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中扬生态渔业工业化养殖及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9312.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060288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中扬生态渔业工业化养殖及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931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中扬生态渔业工业化养殖及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931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中扬生态渔业工业化养殖及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931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中扬生态渔业工业化养殖及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931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中扬生态渔业工业化养殖及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931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中扬生态渔业工业化养殖及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931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中扬生态渔业工业化养殖及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9312.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扬中市中扬生态渔业工业化养殖及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扬中市中扬现代渔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高纪林联系人黄磊通讯地址扬中市三茅街道营房村联系电话0511-88369519传真邮政编码246430建设地点扬中市三茅街道营房村立项审批部门扬中市发改经信委批准文号扬发改经信201519号建设性质新建行业类别及代码A0421内陆养殖占地面积(平方米)433万绿化面积(平方米)67000总投资(万元)128015.3其中:环保投资(万元)2000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1.56%评价经费(万元)3.0预期投产日期2017年2月项目建设的背景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开发强劲,但由于开发

2、的盲目性和粗放经营,导致水产养殖的养殖效益急剧下降,广大水产养殖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挫折,这势必影响到整个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寻找新的养殖品种和新的养殖模式,并调整水产品结构,加强无公害生产技术的研发。鉴于上述情况,根据长江下游水产养殖业的特点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扬中市中扬现代渔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决定在扬中市三茅街道营房村开发基地新建生态渔业工业化养殖及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1998)第253号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有关规定,扬中市中扬现代渔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委托扬中市海润环境

3、科学研究所承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单位接受委托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同时根据项目的工程特征和项目建设区域的环境状况,对工程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和筛选,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 工程内容及规模一、建设内容该项目位于三茅街道营房村,新建河豚工业化养殖车间15000平方米,温室大棚12万平方米;江蟹标准化养殖基地1800亩、建设高标准进排水渠道3000米、防逃设施80000米;长吻、白鱼养殖基地建设生态池塘约1450亩、建设进排水渠道3000米;生产管理用房3000平方米;生产用房和库房12000平方米;现代化育苗车间10000平方米,育苗温室100000平方

4、米,育苗池300亩;科研、实验楼4500平方米,配套用房1000平方米,综合服务用房30000平方米等。本项目主要项目组成见表1。表1 建设项目组成一览表工程类别单项工程名称工程内容工程规模主体工程生态(高效)江鲜养殖基地河豚工业化养殖车间建筑面积15000车间内河豚养殖池建筑面积13000温室大棚建筑面积120000江蟹标准化养殖基地1800亩高标准进排水渠道3000m防逃设施80000m长吻、白鱼养殖基地1450亩进排水渠道3000m江鲜品种研发基地育苗车间建筑面积10000育苗温室建筑面积100000育苗池300亩进排水渠道2000 m江鲜品种深加工基地加工车间建筑面积8000综合服务基

5、地综合服务楼建筑面积30000江鲜养殖互动池塘300亩辅助工程养殖基地管理用房1栋建筑面积3000深加工基地管理用房1栋建筑面积1000储运工程养殖基地仓库1栋建筑面积12000深加工基地仓库1栋建筑面积2000公用工程供水 鱼塘新鲜用水取自长江,生活用水由市二水厂供应供电三茅街道变电站供应,用于生产区、增氧机和清淤机的工作用电环保工程固废处置清淤污泥可用作农田肥料绿化景观、绿地67000二、建设规模扬中市中扬生态渔业工业化养殖及产业化基地总占地面积6505亩,分为生态(高效)江鲜养殖基地、江鲜品种研发基地、江鲜产品深加工基地、综合服务基地。该项目采用池塘投饵养殖技术对鱼种进行饲养,养殖基地年

6、生产各类江鲜近5000吨,其中河豚1000吨,长吻鮠500吨、江蟹450吨、长江鳜鱼1000吨、白鱼1000、其他江鲜1000吨;深加工基地年产礼品江鲜20万份。本项目鱼种养殖主要采用直接投饵的自然养殖,每天投饵2次,平均每次投饵50kg。该项目总投资128015.3万元,其中环保投资2000万元,占总投资的1.56%。该项目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杀菌消毒药品主要有石灰粉、漂白粉及水霉净(中草药),每年使用一次。使用量见下表。表2 杀菌消毒药品一览表名称使用量生石灰800kg/a漂白粉800kg/a水霉净2500g/a三、地理位置本项目选址位于扬中市三茅街道营房村,地处北亚热带季风中部气候区,受季风

7、影响明显,四季分明,具有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雨、热同季的特点。有简易公路相通,交通便利。本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1。三、 主要设备该项目的主要设备有增氧机和清淤机。使用增氧机的目的是向养殖基地水体增加溶解氧,清淤机主要用于清除鱼塘的淤泥。项目主要设备见表3。表3 主要设备一览表设备名称数量(台)规格型号作用增氧机300(280用20备)ks604714增加溶解氧清淤机10XWQ-260清除鱼塘污泥五、劳动定员及工作日制该项目劳动定员100人,每天三班运行,每年运行300天。六、给排水生产养殖水定期消毒,补充新鲜水,更换后的养殖水直接用于农田及果林的灌溉。由于职工不在场地内食宿

8、,故产生的生活污水较少,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后清运作农肥。七、总平面布置及选址可行性 项目选址位于扬中市三茅街道营房村,该项目区鱼塘属人工开挖鱼塘,靠近长江流域。项目区设有生产用房、办公楼和仓库,鱼塘周边设有绿化带,绿化率达到1.55%,符合土地利用规划。项目厂区平面布置见附图2。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该项目鱼塘、配套的生产用房、办公楼和仓库是本次新建,不存在原有污染问题。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一、自然地理 扬中市是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的县级市,位于镇江市东部扬子江之中,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9 42119 58,北纬32 32 19,为长江下游冲积

9、而成的沙洲江岛。全市呈西北东南走向,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平均宽约7千米,东北与泰兴市、江都市、扬州市邗江区隔江相望,西南与镇江市丹徒区、丹阳市、常州市武进区依水相邻;全境总面积332平方千米,除水域外,陆地面积为228平方千米,人口28万。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经济发展区,苏锡常都市圈的辐射区。扬中沿长江、靠港口,江河湖海相通。向南,通过沪宁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238省道、京沪高速铁路、沪宁铁路、苏南运河直达镇江、苏州、无锡、常州、上海;向北,经过扬高汽渡通过长江沿宁通一级公路、新长铁路可到达扬州、南通等城市。随着京沪高速铁路、宁杭铁路、沿江铁路和沿江高速公路、宁杭高速公路等建设,扬中的交通

10、地位得到强化。扬中既可受到周围大城市的辐射,又是连接苏南和苏北的通道。扬中市域含扬中市区三茅镇、开发区,并下辖新坝镇、八桥镇、油坊镇、西来桥镇等五个镇总面积33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28平方公里,水面104平方公里。二、地形、地质、地貌扬中市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为长江淤涨冲积而成,全境由太平洲、雷公岛、中心沙和小泡沙四个江中小岛组成,全境无山丘,地势低平,海拨4-4.5米,相对高度1米左右。扬中各沙洲的基岩是扬子古陆的组成部分,上层为长江冲积层,表层物质较细,中部为沙洲核,核的周围是由较粗物质组成的鬃岗。它们全是长江沉积物,属新生代,第四纪,全新统现代沉积物(次生黄土)岩性,黄色

11、、褐黄色砂粘土。市域较狭长,呈西北东南走向,并向东南微倾,沿江地带地势略高,腹部地区地势略低。各沙洲四面江水环抱,江堤围绕,堤身高程86-94m,土壤肥沃,绿树成萌,良田成方,沟渠纵横,呈江南水乡之风貌。三、气候、水文扬中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中部气候区,受季风影响明显,四季分明,具有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雨、热同季的特点。东南风为全年主导风向。年平均气温151,最高年份为16,最低年份为143,平均最冷月为1月,平均最热月为7月。极端最低高温为39.2,年平均降水量10637毫米左右,最多年份16955毫米(1991年),最少年份仅4692毫米(1978年)。每年6月下旬至7

12、月上旬为梅雨期,两旬雨量占全年的150,8月下旬至9月中旬多台风和秋雨,三旬雨量占全年的146%。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232小时,以8月份最多,达2384小时, 以二月份最少,仅1357小时;年日照时数最多为24193小时(1962年),最少仅18446小时(1984年)。常年平均初霜期11月1日,终霜期3月30日,常年霜期139天,无霜期226天。全年以东南风为多,频率为11,年平均风速32米秒,2分钟平均最大风速16米秒(1961年10月5日),瞬时极大风速43米秒(1974年6月9日)。新建项目所在区域的主要地表水域为长江扬中段,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

13、。四、植被、生物多样性陆地植被、生物:项目周边现状为沿江农业区,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料、蔬菜等农作物,饲养家畜、家禽、养蜂和水面养殖。地带性植被属落叶林带,由于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自然植被已残留无几。现有林木以农田林网和四旁种植为主,人工栽培的植物主要有水杉、柳、桑等。境内有较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野生动物有狗獾、刺猬、野兔、蝙蝠、地鳖虫、蛇和鸟类等,还有螯虫、斑蝥、蟾酥等可供药用的昆虫;野生植物中可供药用的有皂荚刺、半夏、石菖蒲等200多种。长江水生生物:水生生物群落:根据1982和1992年的监测结果,长江镇江段水生生物群落为:浮游植物(藻类)群落组成共有62属(种),其中绿藻门25属(

14、种),硅藻门21属(种),浮游动物36-46种。各采样点的浮游生物群落相似,无明显优势种。底栖动物8-10种。渔业水产资源:长江扬中夹江段属长江下游地区,是现生成的一些淡水鱼类的起源地和发育中心。除了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及团头鲂等已驯养的品种外,野生的白鲟、胭脂鱼、鲶鱼、鱿鱼、鲴鱼类等既是经济鱼类,又是我国特有种类。长江水域是洄游性鱼类的产卵、育幼及越冬场所,其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对长江渔业生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经调查,该江段鱼类品种为13目、25科、90多种。经济鱼类以鲤种鱼(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最多,共有46种,占51.5%。还有溯河性鱼类。如刀鱼、鲥鱼、河豚和鳗鲡等珍贵品种。除鱼类

15、外,还有两栖爬行类大鲵(娃娃鱼),蟒螈、眼斑水龟、乌龟、中华鳖等;软体动物有螺、蚌、蚬、乌贼;甲壳类有蟹等近50种。其中虾、蟹、鳖、龟等许多种类在渔业生产中亦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该江段重要渔业水产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对水产资源过度的捕捞,水质污染以及水下建筑物的兴建等原因,致使渔业水产资源受到较为严重影响。主要表现为渔业产量下降,鱼类生产受到抑制,生长缓慢。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一、综合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核算数据显示,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95.1亿元,可比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65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15.25

16、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167.20亿元,增长1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59万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增长12.2%,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9010美元。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三次产业构成由2012年的3.1:56.3:40.6调整为2013年的3.2:54.5:42.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6.9%。名列 2013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26位,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第28位,跻身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百强县(市)。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全年新办民营企业989家,新办个体工商户2054户,新增注册资本94.6亿元,吸纳民资98.

17、55亿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体经济稳增长压力较大,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质量与效益不高;项目建设步伐不快,产业高端和高科技含量项目增量不足;财税增收难度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和财政收支平衡矛盾仍较突出:民生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农业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98亿元,比上年增长9.09%。其中:种植业产值9.72亿元,增长9.28%;林业产值0.77亿元,增长8.29%;牧业产值2.97亿元,增长6.52%;渔业产值2.66亿元,增长12.61%。粮食种植面积13.84千公顷,比上年减播2.70%;粮食总产量10.52万吨,比上年减产2.38%

18、,其中秋粮产量6.80万吨,减产4.09%。油料种植面积0.7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5.63%,油料总产量 1693吨,增长12.72%。蔬菜面积3.3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66公顷。在主要农产品中,肉类产量9751吨,比上年增长1.73 %;出栏家禽96.1万只,下降3.55;蛋类产量3274吨,增长2.50 %;水产品总产量6929吨,增长1.91%。全年完成绿化造林面积 416 公顷,新建围庄林 66.7 公顷,新栽绿化苗木21万株,创成13个省级村庄绿化示范村,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18.75%。水利工程建设和水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显著。全年投入建设资金 1.9 亿元,完成土方456.18 万方,

19、石方11.85 万方,混凝土5.24万方;完成江堤加固2.83公里,港堤加固3.22公里;新建沿江沿港排涝泵站 2 座,翻建 5座,整治排水沟 24.92公里;新翻建涵洞 38座,维修加固 40座;新建固定提水灌溉泵站 58 座,新建砼防渗渠道 22.84公里。农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农用化肥施用量4081吨,下降5.72%;农膜使用量151吨,与上年持平;农药使用量281吨,下降6.95%;农用柴油使用量499吨,与上年持平。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市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296.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80%,其中定报工业实现产值1047.43亿元,增长20.18%;完成工

20、业增加值354.59亿元,比上年增长20.19%,其中定报工业完成增加值244.14亿元,可比增长13.3%。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70.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32%,其中定报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96.73亿元,增长19.65%;实现利税135.22亿元,比上年增长21.62%,其中定报工业实现利税114.53亿元,增长21.23%。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4.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23%,其中工业用电量10.25亿千瓦时,增长2.66%。主导产业支撑有力。工程电器、新能源、装备制造三大支柱产业规模达950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的90.7%。工程电器在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上又有新突破,产业规模达

21、6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99亿元,其龙头企业新韩通船舶重工年销售27亿元;光伏行业作为我市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柱,逐渐走出光伏寒冬。全年光伏产业实现产值186.9亿元,比上年增长25.8%,生产硅片15亿片。企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销售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5家,10亿元以上企业20家,大全集团产值、销售达到168.8亿元、160.8亿元。全市“三十强”企业实现销售634.7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63.7%。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达到764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73.0%,比重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全市科技孵化总面积已达22万平方米,企业研发

22、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6%。建筑业实现平稳增长。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33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3.3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4.9万平方米,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131.1万平方米。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4.15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工业投资143.52亿元,增长22.9%;新兴产业投资137.69亿元,增长26.5%;文化产业投资5.84亿元,增长88.2%;亿元以上项目投资145.52亿元,增长37.8%;房地产投资14.84亿元,增长8.8%。房地产增幅有所回升。全市有工作量的房地产企业33家,全年完成

23、商品房施工面积 102.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0.5%;商品房竣工面积 1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增长82.3%;商品房销售面积19.2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2%;其中:住宅面积 15.8万平方米,增长36.3%;商品房销售额16.4亿元,比上年增长52.6%;其中:住宅销售额11.1亿元,增长62.0%。五、国内贸易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随着雨润中央商场、菲尔斯金陵大酒店等一批重量级服务业项目投入运营,全市消费市场需求进一步放大。园博会、黄金周、“双十一”、圣诞节等节庆消费持续升温,有力推动了全市物流商贸、住宿餐饮和旅游消费。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9.9亿元,GDP占比43%,实现

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零售额41.69亿元,增幅16.8%;限额以下企业单位实现零售额59.65亿元,增长12.0%。六、开放型经济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6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9%,其中出口3.77亿美元,增长2.95%;进口0.84亿美元,下降29.4%。在出口总额中,生产企业出口1.22亿美元,增长28.86%;三资企业出口2.41亿美元,增长5.64%;外贸企业出口0.14亿美元,增长13%。实际利用外资2.66亿美元,增长59.81;服务外包合同额0.74万美元,增长49%。七、交通运输、邮电业交通运输业

25、加快发展。全年完成客运量2369万人,比上年增长8.7%,客运周转量146947万人公里,增长9.2%;货运量930万吨,增长15.2%,货运周转量51685万吨公里,增长15.6%;水运量36万吨,增长2.9%;水运周转量9870万吨公里,增长8.4%。年末全市公路里程超1000公里。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邮电业务实现收入4.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6%。其中邮政业务收入0.68亿元,增长9.7%;电信业务收入3.61亿元,增长13.4%。年末拥有邮政局(所)13处,邮政线路总长度达2000公里;全市电话普及率达357部/百户,移动电话用户38.92万户,信息化发展水平85%。八、财政

26、、金融和保险业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27.15 亿元,增长20.27%。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地税收入23.11亿元,增长20.50%。全年财政支出53.16亿元,增长23.76%,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1.50亿元,增长24.21%。城乡公共服务支出稳步提高,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70.62%。货币供给规模继续扩大。全年社会融资总量540.29亿元,比年初增加100.22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10.85亿元,比年初增加60.0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0.45亿元,比年初增加31.15亿元;年末全

27、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94.24亿元,比年初增加52.8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7.32亿元。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保险企业27家,全年保费收入8.04亿元,比上年增长9.3%。财产险收入1.68亿元,增长19.0%;人身险收入6.36亿元,增长7.0%。赔付额2.26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其中财产险赔付0.77亿元,增长0.3%;人身险赔付1.49亿元,增长61.3%。九、科学技术和教育加强科学谋划和扶持培育,全面推进创新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年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0余项,获批30余项,其中省重大战略产品产学研合作项目1项,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项。新增高新技

28、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73%。知识产权基础进一步夯实。申请专利4174件,其中发明专利1042件,专利授权108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8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51件,全省领先。载体建设强势推进。新增孵化面积5万平方米,新增孵化企业50家,申报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获批准1家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研究生工作站。高层次人才引进取得新进展。全年获批国家“千人计划”6项,省“双创”12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继续实施免农村幼儿园小班保教费政策,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98%以上。成立扬中市早教指导中心,顺利通过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现场验收。小学入学率100%,

29、初中入学率100%,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2.6%,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中一本达线率列镇江市第一名。建成职业教育实训基地5个,学院培训、社区教育中心、居民学校三级培训网络逐步完善。现有小学12所,教学点2个,33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13851人,教职工总数1071人,专任教师927人;现有中学10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高级中学2所,初级中学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教学班初中166个、高中93个;初中在校学生数6086人,高中在校学生数3636人,教职工总数1432人,专任教师1150人。幼儿园44所,191个教学班,在园幼儿数6933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11

30、1人,十、文化、卫生和体育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进展较快,公共服务体系更趋完善。奥体中心土建工程全部结束,广场建设提前竣工;市图书馆创成国家一级图书馆;建成中心文化广场2个,娱乐型文化广场39个;十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稳步推进。全市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2.7平方米。新增有线电视用户8700户,用户总数达10.4万户,入户率95.14%。大型文体活动精彩纷呈。成功举办省园博会系列活动、全国青少年曲棍球锦标赛。全年共为基层义务演出56场,为村农家书屋捐赠图书4400册,免费为基层群众放映优秀影片617场次。多措并举强化文化市场监管。收缴盗版音像制品42393张(盘),收缴非法

31、出版物1020册,查处违规网吧8家,取缔无证照电子游戏经营场所1家,取缔各类无证摊点11个,有力促进了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创建“江苏省示范卫生室”,“江苏省示范乡镇卫生院”工作基本就绪等待验收。全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9.1万份,建档率为86.8%;规范高血压病人3.6万人,规范管理率95.1%;完成65岁以上老人体检2.81万人,体检率71.3%;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1505人,累计补助金额75.25万元;开展适龄妇女“两癌”筛查2.93万人。顺利通过国家慢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省级考

32、核,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进展顺利。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 78个,卫生机构床位数970张。卫生技术人员1437人,其中医生694人,注册护士577人。全年医疗机构完成业务收入3.67亿元、门急诊180.16万人次、住院28万床日,分别比上年增长4.6%、7.7%和18.8%。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扎实推进。高标准完成园博园配套工程扬中大道改造工程、迎宾大道拓宽工程:扬中三桥完成投资5.24亿元;奥体中心主体结构封顶;兴隆自来水增压站搬迁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基本结束。城乡面积焕然一新。市政道路全面出新,部分道路设施有序改造,城市绿化层次全面提升。园博会的成功举

33、办,向八方宾朋展示扬中“现代宜居,赏心悦目”的城市形象。村庄整治成效明显。全年整治村庄550个,其中规划布点村庄44个,非规划布点村庄506个,创建8个三星级“康居乡村”。环境质量继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通过国家级考核验收;完成扬中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六家省级生态村通过镇江市级验收。PM2.5空气自动检测站运行正常,长江河段水质始终稳定在二级以上,三类以上地表水比例达到80,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94。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人口总量继续增加。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81787人,比上年末增加917人,其中:男性人口138

34、276人,女性人口143511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83,比上年上升0.15个千分点;死亡率8.32,比上年下降0.6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1.51。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对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显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99元,比上年增长9.4%;人均消费性支出20187元,增长12.1%,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0.8%,文化娱乐教育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19.9%。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2.7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电脑131台,电话368部,小汽车40辆。对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644元,比上年增长 12.1%;人

35、均生活消费支出11381 元,增长 12.04 %,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 35.1 %。旅游休闲和健身娱乐活动消费已成为居民生活新时尚。文化娱乐教育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18.6 %,比上年提高0.1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64平方米。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电脑78 台,电话344部,小汽车21 辆。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67581元,比上年增加8929元。社会保障更趋完善。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4万人,覆盖面98.9%,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7万人,覆盖面100%,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0.9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99万

36、人,覆盖面99%,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58万人,覆盖面99%;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万人,覆盖面100%;生育保险参保人数5.22万人,覆盖面98.9%。社会救助工作稳步实施。调整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7月起统一调整至520元。全年发放低保金886.02万元,低保对象3417人;发放重残救助金1351.08万元,重残救助对象2227人。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1个,福利院床位数150张,供养139人;敬老院6个,敬老院床位数915张,供养373人,集中供养率80%;民办养老机构16个,床位数790张,入住老人474人。全市城镇社区居委会、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均达到100%。十

37、三、文物保护现状项目所在区域内无文物保护目标。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根据扬中市环保局提供的2015.2.22015.2.7监测数据(日均值),统计结果见表4。表4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结果一览表 单位:mg/m3项目项目选址SO2NO2PM102010.7.10.130.0660.0852010.7.20.100.0600.112010.7.30.110.0640.122010.7.40.090.0620.0932010.7.50.120.0680.11标准限值0.150.080.15由表4

38、中的结果可知,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可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的要求。2、地表水环境根据扬中市环保局提供的2015.2.42015.2.7监测数据,数据统计见表5。表5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 单位:mg/L日期PHCOD氨氮高锰酸盐指数BOD5溶解氧2015.2.77.83100.0992.891.098.9类标准限值6-9150.5436监测数据显示,评价区域地表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要求。3、声环境质量现状根据太湖县环保局提供的2015.2.62015.2.7监测数据,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见表6。表6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

39、测结果 单位:dB(A)点位昼间实测值昼间标准值夜间实测值夜间标准值东厂界53.86044.550西厂界52.444.6南厂界53.243.2北厂界52.343.8监测结果显示,评价区域声环境现状监测值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的要求。4、生态环境现状拟建地濒临长江。沿江湿地主要分布于拟建地西侧江滩,生长有芦苇等挺水植物。水生生物项目处于长江镇扬河段,该江段渔业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品种有鲥鱼、刀鱼、鲢鱼、河豚鱼、鳊鱼、鲤鱼、河蟹、虾等。由于江湖间建闸、筑堤、渔业捕捞强度超过资源再生能力及工业污染等多种因素,使该江段水产品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浮游生物目前评价区域内归江河

40、道的湿地生物种群有藻类141属,165种。浮游动物共91种,隶属35科、63属,其中原生动物15科18属21种,轮虫9科24属37种,枝用类6科10属19种,桡足类5科11属14种;底栖动物共有75种,分属环节动物3纲6科7属7种,软体动物2纲11科25属43种,节肢动物3纲22科25属25种。水生高等植物有81种,隶属于36科,61属,其中单子叶植物最多,有43种,双子叶植物次之,有34种,蕨类植物最少,仅4种,按生态类型分,有沉水植物13种,浮叶植物7种,漂浮植物10种,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51种。区域生态环境良好。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评价范围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41、和文物古迹等需要特殊保护的环境敏感对象,总体上不因本项目的实施而改变区域环境现有功能。具体环境保护目标如下:表7 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环境要素环境保护对象名称方位距离(m)规模环境功能空气环境营房村南1000-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水环境长江扬中段北350大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声环境厂界厂界外1-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2类标准评价适用标准环 境 质 量 标 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标准,详见表8。 表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单位:mg/L(p

42、H除外)污染物pHCODMnBOD5总磷NH3-N标准限值691530.10.5项目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9。 表9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单位:g/Nm3污染物名称取值时间浓度限值标准来源SO2年平均60GB3095-2012二级标准日平均1501小时平均500NO2年平均40日平均801小时平均200颗粒物(粒径)10m年平均70日平均150颗粒物(粒径)2.5m年平均35日平均75东、南、西、北侧声环境质量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见表10。表10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

43、2008) 单位:dB(A)类别昼间夜间26050污 染 物 排 放 标 准1、生活废水须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表4中一级标准后排放;详见表11。表11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mg/L项目pH值CODCrSS 氨氮一级标准6910070152、施工期施工场地边界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运行期噪声东、南、西、北厂界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2类标准;详见表12。表12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单位:dB(A)类别昼间夜间26050 3、

44、生活垃圾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总 量 控 制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后清运作农肥,故不设总量控制指标。建设项目工程分析水质调换项目工艺流程(图示):图2 污染物产生工序饵料投放鱼种塘 鱼种达到放养标准鱼种塘成鱼塘外购鱼种销售捕捞 成鱼养殖图1 生产工艺流程 残饵及鱼类排泄物底泥 用于农田及果林灌溉工艺简述: 养殖采用鱼塘养殖和流水鱼池养殖相结合,鱼塘养殖根据水中天然浮游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情况,合理确定养殖品种,主要养殖河豚、长吻鮠、江蟹、长江鳜鱼、白鱼等。养殖中,随时监测水质各项指标及鱼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养殖方案,以实现“以水养鱼,以鱼净水”,

45、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深加工即为水产品冷藏加工。主要污染工序:1、施工期主要污染源分析该项目要建设办公楼、生产用房以及仓库,施工期主要污染因素为扬尘、噪声、废水和固废。(1)废气施工期间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扬尘、施工机械和汽车运输时所排放的尾气。扬尘主要产生于施工材料的运输和堆放以及地槽开挖、土方回填等工序。施工期扬尘主要产生于土石方开挖、平整土地、弃土、建材装卸、车辆行驶、水泥储料站等作业,主要污染因子为TSP。据有关资料显示,施工工场扬尘的主要来源是输车辆碾压路面而形成,约占扬尘总量的60%。据调查分析,在距施工场地50m处,施工场地产生的扬尘(TSP)1.00mg/m3,水泥储料站产生扬尘在100m处TSP浓度1.00mg/m3。(2)废水管道施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