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县顺发煤矿30万ta(整合)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58051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城县顺发煤矿30万ta(整合)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水城县顺发煤矿30万ta(整合)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水城县顺发煤矿30万ta(整合)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水城县顺发煤矿30万ta(整合)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水城县顺发煤矿30万ta(整合)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城县顺发煤矿30万ta(整合)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城县顺发煤矿30万ta(整合)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城县顺发煤矿30万t/a(整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证 书 编 号 :国 环 评 证 甲 字 第 3105号二0一三年五月五日水城县顺发煤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简本)水城县顺发煤矿设计生产能力30万t/a,建设地点位于水城县勺米乡,矿井设计可采储量922.89万t,设计服务年限22a。目前本项目环评报告书已由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该报告书简本现已公示,供关心本项目建设的公众参阅。如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项目的建设或相关环境问题有意见和建议,可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传真或书信等将您对本报告书简本及环评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告知我们。评价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

2、设计研究院单位地址:重庆市渝中区长江二路联系电话:023-68725603E-mail:7643108公告有效期限:本公告公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1.1 建设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1)项目名称:水城县顺发煤矿;(2)建设规模:30万t/a;(3)建设地点:贵州省水城县勺米乡;(4)建设性质:整合;(5)产品方案:矿井所产原煤主要通过水城县煤炭矿产资源开发公司外销至发耳电厂。1.2 工程简况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文件(黔府函【2006】205号)关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等四县(区)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水城县顺发煤矿属于批复中允许的整合矿井,由原顺发煤矿、风华煤矿、正华煤矿整合

3、而成。贵州省国土资源厅于2008年12月颁发了采矿许可证(30万吨/年),证号5200000831121,采矿证上井田面积为2.5663km2。随后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2009年4月下发的黔国土资矿管函200928号关于水城县顺发煤矿调整矿区申请的批复,井田范围变更为6个拐点坐标圈定,面积2.3978km2,开采深度为+1550m+1000m,新的采矿证正在办理中。顺发煤矿于2008年1月进行了整合设计,并于2008年3月取得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关于对水城县顺发煤矿开采方案设计(整合)的批复” (黔煤规字20081223号),但未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2012年12月,矿井委托贵州盘江投资

4、控股(集团)煤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了水城县煤矿顺发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并获得了贵州省能源局文件 黔能源煤炭【2012】492号关于对水城县顺发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的批复。顺发煤矿井田位于贵州省水城县,行政区划属贵州省水城县勺米镇管辖。矿井设计可采煤层为M2+5、M10、M15、M20、M25+26、M30、M35、M40、M59、M80、M107号煤层,保有资源量1545万t,设计可采储量922.89万t,服务年限22a。矿井剩余建设总工期约为17.3个月,根据开采方案设计(变更),项目工程总投资17959.97万元。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井下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后退式回采,炮采

5、落煤,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全井划分为两个水平三个采区,首采工作面布置在M2+5号煤层,以1个采煤工作面达到矿井设计生产能力。顺发煤矿地面设施包括工业场地、生活区场地、行人平硐场地、炸药库、排矸场等。项目总占地为7.06hm2,全部为新增占地,项目新增占地范围内无基本农田分布,不涉及占地搬迁。矿井原煤主要销售至发耳电厂用于发电。本矿通风方式为抽出式,通风系统为中央并列抽出式分区通风。根据开采设计,本矿井按高瓦斯设计,矿井在风井场地设置瓦斯抽放站对矿井瓦斯进行集中抽放。矿井生活水源主要引自工业场地北侧500m的溪沟水,矿井生产用水由处理后的矿井水补充,处理后的矿井水部分提升至高位生产水池,用于生产

6、用水。矿方拟采用KRS-10W型循环式热泵热水机组对全矿进行热水供应,该机组额定功率8.6kW,出水量可达9.4m3/h,出水温度可在3060之间调节,能够满足本矿井洗浴用水要求。矿井设计采用双回路电源供电,引自10kV荒田开关站(其上一级电源分别引自110kV玉舍变电站、35kV勺米变电站)不同母线。矿井年耗电9854500kwh,综合电耗为32.85kW.h/t煤。矿井在籍职工总人数522人,出勤人数387人,出勤人员中:井下生产人数246人,地面生产60人,地面管理人员27人,服务人员22人,其他人员32人。矿井全员效率为1.96t/工日。本项目环保基本建设总投资为734.2万元,占项目

7、建设总投资17959.97万元的4.09%。通过污染物排放核算,项目建成后最终排放废水2079.72m3/d,受纳水体为巴朗河;大气污染物主要是储煤场、筛分车间、原煤装车点、煤炭运输道路产生的粉尘等;主要噪声有矿井通风机噪声、坑木加工房噪声、机修车间噪声、绞车房噪声、筛分间噪声、空压机站噪声、瓦斯抽放站噪声、交通运输车辆噪声以及泵类产生的噪声等;主要固体废物有煤矸石、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泥等。2 环境质量现状2.1 生态环境耕地和林地在评价区内占有的比例最大,分别占评价区土地总面积的56.80%和37.30%。旱地占评价区面积的51.46%,水田占评价区面积的5.34%;灌木林地占评价区

8、总面积的4.70%,有林地占评价区总面积的32.60%。评价区及周边土壤主要包括黄壤、水稻土和石灰土等。评价区内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2113t/km2a,区域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占评价区总面积的76.31%,中度、强度和极强度侵蚀之和即为评价区水土流失面积,评价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61.15hm2,仅占评价区总面积的23.69%,说明评价区水土流失程度一般。井田内原有小矿井排污已停止。2.2 地表水根据环境现状监测报告,巴朗河上共布设3个地表水监测断面,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2.3 地下水根据环境现状监测报告,在评价范围内Q1、Q2及Q3点共布设三个地下水

9、监测点位,监测除总大肠菌群指标外,其余指标均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类标准要求,总大肠菌群超标主要由于项目区域农业灌溉造成的农业污染,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较好。2.4 环境空气根据环境现状监测报告,在工业场地及勺米居民点分别设置1个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点,其大气环境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2.5 声环境根据环境现状监测报告,共16个监测点位对区域内声环境现状进行监测。监测时受施工期噪声影响。工业场地场界昼夜间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标准,工业场地附近敏感点噪声影响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2类标准。3 环

10、境影响预测及评价3.1 地表沉陷及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地表沉陷预测采用由中国矿业大学开发的“开采沉陷预测软件MSPS”对本矿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进行了预测。根据预测结果,预测顺发煤矿首采区开采后最大下沉值达到9114.61mm,地表移动变形影响范围约148.2hm2;全井田开采后最大下沉值达到10630.85mm,地表移动变形影响范围约208.2hm2;由于本井田地处山区,相对高差较大,预计本矿整合后开采造成的地表沉陷表现形式,主要还是以地表裂缝、局部塌陷、崩塌和滑坡等现象为主,不会像平原地区那样形成大面积明显的下沉盆地,地表也不会形成大面积的积水区。地表沉陷对区域地表形态和自然景观的影响

11、主要表现在采空区边界上山的局部区域范围内。首采区开采后,蒋家寨、鹦哥咀和王家寨玉马公路以北居民点受矿井开采受到IV破坏,评价要求采取搬迁安置措施。全井田开采后(除首采区外),由于首采区将对王家寨玉马公路以北的居民进行搬迁,全井田开采后,玉马公路以南的居民不受沉陷影响,没有居民需要进行搬迁。(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顺发煤矿总占地面积为7.06hm2,全部为新增占地。占地类型为耕地及林地等,顺发煤矿的建设对整个评价区的耕地有一定影响。建设占地减少的植被面积较小,对动物的生存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小,不会因矿井建设占地使物种减少,也不会使矿区植物群落的种类发生变化或造成某一种植物种的消失。顺发煤矿煤层开采引

12、起的地面倾斜较小,地表裂缝也主要产生在开采边界的局部区域,且裂缝也较小,对地表耕地上的植物及产量影响也相对较小。煤层开采后,沉陷土地总面积为2.082km2,开采后受中度破坏的耕地可以通过土地复垦来维持其原有的生产力。全井田开采后受重度破坏的耕地应由业主进行经济补偿。沉陷影响区内林地面积较少。煤矿开采产生的地表沉陷将对井田范围内的林木的生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及时填充地表裂缝后,对其影响不大。对受轻度和中度影响的林地进行必要的整治和生态恢复,基本能够迅速恢复其原有生产力;但对受重度破坏的林地,建设单位则需根据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沉陷影响区植被以农田

13、植被为主,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井田范围内没有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也未发现有其栖息地和繁衍地。矿井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也不会像平原地区那样出现大面积的沉陷盆地和大面积的积水区域。基本不会改变井田范围内原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较小。3.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在正常情况下,污水处理站正常运行,处理达标后的矿井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巴朗河,W2断面的NH3-N、Mn、石油类预测浓度有一定幅度上升;SS、COD、Fe浓度略有下降。W3断面的NH3-N、Mn、石油类预测浓度有一定幅度上升;SS、COD、Fe浓度略有下降。从预测结果可知,W2、W3断面各项污染因子浓度均能满足地表水III类水质的标

14、准要求(除SS、Fe、Mn无质量标准外)。由此可见,矿井污废水正常排放情况下,污染物预测值变化浓度变化范围很小,对巴朗河的污染影响较小,不会改变巴朗河的水质类别。矿井水、生活污废水非正常排放,污废水未经处理排入巴朗河时,W2、W3断面各指标预测浓度均有一定程度上升。非正常情况下W2、W3断面COD、石油类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标准要求(SS、Fe、Mn无环境标准)。由此可见,顺发煤矿矿井水和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对巴朗河造成较大影响,使河水水质恶化,部分污染因子都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标准要求(SS、Fe、Mn无环境标准)。因此矿方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及监测管理力度,从根本上防止污

15、废水处理系统事故外排。3.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M2+5号煤层顶部上距飞仙关组约24m,煤层开采后的导水裂隙带将穿过龙潭组(P3l)到达飞仙关组,但一般不会到达第四系(Q)。Q1、Q2、Q3泉点位于地下水漏失范围内,同时位于地表沉陷范围内,泉水发生漏失、堵塞的可能性较大,受影响的程度较大。Q1、Q2、Q3泉点分别为鹦哥咀、蒋家寨居民点饮用水源,泉水漏失将会影响到居民的水源。根据地表沉陷章节结论,鹦哥咀、蒋家寨居民点均将全部搬迁至勺米镇附近,搬迁后其饮用水由勺米镇集中供应,搬迁后饮用水有保障。根据出露地层和与沉陷影响区域分析可知,Q4、Q5、Q6泉点受到的影响较小,但仍应该对其加强观测和保护。井

16、下防尘及消防用水全部取自处理后的矿井水,提高了矿井水利用率,以减少对水资源的进一步攫取,不会造成矿区内地下水资源的大量浪费。3.4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项目所在地平均风速较低(2.5m/s),降雨量较充沛,相对湿度较大,厂址地面风速大于4m/s的频率较小,储煤场和排矸场起尘几率小。干燥季节对煤矸石堆置场和储煤场采取喷雾洒水防尘措施,可有效控制扬尘,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的要求,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小。在采取降低装煤落差、设喷雾洒水装置后,原煤装车过程产生的装车扬尘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小。本项目运输道路为泥碎石路面,预计完成后车流量增加100110辆次/天,对道路进行

17、硬化,并进行不定期洒水,可把运输扬尘的影响减小到可接受的程度。3.5 噪声环境影响分析在采取修建场地围墙和绿化,单独修建瓦斯抽放站围墙,坑木加工房夜间不运行等降噪措施后,工业场地各厂界昼夜间噪声预测值均未超过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要求。工业场地附近王家寨居民点在项目运行期昼夜间噪声预测值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2类标准,工业场地生产设备噪声对工业场地附近居民点声环境的影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3.6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煤矸石经轨道运输分层卸载、压实,排矸场周围进行绿化,减少矸石堆随风起尘;同时在排矸场外设置排水沟,排矸场周边设雨水收集系统,设置挡矸坝,下游

18、设淋溶水池。类比浸出试验表明煤矸石为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排矸场底部修建泄水孔反滤层,对地表水、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矿井水处理站煤泥含石灰渣,没有利用价值,因此经压滤脱水后与生活垃圾一并处置;生活污水处理站干化后污泥、生活垃圾交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对环境影响较小。4 项目建设国家政策、规划符合性及选址可行性分析4.1 与国家政策、产业政策和相关规划的符合性(1)水城县顺发煤矿对煤矸石进行综合利用,利用可达100%,同时将对沉陷区进行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同时还将进行瓦斯等综合利用,可见水城县顺发煤矿的建设符合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要求。(2)水城县顺发煤矿为30万t/a整合矿井,采用高档普采

19、采煤工艺,拟进行瓦斯发电、矿井水、煤矸石等综合利用,同时将对沉陷区进行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可见,顺发煤矿的建设符合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3)顺发煤矿设计开采煤层为M25、M10、M15、M20、M2526、M30、M35、M40、M59、M80、M107,原煤含硫量为0.2%2.81%,均小于3,属于产业政策允许开采的范围。矿井原煤外售至具有完善脱硫设施的水城县发耳电厂作为动力煤,该厂具备完善的脱硫设备。可见本项目的建设符合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政策的规定。4.2 选址可行性分析(1)工业场地:矿井新建工业场地、生活区场地和行人平硐场地,占用耕地对当地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需采取耕地的

20、补偿措施。所在位置地势平缓开阔,场地内设施布置集中,管理方便;工业场地西距巴朗河约250m,高出巴朗河最高水位约78m以上,不易遭受巴朗河洪涝灾害。工业场地的选址符合当地环境功能区划。工业场地排水自然流向为为巴朗河,下游无溶洞、地下伏流或集中式取水口,执行GB3838-2002中类标准,允许新增排污口。项目排水对场地选址的制约因素较小。工业场地东、西、北侧周围分布有王家寨居民居住,根据各专题分析预测结果,在采取严格的噪声和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后,对附近居民点的影响较小。工业场地上游汇水面积较大,暴雨季节场地有遭受洪涝灾害的风险,环评提出在工业场地上方修建截排水沟,场地内修建泄洪渠道,防止洪涝灾害的

21、发生。根据水土保持报告计算,工业场地下方修建排水涵洞,断面规格为1.2m1.2m,过水能力满足防洪要求。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在采取占用农用地补偿、矿井污废水处理和复用措施并确保达标排放,以及强化事故排水风险防范及防洪措施后,矿井工业场地选址可行。(2)生活区场地矿井生活区场地单独布置于工业场地南侧,之间有玉马公路相隔。工业场地占地0.8hm2主要占用耕地、林地,对当地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需采取耕地的补偿措施。所在位置地势平缓开阔,场地内设施布置集中,管理方便,生活区场地与工业场地之间有玉马公路相隔,可减少对生活区的污染影响;生活区场地南距巴朗河约80m,高出巴朗河最高水位+1217m约48m以

22、上,不会遭受巴朗河洪涝灾害。生活区场地东、西、北侧周围分布有王家寨居民居住,根据各专题分析预测结果,在采取严格的噪声和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后,矿井噪声、大气污染物排放对附近居民点的影响可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采取环评提出的各项措施后,顺发煤矿生活区场地的选址是合理的。(3)行人平硐场地行人平硐场地选址位于井田南部边界处,占地0.2hm2,主要占用林地,需要采用林地补偿措施。产生的主要污染为噪声污染,场地北侧有王家寨部分居民分布,根据现状监测及运营期噪声预测结果可知,在采取严格的噪声防治措施后,行人平硐场地噪声对附近居民点的影响较小,预测值能够达标。此外行人平硐场地还担负污水排放的功能,场地内单设

23、排污池,敷设约90m排污管道至巴朗河排污口,由于场地高于排污口,可实现自流排放。行人平硐场地南距巴朗河约40m,场地高出巴朗河最高水位+1217m约21m以上,不会遭受巴朗河洪涝灾害。从环境保护角度初步分析,在采取严格的降噪、排污措施后,行人平硐场地的选址是可行的。(4)排矸场排矸场位于紧邻工业场地南侧、生活区场地东侧的山沟内,用于堆存矿井所产矸石,占地面积2.0hm2,容量约15万t。服务年限大于5a。评价要求将排矸场表层熟土(约30cm厚)剥离后装袋堆存,用于服务期满后的覆土绿化。排矸场位于山沟内,排矸场上游集雨面积约为42hm2,评价要求排矸场周边需设置截排水沟、修筑挡矸坝、底部建设排水

24、涵洞。排矸场下游500m范围内无居民点分布,溃坝风险时对居民安全影响小。该场地防洪排水工程量较大,矿方应保证上游截排水沟的通畅。排矸场范围内无地下泉水出露,场地范围内无断层、褶皱等不良地质结构。排矸场出露地层为为峨眉山玄武岩组(P3),该层富水性弱,属于区内相对隔水层,可见排矸场总体隔水性较好。根据类比确定矿井煤矸石属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矸石淋溶水经泄水孔反滤层过滤后就地排放,预计少量矸石淋溶水经土壤稀释、降解后排放对地下水的影响较小。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在采取农用地补偿措施及表层土保护措施(表层约30cm厚的熟土剥离后装袋堆存,用于服务期满后的覆土绿化)、完善场地附近压实和硬化工程及矸石淋溶

25、水的处理措施、采取降尘措施,并保证排矸场挡矸坝建设质量和严格的防洪排洪措施后,排矸场选址可行。(5)炸药库矿井已建炸药库一座,选址位于工业场地东侧约460m,用于储存炸药、雷管,储量炸药1t、雷管5000发。占地面积约1600m2。炸药库东北侧约200m有鹦哥咀居民点分布,炸药库与鹦哥咀居民点的距离不能满足安全距离,可见炸药库选址不尽合理,评价建议炸药库另行选址,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经由当地公安部门的同意。5 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与总量控制5.1 资源综合利用(1)瓦斯利用:瓦斯的利用途径主要是用作民用燃料、工业锅炉燃料和瓦斯发电,本项目将建设瓦斯电站。根据瓦斯抽采量计算,可建立10*500kW

26、发电机组,年发电收益可达1687.5万元,顺发煤矿瓦斯利用方案技术、经济可行,抽采瓦斯利用率可达80%以上。(2)煤矸石利用。煤矸石综合利用途径主要有发电、制砖、生产水泥、复垦、回填采空区和筑路等。根据煤矸石工业成分分析,建议顺发煤矿所产煤矸石用于制砖。5.2 清洁生产顺发煤矿矿井水全部送矿井水处理站处理,生活污水全部送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处理后达标排放;储煤场、筛分车间、原煤装车点、运输道路采取洒水降尘等防治措施;选用了能耗低、噪音小的设备;煤矸石后期将用于制砖,煤矸石综合利用率100%;设计采区回采率为80%,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项目的建设做到了能耗与物耗最小化,废弃物减量化、资

27、源化,符合清洁生产要求。根据清洁生产标准煤炭采选业(HJ446-2008),顺发煤矿未达到清洁生产三级水平的要求。矿井采用较为先进的高档普采工艺采煤(机采)。但本矿井生水耗、电耗、原煤入洗率、土地资源占用、当年抽采瓦斯利用率、矿井水复用率等指标均处于三级水平以下,由此也说明矿井在能耗、物耗和废物资源化利用方面,仍有较大的潜力可挖。环评建议矿方在今后生产过程中,按照开采中尽量降低物耗、能耗,努力提高废水、煤矿瓦斯和煤矸石等综合利用率,建立健全清洁生产管理体系,总体来说,本项目在采取机械化开采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后,基本上能满足清洁生产水平要求。5.3 总量控制本项目矿井水排水水质满足煤炭工业污染

28、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要求,Fe满足贵州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DB52/12-1999)表3中一级标准要求;生活污水排水水质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一级标准;储煤场、原煤装车点、运输道路采取洒水降尘等措施,排放满足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要求;煤矸石外运制砖,煤泥外售,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泥和生活垃圾交当地环卫部门处置,均符合相关要求,“三废”排放完全能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评价确定本工程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排放COD:10.8t/a;NH3-N,0.37 t/a。6 污染防治措施及技术可行性分析6.1 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措施

29、(1)沉陷区内村民搬迁与安置评价范围内涉及11个居民点,共计132户,564人,其中包包寨、泥木底、泥木底2、阿斯克、阿期寨、龙家营、妥拖、法地岩居民点位于井田外和沉陷范围外,根据地表下沉等值线图,不受地表沉陷影响。首采区开采后,蒋家寨、鹦哥咀和王家寨玉马公路以北居民点受矿井开采受到IV破坏,评价要求采取搬迁安置措施。全井田开采后(除首采区外),由于首采区将对王家寨玉马公路以北的居民进行搬迁,全井田开采后,玉马公路以南的居民不受沉陷影响,没有居民需要进行搬迁。搬迁费由建设单位出资,根据贵州省的有关规定执行,具体搬迁安置可由当地政府负责组织实施。(2)沉陷区综合整治和生态恢复矿区地处山区,地形复

30、杂,交通不便的特点,沉陷区土地复垦应以人工复垦为主,机械为辅,耕地以工程复垦为主,山林、植被以生态恢复为主,因地制宜地开展土地复垦工作。根据本矿土地破坏类型选择如下复垦工艺:轻度破坏:可由业主补偿少部分资金由土地使用者自己整修恢复使用;山林、植被则自然恢复,恢复到原土地使用状态。中度破坏:主要是针对被破坏的旱地和林地。对耕地中裂缝较小、坡坎高差及局部塌陷坑在1.0m以内的,人工就近取土石直接填堵、整平土地,恢复原有土地耕种即可;对耕地中裂缝较大,坡坎高差及局部塌陷坑大于1.0m以上的,交通不便处则以人工复垦为主;交通方便处可采取人工与机械相结合的工艺,沿地形等高线修筑成梯田,并略向内倾以拦水保

31、墒,土地利用时可布局成农林(果)相间,以利水土保持。对林地中裂缝较小、坡坎高差及局部塌陷坑在1.0m以内的,对受损的树木,及时扶正树体,就近取土填堵,平整林地,保证正常生长即可;对林地中裂缝较大,坡坎高差及局部塌陷坑大于1.0m以上的,可沿等高线将林地整成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或鱼鳞坑,选择适宜的树种,及时再植,以快速恢复植被及当地的生态环境。重度破坏:在采动影响活动期内,对可能产生崩塌或滑坡处可沿边缘做排水沟,减少降水进入崩塌或滑坡体内,以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减缓崩塌或滑坡体的加剧。采动影响停止并稳定后,对崩塌或滑坡体进行以植物护坡为主、工程护坡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6.2 废水污染防治措施及

32、水资源利用本矿建设矿井水处理站处理矿井水,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生活污水。矿井水处理站采用调节池+混凝沉淀+二级曝气+二级锰砂过滤+煤泥压滤+部分消毒”工艺进行处理,COD去除率85%,SS去除率95%,Fe去除率92%,Mn去除率90%。出水水质符合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Fe符合贵州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DB52/12-1999)表3中一级标准,同时也符合资源化利用途径的相关水质标准。生活污水处理站采用采用具有脱磷脱氮效果的二级生化工艺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净水器,COD去除率85%,BOD5去除率85%,SS去除率90%,NH3-N去除率50%,出水水质满足污水综合排放

33、标准(GB8978-1996)表4中一级标准。处理后的矿井水(部分消毒)用作井下防尘洒水、地面生产系统用水、瓦斯抽放泵冷却水、绿化用水,其余部分达标外排排放量为1969.0m3/d,矿井水回用率达17.05。生活污废水处理后排放量为110.72m3/d。矿井水处理站、生活污水处理站工艺合理、可行,处理后水质符合资源化利用的要求,废水污染防治措施技术、经济可行。环评建议进一步优化和落实矿井水利用途径,提高矿井水回用率。6.3 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及可行性分析储煤场采用喷雾洒水,扬尘对环境影响较小,干旱天气矸石堆场周围设洒水装置抑制扬尘;筛分车间设置在室内;降低装载高度,控制装载量,在装载点设喷雾

34、洒水装置抑制扬尘。运煤汽车限载限速,装满物料后加盖篷布;派专人负责定期清扫,保持路面无积灰;干旱天气,道路每天洒水45次。采取以上措施后,可有效降低本项目产生的扬尘,且技术、经济可行。6.4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工业场地合理布置,选用高效低噪设备,分别对坑木加工房、机修车间、绞车房、筛分车间、泵类、空压机、通风机房、瓦斯抽放站等高噪声源采取了设置隔声门窗等措施;运输道路采取白天运输10小时,夜间不运输的措施,并严禁经过村寨时鸣笛。采取以上措施后,可有效降低工业场噪声,且措施技术、经济可行。6.5 固体废弃物处置措施矸石经副平硐提出后,经汽车转运堆放在排矸场。排矸场设置挡矸坝下游设置淋溶水池对淋溶水

35、进行收集后泵至矿井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干旱少雨季节采取喷雾洒水防尘的措施。后期将矸石用于制砖,矿井水处理站煤泥经压滤脱水后运至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置,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泥干化后和生活污泥交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处理。采取以上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小了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且措施从技术、经济上分析是可行的。7 环境风险分析本次评价将排矸场拦矸坝溃坝、污废水事故排放、瓦斯储罐爆炸、工业场地洪灾作为风险源项。排矸场发生溃坝时最大影响距离为216m,将对矸石堆场下游216m范围造成较为严重的泥石流危害,下游巴朗河将受到严重危害,可能造成巴朗河堵塞、污染河水水质等。排矸场下游216m内没有居民分布,评价区内居民

36、受溃坝威胁较小,工业场地、生活区场地、行人平硐场地位置均高于排矸场,矸石堆放对各场地的威胁较小。溃坝将对下游的巴朗河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评价要求矿井严格规范建设挡矸坝,保证坝体质量,并减少矸石的堆存量,尽量外售综合利用,降低排矸场溃坝对下游耕地的威胁。矿井按最大涌水量设计矿井水处理站,能够满足最大涌水量时处理需求,矿井水能够全部处理,污染物排放浓度能够达到评价要求的标准,此时矿井排水对巴朗河的水质污染影响较小。当矿井正常涌水,而污水处理设施非正常运行,未经处理的矿井水和生产、生活污水全部直接排入巴朗河,根据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可知,矿井污废水非正常排放情况下,造成巴朗河水域功能的改变。若发生瓦

37、斯储罐爆炸,所产生的热扩散对会周围100m范围内建构筑物将产生较大危害。为了降低瓦斯综合利用系统能够爆炸风险,采取以下风险防范措施:加强风险管理;加强防火设计和应急设备的配备;加强自动在线监测和控制,当井下瓦斯浓度接近危险浓度时,自动在线监控设备及时报警,矿井采取抽采等措施,确保工业场地安全。8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水城县顺发煤矿整合建成后,环保基本建设总投资为734.2万元,占项目建设总投资的4.09%。项目在采取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后,效益与费用之比为1.04,大于1;矿井环境代价为59.06万元/a,环境成本为1.97元/t煤。说明顺发煤矿环境治理工程在经济上可行。9 公众参与本项目的公众参与

38、调查显示公众对顺发煤矿的建设还是比较关注的,其主要调查结论如下:1)100的被调查人员支持本项目的建设,受调查的团体也全部支持本项目的建设。2)对受调查个人和团体的顾虑,设计、环评均提出了相应保护措施和补偿措施;同时矿方已承诺严格按照设计和环评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确保矿井开采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避免扰民事件发生,保证公众利益。10 综合评价结论顺发煤矿整合建设符合国家的煤炭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该矿原煤销售至发耳电厂;在开采方案设计和环评提出完善的污染防治、沉陷治理及生态恢复措施后,项目本身对环境的污染可降低到当地环境能够容许的程度。项目建设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9、,符合当地的环境保护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项目建设不存在重大环境制约因素,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项目建设可行。11 建议顺发煤矿要结合当地实际,与地方紧密协作,建立有效的生态综合整治机制与专门机构,负责顺发煤矿矿区土地复垦的生态综合整治,将矿区的土地复垦和生态综合整治提高至较高的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顺发煤矿瓦斯需采取“先抽后采”的措施,并尽快建设瓦斯电站对瓦斯进行综合利用。建议建设单位应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加强企业在煤炭系统的竞争力,防止因事故排放或违反环保法律、法规造成环境风险,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实现矿井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同时加强员工的教育管理,使其在生产、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