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新人教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30新人教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330新人教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5.1相交线 初一年级下册 主备课: 授课教师 总第 1课时 教材章节:第五章 课题名称: 51.1相交线 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
2、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知识难点 教 具
3、: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 AOC与AOD有一条公共边OA,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AOC与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
4、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教师提问:1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概念? 2通过这节课你都认识了哪些角?它们都怎样定义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做总结 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巩固练习已知,如图,AOC=35o,COF=80o,求:oAOD和DOF的度数 初一年级下册 主备课: 授课教师 总第 2课时 教材章节:第五章 课题名称: 51.2垂线 1 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 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5、。 教学重点 知识难点 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垂线的画法。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1、 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 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教学目标 教 具: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 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C 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ABCD,垂足为O。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 1、 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AOB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 DQ
6、ABCD(已知),AOC=COB=BOD=AOD=90(垂直定义). 反之, ABCD(垂直定义) 垂线的画法 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7、QAOC=90(已知)性质1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教材第7页 P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 A,B,C,其中POl。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BO 性质2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A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 垂线段最短。 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距离。 如上图,PO的长度叫做点 P到直线l的距离。 B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这些。 C的A到直线的DCOECD,OFAB,DOF=65,求BOE和AOC的度数。例3 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上由A C
8、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 路两侧的村庄, 设汽车行驶到点P位置时,距离村庄M最近, 行驶到点Q位置时,距离村庄NA最近,请在图中公路AB上分别画出P,Q两点位置。 B解:如图所示,过M,N两点分别作MPAB,NQAB,垂足分别为P,Q,则点P,Q即为所求。小结与作业 1. 要掌握好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几个概念; 2. 要清楚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与上节知识联系好,并能正确利用工具画出标准图形; 3. 垂线的性质为今后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应该熟练掌握。 练习册。教材第9页5、6. 板书设计: 垂线 垂线的定义 垂线的画法 垂线的性质 点到直线的距离 初一年级下册 主备课: 授课
9、教师 总第 3课时 课题名称: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知识重点 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与识别;。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教 具:电脑、直尺、三角板、课件资源、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研究了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相交的情形,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研究一条直线分别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 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如图,直线a、b与直线c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得到八个角。 我们来研究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的
10、关系。 c345 1ab6 27 8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1与2、4与8、5与6、3与7有什么位置关系? 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的同方向.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同位角形如字母“F”。 3与2、4与6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截线的两旁,被截直线之间。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内错角形如字母“Z”。 3与6、4与2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之间。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同旁内角形如字母“U”。 思考:这三类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不相邻即不存在共公顶点;有一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例题 例如图,直线DE,BC被直线AB所截
11、,1与2、1与3、1与4各是什么角?为什么?如果1=4,那么1与2相等吗?1与3互补吗?为什么? A 课堂练习 4 D 2 3 1 E C 解:1与2是内错角,因为1与2在直线DE,BC之间,在截线AB的两旁;1与3是同旁内角,因为1与3在直线DE,BC之间,在截线AB的同旁;1与4是同位角,因为1与4在直线DE,BC的同方向,在截线AB的同方向。如果1=4,又因为2=4,所以1=2;因为3+4=1800,又1=4,所以1+3=1800,即1与3互补。 小结与作业 通过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呢? 练习册。课本P7练习1、2题 板书设计: 同位角:F 型角 c34B 课堂小结 本课作业 5
12、1ab6 27 8 内错角:Z 型角 同旁内角:U 型角 初一年级下册 主备课: 授课教师 总第 4课时 教材章节:第5章 课题名称: 52.1平行线 1.经历观察教具模式的演示和通过画图等操作,交流归纳与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知教学目标 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 3.会用符号语方表示平行公理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难点 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知识重点 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教 具:电脑、直尺、三角板、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
13、问题情境 1.复习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把教具中木条b与c重合在一起,转动木条a确认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问:在平面内,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外,还有别的位置关系吗? 2.教师演示教具. 顺时针转动木条b两圈,让学生思考:把a、b想像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两条直线,顺时针转动b时,直线b与直线a的交点位置将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b与c木相交的位置? 设置情境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形成共识. 引入课题 转动b时,直线b与c的交点从在直线a上A点向左边距离A点很远的点逐步接近A点,并垂合于A点,然后交点变为在A点的右边,逐步远离
14、A点.继续转动下去,b与a的交点就会从A点的左边又转动A点的左边可以想象一定存在一个直线b的位置,它与直线a左右两旁都没有交点. cacaAb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二、平行线定义表示法 Bb1.结合演示的结论,师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行定义:同一平面内,存在一条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 平行.换言之,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直线a与b是平行线,记作“”,这里“”是平行符号. 教师应强调平行线定义的本质属性,第一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第二是设有交点的两条直线.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交点情况去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
15、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两者必居其一.即两条直线不相交就是平行,或者不平行就是相交. 三、画图、观察、归纳概括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推论 1.在转动教具木条b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b与a平行? 本问题是学生直觉直线b绕直线a外一点B转动时,有并且只有一个位置使a与b平行. 2.用直线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已知:直线a,点B,点C. (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 3.通过观察画图、归纳平行公理及推论. (1)由学生对照垂线的第一性质说出画图所得的结论. (2)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板书. 平行公理
16、: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第一条性质. 共同点:都是“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表明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存在并且是唯一的. 不同点:平行公理中所过的“一点”要在已知直线外,两垂线性质中对“一点”没有限制,可在直线上,也可在直线外. c4.归纳平行公理推论. b结合图形,教师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公理推论: 如果ba,ca,那么bc. a课堂练习 CBa练习:如果多于两条直线,比如三条直线a、b、c与直线L都平行,那么这三条直线互相平行吗?请说明理由.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平行线定义及表示, 平行公理及推论 本课作业 练习册。课本P19
17、.7,P20.11. 板书设计: 平行线定义及表示 平行公理及推论 初一年级 下册 主备课: 授课教师 总第 5课时 教材章节:第五章 课题名称:5.2.2平行线的判定 教学经历探索两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理解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目标 教学理解“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难点 知识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重点 教 具: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情景导入. 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设置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 情境 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角为多少度时,引入平行?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平行的判定。 课题 二、直线平行的条件 以前我们学过用直尺
18、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如图在三角板移动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变? 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没有变。 简化图5.2-5,得图3. ECAH1P2DBGF分析图3 问题 1与2是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探究移动前后的位置,显然1与2是同位角并且它们相等,由此我新知 们可以知道什么?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1=2ABCD. 如图,你能说出木工用图中这种叫做角尺的工具画平行线的道理吗? 用角尺画平行线,实际上是画出了两个直角,根据“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可知这样画出的就是平行线
19、。 如图,如果2=3,能得出ab吗?如果2。 41800,能得出ab吗? c a b 1 3 4 2 2=33=1 1=2(等量代换) ab 你能用文字语言概括上面的结论吗?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2=3ab. 4+2=180,4+1=180 2=1 ab. 你能用文字语言概括上面的结论吗?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4+2=180ab. 四、课堂练习 课堂1、课本P15练习1,补充由A+ABC1800可以判断 练习 哪两
20、条直线平行?依据是什么? 2、课本P162题。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怎样判断两条直线平行? 本课练习册。 作业 P16 1、2题;P17 4、5、6 平行判定定理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初一年级 下册 主备课 授课教师 总第 6课时 教材章节:第五章 课题名称:5.2.2平行线的判定 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
21、,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初步了解推理论证的方法,会正确的书写简单的推理过程。 教学会正确的书写简单的推理过程。 难点 知识直线平行的条件及运用 重点 教 具: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我们学习过哪些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平行。 设置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情境 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引入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课题 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
22、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二、例题 例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b解:这两条直线平行。 cbaca 12a1=2=90 bc 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说明bc吗? 方法一:如图,利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说分析明;方法二:如图,利用“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问题 说明. 探究新知 b12cab12ca注意:本例也是一个有用的结论。 例2如图,点B在DC上,BE平分ABD,DBE=A,则BEAC,请说明理由。 E A 分析:由BE平分ABD我们可以知道什么?联系DBE=A,我们又可以知道什么?由此能得出BEAC吗?为什么? 解:BE平分ABD
23、 ABE=DBE 又DBE=A ABE=A BEA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注意:用符号语言书写证明过程时,要步步有据。 课堂本P17第7题,P18第12题 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用符号语言书写证明过程时,要步步有据。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请大家总结一下。 D B C 1、如图,1=2=55,试说明直线AB,CD平行? A E 本课作业 1 1C 3 2 dea23b4B F D c2题 1题 2、如图所示,已知直线a,b,c,d,e,且1=2,3+4=180,则a与c平行吗?为什么? 1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
24、直线平行 2用符号语言书写证明过程时,要步步有据。 初一年级下册 主备课: 授课教师 总第7课时 教材章节:第五章 课题名称:5.3.1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知识重点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二次备课 教 具: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 量角器、一套三角板、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一、引导学生逆向思
25、维 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在这一节课里:大家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又该如何表达?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二、实践探究 1.学生画图活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如课本P21图5.3-1). 2.学生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 角 1 2 3 4 5 6 7 8 度数 3.学生根据测量所得数据作出猜想. 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图中哪些
26、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4.学生验证猜测. 学生活动: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 5.师生归纳平行线的性质,教师板书. 平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相等. 性质3: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教师让学生结合右图,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线的这三条性质,教师同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 因为ab,因为1=2, 所以1=2所以ab.
27、 1a34因为ab,因为2=3, 所以2=3,所以ab. 2b因为ab,因为2+4=180, 所以2+4=180,所以ab. c6.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区别. 学生交流后,师生归纳:两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 由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得出两条直线平行的论述是平行线的判定,这里角的关系是条件,两直线平行是结论. 由已知的两条直线平行得出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的论述是平行线的性质,这里两直线平行是条件,角的关系是结论. 7.进一步研究平行线三条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师:大家能根据性质1,推出性质2成立的道理吗?
28、结合上图,教师启发分析:考察性质1、性质2的结论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1换成3,教师再问1与3有什么关系?并完成说理过程,教师纠正学生错误,规范地给出说理过程. 因为ab,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1(对顶角相等),所以2=3. 教师说明:这是有两步的说理,第一步推理根据平行线性质1,第二步推理的条件不仅有1=2,还有3=1.2=3是根据等式性质.根据等式性质得到的结论可以不写理由. 学生仿照以下说理,说出如何根据性质1得到性质3的道理. 8.平行线性质应用. 讲解课本P23例题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
29、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 小结 线平行,内错相等. 练习 性质3: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作业 练习册。课本习题 板书设计 平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相等. 性质3: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初一年级下册 主备课: 授课教师 总第 8课时 教材章节:第五章 课题名称:5.3.2命题、定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命题的概念,并能区
30、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2、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初步培养学生不同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 教学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难点 知识 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重点 教 具: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 量角器、一套三角板、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下列问题: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设置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情境 学生能积极的思考教师所出示的各个问题复习巩固有关的知识 引入课题 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注意: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种,另外还有平行公理的推论) 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 教师给出下列语句, 如果两
31、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对顶角相等; 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 学生学生能由教师的引导分析每个语句的特点.思考:你能说一说这4个语句有什么共同点吗?并能耐总结出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初步感受到有些数学语言是对分析某件事作出判断的. 问题 教师给出命题的定义. 探究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新知 (3)命题的组成. 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命题的形成,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真命题与假命题: 教师出示问题: 如果两个角相等,
32、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如果ab.bc那么a=b 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 明确命题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命题的正确性是我们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作为真命题,定理也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1.“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是命题吗?它们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命题“两条平行线被第三第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是正确吗?再举出一些命题的例子,判断它们是否正确. 1“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是命题吗?它们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课堂2.命题“两条平行线被第三第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是正
33、确的?练习 命题“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是正确吗?再举出一些命题的例子,判断它们是否正确.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本课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小结,强调重要的知识点. 习题5.3第11题. 板书设计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组成. 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命题的形成,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真命题与假命题: 初一年级 下册 主备课: 授课教师 总第9课时 教材章节:第五章 课题名称:5.4平移 教学移问题 目标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 1、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行点的平移
34、,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平移的作图. 知识 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重点 教 具: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 量角器、一套三角板、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观察图形形成印象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图案,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请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观察上面图形,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局部和其他部分重复,如果给你一个局部,你能复制他们吗?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二.提出新知实践探索 平移:(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个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
35、个点是对应点.(3)连接各组对应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图形的这种变换,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利用一张半透明的纸附在上面,绘制一排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案 引导学生找规律,发现平移特征 三.典例剖析深化巩固 例如图,(1)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运动到A,画出平移后的ABC 先观察探讨,再通过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总结规律,给出定义 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平移 课堂课本33页:1,2,4,5,6,7 练习 小结与作业 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当图形平移的课堂方向是沿着一边所在直线的方向时,那么此边上的对应点必在这条直线上。2小结 利用平移的
36、特征,作平行线,构造等量关系是接7题常用的方法. 本课课本P33页习题5.4第3题 作业 板书设计 。 平移: (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个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 (3)连接各组对应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图形的这种变换,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年级 教学媒体 七年级 主备课题 6.1 平方根 人 多 媒 体 授课人 课新授 型 教 学 目 标 知识 1理解算术平方根及其相关概念; 2. 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 技3. 会求能开的尽平方的数的算术平方根. 能 过程 从实际
37、问题出发,揭示算术平方根概念,领会算术平方根的求法. 方法 情感 使学生初步体验平方与开平方的互逆关系,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 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算术平方根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难点 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章前介绍:我们早就熟知圆周率p不属于有理数,它其实属于无 理数,现实世界存在着许多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合起来形成更 大的数域实数。本章将从平方根与立方根学起,学习实数的初 步知识,并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问题:小明家装修新居,计划用100块地板砖来铺设面积为25 平方米的客厅地面,请帮他计算:每块
38、正方形地板砖的边长为多少 时,才正好合适? 3.填表: 正方形的1 4 9 16 25 36 49 64 4 0.01 81面积 正方形的 边长 二、探究新知 、算术平方根概念 上面的问题,实际上是知道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2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的平方等于a,即x=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a,读作“根号a”, a叫做被开方数. 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2如9的算术平方根可以表示为9,读作“根号9”.又因为3=9, 二次备课 所以3是9的算术平方根,从而9=3. 、例题讲解 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 100; (2) 49 (3)0.
39、0001 64分析:求算术平方根就是把平方运算逆过来思考,解题步骤体现了“一找(谁的平方等于这个数)、二答(这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是谁)、三列式(式子表示这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初学阶段一定要按以下步骤书写,熟练之后方可直接列式. 解:(1)102=100,100的算术平方根是10, 即100=10; 749,49的算术平方根是7, (2) =8646482即497=; 648(3)0.012=0.0001,0.0001的算术平方根是0.01, 即0.0001=0.01. 三、课堂训练 课本p41练习1、2 四、小结归纳 算术平方根概念,如何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 五、作业设计 课本47 1 板
40、书 设 计 6.1 平方根 一、算术平方根定义、 二、例题分析 三、归纳总结 符号表示 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教 学 反 思 年级 七年级 6.1 主备课题 平方人 根 授课人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了解有的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开不尽方; 2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特点; 3会用计算器算术求平方根; 4会比较开不尽方的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与有理数的大小. 通过拼正方形,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过程 方法 探究2的大小,培养估算意识,了解从两个方向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并学会比较开不尽方的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与有理数的大小. 情感 态度 认识数学和生活实际的密
41、切关系,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无理数,能进行比较 探究2大小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能否用两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平方分米 的大正方形? 二、探究新知 1.拼法: 按下图所示,很容易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2问题: 拼成的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你能像上节课那样得到一个平方等于2的正有理数吗?我们只能把边长表示为2。 3.两端逼近法探究2的大小: 221=1,2=4, 124; 221.4=1.96,1.5=2.25, 1.421.5; 221.41=1.988,1.42=
42、2.0164, 1.4121.42; 221.414=1.999396,1.415=2.002225, 1.41421.415; 如此进行下去,可以得到2的更精确地近似值.事实上,2=1.414 26 56,同一样,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样的数与以前学的有理数一样吗? 得到:小数位数无限且小数部分不循环的小数叫无限不循环小数.像2,3,5,7这样,所有开方开不尽的正数的算术平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4.用计算器 求下列各式的值: 3136 2 解:依次按366, 显示:56 3136=56 2, (2) 依次按显示:1.414 26 562. 21.414. 0.0625 0.625 5用计算器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在表中. 6.25 62.5 625 6250 观察上表,你发现什么了吗? (1)被开方数增大,算术平方根怎样变化? (2)被开方数与算术平方根的小数点有何移动规律? (3)直接写出:62500=_;625000=_. 得到:被开方数增大(或减小),则算术平方根也增大(或减小);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它的算术平方根的小数点也相应的向左移动一位. 三、课堂训练 1已知1.3541.164,则135.4 ,0.01354 . 2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扩大为原来的100倍,则它的边长扩大为原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