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申报书.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056508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5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申报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申报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申报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申报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申报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申报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申报书.doc(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投标课题序号:28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投标评审书投标课题名称巨灾风险管理制度创新研究投标者(首席专家) 所在学校 (盖章)所在院、系、所申请日期2009年8月 22 日教育部社科司制2009年5月投标人承诺:本人对所填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若填报失实或违反规定,投标单位和首席专家将承担全部责任。如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教育部有权使用本表所有数据和资料。投标人签字:年 月 日填表说明1. 填写投标评审书前,请仔细阅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和教

2、育部社科司关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9年度招标工作的通知。2. “基本信息表”部分栏目填写说明:课题名称与封面同;主题词按研究内容设立。一般不超过3个主题词,词与词之间空一格;涉及学科一般不超过3个;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要填写详细地址,必须包括街(路)名和门牌号。注意请准确填写有效联系方式,尤其是手机和电子邮件;预期成果指最终成果形式,可选报12项。字数中以中文千字为单位。3. 本表各栏除特别规定外,均可以自行加行、加页。4. 本表所列经费单位,一律为万元。5. 投标评审书请按相关要求填写各项内容后用A4纸打印7份,由有关领导签字和有关部门盖章后,按照“投标材料之一:投标评

3、审书”、“投标材料之二:投标评审书附件”的顺序,分别装订(填写目录和页码)7套,装入7个档案袋,在上下封口处加盖学校公章(校章)密封。6. 每种附件材料只在投标材料之二中出现一次。投标评审书后面表格所要求的附件材料若与前面表格所要求的附件材料重复,请注明“该附件已在投标评审书附件第x页报送”。7. 请将投标评审书封面复印7份,分别贴在7个档案袋正面,以便识别。8. 请将 “投标材料袋背面粘贴表”的课题组成员名单复印7份,分别贴在7个档案袋背面,以便选择评审专家时回避。9. 封面的“投标课题序号”为教育部社科司公布的招标课题序号。10. 投标课题名称必须与招标课题名称严格一致。11. 其他注意事

4、项,详见各表脚注。投标材料之一目 录 投标评审书封面 一、基本信息表 (4)二、研究队伍情况 (5) 表1. 首席专家情况 (5) 表2. 主要成员情况(之一) (6) 表3.课题组其他成员情况 (12) 三、所在院、系、所情况 (13) 表4.投标课题研究的院系或研究机构 (13) 四、课题论证 (15) 表5.研究意义 (15) 表6.研究现状 (18) 表7.总体框架、研究目标和基本内容 (31) 表8.子课题结构和主要内容 (33) 表9.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调研计划 (36) 表10.拟突破的重点、难点及主要创新之处 (41) 表11.研究文献资料、数据准备情况及仪器实验设备等科研条

5、件 (43) 五、课题研究时间和研究成果 (47) 表12研究任务分工 (47) 表13计划完成时间及研究进度 (48)表14研究成果的形式、完成时间及使用去向 (49) 六、投标课题的经费预算及用途 (50) 表15.关于境外调研费用的论证(选填) (52) 七、其他有关材料 (53) 表16.学校担保意见及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措施 (53) 表17.有关部门与学校对投标课题进行合作研究和成果推广的意向(选填) (54) 表18. 就本课题研究开展实质性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的意向(选填) (55)一、基本信息表项目名称巨灾风险管理制度创新研究主题词巨灾风险 公众认知 风险决策 学科分类社

6、会学相关学科政治学 应用经济研究类型C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综合研究 首席专家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行政职务专业职务授最后学位研究专长巨灾风险监测与评估,灾害应急办公电话家庭电话手机号码电子信箱通讯地址家庭邮编单位子 课 题 负 责 人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专业职务研究专长学位工作单位预期最终成果A、DA专著 B.译著 C.论文 D.研究报告 E.工具书 F.电脑软件字数(千字)400投标经费计划完成时间二、研究队伍情况和研究基础表1.首席专家情况近五年以来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与投标课题相关的重点项目情况序号课题名称项目来源(立项号)批准经费批准时间是否结项否否否近五年以来作为第一署名人发表的

7、与投标课题相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序号成果名称出版、发表、提交(鉴定)单位和时间注:1.承担重点项目情况,纵向课题须报送项目下达通知书,横向课题须报送项目协议书和银行到款单。 2.每项代表性研究成果须报送成果首页并版权页复印件。提交给有关单位的研究咨询报告,须报送采纳单位的采纳证明。表2.课题组主要成员情况(之一)近五年以来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与投标课题相关的重点项目情况序号课题名称项目来源(立项号)批准经费批准时间近五年以来作为第一署名人发表的与投标课题相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序号成果名称出版、发表、提交(鉴定)单位,时间表2.课题组主要成员情况(之二)近五年以来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与投标课题相关的重点

8、项目情况序号课题名称项目来源(立项号)批准经费批准时间1近五年以来作为第一署名人发表的与投标课题相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序号成果名称出版、发表、提交(鉴定)单位,时间表2.课题组主要成员情况(之三)注:1.本表每个投标课题不少于4人填写(不包括首席专家,可以是校外专家),多填不限。请自行复制本表之二、之三、 2.承担重点项目情况,纵向课题须报送项目下达通知书,横向课题须报送项目协议书和银行到款单。 3.每项代表性研究成果须报送成果首页并版权页复印件。提交给有关单位的研究咨询报告,须报送采纳单位的采纳证明。表3.课题组(含校内外及国外)其他成员情况序号姓 名出生年月职称学位研究专长所在单位近五年来与

9、投标课题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Ba Zhan注:1.本表填写表1、表2中的首席专家和课题组主要成员以外的所有课题组成员情况。 2.“与投标课题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不要求提供成果首页并版权页复印件,但须注明出版社、出版时间或刊物名称、刊期。 3.国外课题组成员的姓名、单位请同时填写中文和外文,“与投标课题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可只填写外文。 4.校外课题组成员须提交其亲笔签名或签章的愿意参与此课题研究的意向性信函复印件、传真复印件,E-mail无效。三、所在院、系、所情况表4.课题组所在的院系或研究机构院系或研究机构名称是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相关国家级重点学科相关博士点 负责人签章 年

10、月 日四、课题论证表5.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社会风险的快速积累时期,各类风险问题、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尽管已经历了多次劫难,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肇始的改革开放事业仍保持着较高、较稳的增长态势,这与我国推动与开展风险防范和危机应对工作的决心与毅力息息相关,从而帮助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了危机造成的损害,保持了社会的基本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2008年以来发生的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地震和奥运会安全管理,以及2009年蔓延世界的H1N1甲型流感等问题表明,我国在巨灾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巨灾通常具

11、有前兆不充分、复杂性显著、潜在次生衍生危害巨大、破坏性严重,以及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应对处置等特点。面对一场即将到来的灾难,各个相关方都应该尽全力做好最充分的准备。风险管理最有效的办法是明确风险来源,有的放矢地遏制这些来源。那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些巨大的灾难,其作用机制又是怎样呢?无庸置疑,风险本身的性质是造成灾难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譬如,大流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等特点就决定了它极易成为一场巨灾。然而,风险的影响有时远远超出风险本身造成的直接损失,还包括巨大的非直接损失,就像一块石头掉进水中,会产生一圈圈的涟漪,由中心向外扩散。正如认知心理学的先驱Paul Slovic(

12、1986)提出的涟漪理论所说:涟漪的深度与广度不仅取决于风险本身的性质,而且取决于波及过程中公众如何获得相关信息,以及如何认知和解释相关信息。公众的风险认知过高和过低都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公众风险认知过高,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如果公众风险认知过低,就不会主动吸取相关信息以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当公共突发事件到来时,同样会产生心理危机。公共突发事件对公众造成的心理危机不仅是结果性的,也是继发性的。当人们面对突发事件时,个人的心理反应由于受到其他人影响出现趋同性,形成群体性或社会性的心理危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恐慌,人为的造成风险放大效应,严重的增加社会、经济和个人的损失。(见图1)与此同时,国内外研

13、究现状表明,对巨灾风险决策的关键科学问题及学科发展趋势尚待系统梳理,相关的重大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突破,譬如:在不确定信息情景中,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应当如何设计风险决策目标和选择风险决策模式,以提高决策水平与效率?因此,有必要在巨灾风险决策的案例学习与知识发现的基础上,对巨灾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决策模式选择、决策风险及政策后效评估、长效机制与制度安排等核心领域进行重点研究,从而为全面、系统、科学、高效地应对巨灾风险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撑。当前,我国巨灾风险管理中的决策这一关键环节所面临的问题与障碍主要包括(见图2):图2 风险决策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及现实困境(1)信息不对称加剧,使得巨

14、灾风险决策支撑基础存在缺陷。巨灾可能中断原来的一切社会联系,每个人似乎都被抛到了孤岛上,打乱了以往的社会联系和秩序。社会联系是传递信息的最原始和基础路径,这会导致巨灾情景下信息失真和混乱,从而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应对巨灾的决策和信息很难及时、有效共享,从而延误了施救过程。与此同时,缺乏快速处理海量、异构信息的数据挖掘机制来支持风险决策。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信息的质量决定决策的质量。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信息来源是多元的,包括相关部门、专家、媒体等,这些信息呈现出海量、异构、动态性强等特点。但目前来看,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中,信息工作表现为来源单一、传递流程长、传递渠道少、损耗大、类型少、质量不高

15、等多种问题;这就与快速处理异构信息、深入挖掘隐含含义的协同决策的现实需求背道而驰,从而影响了可信、完整、精确的用以支持应急决策的知识产品的形成。(2)风险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缺乏公众认知这一关键要素的引入机制,使得决策主体能力缺失。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初步建立,风险管理体制还不尽完善,尽管已经成立了相应部门来开展工作,但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管理状态中,面临着功能定位不清、职能不完善、行政能力较弱、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多种制度问题,不仅缺乏对决策主体的激励机制,而且常常处于“政府包办”的管理现状,缺乏与包括公民、媒体、志愿者、NGO等在内的外部资源(公众)的交流与合作。(3)风险决策机制往往出现失灵现

16、象,决策重心的形成与动态演变现状不符合客观要求,多部门多环节的协同机制混乱。由于巨灾的特殊性,对其的应对势必会涉及到多层政府职能部门和众多的社会机构,因此我国依“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二十字设计了应急管理新体制。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决策重心的形成和变化会受到个人利益、部门利益、个人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信息点和决策点分离、主体协同不畅、决策权限受限等诸多现实问题,不符合巨灾应对的客观要求。(4)缺乏风险决策的政策模拟和情景推演的平台与手段。2008年的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暴露出我国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多元化的决策主体之间缺乏应有的默契,而这种缺陷的存在很大程

17、度上源于各部门习惯于常态下的协作决策行为模式和思维定势,缺乏应对巨灾风险决策的模拟与演练。基于信息技术和现有综合协调部门实际情况构建的应急决策政策模拟和情景推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算法模型,逼近真实问题,将起到反省过去、预警现在、对策将来的作用。它是提高风险决策效率和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在演练中不断地增加影响因素,提高决策群体的反应能力和协作能力。此外,风险决策的模拟和演练还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此可见,出于巨灾风险管理决策模式创新和政策检验的迫切要求,需要将巨灾风险决策的研究引向深化并逐步应用到应急管理实践过程中。如何应用风险决策理论与技术提高应急决策水平仍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基

18、于公众认知这一风险影响的本质层面来开展研究,更亟待发展。本课题将围绕着这些难点与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重点针对“基于公众认知的风险决策”这一核心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并实施政策模拟,从理论和实证方面为中国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创新提供支持,促进应急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正是本研究目的和意义所在。表6.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包括已有的主要著作、论文、研究报告及对各种代表性观点的评述)巨灾(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风险与应急管理管理领域的一个难题,当今社会,巨灾越来越多地带来了触目惊心的损失。2004年12月26日东南亚地区由地震引发的海啸、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新奥尔良地区、2008年5月12日

19、中国发生的“汶川大地震”、2009年发生的莫拉克风灾,这些巨灾带来的损失呈现出增长趋势,而且巨灾风险的特点也决定了它不能通过传统的保险与再保险手段进行风险分散。如何界定巨灾风险以及如何应对巨灾风险,目前都还是相关领域的难题。美国保险业界对巨灾(catastrophe)下的定义:“造成超过500万美元的财物损失且同时影响到多位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它通常是指突发的(sudden)、无法预料的(unexpected)、无法避免的而且严重的(severe)灾害事故”。知名学者罗森塔尔(Rosenthal)也将巨灾(mega-crisis)定义为:“具有非常广泛、甚至是影响全球的冲击力,对传统的危机管理政

20、策手段提出巨大挑战,而且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范围来看,都需要创造具有层级的、系统的方式和手段进行应对的困境。从威胁程度、不确定性和紧急性的角度来看,巨灾无论是在量级还是在性质上都较一般的危机具有更大的放大性效果。”从这些概念可以总结出巨灾风险的特点:(1)客观性,巨灾风险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其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3)潜在的损失巨大。(4)应对措施的非常规性(比如不完全满足可保风险的条件)。因此,针对巨灾风险的特点可以看出,其应对主要是通过非常规划的决策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判断巨灾的发生概率、评估其带来的损失、还是制定应对巨灾的手段和措施,都需要通过非

21、常规的、甚至是反常规的方式来实现。(一)巨灾的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关于巨灾的研究,可以主要将其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巨灾风险的防范和巨灾事件的应急管理。由于巨灾具有非常强烈的外部性,一旦出现或发生,往往是一个单独的部门或地区无法应对或处理的,它需要在国家层面乃至全球的层面进行协同、共同应对;因此,巨灾风险与事件的应对主体一般情况下都表现为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1)巨灾的风险防范研究与探索在巨灾的风险防范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后,风险管理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革命性的转变,即从传统的以保险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中脱离出来,逐渐形成现代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格局。其中,以政府的实践探索为典型代表

22、。1986年,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出版了德文版的“风险社会”(Die Risikogesellschaft)一书,首次使用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来描述当今充满风险的后工业社会并探讨了有关风险社会的理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探讨。几乎与此同时,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影响世界的核泄露事故则为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随即,“风险社会”这一概念开始在学术界流行。随着疯牛病爆发和“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风险社会理论开始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国际风险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各国政府开始普遍重视风险管理,并逐步成为风险事务的主要管理者;另一方面,

23、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以往的风险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风险社会的要求,探索新模式是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伴随着国际学界从强调“减轻灾害”到“灾害风险治理”的转变,“风险治理”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从一些国际组织的活动来看:200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二十一世纪面临的风险:行动议程,强调风险具有持续变化的动态特征,风险治理面临巨大挑战。报告提出了“新型紧急风险”和“系统风险”两个重要概念;报告重点关注了自然灾害(如洪水灾害)、技术或工业事故(如核工业、化学工业等)、传染病、食品安全(疯牛病)、恐怖主义(包括生物恐怖主义,网络恐怖主义)五大风险领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系统性方

24、法框架。2004年,联合国发布了与风险共存全球减灾情况回顾和减少灾害风险:发展面临的挑战报告,强调要将风险管理战略全面纳入可持续发展的主流规划之中。前一份报告中指出风险评估包括:确认某种威胁的属性、位置、强度和发生的概率;确定脆弱性以及与这些威胁的接触是否存在以及它们的程度;确认能提出或处理这些威胁的能力和财力;以及决定风险的可接受等级。2005年,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IRGC)发表风险治理白皮书面向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提出了风险治理的综合分析框架。从一些政府部门的活动来看:美国的国家基础设施保护计划(NIPP)。“911事件”之后,美国将保护国家的重点基础设施与关键资源视为一项对国家安全、公众

25、健康与安全、经济活力以及生活方式的稳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任务。如果国家的重点基础设施与关键资源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不仅会破坏政府的正常工作,还会给国家带来毁灭性的物质与心理影响。因此,美国2002年的国土安全法案(Homeland Security Act)赋予国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DHS)保护国家“关键基础设施与核心资源”(critical infrastructure and key resources, CI/KR)的职责。法案要求国土安全部制定一套用以保护“关键基础设施与核心资源”的国家计划,还要求国土安全部推荐“必要的手段,协同包括

26、联邦政府、州、地方政府、私有部门等其他部门,来保护国家的关键资源和重要设施。”接下来,美国国土安全第七号总统令(Homeland Security Presidential Directive 7, HSPD-7)确认了17类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并在国家层面上通过一个统一的框架提供了保护这些资源的方式。它不仅建立了美国“改善国家关键基础设施与核心资源安全状况的”政策,而且还为这一政策提供了一个国家级的执行计划。其中,国家基础设施保护计划(National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Plan, NIPP)为整合关键基础设施与核心资源的保护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实施框架

27、,为其他部门制定相应的计划提供了指导性意见。英国的管理风险以改善公共服务报告。2000年8月,英国审计署总审计长(Comptroller and Auditor General)提交了一份叫做支持创新:管理政府部门中的风险的报告。2001年,公共帐目委员会(Committee of Public Accounts)出版了另一份名为管理政府中的风险的报告。2002年11月,英国首相启动了一个为期两年的风险项目,促使相关部门制定规划并设计风险管理的框架,实现对公共事务开展风险管理,项目于2004年12月结束。加拿大的“全部危险源风险评估”(AHRA)项目。2006年,在国防部(Department

28、 of National Defense, DND)和加拿大皇家骑警队(Royal Canadian Mounted Police, RCMP)的领导下,加拿大的情报机构联合联邦政府一些其他部门,针对国家所面临的全部危险进行分类并开展风险评估,这就是“全部危险源风险评估”项目(All Hazards Risk Assessment,AHRA)。其中,全部危险源风险评估分类系统(AHRA Taxonomy)是该项目的成果之一,它旨在获取并整合分散于不同组织和不同政府层级中、尤其是联邦政府层级中与风险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整合为国家风险评估制定一套协调性方法奠定了基础。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公共部门

29、风险管理指南。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指导并规范风险管理战略的文件主要包括:1996年维多利亚所属保险部门法案(Victorian Managed Insurance Authority Act 1996)、1994年财政管理法(Financial Management Act 1994)、维多利亚政府管理革新项目(Victorian Governments Management Reform Program),以及一些与私有部门项目相关的政策(例如,维多利亚合作伙伴条约(Partnerships Victoria)。2003年,维多利亚州针对公共部门的风险管理问题开展了一次名叫管理风险(Man

30、aging Risk)的调研,观察公共部门管理风险的方式,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研的组织都在使用风险管理过程作为业务和服务的组成部分。在这种背景下,维多利亚州还制定了公共部门风险管理指南,其中,对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定义、范围和类别进行确定;同时,还制作了多个对照表,对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的有效执行、将风险管理融入治理结构和战略管理过程、以及政府-部门风险结构与管理过程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规范。(2)巨灾的应急管理研究与探索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来看,一般表现为对“危机”的研究。从目前来看,除了一般的定义、分类等基础研究外,还包括:危机管理阶段模型的研究。危机管理阶段界定的实质就是把危机管理

31、行为渗透到危机生命周期中,渗透到一个组织的日常运作中,多个学者和相关部门已经对于危机管理阶段的界定有着许多说法。典型的模型如下所示:表1 危机管理阶段模型模型类型组成部分特点专家代表三阶段模型阶段前(Pre-crisis)、危机(Crisis)、阶段后(Post-crisis)宏观性划分易于被广泛接受伯奇(Birch)古斯(Guth)F模型(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型)征兆期(Prodromal)、发作期(Breakout or Acute)、延续期(Chronic)、痊愈期(Resolution)用医学术语形象描述了危机的生命周期提出危机引发前存在着预警信号,应做到危机防范芬克(Fink)M模型(五

32、阶段模型)信号侦测、探测和预防、控制损害、恢复阶段、学习阶段从决策者的行动进行分析表现更加主动米托夫六阶段模型危机避免、危机的准备管理、危机的确认、危机的控制、危机的解决、从危机中获利从组织行为的角度进行分析阶段划分更为细致诺曼奥古斯丁4R模型减少(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管理者需要主动将危机工作任务按4R模式划分为四类罗伯特希斯五阶段危机预警和危机管理准备阶段、识别危机阶段、隔离危机阶段、管理危机阶段,以及处理善后并从危机中获益综合危机管理的时间序列分析组织行为分析决策过程分析清华大学学者薛澜等人两阶段分类法危机日常

33、管理、危机事件管理、以及危机管理所依赖的基础工作结合了危机管理的常态和非常态朱德武对危机管理机制的研究。这包括预警预测、信息沟通、公众动员、志愿者管理等等。对危机决策的研究。从危机管理角度思考,危机就是一种决策形势。此时相关的重要利益受到威胁,意外事件或不确定性的前景带来高度的紧张和压力,严重的对抗形势可能因失控而导致冲突,而作出重大决策和反应的时间相当有限,且需要额外资源来加以处理。因此,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获得最完善的用以决策的依据,并作正确决策。对重点案例的研究与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评估报告,这包括美国的911事件、美国的卡特里娜事件、伦敦地铁爆炸案、香港的SARS危机等等。同时,各个国

34、家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方面也做出了大量的探索,这包括:成立专门的部门来处理相应问题,比如美国的国土安全部;为确保社会安全系统的稳定运行,整合应急平台;在社会最基础的层面,比如社区,开展危机意识教育与培训等等诸多探索。但这些研究与探索往往都把抗逆力作为评估政府、组织、社会的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能力的一个指标或要素进行评估与分析,并没有对这一概念在巨灾的层面上进行系统的、综合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二)风险认知的研究总的来看,风险认知的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风险估计、风险认知的结构以及影响风险认知的因素。(1)风险估计目前专家学者们普遍承认,人们对风险概率的估计采用两种策略:一是算法

35、策略,是一种对所有事件一一列举,最后确定概率最大的事件的策略;二是启发式策略,是非程序化的策略,运用它人们可能按照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事件发生的重要性等因素对风险概率进行估计。形成这样的共识大致经过了三条发展脉络。风险和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风险估计研究的第一条脉络是对Starr提出的“风险和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行的探讨。这一探讨是从Starr的“How safe is safe enough”这一经典问题开始的。他提出了用风险收益分析法计算风险值的方法和风险的两范畴假说,发现由于风险类型不同,行为者接受风险的程度也不同。尽管人们对这一研究方法褒贬不一,但它确实为后来风险认知研究中利用心理物理

36、法进行风险的定量测量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其后,Zwahlen提出了“风险接纳”一词; Wide提出了关于风险信息和风险行为的“风险补偿理论”,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风险平衡理论”。Lichtenstein等研究了人们如何推断、评价人生中可能会遇到的诸如事故、疾病、杀人、自杀等导致死亡的各种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了人们对这些死亡的主观评估概率值和各种统计资料显示的实际值之间相关关系的调查。Fischoff、Slovic进行了关于死亡现象的主观评估研究,不仅从统计资料出发,还从实际的人类行为出发,尝试对“风险和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行探讨,从认知到的风险、认知到的利益和可接受的风险三方面来验证这一结果。

37、心理测量范式。风险估计领域的第二条脉络是对Slovic提出的心理测量范式(psychometric paradigm)的发展与补充。Slovic认为风险认知的研究是测验人们对于某些事件、活动或新兴技术的潜在危险性进行评价与表征时所作出的判断。他提出的心理测量范式在不断修正补充的过程中已经成为现代风险认知研究中最普遍的研究方法之一,为风险认知的测量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角度:第一,多指标的风险评估:风险程度指标、风险可接受水平、风险利益指标以及死亡率、风险概率等等。第二,风险的等级评价:通过对风险因素的排序,测量标准的评价可以夺得非常直观的风险因素的信息。第三,多维度风险特征:在风险认知与决策领域研究

38、中最具独特性的方法,形成风险认知地图。风险估计的方法。最后一条脉络是风险估计的三种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专家学者对于风险估计采用的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在此我们引用Wilson and Crouch在1982年时基于前人研究的成果总结的风险估计中的三种方法。迄今为止,这三种方法仍然是风险认知领域主要依靠的研究手段:第一,揭示优先法(the revealed preference method):从历史角度,利用统计数据以及损益比等对风险进行判断,假设公众自动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取得平衡。Baldewicz等(1974)利用这一方法确定了多种自然灾害的风险水平基线,即风险水平的历史趋势基准线。第二,

39、表述优先法(the expressed preference method):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直接要求被试表述看法。Fischhoff等(1980,1997)利用这一方法来估计风险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并排列了被试对三十种技术的风险认知序列。第三,含蓄选择法(the implied preference method):研究与各项风险活动有关的社会规则、法律、工业标准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对风险的认知状况。(2)风险认知的结构Hohenemser, Kates & Slovic(1983)发展了一个风险过程模型,他们认为在风险产生的过程中有12个须考虑的因素(见图3)。图3 风险过程模型Joh

40、nson & Tversky(1984)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在不同类型的风险中被试认知的相似性:自然风险、事故、暴力行为、技术灾难、疾病。Perusse用栅格技术抽取人们在风险认知中采用的概念,得出五个概念群:风险源、威胁性、结果、干预方式、反应方式。1987年,Slovic等提出了风险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见图4):1989年,Yosef.s.sherif将前人对风险认知的结构归纳为以下14种类型:(1)灾难性的有益的 (2)可控制的不可控制的(3)直接的间接的 (4)公正的不公正的(5)期待的不希望的 (6)熟悉的陌生的(7)致命的不致命的 (8)一般的特殊的(9)相关的独立的 (10)内部

41、的外部的(11)瞬间的渐进的 (12)可逆的不可逆的(13)暂时的永久的 (14)自愿的被迫的近年来,Recchia(1999)按独立变量(含义与类别)及依赖变量(目标与影响)对个体风险认知要素和指标进行了总结并以油港为例进行案例分析。Lanford(2000)提出了预测个体风险认知和偏好的社会认知心理学模型,并通过对在受污染水体中游泳的事件的调查对模型进行了实验测试。刘金平等(2006)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城市居民的风险认知结构由五个因子构成,分别是:风险的可控性、风险的可见性、风险的可怕性、风险的可能性和风险的严重性。(3)影响风险认知的因素风险认知的主要特点是它的主观性,而主观判断难

42、免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影响风险认知的因素是纷繁复杂的不同的风险情境下有着不同的影响因素,同一个影响因素在不同的风险情境下也有着不同的作用。尽管如此,专家学者们仍致力于因素探究,不仅对个体风险认知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也更进一步以公众为对象展开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Gregory & Mendelsohn(1993)提出风险的三个特征会影响到风险认知立即性、灾害的可能性、是否影响到他人。Covello & Merkhofer(1994)总结了一些可调节风险的认知因素。Michael(1994)对影响风险认知的要素进行了归纳。谢晓非(1994):总结了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五种影响风险认知主要因素:第一,个体差异:表现在个体对风险的损益比的认知上,有些人对风险中的利益敏感,而有些人则可能对损失更关注;另外,个人的价值系统也会影响个体对风险的认知。第二,期望水平:个体对风险的期望值不同,会导致他们对风险态度上的差异。第三,通讯的影响: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对个体认知的影响会不同;信息传播的时间秩序有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信息传播的方式给个体造成的影响深刻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