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065688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 师:他们都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在古代中国神话中,还有一位巨人被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 生:盘古。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伸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盘字的笔顺。先写点,再写横,一笔一划,把字写工整。谁来读一读课题? 师:课文读过了吗?读通顺了吗?陈老师来考考你! 师:读的很准确,肌肤和肢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是月字旁。 生:都跟身体有关。 师:很多跟身体有关的字都有月字旁。 师: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生:课文最后一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

2、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这一句概括了整篇文章的内容,我们叫它中心句。我们一起来读。 师: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围绕着盘古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生提问。 师:也就是说,为什么有盘古这个人?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本。盘古创造宇宙之前宇宙到底什么样啊?赶快从书上找一找。 师生合作,查字典理解“混沌”的意思。 师:有一天盘古醒了,他是怎么创造宇宙的呢?我们先来找一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哪些自然段里? 生:第2自然段。 师:他是怎么做的?读给大家听听。 生: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说得很好。你们知道什么叫抡起吗? 生:就是拿起。

3、 师:为什么不用拿,而用抡?咱们读读,做做,感受一下。孩子们,做做什么是拿起? 师:他感受到了,这个“抡”字多用劲啊!从一个“抡”字上,我们就能感受到盘古在开天地的时候很用力。带着这种力量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 师:我看到了,他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好像自己就是盘古。盘古抡斧猛劈的时候,他会想? 生:我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劈开。 师:多有决心啊,就带着这份力量和决心咱们一起读这句话。 师: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读。 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qing,意思一样吗? 教师引导学生组词区分两个qing

4、的意思。 师:刚才有同学们发现了四组反义词,这些反义词把天和地分开的过程给写清楚了。我们在读时候就要关注这些反义词。这次女同学来读上半句,男同学来读下半句,要通过你们的读,让我们看到天和地就是这样分开的,也可以加上动作来读。 师:地是重而浊呀,我们再读一遍。 师:在天地分开之前,这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全部都 生:混沌一片。 师:我们真正的理解了混沌,今后再遇到不懂的词语,我们可以用这样结合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开天辟地”和“顶天立地”两个成语来概括课文内容。并提示学生记录在书本上。 教师提问,让学生自己寻找课文关键句。 师:是啊,有了这些神奇的变化,才形成了美丽的宇宙。一个变

5、化就是一幅美妙的画,听老师读变化,闭上眼睛,边听边想,看看你的眼前能出现怎样的画面。 学生描述眼前出现的画面,分享交流。 师:多神奇啊,那就把我们的感受带进这句话里,通过你的读让这洁白的轻盈的云呈现在我们面前。自己试着读一读。 教师指导朗读,并点评。 师:伸出你的小手,这就是一片绿绿的叶子,上面滚动着一颗露珠,什么样啊? 生:圆圆的。 师:圆圆的雨露,像什么啊? 生:洁白的珍珠。 师:美吗? 生:美。 师:那我们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雨露呢?来,在你的掌心,就托着这样的雨露,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轻一点,别把雨露震落。 师:陈老师来读盘古身体的部分,你们来读其他的部分。 教师提示学生想想

6、盘古身体其他部分的变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好,这个问题也解决了。还有几个盘古的问题,我们回去以后搜集资料来想一想,回家还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你可以用书上的语言,也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那就是你的 生:创造。 师:好,我们下课。 总结: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运用多种方法指导感情朗读 陈老师这堂课的亮点是非常善于引导学生朗读。比如学会把话变成画,把文章中语言的描绘的情景,进行再造想象,变成鲜活生动的画面。从而让学生品味文字的精妙传神,体会文本的意境优美,欣赏语言中寄予的作者的情感意趣,真正读出文本的味。教学中,陈老师通过对读、听读、品读、引读等对文本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读

7、边感受,然后把想象到的画面,感受到的意境,通过诵读呈现出来。再如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抡的动作,让学生自主表演。 针对陈老师在此节课上的朗读指导并结合自身实习经验,总结如下三点: 一、以情激情 回顾大二实习时上的一篇略读课文与象共舞,我力求使朗读生动且有一定意义。这就必须要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下是我对自己教学片段的回顾: 师:接下来,我们来玩个小游戏。老师呢,扮演这只会和人开玩笑的大象;你们呢,就是这个女士了。 我把你的皮鞋脱下来,你躺在地上。 生:急的哇哇乱叫。 师:我才不理会你呢,我先玩玩你的皮鞋,我转了一圈,回来了。“喏,还你。”这时候,你 生

8、:又惊奇又尴尬。 师:老师感冒了,嗓子不舒服。你们同桌这样演一演,好不好?注意要使用书上的话。 同桌练习完以后,我趁热打铁立马抛出一个问题 师:你们从这只脱皮鞋的大象身上看出点什么来了呢?啧啧啧,不得了,这象都和人开起玩笑来了。你觉得这只大象怎么样? 通过引导,学生们明白了,大象偶尔和人开玩笑,一方面是写出了大象聪明而有灵性,另一方面更加表现出了人与象之间的友好相处。 最后,我再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只大象的喜欢的心情一起美美的读读这段话。 在这样的情境中朗读学习,学生不会感到枯燥,眼睛能够一直跟随着你。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以后,他们多多少少能学到一些知识,获得个人的独特的体验。朗读有所获,学习

9、有意义,学生才会觉得快乐,才会有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因此,在我和学生对话式朗读时,我特别愿意把机会给那些努力学习,成绩却很一般的学生。他们是最需要教师的阳光雨露的禾苗,只要拥有养料,他们一样能够开花结果。 二、善用联想与想象 用创设情境,来达到美读的效果,除了师生、生生之间以情激情以外,联想与想象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学习鸟的天堂,即便没有去过南国,没有到景区看过大榕树,我们也依然可以用生活的所见,迁移联想到大榕树的样子。比如,让学生事先查阅资料,观察树叶在微风中的各种姿态,促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大榕树在风中是怎样一番景致。 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

10、,使学生动情,自己品出其中的味道来,也就由朗读升华成为了美读。 而在自己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时,因为条件限制,没有办法使用课件。我先请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描写花的成语,然后利用书上的两张插图,请学生自由的想象走在德国大街上,会看到怎样的风景,再说一说。 学生的回答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很美,花多,生机勃勃。 在此基础上,我就再往前推了一步,比如问学生怎样读第三自然段,才能读出那儿很美呢?学生会说,要把“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读重一点”或者说 “读的高兴一点,快一点”诸如此类。 真实的情境中,季羡林写到这儿的时候,自然是不会那么喜悦欢快,应当是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但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读出了自

11、己的感觉,这就很不错了。所以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并没有纠正他们,他们的知识经验限制了他们的理解能力,而且单从词语分析,也的确是欢快的。 等到第3节课,我又提出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篇回忆录,季羡林写这文章的时候,老了,也回到了北京,他在某一个深夜忽然想起了那开满花的德国大街,他会用怎样的口气,来告诉身边的人,那儿的美景呢?”这一次再读,学生的声音显然没有原先那么欢快,通过想象,他们稍稍理解了一个老人对他第二故乡的怀念。 通过联想与想象,可以补充文字中的空白,可以进行心理换位,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从而是使学生的感情来的真实而具体,而感情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三、动作的模仿与再现 儿童好动是天性,学生都

12、喜欢表演,且都具有此项才能。通过动作的模仿与再现,往往很快能把他们带入到文本所营造出来的情境当中。然后他们就能根据情境,快速的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 比如:“清晨,推开门一看,呵,好大的雪啊。” 在读第二个分句的时候,让学生做一个“推开门”的动作,然后“一看”,接着再感慨“呵,好大的雪啊”。儿童的积极性一下子因情境的再现而被调动起来,学生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白茫茫的世界,就会有一种久困樊笼、一朝释放的惊喜,于是之后对于雪“好大”的感叹,就会是有感而发。 在实习期间,我有采用过类似的朗读指导。 “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他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我让学生都站起来,一边读,一边做动作,还用手的挥动来模仿象鼻子。学生都很高兴,美美的边读边演。他们很容易就能接受原来大象可以很轻盈的这一事件,也更能明白泰国人与大象的亲密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记忆效果也格外的好。班放学后,总有孩子留着背书,他们几个被班主任特批可以分段背。)那天,我就发现留下的几个孩子都是那一段背的最熟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