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施治基础.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070639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辨证施治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医辨证施治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医辨证施治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辨证施治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辨证施治基础.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辨证施治基础中医辨证施治基础 医者:孙春阳 中医学辨证论冶的哲学基础是气、阴阳、五行、道法自然和中庸思想。辨证论治的本质是治人以治病,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尽相同,但是总体上可以进行一定的区分,把握患病机体的整体反应状态进行调节和治疗,充分发挥机体自我治愈疾病的能力,“不治而治”,治人而病自愈。 给大家介绍一种较为简单且全面的中医分类方法,希望对“医者”有一定的帮助。 1、正常体质:肤色润泽,唇红润,精力充沛,饮食睡眠良好,二便正常,舌淡红,脉和缓。患病较少,抵抗力较强,耐寒热,不需进补,食疗或进缓和的平补之品。 2、阴寒体质:属寒(实)体质,平素肢冷无汗,喜暖怕凉,常腹痛腹泻,关节酸痛,

2、口淡不渴,溲清长,舌淡苔白,脉紧或沉迟。宜患风湿关节痛,宜感寒邪,怕阴冷潮湿气候,宜温阳散寒。应食温热食物,如羊肉、生姜、桂皮等。 3、阳虚体质:属虚寒体质。四肢多不温,怕凉喜暖,神疲,喜吃热食,睡眠偏多,便溏,尿清长,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沉迟而弱。得病多从寒化,宜患痰饮、肿胀、泄泻,阳痿等证,易感寒邪,易被湿困。耐夏不耐冬,宜用温阳补虚之品。 4、阴虚体质:属虚热体质,形体多消瘦,心烦颧红,手足心热,午后尤甚,口燥咽干,目干涩,眩晕耳鸣,睡眠差,便干燥,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宜患阴亏燥热的病变,怕燥热之邪,耐冬不耐夏。宜养阴补虚,甘寒退热。如百合、枸杞、麦冬、海参、西洋参等。 5、阳热

3、体质:属实热类型。面色多红赤,怕热喜冷,烦渴多汗,喜冷食,得病易发高热,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得病多从热化,易患疮疡,怕热,耐冬不耐夏,宜食苦味清热的食物或饮料,如苦瓜、苦丁茶、莲子心等。 6、气虚体质:属虚的体质,面白少华,气短懒言,易出汗,食少,易疲乏,舌淡红,舌体胖大,脉虚缓。易感冒,病后迁延不愈,内脏易下垂,不耐受风邪、寒邪、暑邪。宜食山药、莲子或太子参、黄芪、黄精等。 7、血虚体质:面色萎黄或淡白,唇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或肢体麻木,舌淡脉弱。宜补气生血。用当归、熟地、龙眼肉。 8、瘀血体质:面色多晦暗,口唇暗淡或紫,眼眶黯黑,肌肤甲错,或生症瘕,刺痛,痛处固

4、定不移,舌体黯紫有瘀点,脉细涩或脉率不齐。易患出血,症瘕,中风,胸痹(冠心病)等病。宜活血化瘀,用山查、桃仁等。 9、痰湿体质:体胖腹大,面部皮肤油脂较多,汗多且粘,眼胞微浮,胸闷脘痞,身重发沉,困倦,喜食肥甘粘腻之物,便溏,舌胖大多齿痕,苔白腻,脉濡滑。易患消渴(糖尿病),中风(脑血管意外),胸痹等病。对湿环境及梅雨季节的适应能力差。宜祛湿化痰。宜服薏苡仁、茯苓、赤小豆、冬瓜皮、荷叶、荷梗等。 10、湿热体质: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身重困倦懈怠,大便粘滞不爽,男阴囊潮湿,女黄带臭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易患痤疮,黄疸,淋症,火热等病。对气温偏高,湿热交蒸气候难适应。食疗同痰湿体质,忌辛辣刺

5、激食品。 11、气郁体质:神情郁闷,胸胁胀满,走窜疼痛,善太息、嗳气呃逆,咽有异物感,或乳房胀痛,痛经。易患郁症,脏躁,不寐,梅核气,惊恐等病症。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差,应调节心态,宜服行气之品,如玫瑰花,佛手,萝卜等顺气之品。不宜进补。 通过详细的问诊和认真的望、闻、切诊,采集患者的主诉、病因、病史、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认真分析病史资料,注意发病诱因、发病缓急、病情轻重、病程长短等因素,仔细审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应特别注意审察寒热症状、内脏证候是否突出,以及舌象、脉象等变化,注意表里证的鉴别。辨别病位的内外深浅、病情的轻重和病势的进退,认识疾病的发展趋势,外邪从由表入里的传变过程中

6、,尚未入里;或里邪由内向外透达过程中,尚未达表,邪正交争于表里之间,可出现半表半里证。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注意在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可以出现表里错杂和相互转化,表现为表里同病和表里出入的情况。 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表里同病。出现的原因有两类:一类是外感病,由表证发展至兼见里证;或外感病未愈,复伤于饮食劳倦等。一类是内伤病未愈而又感外邪。表里同病的出现,往往与寒热、虚实互见。它们之间的排列组合较为复杂。常见的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里俱热,表里俱寒,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里俱实,表里俱虚等,各有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以助于掌握临床治疗的主动权,正确施治,合理用药,恰当调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