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如何追究泄密员工的责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如何追究泄密员工的责任.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1如何追究泄密员工的责任如何追究泄密员工的责任 许多企业都有商业秘密,如何让员工保守商业秘密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其中最常用的手段是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 关于保密协议,企业需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协议中应清楚界定商业秘密的内容;第二,协议中应明确约定员工禁止的行为;第三,协议中应避免设定保守机密的期限。 1.协议中应清楚界定商业秘密的内容 在保密协议中,企业应当清楚界定哪些技术和信息属于商业秘密,这样一旦员工违约致使秘密泄露,企业才能追究员工的责任。实际上,很多企业的保密协议中关于商业秘密的内容存在许多问题,如对商业秘密没有太多约定或约定不全面、没有对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约定等。 我国法律明确规
2、定,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信息或技术属于商业秘密:一是不能被公众所知悉;二是企业采取了保护措施加以保护的;三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需要注意的是,法律对商业秘密只是做了原则上的规定,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员工并不能分辨某种技术和信息是否属于商业秘密。因此,企业应明确告诉员工哪些技术和信息属于商业秘密,以免因为理解偏差出现问题。而法院或仲裁庭在处理此类纠纷时,一般是按照法律概念进行判断,但这种判断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案例 法官也无法确定的“商业秘密” 某旅行社有一个负责国外旅游业务的国际部,国际部的几位员工被另一家旅行社一起挖走了,并也安排到国际部,负责国际旅游业务。这家旅行社发现,被挖走的这些员工带
3、走了企业在国外一些合作伙伴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泄露给新单位,抢走了公司很多业务。 这家旅行社认为这一行为属于泄露商业秘密,于是就到仲裁庭起诉这几位员工。由于该旅行社在保密协议中没有对商业秘密进行具体界定,仲裁员只好依据法律规定来判断。对此,员工认为这些不属于商业秘密,原因有三:第一,这些国外合作伙伴的信息是网站上公开的,不能算作不被公众所知悉的;第二,这些信息不一定能给企业带来商业利益;第三,企业对这些信息并没有采取任何保密措施。 对此,法官也无法准确判定,于是就对双方进行调解,最后双方达成和解。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企业如果没有清楚地界定商业秘密的内容,并明确告知员工,就会对企业非常不利。因
4、此,在保密协议中,第一条就要约定哪些技术或信息属于商业秘密,内容较多的可以列十几项甚至几十项。 2.协议中应明确约定员工禁止的行为 在保密协议中,企业要约定出哪些行为是员工不可以做的,一旦做了就属于泄密。 很多企业在保密协议中只是笼统地说“不可以把公司的商业秘密泄露给其他公司/其他个人/本单位不接触该项商业秘密的员工”,这种规定实际上没有太大意义。比如,有的员工把公司的秘密信息发到个人电子邮箱,由于病毒侵入导致泄密,对这种情况企业就很难处理。再比如,有的员工拿着公司的设计图纸到外面的复印店去复印,被同行的人看到并用手机偷拍窃取,导致商业秘密泄露,这种情况同样很难处理。 因此,在保密协议中,企业
5、应明确约定哪些行为是员工不能做的。比如,商业秘密只能在企业内网传播,不能将其放在个人电子邮箱中;某项商业秘密只能授权在某个确定的范围内传播,不能交给该范围以外的人员;员工不能私自复印企业的图纸资料;如需将资料带出企业,须经过哪些审批手续、履行什么样的保密措施;等等。对禁止的行为规定清楚后,员工就有了明确的行为规范,一旦员工违反规定导致泄密,企业就可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协议中应避免设定保守机密的期限 某些企业的保密协议中会约定“员工在职时,要保守公司的商业秘密”,而一旦员工离职后泄露公司的商业秘密,在追究责任时,员工往往会说协议已过期。事实上,从法律上来讲,商业秘密需要员工一直保守,直到
6、相关商业秘密不成为秘密为止。因此,企业在签订保密协议时,最好不要设定期限。 对此,有的员工认为自己为企业保守机密,企业应该支付“保密费”之类的报酬,这种主张在法律上没有任何依据。很多人把保密协议和竞业限制协议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是截然不同的。所谓竞业限制协议,主要是有的企业为了防止员工离职后泄露公司的商业秘密,跟员工签署的一种竞业限制条款,约定员工离开企业的一定期限内,不能到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工作。这种协议可以降低企业商业秘密泄露的可能性,但因为剥夺了员工的择业权,可能给员工造成隐性的经济损失,所以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企业与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的,必须按月向员工支付竞业限制补偿。如果员工离职后不履行竞业限制协议的,企业可以要求员工支付违约金。关于保守商业秘密,我国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员工有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义务。可以说,保守商业秘密既是员工的法定义务,也是员工应当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因此,在签署保密协议时,企业不一定要支付员工“保密费”,但有些企业为了激励员工更好地保守商业秘密,会主动支付一笔“保密费”,这种行为属于企业的自愿行为,并不违反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