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叠 问 题》教学评课.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066477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 叠 问 题》教学评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重 叠 问 题》教学评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重 叠 问 题》教学评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重 叠 问 题》教学评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重 叠 问 题》教学评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 叠 问 题》教学评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 叠 问 题》教学评课.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重 叠 问 题教学评课重 叠 问 题教学评课 重叠问题是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涉及到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思想。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这里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对他们来说既是一个认知的跨越,也是一个思维的跨越。因此从教学内容到课型的特点,都是对教师的挑战。从本节课的整个课堂教学来看, 钟老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对教材的处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落实新课标理念等方面都有成功之处。在教学中,钟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集合图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和建构中

2、理解集合图的本质,突破教学的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定位把握适度。 根据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只要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体会集合思想即可。要想真正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必须经历集合图的建构过程,即集合图是怎样产生的,这是本节课的关键点也是重难点。钟老师整堂课也就是定位在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韦恩图,通过现场游戏、师生辩论、事实确认来引发认知冲突,进而让学生经历探究并获得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整堂课学生学得都比较自然和轻松,教学目标达成度较理想。 2、教材的处理和取材

3、内容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材只是为我们教学提供的一个参考,我们只能是凭借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实际等,合理地有效地组合教材。在本节课中,钟老师并没有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统计表,而是从学生喜欢的日常游戏出发,到提出问题,引起认知矛盾冲突,从而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对教材进行这样的处理,降价了教学的难度,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并且取材内容比较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也感兴趣,这样学习是有生活基础的,有现实意义,更是有动力的。 3、借助活动,让数学思想方法实现“感悟建构” 韦恩图的探究过程,教师提出问题的关键点:让参加游戏的学生站到各自不

4、同的呼拉圈当中,在参加两种游戏的学生左右为难中引发大家的思考,在集体智慧的驱动下自然而然地创造出了韦恩图的雏形,韦恩图的模型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将呼拉圈这一形象的构图在黑板上描下来,实现了由物到形的转换。钟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地制造矛盾实现预设中的有效生成,然后利用韦恩图的形式来解决重叠问题。到此,学生在经历韦恩图产生的过程中已经初步理解了韦恩图的本质意义,教学的重难点基本得到了突破。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各部分各代表什么?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学生的合作交流,他们不仅建立起集合思想的数学模型,并清楚地理解了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5、。最后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计算总人数。总之,钟老师通过“分类”感悟“集合”,通过重叠的事实,建构“交集”;通过解读,理解“交集”;最后通过列式,概括“交集”。 建议: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三维目标中、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为更好地实现双基教学服务。同时也应该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本节课注重了学生之间的评价,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做得还不够。 重叠问题是新教材三下中的教学内容,是原先奥数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内容偏难,有一定的挑战性。潘老师处理教材独到,教学节奏控制合理,对学生的回答应对自如。学生从猜测到操作建模,到

6、练习拓展,一直处于轻松主动,思维活跃的良好学习状态中,教学效果扎实有效。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激趣引入,巧伏重叠思想老师出示表格,让学生数一数森林动物运动会上,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各有几种?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数数活动引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通过摆动物学具发现参加比赛的动物中有重叠部分,也就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引入环节化时不多,却达到了既激发兴趣,又孕伏新知的效果。 二、合作交流,建立模型集合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韦恩图。教师在教学中并未直接教学,而是采用主动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摆一摆学具,要求“既能一眼看出哪两种重复了,又能看看出参加篮球

7、赛的是几只、参加足球赛的是几只。在操作活动中,学生人人动手,个个献计献策,思维的火花在不断地碰撞。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发现,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摆出了韦恩图,但教师并未就此罢休,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各区域各代表什么?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学生的合作交流,他们不仅建立起集合思想的数学模型,并清楚地理解了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首尾呼应,拓展延伸练习之后,学生对重叠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王老师设计的练习,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并且把包含与交叉重叠与不重叠等几种不同情况。通过题组,揭示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设计巧妙,考虑周到。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评课

8、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李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整堂课充分体现出二期课改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和新基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不失为一节好课。但是除了李老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数学素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学生的表现更加引起了我的关注,整堂课中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积极热烈地开展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各自的想法,并且在和同学的不同观点对比之后,能判断选择出更优的计算方法,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自己得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下面就选取学生突出表现的三点做个点评: 一、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整节课中,魏

9、老师设计了许多的问题,频率较高,面较广,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作出及时准确地回答,没有重复发言和言不答题的,而且当一个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时,其他的学生能及时地判断和修改,对于表达不完善的发言,更能加以补充说明。例,师:求长方形台布花边的长度其实是在求什么生1:求花边的长度就是求周长。马上有同学举手表示异意,生2:求花边的长度其实在求长方形台布的周长。 听是学生思考和作出回答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进行认真的倾听才能有良好的发言,从而使教学的过程更加流畅,使课堂讨论的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思维得以更好的激发。 二、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整节数学课中,学生的回答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特点,语言的表达科学

10、,简练。例在第一环节探究长方形的周长环节中,学生展示出3种不同的算式,9+9+8+8=34dm,92+82=34dm,(9+8)2=34dm,师: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生1:把长方形4条边的长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2:它是看特征的,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所以一定有2个长和2个宽,所以28加29就得出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3:长方形里有2个长,2个宽,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在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了。从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也看出了这几个班级的学生对长方形概念掌握得很好,能清楚地利用特征得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的品质。学习数学除了有良好的习惯更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

11、断力,从而培养优良的学习的品质。在学习好长方形周长时,杜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计算两个长方形图形的周长,其中一个是正方形。学生在交流发言时,首先想到了426这样的算式,理由是:长方形是两组对边相等的,把长和宽加起来后乘2,正方形是4条边都相等的,所以只要乘4就可以了。知识的迁移在此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知识的灵活运用体现出数学的活学活用。当然学生简练流利的表达,具有良好的数学语言和习惯是和老师平时关注学生的发言,培养学生的发言是分不开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何况要上好一节课,更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好教案,好老师再加好学生才能使短短的35分钟留给他人成就的思考和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