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的人工养殖.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059248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蜇的人工养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海蜇的人工养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海蜇的人工养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海蜇的人工养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海蜇的人工养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蜇的人工养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蜇的人工养殖.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海蜇的人工养殖海蜇是一种生活在暖水性海洋中的大型可食用水母。水母是古老的腔肠类动物,它的品种有很多,“海蜇”是其中的一种自卫时会蜇人的水母。海蜇的寿命比较短,一般只有一年左右。在这一年中,它会经历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种生存状态,我们通常所说的海蜇,是指它的水母型成体。和其它的水母一样,海蜇长得象个蘑菇,它的身体包括伞部和口柄两个部分。伞部象个馒头,外表光滑,伞部直径在30-60厘米左右,最大的可以达到1米。伞部中胶层厚,里面有发达的环状肌,可以带动伞部做有节奏的舒缩运动;伞体中央向下伸出一根圆柱形的口柄,口柄能完成捕食、防御、排泄、生殖等多种功能。海蛰一般生活在5-20米深的近海水域,以摄食小型浮

2、游生物为生;最适合它生长的海水盐度为千分之14至千分之20,水温为18-24,目前它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沿岸,以及俄罗斯的远东海域。海蜇的运动昼夜不停,但它的游泳能力较弱,在静水中每分钟最多只能游4到5米;它常随潮汐、风向、海流漂浮;对光线、盐度和温度反应敏感,喜欢栖息在光照2400勒克斯以下的弱光环境。过去,我国天然海蜇资源丰富,食用的海蜇多是自然捕捞;但近年来,由于捕捞过度及海洋环境恶化,天然资源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于是人们开始对海蜇进行人工养殖。今天这期节目,我们就一同来学习海蜇的人工养殖技术。要养海蜇,先要有海蜇苗。获得蜇苗,可以到海上直接采集天然苗,也可以采收海上已

3、怀卵的成熟海蜇,然后,在育苗池人工投放附着基,来获得苗种;如今最常用的方法是选用天然成蜇或人工养殖的成蜇,通过全人工强化培育来获得蛰苗。苗种的选购无法自行采捕或繁育苗种的养殖户,需要到专门的育苗厂选购苗种。选购时,养殖品种一般选用红色海蜇(即棉蛰),养殖品质比较好。在规格上,应选择中央口已封闭,伞径在1.5-3厘米之间、无残疾、游动有力、活力强的健康幼蛰。此外,还应尽量选择在和养殖池水质条件接近的育苗池中育出的苗种,这样,苗种成活率更高。苗种规格偏小,放苗成活率会太低;规格太大,运输途中成活率也会受到很大影响。运输蛰苗,一般用塑料袋盛装;最好在阴凉的早晨或傍晚运输,短途运输不必充氧;运输时间在

4、5个小时以内的,一般每升水装600-800只。运输时间超过5个小时的,应适当降低运输密度,并应遮光、加冰降温,以提高运输成活率。养海蜇,要选好蜇苗,还要选好养殖方式。养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室内控温养殖,二是露天池塘养殖。一、室内控温养殖室内控温养殖能有效控制养殖水温,相对于露天养殖,因为不受季节影响,所以全年可以多次放养。海蜇养殖一般两个月就能达到销售规格;所以,如果室内养殖管理得当,一年可以养6茬,能大大降低养殖成本。室内养殖多利用现有的海水鱼、虾、贝类的育苗设施来进行养殖。养殖时,应选择有沉淀池、水质调配池、水温增温设备,配套设施完善的大、中型海水育苗室。放养前,要用浓度为万分之一的高锰

5、酸钾或每立方米用30克左右的漂白粉对养殖池进行认真的消毒,要充分冲刷、清洗干净,以彻底地清除病菌及各种有害生物。放养时,水温要求在20、盐度在17左右,水深一般为1.5米。放养密度初次放养,伞径3厘米左右的蜇苗,一般每立方米放200-500只。当它们长到单个体重2.5公斤左右时,每立方米水体放养10只左右;长到5公斤7.5公斤时,每立方米一般只能放养58只。放养后,要注意做好以下管理工作:一)水质调节海蜇对水质的变化很敏感,水质突然变化太大,容易造成大量死亡。所以一定要做好水质调控,保证水温在2024之间,并定期测量水质的各项理化指标,注意及时调节盐度、酸碱度,保证水质。二)光照及通风海蜇适合

6、在较弱光照下生活,养殖时要避免直射光,可以用遮光布或遮光帘等人工措施来调节照度。还要注意通风。养海蜇一般不需要充气增氧,但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三)科学投饵海蜇是滤食性动物,主要摄食桡足类、枝角类和卤虫的无节幼体等活饵,它食量大,生长快,摄食活动昼夜不断,并且没有明显的高峰期。室内养殖时,投喂一般分为两个阶段:1)幼年阶段(即伞径在3厘米以内时),主要投喂卤虫,约喂10天。一般1公斤卤虫菌苗孵化成饵料后,可配置20多立方米水体,伞径几毫米的幼小蜇苗,可喂养约40万只;伞径3厘米左右的蜇苗可喂养约1万只。投饵要少量多次投喂,每次投喂后池水逐渐变清,就表明海蜇觅食正常。轮虫等活饵,有条件的养殖

7、场可以在育苗室自行培育,收集方便,成本较低;不能自行培育的养殖场,可以向专门的饵料培育厂家购买活饵,进行投喂。2)生长阶段(即从伞径3厘米左右长到销售规格),主要投喂孵化后的卤虫无节幼体等个体稍大的饵料生物,约喂40多天,投喂量视海蛰生长状况而定,一般以每天略有剩余为好。这期间,如果用面包酵母作为辅助添加饵料进行肥水,能更好地保证海蜇快速生长。一般0.5公斤面包酵母配制15立方米水体,早晚各喂1次,基本可保证海蛰的正常生长。四)换水室内养殖海蜇,水质一般比较稳定,但定期换水,注意保持水的定时循环流动仍然十分必要。投苗后,一般应先稳定57天,待幼蛰逐渐适应后再开始定期换水。水要少换勤换,一般每2

8、-3天换1次,每次换水量约为10-20厘米水深(不超过总水体的15),不要过度换水;每次加换水前要进行水温、盐度测量,以防水质变化过大,为海蛰生长保持一个良好平稳的环境。五)分池室内养蛰,随着海蛰个体的长大,要不断分池疏苗。养殖初期,蜇苗伞径在1-3厘米之间时,投苗密度为200-500只/立方米。养殖中期,当海蛰长到伞径5厘米左右时,要及时将放养密度调到50-80只/立方米;养殖中后期,海蛰伞径达7厘米时,放养密度要调到6-10只/立方米;伞径到9厘米时,密度则要减少到3只/立方米左右。到养殖最后期,海蛰长到伞径12厘米左右时,已基本达到收获规格,这时,一般每立方米水体最多只能放养1只海蛰。根

9、据以上生长阶段,分池一般每10天左右进行1次,规格相同的海蛰同池饲养,不同规格的分池饲养。二、露天池塘养殖露天池塘养殖,可以是土池养殖,也可以是水泥池养殖;可以单独放养,也可以和其他海水养殖品种混养。为节约成本、充分利用池塘,目前一般多采用土池混养。海蜇和贝类混养,彼此影响很小;与海水鱼类混养效果不理想,但如果混养时鱼类个体较小,性情又较温和,池塘又大,便也可以混养,例如与河豚鱼混养;但最好不要和梭子蟹、东方虾混养。不论单养还是混养,海蜇的露天池塘养殖技术大同小异。一)投苗前的准备1、准备好池塘养蜇池塘,可以人工新建,也可以改造原有的对虾养殖池或盐场的蓄水池。适宜的池塘,应建在离海边较近,又不

10、易被风浪潮破坏的地方。临近的海区要求饵料丰富、无污染,附近最好能有淡水资源,以便能及时调节池水的盐度;海区海水要求pH值7.58.2左右,盐度在8到38之间。池塘所处的地形,进、排水要方便,要有利于海水的自然纳潮,最好小潮时也能换水。池塘的大小、形状不尽相同,一般依地理环境而定。池塘的形状、走向应有利于海水的交换和减缓大风,大浪的冲击。所以,池塘最好能建成长方形,东西走向;池塘面积一般在5亩以上,最好在10-30亩之间。由于海蜇喜阴怕晒,以摄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为生,所以,为确保生长良好,养殖水深要深些,要求在1.5米以上;原则上是越深越好,但为方便捕获,一般以1.5-2米为宜。(水位最低时不能

11、低于1米;有条件的大面积池塘,水深可达23米。)池底要求相对平坦,无水草,软泥底质,池塘的两端要设有进、排水闸。由于海蜇的游泳能力较差,所以一般要求池壁要陡峭,岸边的坡度越陡越好;如果坡度太缓,则需要在养殖池周围安装保护措施,通常的做法是在岸边水深0.5米左右的地方加围保护网,以防止海蜇因风吹等原因,被吹到浅滩处而抢滩搁浅,受伤死亡。保护网需要选用窗纱或塑料布等柔软材料。蓄水前,要将池塘进行翻耕、曝晒,消毒杀菌,并清除杂草和敌害生物。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每立方米用3050克的漂白粉,对全池进行泼洒消毒。2、准备好养殖用水准备好合适的池塘,就可以注水了。“养蜇先养水”,海蜇养殖水质是关键。养殖用水必

12、须是无污染、饵料丰富的自然海水;养殖水温以1824、盐度以1825最为适宜。进水时,在进水口和排水口,都应设有围网;进水口的围网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排水口围网防止排水时跑苗。初期围网应细密些,网目为40-60目;随着海蜇苗个体的不断生长,应适时调大网目,以利于增加池中较大的饵料生物。为使海蜇下池后能有充足的饵料,进水前还应适当肥水。肥水一般在幼蛰放养前20-30天进行,通常是先注水深至70-80厘米,然后施用鸡粪、豆浆等发酵有机肥作基肥,以后再视水质情况追施化肥,来增加水中浮游生物量,保证池内饵料生物充足。池塘的进水工作一般应该在放苗前10天结束。到临放苗前,还应对水质进行最后检测,对池水的盐度

13、、温度、pH值和浮游生物量等一定要测量准确,并在放苗前告诉育苗厂家,与室内育苗池水的水质两相对比,各项指标比较接近才能放苗。三)苗种的投放海蜇的生长水温为15-33,因此,应在水温回暖、海水中浮游生物开始增多的春末夏初进行投苗。最好能在无风,无阳光直射、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投放苗种。苗种运到池边后,不要急于将苗放入池内,应先解开袋口,检查苗种的活力情况;海蜇苗活动正常,就将袋子重新扎好,放到池中10-20分钟,待内外水温逐渐一致,蜇苗没有不适应反应时,再放入池中。放苗时,可以在顺风的岸边,缓缓地将苗种倒入池中;但最好的方法是能用小船将苗先运到池塘中央,然后再均匀地洒入池内。操作不可急躁,要小心

14、、缓慢地进行,以防伤苗。放苗密度和池塘的大小、水深、水质和换水条件等情况密切相关,条件好的池塘,放养密度可以适当大一些,条件差的一定不能多放。而幼蛰规格不同,放苗密度也不同。一般情况下,伞径2厘米左右的蛰苗,每亩可放2250-3000只;但每亩最终的成活密度,应严格控制在300只左右。此外,苗种最好能分期投放、轮流采捕,这样能充分利用养殖水体,饲养效果更好。根据海蜇生长和水中饵料生长量的情况不同,可选用不同的放养模式。通常的做法是,水温20摄氏度时,第一次每亩可放1200只;15-20天后,再投放750-900只;再过15-20天后,继续投放1200-1500只。四)养殖的日常管理苗种投放后,

15、进入养殖管理阶段。露天池塘养殖海蜇,以天然饵料为主,一般不需要人工投喂,所以日常管理比较简单,主要是要做好换水工作,以补充和保持水中天然饵料生物量和水环境稳定。放苗后,如果天气和水质情况正常,一般10天内不需要换水。到养殖的第10-20天之间,应每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5%-10%。换水以少量多次,不伤苗,不跑苗为原则;少换勤换,切不可大排快灌、野蛮换水,以免伤苗。尤其在海蜇伞径5厘米以前,一定要防止换水时苗粘在网上而死亡。遇到大风、大雨等坏天气时不要换水,以免环境变化过大,影响海蜇生长。20天后,随着海蛰个体及其摄食量的增大,每天换水量应增至总水体的15%左右。到养殖最后期,海蜇的摄食量更大,

16、这时每天的换水量应增至20%左右;以免海蜇营养不良而停止生长或死亡。换水,多利用海水每天的潮差来进行,也可以动力提水;采用动力提水的池塘,在保证换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天换水可分2-3次进行。此外,为增加池中的天然饵料,还可以加施发酵鸡粪、豆浆等有机肥,每个月约施2次,每次每亩池塘施100公斤。(有条件的还可以投喂一些轮虫、小卤虫等活饵来保证海蜇的生长。)所换新水的温度、盐度和池水的差别不能太大;一般温差不能超过3;盐度差不能超过10,否则不能换水。池水的温度最好保持在18以上;盐度最好保持在20-30之间,在适宜的范围内,盐度偏低对海蜇的生长更有利。附近有淡水资源的池塘,应充分利用淡水调节池

17、水的盐度;淡水的加入要均匀,严防因局部盐度过低造成海蜇死亡。养殖高温季节来临后,池塘水位应尽量升到1.5米以上。其次要经常巡塘,一般早晚各巡塘1次,观测水质变化、水中饵料生物量及海蜇的活动、生长情况。从养殖池进水开始,就要定期测定池水的盐度、pH值及最低和最高水温,并视水质情况及时进行水质调节,确保海蜇顺利生长。海蜇一般很少发病,防病防害只要注意常规防治就可以了;但养殖时要注意:1大风、大雨、大潮汐对养殖危害较大,所以养殖水体要尽可能深一些。2如受外界刺激,海蜇会释放体内毒素,影响生长,所以养殖时一定要注意避免惊吓。三、收获与简单加工海蜇生长很快,如果条件适宜,不论室内养殖还是露天养殖,406

18、0天就能达到销售规格(即体重达5公斤以上)。所以,养殖后期,对达到销售规格的海蜇要及时捕大留小,轮番收获上市;这样既有利于留下的较小海蜇的生长,也利于养殖户提前获得一定经济收入。海蜇的采捕方法很多,100亩以下的小池塘可用拉网捕捞,特别大的池塘可用机船在上风口用抄网捕捞;最后剩下的海蜇还可以通过排水降低水位来进行收获。当水温下降到15以下时,要全部收获,否则海蜇将自行死亡消解。由于海蜇身体的含水量达90%以上,并含有神经毒素,所以一般需要经过腌制才能食用。腌制加工工艺比较简单,通常是先用刀将海蜇头和海蜇皮分割开,充分清洗干净,然后分别投入不同的腌制池,并及时加入食盐和明矾进行腌制,分3遍腌制,共腌15天左右。不同腌制期,蛰头和蛰皮明矾和食盐用量不尽相同,最后,再经过7天的沥卤提干,就腌制好了。100公斤蛰头100公斤蛰皮初矾(第1遍)0.5公斤明矾粉腌制1天(24小时)0.6公斤明矾粉腌制1天(24小时)二矾(第2遍)145公斤食盐05公斤明矾腌制5-7天17公斤食盐1公斤明矾腌制5-7天三矾(第3遍)148公斤食盐02公斤明矾腌制7天再用17公斤食盐1公斤明矾腌制7天腌制好的海蜇,易于保存,风味更加鲜美独特。今天这期节目,我们和大家简要介绍了海蜇的人工养殖技术,希望大家能活学活用,因地制宜,切实搞好各自的生产,获得养殖成功。(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