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论文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以发展观光农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论文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以发展观光农业.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以发展观光农业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以发展观光农业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以发展观光农业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以发展观光农业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分析了规模经营的必要性和适度性,指出随规模经营的发展可因地制宜地发展观光农业,并介绍了观光农业的类型和发展途径,以期为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 规模经
2、营;观光农业;必要性;适度性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2-0287-02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原有的生产关系被打破,农民有了更多的自主权,生产力进一步得到解放,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于是,有些农民利用空闲时间,搞些副业;有些则干脆弃农进城从商或外出打工。因此,常有一些土地因管理不善或无力耕种而出现抛荒现象,这也为土地的规模经营提供了一个大好的契机。伴随种植业规模经营的兴起,养殖业的规模经营亦应运而生。开始养殖的是畜禽类,逐渐发展到水产类、野生动物类和珍禽异兽类。比如开始养殖的是肉用和蛋用的家禽和肉用猪、牛等,到后来的野生山
3、鸡、狐狸、野猪、蛇和从外国引进的鸵鸟等;水产类以淡水养殖开始逐渐发展到海水养殖和海洋观赏鱼类的养殖。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观光农业也应运而生。多年来的发展证明,规模经营在我国正逐步推进,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道路。1规模经营的必要性无粮不稳,已是人所共识,但种粮效益与其他行业的效益相比,则显得极其低下,以致于人们不想种或不愿种。据台州有关县市调查,2006和2007年早稻成本包括耕田、打水、收割用机械,其他有关的农事作业均按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2006年的早稻生产成本为6 900元/hm2,2007年为7 500元/hm2。按照当时的粮价约为1.50元/kg
4、计算,一般产稻谷产量为5 7006 000kg/hm2,则产值为8 5509 000元/hm2,净收入为1 0501 500元/hm2。这样可以看出,种早稻效益很低,若生产水平稍为低一点,则可能要亏损。另据杭州市农业局1995年对整个杭州市范围内的种粮大户进行2.5%的抽样调查表明,春粮的投入产出比为100137,早稻为100112,晚稻为100172。全年净收益3 990元/hm2。如果经营规模扩大到0.671.33hm2,则年收益可达4 0005 000元/hm2,或可能更高,那么当经营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比如2.673.33hm2,年收入则会更可观。这在杭州市农业局的调查中也充分得到了证明
5、,但规模经营效益各地区会有些差异。在薄利多销、市场激烈竞争的当今世界,规模经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没有规模,就难显其效益,没有规模,就很难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有立足之地。同时农业的规模经营,促进了大量的土地向少数人集中,有利于先进、高效的农业机械和优良品种、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目前,我国农村正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逐步向2020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迈进。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意味着现代农业将在我国逐步推进。同时,现代适
6、用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的农业机械将在广阔的农村推广应用。那么,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势必对这些现代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带来困难。因此,逐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2规模经营的适度性根据有关资料报道,世界各地的农业经营规模大小不一,小的只有0.470.53hm2,多的达几十公顷,没有一个固定的规模和格式。各地也都根据各自的生产条件和其他有关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经营的规模。如德国的农业规模经营,小的在1hm2以下,大的在100hm2以上,相差100倍,平均为20hm2。我国的台湾省0.5hm2以下的经营户约占46.8%,而3hm2以上的经营户仅占2.7%,大
7、多在0.672.00hm2。杭州市的调查资料表明,经营规模在0.673.33hm2的占94.17%,3.336.00hm2的占3.89%。台州市的统计资料表明,全市经营粮田0.67hm2以上的有1 829户,面积共2 718.5 hm2,平均每户1.49hm2。由此可见,各地经营的规模大小不一。从浙江省情况看,目前以在3.33hm2以下为宜。但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生产条件的改变,经营规模将会逐渐扩大。3观光农业的发展随着规模经营的发展,经营规模的适度扩大,规模经营的内容也势必要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这是因为单一的规模种植和养殖,虽然能获得一定的规模效益,但随着市场经济
8、的发展,单一的规模经营的市场风险大,缓冲能力不强。因此,在规模经营基础上,向深层次开发已是经营业主们所探索的一条主要道路。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出门旅游休闲的人会越来越多,但也希望有更丰富的休闲乐趣。回归自然,崇尚自然,是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理,尤其是久居在城市高楼大厦里的人们,更向往一种田园风光生活,自己动手收获蔬菜,采摘果实。也有人更想知道,蜜甜的西瓜是怎样长成的,一粒粒细小的种子怎么会长成植株、结出一颗颗鲜红的番茄等,这些无疑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求知乐趣,观光农业亦随之应运而生。观光农业亦称旅游农业或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和新趋势,是现代农业的一项特色产业,也是
9、农业规模经营的深层发展。它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对农场、农庄等的访问、考察或旅游、观光,进一步了解农业,增加对农业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让孩子们有一个感性认识的过程,在旅游观光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寓教于乐,既悦目又赏心,一举两得。观光农业在国内外可以说是方兴未艾。约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开始发展观光农业,如新加坡的都市农业;以色列的基布兹(一种社区农庄)每年约有100万名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美国的郊野公园每年吸引国内游客达11亿人次,年产值达3 000亿美元以上;马来西亚的农业公园每年约有140万人次的参观者前来观光等。而我国发展较早的是台湾省,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台湾的观光农业开始逐步发展,从通
10、过游客观光品赏、购买农产品,逐渐发展到果园、茶园、花圃、菜园、牧场、渔场等。目前,我国的深圳、广州、北京、上海等几大城市正在逐步发展观光农业。4观光农业的途径和类型4.1途径4.1.1政府扶持。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应分别宜农、宜林、宜水(产)、宜果等,发展12个有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也可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情况,有重点地扶持。4.1.2私人集资。按照股份制的形式,诸如外国的集体农户或农业合作社等形式进行建设发展。4.1.3企业投资。效益好的企业,可以把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农业上来,在此基础上搞些开发项目或观光项目,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方法。4.1.4集体投资。当地村、镇集体领
11、导战斗力强的地方,可以集体投资,并采取边投资、边开发、边得益的方法进行。4.2观光农业的类型4.2.1自助型。以蔬菜瓜果为主,采取游客自己动手的办法,在果、蔬成熟期,让观光者自己动手采摘,然后再卖给采摘者。这样既增加了观光者的兴趣和乐趣,又亲自品赏到新鲜的水果或蔬菜。如番茄观光园、草莓观光园、杨梅观光园、柑桔观光园等。4.2.2科普型。主要针对中、小学在校生,给他们提供一个劳动实践的机会。因为目前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接触农业和农村的机会比较少,根本不知道他们吃的粮食和蔬菜是怎样栽培和生长的。因此,学校里的老师可带领学生到这些农场或农庄去,询问或观看农作物的生长和栽培过程,得到一个亲身感受的机
12、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激发他们的科普热情,从小学会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好习惯。4.2.3休闲型。人为增设一些休闲健身的项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如跑马、垂钓、野炊、烧烤等,也可以设立其他一些健身休闲的项目。地点可以选择稍为偏远的山地,利用当地山水资源和天然景色,既放松了心情,又锻炼了身体。4.2.4观赏型。种一些奇花异草和养殖观赏动物,如百果园、仙人掌园、树桩盆景园、动物标本等。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观赏中增长才干,寓教于乐。4.2.5环保型。21世纪是一个生物工程的时代,生态农业和绿色环保理念将逐步兴起。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环保型农业将受到人们的青睐。比如有
13、条件的地方,可以种成片的花木、果树,如桃园、桂花园、梅园或者成片的荷花池等,一年四季有花可赏,有果可摘。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
14、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15、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16、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