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说课稿.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066042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人与海鸥》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老人与海鸥》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老人与海鸥》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老人与海鸥》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老人与海鸥》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人与海鸥》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人与海鸥》说课稿.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老人与海鸥说课稿老人与海鸥说课稿 一、说教材 单元地位:老人与海鸥是安排在“人与动物和谐篇章”的第一课。学习这篇课文为学习其他课文打下学法基础和情感基础! 主要内容: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一位老人十多年如一日,每逢冬季来临,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充分展示了人与动物的和谐。 文本结构:课文条理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两大部分之间呈因果关系。 :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孩子天生就

2、喜欢小动物,每个人与小动物之间都可能发生很多有趣的,令人难忘的事。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很容易和学生引起共鸣。教师只需精心设计好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关心个别差异和共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 : 本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我在这里着重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第一课时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着重理清课文的脉络,切实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一片深情。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拟定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

3、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是:体会蕴涵课文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二、说教法 教学中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朗读。注重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加以品味,使句子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饱满,使学生的情感随文跌宕起伏,产生共鸣,从而更好的理解文字,内化感情。老人的照片、海鸥纷飞的图片随文出现,场景的再现补充了学生经验的不足,能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深入

4、理解内容,升华情感。 三、说学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本课我始终采用“读、画、谈、写”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读中走进文本,在画中亲近文本,在谈中融入文本,在写中流露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1、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 2、画:通过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让学生亲近文本。 3、谈:通过抓细节谈感受,让学生融入文本。 4、写:通过写下自己真情的流露,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上的是老人与海鸥第一课时。本教时围绕“一个内容”,“两个联系”,“三个立面”这样的理念和

5、策略设计,努力体现“实、活、新、趣”的教学风格,追求“简单、高效”的教学理想。 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的教学流程。 名言导入 首先我以论语“有朋自远方来”这句话进入这节课,让孩子们初步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就像朋友一样。 :这是本节课的导入部分,使用送给学生礼物的办法,赠送给学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这句名言,引出“朋友”这个词语。一方面拉近上课教师与学生、听课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老人与海鸥的朋友关系,是朋友也是亲人,在结尾处也回复这句名言,做到首尾照应,前后联系。这也是我设计意图中“两个联系”之一的“首位联系”。 初读课文,整体感

6、知 这部分的设计,曾经有多种版本。起初在揭题之后,安排了一个学生自学的环节,但是经过两次试教之后发现时间不够用,后来反复多次,最终取消了“课内预习初读”这个环节,节省了2分钟左右,取而代之的是“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这一句话。事实上,安排预习也好,一句话带过也好,效果一样的,因为2分钟的课内预习从客观上讲作用不是很大,因为学生在课前的确花了一定的时间初读了课文,做到了读通课文的要求。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课文写了老人与海鸥之间哪几件事情”的提问。本次教学只有一位学生回答,因为这位学生一下子就答出了“老人喂海鸥”和“海鸥送老人”这两件事情,教师就顺势板书和归纳,转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 :这个板块的设计

7、意图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根据学生的回答判断六年级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如何。实践证明,学生的概括能力师很强的。 品读老人对海鸥的爱 第一步:抓中心句 让学生找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关系”,就是抓住了文本的“中心”。课文第13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段”,也是本教时的“圆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质疑问难。预设的问题是:是怎样一位老人?老人与海鸥为什么会像亲人一样?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可以用“因为这位老人与众不同,所以先看师怎样一位老人”这样的导语引导学生转入下一个板块。 第二步:聚焦外貌,感知老人形象 感受老人的外貌,教学设计安排了这样的环节:找出“外貌描写”,告知这是

8、作家笔下的形象告知这位老人在生活中师真实存在的,出示照片让学生观察讲述自己看到的老人“形象”感受“三个褪色”补充课外资料进一步感受“三个褪色”读出这种“形象”归结到“中心句”。 本次展示课下来,感觉推进得匆忙了一些,特别是感受“三个褪色”,如果“悟”与“读”结合得在紧密一些,可能更加出彩。 第三步:梳理言行,感悟老人形象 这个环节的设计也破费心血。如果说前面一个“立面”重点解决老人的“形象问题”,那么,这个在解决老人的“动作”“语言”之前还要解决一个“整体感知”问题。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在检查自学效果时出示了“句式”,让学生使用“句式”回答问题,不但节省了时间,顾及了不同学生的学生程度,而

9、且规范了学生的言语,厘清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老人语言”这部分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一是创设“你放佛看到老人怎样一双眼睛”的情境,感悟老人的内心喜悦;二是在此基础上角色转换,“老人”向游客夸奖自己的“子女”。 这个内容的设计追求在情感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冲突,为学生想象写话做好情感上的铺垫和驱动。不足之处在于,让学生写“企盼”,发散性思维不及“老人喂海鸥时老人说什么、海鸥说什么”丰富,但这种思维指向性训练也更能渲染和烘托人鸥离别的情感。 回顾课题,升华人鸥“情义” 前后照应,提升人鸥之间的情义,水到渠成,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主旨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本板书的设计彰显了行文思路,凸显了文章主旨,画龙点睛地浓缩了文章内容。 老人与海鸥 老人喂海鸥 海鸥送老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六、预设效果 可以预见,通过充分的读,学生能实现在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议,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的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