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回收净化处理,化害为利,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浓度。大力推广和发展清洁生产。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种植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或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通

31、过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施加抑制剂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减少农作物的吸收,提高土壤pH值,促使镉、汞、铜、锌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根据土壤的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既要防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又要把化肥、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限制在最低程度。利用物理、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5.3调控土壤氧化还原条件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使某些重金属污染物转化为难溶态沉淀物,控制其迁移和转化,降低污染物的危害程度。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主要是通过调节土壤水分管理和耕作措施实现。5.4改变耕作制度,实行翻土和换土改变

32、耕作制度会引起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消除某些污染物的危害。对于污染严重的土壤,采取铲除表土和换客土的方法;对于轻度污染的土壤,采取深翻土或换无污染客土的方法。5.5采用农业生态工程措施在污染土壤上繁殖非食用的种子、种经济作物,从而减少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途径;或利用某些特定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较快地吸走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目的。5.6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的行政管理体制对土壤污染防治应实行人民政府领导,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权划分,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与部门分工负责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由县级人民政府对土壤污染防治实行统一领导;县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是对土壤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各级人民政府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其职责范围对农用地土壤环境进行调查、监测,防治农用地土壤污染;各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对非农用地,尤其是工矿企业所在地的土壤环境进行调查、监测,防治土壤污染。防止土壤被污染,还土壤一片洁净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天空更蓝,水更清,土壤更洁净,食物更安全。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