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病理.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068918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焦病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三焦病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三焦病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三焦病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三焦病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焦病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焦病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焦病理三焦病理 书签:起着一个调整的作用在其中 一、三焦的概念 三焦,泛指人体内部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三个不同的位置。这三部位置,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成为三个不同的组织。故而三焦为六腑之一,包括上中下三部分。如外经微言曰:“来于上中下之际,故不分属于三经而仍专属于三焦也。”这就说明了为什么称为三焦,是因为此经络来往于上中下之际,故而不能分开,只得以“三焦”而命名也。如“三焦之性喜动恶静,上下同流,不乐安居于母宅,又不可谓肝胆之宫竟是三焦之府也。”这是在说明,三焦是属于腑的范围,并不是脏。 三焦的生理功能,一般认为概括了全身的气化机能,即上焦心肺的输布作用;中焦脾胃的运化转输作用;下焦肝、肾、肠、

2、膀胱的疏泄和气化作用。 三焦病机,即是三焦气化的失调或障碍。其病理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为肺、脾胃肠肝膀胱等脏腑的气机不畅,功能失调。二是表现为肺脾肾等脏津液代谢气化的障碍,升清降浊的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水液贮留。 所谓气机不畅,是指由于外邪留恋,或因痰、食等病邪阻滞,从而使肺肝胃肠膀胱气机郁滞而不畅。如肺气宣肃失职、肝气的疏泄失调、胃气的和降失职、大小肠的传化失司、膀胱的气化失权等。 所谓津液代谢气化障碍,则是指由于寒湿之邪内侵,或久病损及肺脾肾三脏,因而阳气虚弱,气化失常。如肺的宣肃通调失职;脾的运化转输无权;肾的蒸腾气化无力,开合失司等。上中下三焦气机或有不畅,则升降出入之机关皆不通利

3、,以致水津气化障碍,水因气阻,气因水滞,水液积聚泛滥于肌腠,则发为水肿。若以肺、脾气化障碍为主,则水肿偏于腰部以上;若脾肾气化障碍为主,则水肿偏于腰部以下。 如此说来,三焦者,实为有名而无实之器官名称也,只是为了人们便于说明体内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而假称的一个名词。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三焦从经络的角度上,却是第 1 页 共 18 页 实有其循行经络的,如手少阳三焦经,从人体的手部循行于人体的头部,并影响着人体的头手与胸膈等脏腑,并与足少阳胆经相连接,在其循行的过程中,常常与心包、胃腑、膀胱、胆腑等有着不同形式的联系。其所联系的脏腑,三焦既影响着这些脏腑,而这些脏腑也影响着三焦,特别是在

4、病理状态下,这种表现尤为突出。故而对于三焦的思考,应该从治病的角度上来进行探讨,尤其是对一体的一些重大的疑难杂症,更应该从三焦经络的角度上来思考。 由于三焦经影响着人体的上中下三个部位,故而人在疾病状态下,往往因为体内非常混乱,加之医者的误治或者病家的延治,导致各个脏腑之间的关系非常地不协调,从而使疾病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若治,不知从何着手治疗;若不治,不忍看病人痛苦的样子。在这种状态下,若果明白三焦经络循行的情况以及与疾病的关系,则可以洞察秋毫,明辩疾病,着手治疗,则立起沉疴。 但是,现实的情况,人们对于三焦经络的探讨十分地少,再加上其它因素的影响,本来不懂经络就会给治疗疾病带来麻烦,如果

5、再不仔细思量一些复杂的经络,则一些疑难杂病更是无法解决的。 因此,本篇就以三焦经为中心,通过探讨三焦经络与脏腑、与其他经络特别是足少阳胆经的关系,来思考人体内一些非常奇怪的疑难杂病产生的原因与治疗方法。 二、三焦的经络循行 手少阳从四指关冲走头之丝竹空,皆从手走头也。 岐伯曰:三焦属之手少阳者,以三焦无形,得胆木少阳之气,以生其火而脉起于手之小指次指之端,故以手少阳名之。循手腕出臂贯肘,循层之外,行手太阳之里,手阳明之外,火气欲通于大小肠也。上肩循臂臑,交出足少阳之后,正倚附于胆木以取其木中之火也。下缺盆,由足阳明之外面交会于膻中;之上焦,散布其气而络绕于心包络;之中焦,又下膈入络膀胱以约下焦

6、。若胃若心包络若膀胱,皆三焦之气往? 来于上中下之际,故不分属于三经而仍专属于三焦也。然而三焦之气虽往来于上中下之际,使无根以为主,则气亦时聚时散,不可久矣。讵知三焦虽得胆木之气以生,而非命门之火则不长。三焦有命门以为根而后,布气于胃,则胃始有运用之机;布气于心包络,则心包络始有运行之权;布气于膀胱,则膀胱始有运化之柄也。其支者,从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至颛,无非随肾之火气而上行也。其支者,又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过客主人之穴,交颊至目锐眦,亦火性上炎,随心包之气上行。然目锐眦实系胆经之穴,仍欲依附木气以生火气耳。 三、三焦络属的脏腑 胆经属足少阳者,以胆之脉得春木初阳

7、之气,而又下趋于足,故以足少阳名之。然胆之脉虽趋于足,而实起目之锐眦,接手少阳三焦之经也。由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循颈,行手少阳之脉前,至肩上,交出手少阳之后,以入缺盆之外,无非助三焦之火气也。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之后,虽旁出其支,实亦仍顾三焦之脉也。其支者,别自目外而下大迎,合手少阳三焦,抵于,下颈,复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膜、膈、心包络,以络于肝,盖心包络乃胆之子,而肝乃胆之弟,故相亲而相近也。第胆虽肝之兄,而附于肝,实为肝之表,而属于胆。肝胆兄弟之分,即表里之别也。胆分肝之气,则胆之汁始旺,胆之气始张,而后可以分气于两胁,出气街,统毛际而横入髀厌之中也。其直者,从缺盆下腋

8、,循胸过季胁,与前之入髀厌者相合,乃下循髀外,行太阳阳明之间,欲窃水土之气以自养也。出膝外廉,下肋骨以直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循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乃其直行之路也。其支者,又别跗上,入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以交于足厥阴之脉,亲肝木之气以自旺,盖阳得阴而生也。 注解此段说明少阳胆经的循行与所络属的部位:盆、腋下、胸中、髀内外;并连着胸中、膜、心包、肝,故而胆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 四、三焦与其它脏腑的关系 三焦经在人体内主要连属的脏腑是:肾脏、心包、胃腑、膀胱,并与胆木相连,且懒命门之火得以运行。 先说手少阳三焦与肾脏的关系。三焦不仅与肾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也与命门也同样有着

9、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外经微言中说:“其支者,从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至颛,无非随肾之火气而上行也。”这就是说,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向上的原因是因为肾阳之的阳气而上行的。又如“三焦得命门,而决渎也”,此表达是是三焦之决渎,全赖于命门之功能,“决渎”即水道沟渠之意,此引申为通道、道路。如此说来,三焦要通畅,则命门功能强,三焦通畅,则水谷、气血、经脉皆通畅也。 又如景岳先生曰:“然以余论之, 则三焦之火, 多有病本于肾, 而无不由乎命门者。” 这是因为,命门为水火之腑,如若水亏,则命门之火旺;如若火损,则命门之水旺。由此可以推第 4 页 共 18 页 测,三焦或热或寒皆由乎命之水

10、火亏也。故而,在三焦出现病变的时候,无非是命门水火亏损而导致的。如若是寒盛者,则可以益命门之火;如若是热盛者,则可以补命门之水。因此,三焦之病,是由命门所导致。如消渴病,这就是由于命门之水火亏而导致的。如,水亏者,则火上行而引起的病变。其火上行所停留的部位不相同,则形成的消渴病也不相同。如景岳先生曰:“盖水不济火, 则火不归原, 故有火游于肺而为上消者;有火游于胃而为中消者;有火烁阴精而为下消者, 是皆真阴不足,水亏于下之消证也。”这里的“水不济火”是指命门中的“水”不能控制命门中的“火”,因而导致了命门之火上行,游于肺者则为上消,游于胃中则为中消,游肾中烁其肾精者则为下消者也。 如若火亏者,

11、则会出现阳不足的情况,于是也会导致消渴病的出现。这是因为,阳虚而不能化水,水则直下于肾,水精不布, 水不得火, 则有降无升, 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 以致泉源不滋, 天壤枯涸者, 是皆真阳不足, 火亏于下之消证也。 又如,岐伯曰:“三焦之火最善制水,非亲水而喜入于水也,盖水无火气之温则水成寒水矣。寒水何以化物。故肾中之水,得三焦之火而生;膀胱之水,得三焦之火而化。火与水合实有既济之欢也。但恐火过于热,制水太甚,水不得益而得损,必有干燥之苦也。”此言表明三焦之火可以制水,无三焦之火则水成为寒水,寒水不能化物,不能化物则生气殆尽。故而有火则肾水以生,膀胱之水得以化出。这就是水与火相合的表现,但在

12、相合的时候,不能顾及某一方面,而应该注意水与火的关系,三焦火衰固然不能制水,会使水液横流于体内;而三焦火盛自然也不利于水液的生成,则会棼烧阴液而导致生机的枯焦。 这还不能表明三焦与肾脏以及命门的关系吗?而对三焦水亏或者火亏的治疗应该视其何者亏而补益何者。如景岳先生曰:“阴虚之消,治宜壮水,固有言之者矣。阳虚之消,谓宜补火,则人必不信。不知釜底加薪,氤氲彻顶,稿禾得雨,生意归巅,此无他,皆阳气之使然也,亦生杀之微权也。”此言表明三焦若发病应该从何而着手的道理,此虽言消病的治疗,但对于三焦病的治疗不无借鉴。我们也应该从中汲取三焦病如何治疗的根本:从命门着手,并结合三第 5 页 共 18 页 焦之上

13、中下来治之。 再说手少阳三焦经与心脏及心包的关系。在外经微言中说:“交会于膻中;之上焦,散布其气而络绕于心包络”;又说:“借心主之气相通于上中下之间,故离心主无以见三焦之用”,此说明三焦是借心来施行自己的通行三焦的功能的。又如“夫心主与三焦两经也,必统言其相合者,盖三焦无形,借心主之气相通于上中下之间,故离心主无以见三焦之用,所以必合而言之也。”此言则表明了心经与三焦两经的关系:此二经必相合而论,三焦之所以能够通行上中下之间,是借用“心主之气”,因此,离开心主却能够表现出三焦的功能。 又如,岐伯曰:“包络与三焦为表里,二经皆有名无形,五脏有形与形相合,包络无形,故与无形相合也。”又说:“三焦虽

14、亦称脏,然孤而寡合,仍是腑非脏也,舍包络之气,实无可依,天然配合,非勉强附会也。”这是在说明包络与三焦相合的道理,二经皆有名无实,故而无名与无名相合也,属于天然相配,并非是勉强之合也。歧伯又说:“包络无他腑之附,得三焦之依而更亲,是以三焦乐为表,包络亦自安于里,孤者不孤,自合者永合也。”此表明包络与三焦相合的合理性。那么,包络为何与三相合呢?这是因为包络是代心脏的行使政令的,并代心脏受邪,故而也则代心脏与三焦相合也。如歧伯曰“包络即膻中也,为心膜鬲,近于心宫,遮护君主,其位最亲,其权最重,故三焦奉令不敢后也。”这就表明三焦与包络的相合是必然的,何况十二脏皆听心脏所宣,心包络是代替心脏行令宣化,

15、三焦岂敢与此相悖乎?从另外的角度上来思考,各腑皆有表里,脏与腑相互作用,因此不听包络之使,惟三焦无脏和其组成表里关系,故而只有包络可以与三经成为表里关系,并影响到三焦的运行。由于包络代心出治,心包腑与心脏是相同的,因此,三焦听使于包络,就是听使于心脏,故包络为里,三焦为表,这当然是合理的搭配关系。 至此,我们可以说,三焦与心包络之相合,实际是三焦与心脏相合,只不过心包代替心脏行使政令而已也。正如陈士铎曰:“包络之合三焦,非无因之合也。包络之使三焦,因其合而使之也,然合者,仍合于心耳,非包络之司为合也。” 第 6 页 共 18 页 三焦与胆木之关系。三焦与胆木,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三

16、焦是依赖于胆木而发挥其通理上下、协调内外的。如外经微言曰:“然胆之脉虽趋于足,而实起目之锐眦,接手少阳三焦之经也。”这就是足少阳胆经起于头部,并与手少阳三焦相接的明证。此胆经“交出手少阳之后,以入缺盆之外,无非助三焦之火气也。”此又在说明足少阳胆经是要助手少阳三焦经之火也,火者,即阳气也,功能也。又如“倚附于胆木以取其木中之火”这是在说明三焦经是依靠胆木之火来发挥自己的功能的。又如岐伯曰:最亲者,胆木也。胆与肝为表里,是肝胆为三焦之母,即三焦之家也。无家而寄生于母家,不无府而有府乎。同样也是在证明三焦与胆木之关系,其“最亲者,胆木也”表明了三焦与胆木非常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又如经言:自此三焦

17、得木气以为根,即包络亦得胆气以为助,十二经无不取决于胆也。此表明了三焦的根本仍然在于肝胆之气。 三焦与胃腑的关系。三焦之火,可以养胃气,以助胃气运行。如“心火下交于肾,则心包三焦之火齐来相济,助胃以化膀胱之水。”这是在说,心火下行于肾脏,助肾脏以化膀胱之水,同时,心包与三焦之火亦同样下行到胃脏之中,以助胃腑化膀胱之水。如此,上中下三部都有“火”来克“水”,水岂能横行哉?这就是三焦水不能停留的根本原因,也是人体内水液通畅的道理。同时,也说明,胃气的产生与三焦之火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三焦有火,则胃气生而旺盛,若三焦无火,则胃气弱而衰败。如古人所言:“三焦有命门以为根而后,布气于胃,则胃始有运用之机

18、”,此言系指胃的运化之机,全赖于三焦在得命门之火后对于胃腑的作用,胃功能的运化强弱全在于此。由此,联想到古人所说的“胃阳虚者补其心”,皆可成为治疗胃腑功能低下的理论根据。 从另外的角度上考虑,三焦为水谷运行的道路,为气化的场所。此道路通畅,则消化水谷迅速;此道不畅,则消化水谷缓慢甚至无法消化。说到三焦是水谷运行的道路,这不光是指通畅与否,还指三焦与胃腑之间的温热寒凉关系而言的。若三焦热,则会出现水谷运行的一种情况,若三焦寒,则水谷运化会变成为另一种情形。 第 7 页 共 18 页 此外,三焦与膀胱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三焦利,则膀胱气化,水液得以出也;若三焦不利或不通畅,则会导致膀胱失常而出现

19、癃闭或小便无制的状态。如古人言:“下膈入络膀胱以约下焦”、“三焦有命门以为根而后布气于膀胱,则膀胱始有运化之柄也。”从这些言论中,可以领悟出,三焦与膀胱的气功能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肾脏与膀胱是表里关系,肾脏影响着膀胱的气化功能,从这里也知道,三焦与膀胱也有着功能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肾脏与膀胱的关系是直接的,而三焦与膀胱的关系则是经由命门所形成的间接关系而影响的。所以,肾脏影响着膀胱的功能,三焦也影响着膀胱的功能。 又如,本输篇曰:“三焦者,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癃闭,虚则遗溺。”这是在说,若果三焦与太阳并病之时,则影响到膀胱的功能,并制约着下焦,在邪实的情况下则

20、会成为癃闭,在虚弱的情况下则会成为遗尿。由于可以想到,小便不利之时,无非是三焦与太阳病制约膀胱,故而小便不易排出;若果三焦与太阳虚弱而会导致遗尿,此时应该从补三焦与足太阳膀胱之虚弱入手。 三焦虽然与肾脏、心包、胆腑、膀胱、命门等脏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严格地说,三焦与人体的各个脏腑皆有关系,并且依赖各个脏腑,既对各个脏腑有控制的作用,又受着各个脏腑功能好坏的影响。故古人曰:“三焦之火附于脏腑,脏腑旺而三焦旺,脏腑衰而三焦衰,故助三焦在于助各脏腑也,泻三焦火可置脏腑于不问乎。”又如“故逢木则生,逢火则旺。即逢金,逢土亦不相仇而相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三焦总以各个脏腑之气来为已用,肝木胆木可

21、以生三焦,心火心包之火要以使三焦旺盛,同时肺金、脾胃之土也与之不相仇。这都是在说,三焦受着脏腑旺衰的影响,脏腑旺三焦旺,脏腑衰三焦衰。 但是,三焦也影响着其他脏腑的功能。如岐伯曰:“各脏腑之气非三焦不能通达上下,故乐其来亲而益之以气,即有偷窃亦安焉而不问也。”这就表明,三焦与各个脏腑的关系是相互滋生滋养,相互促进的一种关系。各个脏腑离开了三焦无法疏利,各个脏腑则各行其事,互不协调,这则会导致人体内阴阳的平衡失调,出现一种非常混乱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下,则人体第 8 页 共 18 页 便会呈现出病状。而另一方面,三焦离开了各个脏腑,三焦便会出现病状,正如古人所云:“脏腑旺则三旺,脏腑衰则三焦衰”,

22、这就表明了三焦的盛衰全赖着各个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否。三焦之火最善制水,非亲水而喜入于水也,盖水无火气之温则水成寒水矣,寒水何以化物。因此,三焦的盛衰全在视腑也。 三焦受到肾脏、命门、心包、肝胆等脏腑的影响,同时三焦也影响着这些脏腑的功能正常发挥。三焦,这个有名无实的腑,就好像是一个大的广场,它既给各个脏腑提供了活动的场所,影响着各个脏腑的正常活动,它协调着各个脏腑,使各个脏腑有秩序、有规律地运行;同时各个脏腑的活动也不断地影响着三焦的功能,脏腑功能正常则三焦功能正常,反之则乱。 五、三焦的特点 三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气亦时聚时散,不可久矣。如“然而三焦之气虽往来于上中下之际,使无根以为主,则

23、气亦时聚时散,不可久矣。”这就强调了手少阳三焦之气来往于上中下之部位,无根为主,故而其气时聚时散,不能长久。 来往上中下之际,上下不定。如外经微言曰:“来于上中下之际,故不分属于三经而仍专属于三焦也。”这就说明为什么称为三焦,是因为此经络来于上中下之际,故而不能分开,只得以三焦名称也。 三焦之性喜动恶静,上下同流。如“三焦之性喜动恶静,上下同流,不乐安居于母宅,又不可谓肝胆之宫竟是三焦之府也。”这表明了三焦之气的又一个特点是:喜动而恶静,上下同流。这里的“上下同流”,是指三焦经可以到上边,也可以到下部,“同流”谓之同时流动之意也。又如“若胃若心包络若膀胱,皆三焦之气往。”则表明,三焦之气可以到

24、胃腑,也可以到心包,还可以到膀胱。这也进一步表明了三焦之气是以“动”为主的特点。 三焦是属于腑,并不是脏。如前所述“竟是三焦之府也”则表明了三焦属于腑的之范畴。 既然三焦有如此几个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其特点来思考有关人体内部气机运行的奥秘:三第 9 页 共 18 页 焦依赖于胆木、依赖于命门、三焦依赖于各个脏腑功能的强弱;而反过来,各个脏腑亦同样依赖于三焦之通畅协调功能。更是由于三焦能够“时聚时散、喜动恶静、来往于上中下”各部,因而才使各个脏腑得以正常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反过来,如果三焦的这些特点消失,则各个脏腑肯定会出现混乱不甚的情形,人体也定会因此而发病,从而出现阴阳失调,气血紊乱,经络不通,

25、生命处于危亡之际矣。 六、三焦的根本 三焦的根本,是指三焦的强弱应该与哪些脏腑有重要的关系,这对于治疗三焦疾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三焦的究竟是依赖哪些脏腑呢? 三焦依赖于胆腑。如,外经微言曰:“讵知三焦虽得胆木之气以生,而非命门之火则不长。”这在说明,三焦不仅依赖于胆木,而且依赖于命门之火。又如“然胆之脉虽趋于足,而实起目之锐眦,接手少阳三焦之经也。由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循颈,行手少阳之脉前,至肩上,交出手少阳之后,以入缺盆之外,无非助三焦之火气也。”这虽然是在说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情况的,但也提到了三焦经受到了胆经的相助。又如“最亲者,胆木也。胆与肝为表里,是肝胆为三焦之母,即三焦之家也

26、。”这是主要说明三焦与肝胆的关系吗? 三焦依赖于命门。如外经微言曰:“三焦有命门以为根而后,布气于胃,则胃始有运用之机;布气于心包络,则心包络始有运行之权;布气于膀胱,则膀胱始有运化之柄也。”这就表明三焦依赖于命门而为根给胃腑、心包、膀胱所带来的作用,可见三焦的功能能够正常发挥,全在于命门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有命门则三焦功能正常,无命门则三焦功能失常。如张景岳先生曰:“三焦之火, 多有病本于肾, 而无不由乎命门者。”这是在说明三焦之火与命门的关系,三焦火盛,则是由于命门阴虚而导致的;三焦火衰,则是由于阴盛而导致的。可见三焦的火盛与阳衰,全在于命门的强弱。 依赖于肾之火气。如外经微言曰:“从膻

27、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至颛,无非随肾之火气而上行也。”这是在说明手少阳经三焦的循行向上的原因是第 10 页 共 18 页 因为肾阳之原因。 随心包之气上行。在外经微言中曰:“夫心主与三焦两经也,必统言其相合者,盖三焦无形,借心主之气相通于上中下之间,故离心主无以见三焦之用,所以必合而言之也。”这不仅说明三焦与心包之所以合言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三焦无形,但必借心来施行自己的通行三焦的功能。 七、三焦的作用 三焦既然是人体中的一个腑,那么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根据文献资料,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 三焦气通于大小肠也。如外经微言曰:“循手腕出臂贯肘,循层之外,行手太阳之里,手阳

28、明之外,火气欲通于大小肠也。”这就是说,手少阳三焦循经以及作用是“通大小肠”。但通于大肠与小肠,实际是指三焦火影响着大肠与小肠的排泄情况,三焦火盛则大小肠火盛,三焦火衰者,则大小肠火亦弱也。有因于三焦火伏而导致大肠热壅而形成便秘的,也有因三焦火弱而导致的小肠虚弱的而下利的。 三焦布气于心包络,则心包络始有运行之权。三焦有命门以为根而后,布气于心包络,则心包络始有运行之权。所谓心包络有运行之权,是指心包络可以代替心脏的功能与作用。而心包络有如此之功能者,其原因全在于三焦之布气。所谓“布气”同指三焦将阳气散布于心包络,三焦气盛则心包络气盛,三焦气弱则心包络气亦弱也。 三焦布气于膀胱,则膀胱始有运化

29、之柄也。三焦有命门以为根而后,布气于膀胱,则膀胱始有运化之柄也。我们知道,膀胱是储存尿液的场所,而膀胱的气化正常,则小便出泄正常,反之则会形成癃闭或者小便不禁的情况。这其中最根本的道理,是由于膀胱的气化功能的是否正常。而膀胱气化的功能正常与否,全在于三焦的布气,若三焦布气,则气化功能。当然,三焦气化,不仅涉及到上焦、中焦和下焦,也还涉及到肾脏的阳气如,自然也涉及到命第 11 页 共 18 页 门火衰与否。 三焦有命门以为根而后,布气于胃,则胃始有运用之机;三焦有命门以为根而后,布气于胃,则胃始有运用之机。胃腑的功能是纳化食物,喜润恶燥,其气下行,给十二脏腑提供营养物质。而胃腑功能的好坏,不光决

30、定于脾脏的功能,还决定于心脏的功能,在此又提出胃腑也受到三焦功能阳气的影响。三焦布气于胃腑,胃才能接纳食物,消化食物,才能给其它脏腑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故而此时三焦也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各脏腑之气非三焦不能通达上下。如“各脏腑之气非三焦不能通达上下,故乐其来亲而益之以气,即有偷窃亦安焉而不问也。”陈士译曰:“三焦之火附于脏腑,脏腑旺而三焦旺,脏腑衰而三焦衰,故助三焦在于助各脏腑也,泻三焦火可置脏腑于不问乎。” 又曰:“然则三焦盛衰全在视腑也。”这些都在说明,各个脏腑是依赖三焦而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该藏的藏,该泄的泄,各自发挥着自己应有的功能。如果失去了三焦的通达上下的功能,则脏腑之间相互

31、矛盾,相互抗争,冲突不断,生机自然息矣。可见三焦对于各个脏腑的功能起着一个调整的作用在其中。 八、三焦的温热寒凉虚实 九、三焦所引起的疾病 手少阳三焦经,动脉在面之和髎也。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说明:久咳不已则三焦必受之,并表明三焦咳的症状是:腹满、不食、病人多涕唾而且面部呈现浮肿的样子。 第 12 页 共 18 页 手足少阳之气俱下胸膈中,三焦之气同相火游行于身之表,膈与六经乃至高之分,此药浮载亦至高之剂,故能于无形之中,随高而走,去胸膈中及六经热也。胸膈中是手足少阳经所行之处,而三焦之气同相火游行于身之表。并说明

32、,三焦之火消则胸膈及六经之热皆可去也。 胸膈中是手足少阳经所行之处,而三焦之气同相火游行于身之表。并说明,三焦之火消则胸膈及六经之热皆可去也。三焦不归其位所表现出的症状:上焦是噫而酢舌;中焦则不纳食;下焦则会出现遗尿。 本输篇曰: 三焦者, 并太阳之正, 入络膀胱, 约下焦, 实则癃闭, 虚则遗溺。说明膀胱病的原因在于三焦之约:三焦实者则癃闭,三焦虚者则遗溺。 三消之病, 三焦受病也。 上消者, 渴证也, 大渴引饮, 随饮随渴, 以上焦之津液枯涸。 古云其病在肺, 而不知心, 脾, 阳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 故又谓之膈消也。 中消者, 中焦病也, 多食善饥, 不为肌肉, 而日加削瘦, 其病在脾胃

33、, 又谓之消中也。 下消者, 下焦病也。小便黄赤, 为淋为浊, 如膏如脂, 面黑耳焦, 日渐消瘦, 其病在肾, 故又名肾消也。 此三消者, 古人悉认为火证, 然有实火者, 以邪热有余也; 有虚火者, 以真阴不足也。 使治消证而不辨虚实, 则未有不误者矣。这就是说,此为三消病的不同症状:上焦者,大渴引饮, 随饮随渴;中焦者,多食善饥, 不为肌肉, 而日加削瘦;下焦者,小便黄赤, 为淋为浊, 如膏如脂, 面黑耳焦。并指出此病的根本都在命门:不是火亏,便是水亏。 亦由饮酒食肉腥脍, 生冷过度, 或因坐卧湿地, 当风取凉, 使风冷之气归于三焦, 传于脾胃, 脾胃得冷, 水谷不消, 皆成霍乱。 巢氏病源

34、曰: 阴阳不和则三焦隔绝。 三焦隔绝则津液不利, 故令气塞不调, 是以成噎。此由忧患所致。忧患则气结, 气结则不宣流, 而使噎塞不通也。此段提示了噎膈一病的成因:阴阳不和三焦隔绝,同时由于气郁结而成为噎膈一病。故而,治此症者,宜温三焦,疏肝第 13 页 共 18 页 理气。温三焦者,附人姜草熟归;疏肝理气者,柴胡、香附也。 三焦胀者, 气满于皮肤中, 轻轻然而不坚。 三焦病者, 腹气满, 小腹尤坚, 不得小便, 窘急, 溢则水留即为胀。 肾脉微大为石水, 起脐已下至小腹腄腄然, 上至胃脘, 死不治。 脾胃虚寒, 中气不健, 而三焦胀满者, 是为气虚中满。 其为证也, 必多吞酸嗳腐, 恶食恶寒,

35、 或常为溏泄, 而别无火证火脉者, 必属脏寒, 此所谓脏寒生满病也, 惟宜温补。 寒在中焦者, 宜温胃饮, 理中汤。 寒在下焦者, 宜理阴煎, 八味地黄汤之类主之。 三焦壅塞, 营卫闭格, 血气不从, 虚实交变, 水随气流, 故为水病。 三焦手少阳也, 是动则病耳聋, 浑浑焞焞, 嗌肿喉痹。三焦手少阳也, 是动则病嗌肿喉痹。 十、三焦病辩证 然无火之由, 则犹有上中下三焦之辨, 又当察也, 若寒在上焦, 则多为恶心, 或泛泛欲吐者, 此胃脘之阳虚也。 若寒在中焦, 则食入不化, 每食至中脘, 或少顷或半日复出者, 此胃中之阳虚也。 若寒在下焦, 则朝食暮吐, 或暮食朝吐, 乃以食入幽门, 丙火

36、不能传化, 故久而复出, 此命门之阳虚也。 故凡治此者, 使不知病本所在, 混行猜摸, 而妄祈奏效, 所以难也。 凡素禀阳盛, 三焦多火, 而病为水肿者, 其证必烦渴喜冷, 或面赤便结, 或热而喘嗽, 或头面皆肿, 或脉见滑实, 此湿热相因, 阴虚之证也; 凡辛香燥热等剂, 必所不堪, 宜用六味地黄汤加牛膝, 车前, 麦冬之类, 大剂与之。 痛有虚实, 凡三焦痛证, 惟食滞, 寒滞, 气滞者最多, 其有因虫, 因火, 因痰, 因血者, 皆能作痛。 大都暴痛者多有前三证, 渐痛者多由后四证。 但虫痛, 痰痛多在中焦, 火痛则三焦俱有之, 血痛则多在下焦, 然惟妇人则常有血证, 而男子则少也。 第

37、 14 页 共 18 页 盖三焦痛证, 因寒者常居八九, 因热者十惟一二, 观内经 举痛等论, 义可知矣。 盖寒则凝滞, 凝滞则气逆, 气逆则痛胀由生, 而热则流通, 多不然也。 虽热证亦常有痛, 然热者必有明辨。 痘疮吐泻, 虽曰多属脾经, 然亦有三焦五脏之辨。 盖病在上焦, 但吐而不利; 病在下焦, 但利而不吐; 病在中焦, 则上吐下利。 故在上焦者, 当辨心肺之脾气; 在下焦者, 当察肝肾之脾气。 耳疮属少阳三焦经, 或足厥阴肝经血虚风热, 或肝经燥火风热, 或肾经虚火等因。 十一、三焦的用药 凉膈散攻十九, 凡三焦六经火邪内结不通者宜此。 百顺丸新攻六, 凡三焦热秘, 邪不解者宜此。此

38、说明三焦六经火邪内结不通可以采用凉膈散,而三焦热而导致的便秘则可以用百顺丸。 若三焦六经邪火壅结, 大便不通, 而表邪不解者, 宜局方凉膈散。 凉膈散:泻三焦六经诸火。其方是由大黄、朴硝、甘草各一钱,连翘一钱半,栀子、 黄芩、薄荷各五分。水一钟半, 加竹叶七片, 煎八分, 入蜜一匙, 和匀服。 百顺丸:治一切阳邪积滞。凡气积血积, 虫积食积, 伤寒实热秘结等证, 但各为汤引, 随宜送下, 无往不利。川大黄, 锦纹者, 一斤。牙皂角, 炒微黄, 一两六钱。右为末, 用汤浸蒸饼捣丸, 绿豆大。每用五分, 或一钱, 或二, 三钱, 酌宜用引送下, 或用蜜为丸亦可。 若时气瘟疫遍行, 火邪内蓄, 三焦

39、实热, 大便秘结而邪不能退者, 宜五瘟丹。 五瘟丹:黄芩、黄檗、黄连、山栀、香附、紫苏、甘草稍、大黄。右以前七味生为末, 用大黄三倍煎浓汤, 去滓和药, 丸如鸡子大。朱砂、雄黄为衣, 贴以金箔。每用一丸, 取泉水七碗浸化, 可服七人。前药甲己年以甘草稍为君, 乙庚年黄芩为君, 两辛年黄檗为君, 丁壬年山第 15 页 共 18 页 栀为君, 戊癸年黄连为君。为君者, 多一倍也。余四味同香附, 紫苏为臣者, 减半也。 三焦微热者, 徙薪饮; 热甚者, 抽薪饮, 大连翘饮, 凉膈散, 三补丸, 大金花丸之类, 择宜用之。 徒薪饮:治三焦凡火, 一切内热, 渐觉而未甚者, 先宜清以此剂。陈皮, 八分。

40、 黄芩, 二钱。 麦冬, 芍药, 黄檗, 茯苓, 牡丹皮, 各一钱半。 水一钟半, 煎七分。 食远温服。 如多郁气逆伤肝, ?肋疼痛, 或致动血者, 加青皮, 栀子。 抽薪饮:治诸凡火炽盛而不宜补者。 黄芩, 石斛, 木通, 栀子, 炒, 黄檗, 各一, 二钱。 枳壳, 钱半。 泽泻, 钱半。 细甘草, 三分。 水一钟半, 煎七分。 食远温服。 内热甚者, 冷服更佳。 如热在经络肌肤者, 加连翘, 天花粉以解之。 热在血分大小肠者, 加槐蕊, 黄连以清之。 热在阳明头面, 或躁烦便实者, 加生石膏以降之。 热在下焦, 小水痛涩者, 加草龙胆, 车前以利之。 热在阴分, 津液不足者, 加门冬,

41、生地, 芍药之类以滋之。 热在肠胃实结者, 加大黄, 芒硝以通之。 大连翘饮:治风热热毒, 大小便不利, 及小儿痘后余毒, 肢体患疮, 或丹瘤等毒, 游走不止。 连翘, 山栀炒, 黄芩, 滑石, 柴胡, 荆芥, 防风, 甘草, 当归, 赤芍, 木通, 瞿麦, 蝉蜕, 各等分。 右量大小, 水煎服。 三补丸:治三焦火热。 黄连, 黄芩, 黄檗。 滴水丸, 桐子大。 白汤送下, 或淡盐汤亦可。 大金花丸:治中外诸热, 淋秘溺血, 嗽血, 衄血, 头痛骨蒸, 欬嗽肺痿。黄连、黄芩、黄檗、 栀子、大黄各等分。右为细末, 滴水丸, 小豆大。每服三十丸, 凉水, 茶清任下。本方去大黄, 倍加栀子, 名栀子

42、金花丸。 三焦阳气大虚者, 六味回阳饮。 六味回阳饮:治阴阳将脱等证。人参二两或数钱。制附子二三钱。炮干姜二三钱。炙甘草一钱。熟地五钱,或一两。当归身三钱。 第 16 页 共 18 页 如泄泻者, 或血动者, 以冬朮易之, 多多益善。水二钟, 武火煎七八分。温服。如肉振汗多者, 加炙黄耆四五钱或一两, 或冬白朮三五钱。如泄泻者, 加乌梅二枚, 或北五味二十粒亦可。如虚阳上浮者, 加茯苓二钱。如肝经郁滞者, 加肉桂二三钱。 神香散可解三焦之滞, 当随证作引以送之。神香散:治胸膈胃脘逆气难解, 疼痛呕哕胀满, 痰饮膈噎, 诸药不效者, 惟此最妙。丁香, 白豆蔻, 或砂仁亦可。二味等分为末。清汤调下

43、五, 七分, 甚者一钱, 日数服不拘。若寒气作痛者, 姜汤送下。 若果三焦火盛者, 惟宜清火凉血为主, 以生地, 芍药, 丹皮, 地骨, 茜根, 栀子, 槐花及芩, 连, 知, 檗之类主之, 或约阴丸, 约营煎俱可用。 若三焦邪实热甚者, 宜大承气汤下之。 三焦气血俱虚者, 五福饮, 七福饮之类主之。 三焦壅滞, 气道不清而中满肿胀者, 廓清饮。 廓清饮:治三焦壅滞, 胸膈胀满, 气道不清, 小水不利, 年力未衰, 通身肿胀, 或肚腹单胀, 气实非水等证。 枳壳, 二钱。 厚朴, 一钱半。 大腹皮, 一, 二钱。 白芥子, 五, 七分, 或一, 二钱。 萝卜子, 生捣, 一钱。 如中不甚胀,

44、能食者, 不必用此。 茯苓, 连皮用, 二, 三钱。 泽泻, 二, 三钱。 陈皮, 一钱。 水一钟半, 煎七分。 食远温服。 如内热多火, 小水热数者, 加栀子, 木通各一, 二钱。 如身黄, 小水不利者, 加茵陈二钱。 如小腹胀满, 大便坚实不通者, 加生大黄三, 五钱。 如肝滞?痛者, 加青皮。 如气滞胸腹疼痛者, 加乌药, 香附。 如食滞者, 加山查, 麦芽。 三焦火闭, 烦热壅滞胃口而为呕吐者, 此必阳明火证也, 宜橘皮汤加黄连, 甚者再加石膏, 或用竹叶石膏汤。 但此证甚少, 勿以虚火作实火也。 若火伏三焦, 肺胃大肠俱热, 胸腹胀, 大便秘结而喘者, 前胡枳壳汤。 连翘, 清三焦浮

45、游之火, 解痘疹痈疡之毒。 香附:开六郁, 散寒邪, 利三焦, 行结滞, 消饮食痰涎, 痞满腹胀。 第 17 页 共 18 页 益智仁:阳退阴之药, 凡脾寒不能进食, 及三焦命门阳气衰弱者皆宜之。 蛇床子:乃少阳三焦命门之药。黄柏:善降三焦之火。 栀子:乃清三焦之火药。 滑石:能清三焦表里之火, 利六腑之涩结, 分水道, 逐凝血, 通九窍, 行津液, 止烦渴, 除积滞, 实大肠, 栀子青肝散:治肝胆三焦风热, 耳内作痒, 或生疮出水, 或?肋胸乳作痛, 寒热往来。 栀子, 柴胡, 丹皮, 各一钱。 当归, 川芎, 芍药, 牛蒡子炒, 茯苓, 各七分。 白朮, 甘草, 各五分。 右水煎服。 一方无白朮。 薛氏柴胡清肝散:治肝胆三焦风热疮疡, 或怒火憎寒发热, 或疮毒结于两耳, 两耳前后, 或胸乳小腹下及股足等证。 柴胡, 黄芩炒, 各钱半。 山栀炒, 川芎, 人参, 各一钱。 甘草, 五分。 连翘, 桔梗, 各八分。 水一钟半, 煎服。 三补丸:治三焦火热。 黄连, 黄芩, 黄檗。 滴水丸, 桐子大。 白汤送下, 或淡盐汤亦可。 十二、三焦用药宜忌 三焦皆禁用半夏, 血虚亦忌用, 口干咽燥大便难者亦不宜用, 汗多者不可用, 不已, 必用姜监制之。 第 18 页 共 1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