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陋室铭》精品教案 语文.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067995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0.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陋室铭》精品教案 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陋室铭》精品教案 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陋室铭》精品教案 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陋室铭》精品教案 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陋室铭》精品教案 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陋室铭》精品教案 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陋室铭》精品教案 语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陋室铭精品教案 语文陋室铭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刘禹锡的文学常识;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文言词语;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作者,背诵默写全文,体会托物言志及反向立意的写作手法。 3、理解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4、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乐趣,培养自己高洁的情操。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这篇短文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

2、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陋室,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即给陋室作的铭。 3、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洛阳人。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浪淘沙等。 4、关于刘禹锡陋室的处所,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河北定县,一说在安徽和县。持“定县”说的理由是,刘禹锡是中山人,今定县南三里庄有陋室存世;

3、持“和县”说的根据是,刘禹锡曾任和州刺史,和县城中也有一陋室。 1 一般认为,和县的陋室与刘禹锡关系更为密切。 和县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至宝历二年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筑的。历阳典录载:“陋室,在和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和县与采石隔江相望,地处冲要,唐末黄巢起义、宋金战争、元末农民起义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战。晚唐以后,和州屡遭兵灭,陋室连同碑铭遂毁于兵火。刘禹锡之后,很少再见到有以此为题而讽咏成章的大概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5、学习生字词: 苔痕 案牍 鸿儒 唯吾德馨 三、古代汉语常识: 1、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 、唯吾德馨。 、无丝竹之乱耳。 、谈笑有鸿儒 2、词

4、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特殊句式: 倒装句:何陋之有?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山”、“水”、“仙”、“龙”引出“陋室”,经过一番环境描写、交友的叙述、志趣的抒发,直至篇末以诸葛、杨雄自况,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 文中的比兴手法,将室陋而不以为陋,反以为“馨”的高洁伟岸的节操凸现出来。文中一系列的对偶短句、否定句,表现了作者的情怀,特别是最后的用类比引出诸葛亮、扬子云,用所居之室同这些名人居住的“草庐”、“玄亭”媲美,不仅肯定此室不陋,还隐隐与名人自况,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情趣。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2

5、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文辞精练,读来铿锵有力。“陋室”,简陋的屋子。题目简洁,点明写作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指名朗读课文。 2、理清条理,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第一层:开头到“唯吾德馨”。点明主旨“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作者以“山”“水”起笔,引出陋室。陋室之所以不陋,在于室主人的品德高尚。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紧扣“唯吾德馨”从环境清静、优雅,室中人博学多识,生活情趣高雅脱俗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具体表现陋室主人的高洁伟岸的情操,儒雅的宾客,高雅情景的室中乐事。 第三层

6、:运用类比法,暗示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抱负和节操,与开头“唯吾德馨”,遥相呼应,强调陋室不陋。 三、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四、细读课文,品析诗句。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连用两个比喻起兴,以虚衬实。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有什么深刻含意? 明确:“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而为陋室增添了光彩。 3、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概括。 明

7、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写陋室环境,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 4、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 ,无白丁。写室中人,来往的都是志同道合的学者“鸿儒”,以交往之雅见“惟吾德馨” 而明“陋室”不陋。 5、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明确: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虚实结合,表现出“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3 6、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以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8、。 五、合作探究: 1、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2、“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明确: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3、“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明确:清高自赏 4、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5、首尾句有何关系? 6、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题

9、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7、“比、兴”手法的运用有什么特点? 明确:陋室铭首先用诗的比、兴手法,通过“山”“水”“仙”“龙”引出“陋室”。比兴中一反一正,弱反强正,认为山真有仙,才是名山,水惟有龙,才为胜水。如此开头,已把凡事不图形式而一定要探求实质的思想融合了进去,而后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陋室”,并紧接着突出“惟吾德馨”这个核心。认为“室”尽管“陋”,而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觉得它陋。显然,那山水仙龙是陪衬之笔。用了这个比兴的陪衬之笔,便把室陋而不以为它陋,反以为“馨”的那种高洁伟岸的节操凸现出来。这样写来,没有丝毫的枯燥艰涩,反而让读者

10、倍觉形象生动了。 8、本文文题为“陋室铭”,为什么文中却没写“陋室”如何“陋”,而是强调“不陋”? 明确:这是一种反向立意的写法。文中只字不写“陋室”的“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的“不陋”,这样就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4 “何陋之有”,最后对陋室的“陋”字作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使文章的立意不落俗套,是文章构思的精妙之处。 六、教师小结: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何其悠闲自在!但“丝竹”“案牍”二词都与官府有关,可见诗人逃避的是官场。当时的官场黑暗透顶,在上者

11、颐指气使,夜夜弦歌;在下者阿谀奉承,不务正业,正直的官员无端遭受排挤。耿直的诗人早已厌倦了无聊的官场生活哦,早已看破了腐朽黑暗的官场内幕,显示了诗人的铮铮铁骨及与当朝权贵决裂的大无畏精神。 志存高远,勤修立身之美德。“惟吾德馨”是陋室铭的主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人处世的根本要求,立身做人,仁为首,德为先,勤修德养德,既是传承民族优良传统的要求,也是事业兴旺的现实需要。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22、陋室铭 1、点明题旨:山、水、仙、龙;陋室、德馨陋室不陋。 2、具体描述:清幽的环境、博学的友人、高雅的生活乐在其中。 3、总结全文: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