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疮疡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063682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9.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疮疡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医外科学》疮疡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医外科学》疮疡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医外科学》疮疡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医外科学》疮疡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疮疡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疮疡复习要点.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外科学疮疡复习要点一,疔 1.疔的特点,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病势较剧,反应剧烈,易走黄,损伤筋骨 2.蛇头疔:生在指头顶端,肿胀形如蛇头 蛇眼疔:生于指甲缘的因其色紫而凸,或溃后胬肉高突,形如蛇眼 蛇腹疔:又叫鱼肚疔,生于指中节前,肿如鱼肚或状如蛇肚 托盘疔::生于手掌心 足底疔:生于足掌中心 3,辨别手指部有无脓可采用透光验脓法。 4,辨别有无死骨可用药线或探针检查。 二,痈是气血为毒邪壅滞而不通之意,是一种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痈的特点 、局部红肿热痛,少数白肿热痛; 、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 、结块范围在69cm左右;

2、 、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 1,颈痈;颈痈俗名“痰毒”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特点:发生在颈部两侧,多见于儿童,冬春易见;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肿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 治疗原则:以散风清热、化痰消肿为主 病因属风热痰毒证,治以散风清热,化痰消肿,方药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2,腋痈,生于腋窝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治疗原则:清肝解郁,消肿化脓 3,委中毒,在腘窝后委中穴,治疗原则:清热利湿,和营祛瘀 注:比较颈痈、腋痈、委中毒的治疗原则 三,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疼痛,迅速向深部及

3、周 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后状如莲蓬、蜂窝; 、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至30cm以上; 、好发于颈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 、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兼消渴者易出现“陷证”,相当于西医 上的“痈”; 临床表现:“三期四候” 、三期即A:初期局部红肿结块,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作痒作痛, 向周围扩散后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 B:溃脓期肿块增大,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直径 常超过10cm; C:收口期脓腐渐尽,新肉生长,肉色红活,以后逐渐收 口而愈; 、四候即疡科心得集云:“,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每候约710天。 辨证论治:内治法 火毒凝结证: :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

4、痛,跟脚收束,脓液稠黄,能迅速化脓脱腐, 全身发热,口渴尿赤,苔黄,脉数有力。 :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湿热蕴滞证: 局部症状与上同,全身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营托毒 :仙方活命饮加减 阴虚火炽证: 多见于消渴病患者,肿势平塌,跟脚散漫,皮色紫滞,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疼痛剧烈,全身发热,烦躁,口渴多饮,饮食少思,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细弦数 :滋阴生津、清热托毒 :竹叶黄芪汤加减 气虚毒滞证: 多见于年迈体虚,气血不足患者。肿势平塌,跟脚散漫,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腐肉难脱,脓液稀少,色带灰绿,

5、闷肿胀痛,易成空腔,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淡质红,苔白或微黄,脉数无力 :扶正托毒 :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外治法初起火毒凝结证,湿热蕴滞证用金黄膏或千锤膏外敷;阴虚火炽证,气 虚毒滞证用冲和膏外敷 溃脓期,八二丹掺疮口,金黄膏外敷,药线蘸八二丹引流,十字形切开 手术 收口期,生肌散掺疮口,白玉膏外敷 四,丹毒 丹毒以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又名“丹疹”“丹膘”“天火”,西医又称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丹毒的分类:发于胸腹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腿游风;新生儿多臀部,称赤游火丹 特征:病

6、起突然,恶寒壮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热肿胀,迅速扩大,边界清楚;发无定处,好发于颜面、腿足;数日内可逐渐痊愈,每多复发。 病因病机:总由血热火毒为患 凡发于头面者,多挟有风热; 发于胸腹腰胯部者,多挟有肝脾湿火; 发于下肢者,多挟有湿热; 发于新生儿者,多有胎热火毒所致; 治疗原则:临床治疗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基本原则 辩证论治:风热蕴毒证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肝脾湿火证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利湿 方药:柴胡泻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毒汤加减 湿热毒蕴证 治法:凉血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胎火蕴毒证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

7、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五,走黄和内陷 走黄与内陷为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邪毒走散,内攻脏腑的危险症候。相当于西医的全身化脓性感染、脓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 。 走黄:走黄是因为疔疮火毒炽盛,早起未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或因积 压等,使毒邪走窜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特点: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散漫,迅速扩散,伴见寒战、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七恶证 病因病机:走黄的发生主要在于火毒炽盛 内陷:内陷是指凡生疔疮以外的其他疮疡,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 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又称“三陷变局”。 特点:疮顶忽然凹陷,或溃疡脓腐未净而忽然干枯无脓,或红活疮面忽而光白板亮,同时伴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症候。根据病变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分为三种A,发生于有头疽一至二候毒盛期称火陷;B,二至三候溃脓期称干陷;C,四候收口期称虚陷。合称“内陷三证” 病因病机:正气内虚,火毒炽盛,治疗不当导致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而成 5,补充: 第110页疔的命名考选择 治疗阳证疮疡的药膏:太乙膏、千锤膏、金黄膏、玉露膏、大青膏、阳毒内消散、红灵丹; 治疗阴证疮疡的药膏:阳和解凝膏、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等; 治疗半阴半阳药膏:冲和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