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中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养生中心.docx(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养生中心 目录一、什么是经络 二、十二经脉的运行与表里关系 三、任脉与督脉 四、子午流注与时辰脏腑对应图 五、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六、现代中医九种体质的分型 七、经络与十二时辰养生 八、十四经脉的常用穴位与自我保健 九、常见慢性病的家庭自我保健 一、什么是经络 经络,即经脉与络脉,是人体一种奇特的生命结构,它如网状般的遍布全身,濡养着人体的五脏六腑。灵枢经脉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兮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由此可见 ,经脉多循环于人体深部,纵行于固定的路径,是主干;络脉深浅皆有,呈纵横交错状,网罗全身,为分支。主干经脉和分支络脉相互沟通联系,将人之脏腑、孔窍以及形体
2、等联结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二、十二经脉的运行与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分为四组,分别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和足三阳。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包括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每组的运行路线与交接都有其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向手部,与手三阳经交会;手三阳经从手走向头部,与足三阳经交会;足三阳经从头走向足部,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从足走向胸部,与手三阴经交会。 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通过其互相的沟通,分别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
3、系。素问血气形志曰:“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之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三、任脉与督脉 任脉,奇经八脉之一,承担并统领一身阴经之脉气,调节阴经之气血,故称之为阴脉之海。灵枢五音五味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胞中者,人体生命之根也,它包含了肝、胆、肾、膀胱和生殖等系统,是精气所聚之处。 督脉,奇经八脉之一,就是具有监管、统帅作用的经脉。督脉管理人体一身之阳气,它主要行走在人体阳气最盛的背部以及头面部的中央,统督背部之阳及诸阳经。因此,督脉就成了阳经及全身经脉之海,是十二经脉的动力和统领。 四、子午
4、流注与时辰脏腑对应图 图注:人体经气从子时进入胆经,按顺时针经肝、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到达三焦经为一天24小时,周而复始,循环不断。 五、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五脏为:心、肝、脾、肺、肾。 心:主血脉,主神明、主汗液、开窍于舌。 肝:主藏血、主疏泄、主筋、主两胁、开窍于目。 脾:主运化、主中气、主统血、主肌肉、开窍于口。 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主宣发与肃降,主通调水道,主皮毛、开窍于鼻。 肾:藏精,主生殖,主水液,主纳气,主骨髓,腰为肾之府。 六腑为: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下行为顺,喜润恶燥。 小肠:受盛化物,辨别清浊。 胆:贮藏
5、和排泄胆汁,帮助消化食物。 大肠:传导之府,主司魄门。 膀胱:行水化气,气化功能,由肾阳所主。 三焦:疏通水道,运化水液,传输全身之元气。 六、现代中医九种体质的分型 现代中医九种体质的分型 体质分类 气虚体质 主要特征 常见表现 心理特征 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 、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痰湿凝聚,以体型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表现为主要特征。 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
6、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为主要特征。 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粘滞不畅、小便短黄等男科和妇科其他病症。 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喜食肥甘、苔腻、脉滑。 肤色晦暗、易出现瘀斑,口唇暗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常见哮喘,荨麻疹、鼻塞;打喷嚏;具有垂直遗传性、先天性、家族性特性的遗传疾病。 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神情抑郁、感情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
7、白、脉弦。 阳虚体质 沉静、内向。 阴虚体质 性情急躁、外向、好动。 湿热体质 容易心烦、急躁。 痰湿体质 血瘀体质 性格温和、稳重、善于忍耐。 健忘、容易烦躁 特禀体质 随禀型不同而各有不同。 气郁体质 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内向、敏感多虑。 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平和体质 中、面色红润等为主要特征。 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精力充沛、耐受寒冷、睡眠良好、二便正常、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性格随和、开朗。 七、经络与十二时辰养生 十二时辰经络养生,追求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十二时辰养生是根据中医脏腑的经络理论,按气血在人体的运行规律,于不同的时辰养及相应的脏腑与经络,是中
8、医养生理论的具体运用,它既养神又练形,使之达到神清形健,是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 经络养生的重要意义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非常明确的阐述:“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灵枢经脉“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灵枢经脉,所以,懂得养生的古人把经络视为生命,常用它来调气养神,畅通营卫,以达到抗衰防老延年益寿的目的。 子时,胆经当值 子时,气血进入胆经,胆经经气旺。胆汁分泌旺盛,有利于帮助食物的消化和代谢。子时阴气盛,是一天中最摸黑的时刻,也是人体气血阴阳交替转换的一个临界点。阴主静,此时宜上床休息,能很好地补充身体的能量,恢复精
9、力。 丑时,肝经当值 丑时,是足厥阴肝经气血最旺的时刻。中医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经就像人体里的大将军一样,帮助肝的疏泄与藏血,从而达到气舒血畅,抵御外邪的目的。然时值深夜,此时应顺应自然,静卧休息,以养肝血。如想要养肝补肝以祛其疾者,可改在同名经手厥阴心包经当令时按摩肝经,即19点21点。 寅时,肺经当值 寅时,此时肺经经气最旺。寅时是阳气的开端,是人体气血由静变动的一个时间段,所以此时人体需要一个深度的睡眠,这样才有利于“肺朝百脉”,也就是有利于把从肝经传来的气血重新分配,输送到人体各部。 卯时,大肠经当值 卯时,气血流注大肠经,经气旺。此时可先喝杯温开水,以便滋润肠道,再适
10、当做一些运动,运动包括捏捏双手指头,搓摩双手臂,这样对大肠经便会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使肠道蠕动,从而有利于宿便的排出。 辰时,胃经当值 辰时,气血流注胃经,胃经经气最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气血之海”。辰时是大自然阳气最足的时候,也是人体阳气气机最旺盛的时候,若此时进食早餐,能很好地被消化代谢和吸收利用。这段时间可以揉搓和敲打双腿胃经。 巳时,脾经当值 巳时,气血流注于脾经,脾经经气最旺。脾乃“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也就是所谓的消化系统,是生成营养物质供给五脏六腑的源泉。平时可以常用一些食材以予补脾健脾,注意少食生冷辛辣食物以防伤及脾胃。此时可以按揉敲打足腿部的脾经以健脾。 午时
11、,心经当值 午时,心经气血充盈,经气旺。中医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就是五脏之首,人体之君主,藏神,主血脉。子午是天地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阴阳转换的一个临界点,宜静不宜动。午时小憩利于心,此时静卧休息,对于养心大有益处。 未时,小肠经当值 未时,气血流注于小肠经,经气旺。中医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主吸收,其主要功能是将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进一步加工和利用,将其精华吸收后,通过脾的运化,滋养全身,并将糟粕之物输到大肠。所以在小肠经当值之前的午餐要合理搭配地吃好,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营养提供给全身。 申时,膀胱经当值 申时,气血流注膀胱经,膀胱经经气最旺。膀胱的功能主要是储
12、尿和排尿,通过排放尿液 ,对人体起到了排污的作用。此时阳气继降,阴气续升,是推拿按摩膀胱经的最佳时间段,尤其是背部的四条经线,既可以防治泌尿系统之疾,也可以增强五脏六腑之功能,同时还可以濡养脑髓,增强记忆力。 酉时,肾经当值 酉时,气血流注肾经,经气旺。中医认为,肾乃先天之本,能藏精生髓,主生殖,强骨骼。人体在申时经过泄火排毒之后,进入到酉时,肾便开始了贮藏精华的运作阶段,此时可以适时休息,不适宜做太激烈的运动,也不宜大量喝水,以免增加对肾功能的负担。护肾补肾除了按揉肾经外,还可以将双手掌搓热上下擦摩双肾区,因为肾喜温忌寒。 戌时,心包经当值 戌时,心包经气血充盈,经气旺。心包,即膻中。中医曰
13、:“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位于两乳之间的中心位置,是宗气汇聚之处。宗气可以推动肺的呼吸,凡言语、声音、嗅觉以及呼吸之强弱都与之有关,宗气足则声音宏亮有力,精神饱满。另外,心包也是心脏的护卫,时刻保护着心脏。所以,对心包的保护,也是对心脏的保护。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愉快,可以拍打和按揉双臂的心包经。 亥时,三焦经当值 亥时,三焦经经气旺。三焦其实是一个大腑,它包罗了人体内所有的脏腑。三焦有疏通水道、运化水液之功能,人体水液的代谢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的疏泄,另外,元气也是通过三焦输送至全身的五脏六腑,以此来激活和推动脏腑的功能。因此,三焦经应保持通畅。三焦通畅,人体的元气输送和水
14、液代谢才能有序地进行。亥时可以拍打按揉三焦经,三焦经顺畅了,人就能够安然地入眠,就能更好地迎接凌晨传来的阳气。 八、十四经脉常用穴位与自我保健 1、足少阳胆经 常用穴位:风池、肩井、风市、阳陵泉、悬钟。 风池 作用与功效:祛风解毒,通利官窍。预防和改善感冒,鼻塞,头晕头痛,目赤肿痛,颈项僵痛等。 定位与取穴:在头颈部。取坐位,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法或揉法。 (1-3分钟,以头部有放射感为宜。) 艾灸:艾条灸5-10分钟。 (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 肩井 作用与功效:通络止痛,活血利气。预防和改善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等。 定位与取
15、穴:在肩上。取坐位,在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向 下时直对乳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法、揉法、拿法、拔法。 风市 作用与功效:舒经活络,祛风止痒。预防及改善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全身瘙痒等。 定位与取穴:在大腿外侧。平衡直立,双手自然下垂,中指指尖所处位置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法、揉法和拨法。 环跳 作用与功效:疏通经络,活血止痛。预防及改善腰胯疼痛,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及下肢痿痹等。 定位与取穴:在臀部。取侧卧位,下腿伸直,上腿屈曲,于髂后上棘,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突起部连结所围成的三角形区的中央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法、揉法、拨法。 阳陵泉 作用与功效:活血通络,舒
16、调经脉。预防及改善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黄疸,肝炎,胆囊炎等。 定位与取穴:在小腿外侧。坐位或仰卧位,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法、揉法、拨法。 艾灸:温和灸5-10分钟。 悬钟 作用与功效:通经活络,舒筋止痛。预防及改善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肩痛以及颈部淋巴结核等。 定位与取穴:在小腿部外侧外踝尖直上3寸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法,揉法,拨法。 2 足厥阴肝经 常用穴位:太冲、行间。 太冲 作用与功效:回阳救逆,调经止淋。预防及改善昏迷、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疝气及月经不调等。 定位与取穴:在足背。取坐位或仰卧位,在足背第1、2跖骨间
17、,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法、指推法、揉法。 行间 作用与功效:清肝泄热、安神止血。预防及改善目赤肿痛,月经不调,小便不利,止鼻血等。 定位与取穴:在足背。取坐位或仰卧位。在足背第1、2跖骨之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的凹陷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法、掐法。 3 手太阴肺经 常用穴位:列缺、尺泽 列缺 作用与功效:宣肺疏风、通调任脉。为防治偏头痛之要穴。 定位与取穴:在前臂桡侧缘。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食指指尖到达之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法。 艾灸:艾条灸5-10分钟。 尺泽 作用与功效:调理肺经,清热和中,通络止痛。防治气
18、喘、咳嗽。 定位与取穴:在肘区。仰掌,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法、揉法、拨法。 4 手阳明大肠经 常用穴位:合谷、曲池、肩髃、迎香。 合谷 作用与功效: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肺、护脾胃,防治头痛。 定位与取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法、揉法、拨法。 艾灸:艾条灸10-15分钟。 曲池 作用与功效:疏风清热,调和营卫。护肺,防治肘膝关节炎。 定位与取穴:在肘部。屈肘90度,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法、揉法、拨法。 迎香 作用与功效:疏风解表,通利鼻窍。缓解鼻塞,防治鼻炎。
19、 定位与取穴:在面部。正坐位,在鼻翼外缘的中点旁,鼻唇沟中。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法,揉法,皮下指推法。 5、足阳明胃经 常用穴位:足三里、丰隆、天枢。 足三里 作用与功效: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防治消化系统疾病,补元气。 定位与取穴:在小腿外侧。取坐位,屈膝,在外膝眼直下3寸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揉、拨。 艾灸:艾条灸10-15分钟。 丰隆 作用与功效:健脾化痰,和胃降逆。化痰要穴,防治咳嗽,腹胀等。 定位与取穴:在小腿外侧。取坐位,屈膝,在外膝眼与外裸尖连线的中点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法、揉法、拨法。 内庭 作用与功效:清泻胃火,理气止痛。防治腹胀、便秘以及牙痛咽喉痛
20、等。 定位与取穴:在足背。取坐位,在第3.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凹陷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揉、掐。 天枢 作用与功效:调中和胃,理气健脾。防治消化系统疾病要穴。 定位与取穴:在腹部。取坐位或仰卧位,在肚脐旁开2寸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法、揉法。 艾灸:艾条灸15-20分钟。 6、足太阴脾经 常用穴位: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 公孙 作用与功效:健脾和胃,调理冲任。预防与改善胃脘痛,腹泻便血等。 定位与取穴:在跖区。在第1跖骨基底内侧的前下方,弓形骨后端下缘的凹陷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法、掐法、揉法。 艾灸:艾条灸5-10分钟。 三阴交 作用与功效:健脾和
21、胃,调经止带。防治失眠、泌尿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 定位与取穴:在小腿内侧。取坐位,屈膝,在内踝尖上3寸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掐、指推。 阴陵泉 作用与功效:健脾理气,通经活络,化湿温阳。预防及改善小便不利,水肿,男女性阴痛以及失眠。 定位与取穴:在小腿内侧,取侧坐位,屈膝,在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揉、指推。 血海 作用与功效:健脾化湿,调经统血。活血补血要穴,防治痛经和闭经。 定位与取穴:在股前区。取侧坐位,屈膝90度,取穴者用右手掌心对准被取穴者左髌骨中央,手掌伏于膝盖上,拇指与其他4指约成45度,拇指指尖所指处是穴。 保健方法
22、: 推拿:点、按、揉、皮下指推。 7、手少阴心经 常用穴位:极泉,少海,神门。 极泉 作用与功效:宽胸宁心,活络止痛。增强心脏活力,防治心痛心悸。 定位与取穴:在腋区。取正位,举手向上,腋窝正中凹陷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揉、拨。 少海 作用与功效:理气通络,宁心安神。预防和改善心痛心烦,肘臂痛,手麻。 定位与取穴:在肘前区。取坐位,屈肘举臂,在肘横纹内侧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揉、皮下指推。 艾灸:艾条灸5-10分钟。 神门 作用与功效:宁心安神,通经活络。补心气,养心血,防治心痛心悸,神经衰弱。 定位与取穴:在腕前区。在豌豆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
23、纹上,按压有麻胀感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揉、皮下指推。 艾灸:艾条灸5-10分钟。 8、手太阳小肠经 常用穴位:后溪、天宗、肩外俞、听宫。 后溪 作用与功效:清心安神,通经活络。通治一切颈肩腰腿病及头痛。 定位取穴:在手内侧。仰掌握拳,在手掌尺侧,第五掌指关节后,有一皮纹皱起,其尖端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掐、皮下指推。 天宗 作用与功效:通经活络,理气消肿。牵动全身穴位,改善肩胛手臂疼痛。 定位取穴:在肩胛区,正坐垂肩,与第四胸椎平齐,肩胛冈中点下缘处,按压有酸胀感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揉、皮下指推。 肩外俞 作用与功效:舒筋活络,散风止痛。改善颈肩背痛。
24、 定位与取穴:在背部。取坐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揉、推、拿。 艾灸:艾条灸5-10分钟。 听宫 作用与功效:聪耳开窍,宁神定志。改善耳鸣,耳聋。 定位与取穴:在面部,取侧坐位,微张口,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方,有一凹陷处,按之有酸胀感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法、揉法。 9、足太阳膀胱经 常用穴位:攒竹、膈俞、脾俞、大肠俞、委中、承山。 攒竹 作用与功效:清热散风,活络明目。改善眼疲劳及眉棱骨痛。 定位与取穴:在面部。取正坐位,目视前方,在眉毛内侧端有一隆起处,按压有酸胀感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法、揉法。 膈俞 作用与功效:宽胸
25、降逆,和血止血。缓解急性胃脘痛、呃逆,预防和改善肠出血、便血。 定位与取穴:在背部脊椎区。取坐位,两肩胛骨下端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7胸椎,在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法、弹拨法。 脾俞 作用与功效:健脾利湿,和胃益气。补脾健脾要穴,通治一切脾胃病。 定位与取穴: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法、揉法、拨法。 大肠俞 作用与功效:疏调肠胃,理气化滞。改善腹胀泄泻和便秘。 定位与取穴: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揉、皮下指推。 委中 作用与功效:疏
26、经活络,消肿止痛。通治一切腰腿病。 定位与取穴:在腘部。俯卧位,稍屈膝,腘横纹中点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揉、拨。 承山 作用与功效:舒筋解痉,调理肠腑。防治腰腿拘急疼痛及痔疮便秘。 定位与取穴:在小腿后面正中。取俯卧位,下肢伸直或足跟上提,其腓肠肌部出现人字纹,在其下端可触及一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推、拿、点、按、揉。 10、足少阴肾经 常用穴位:太溪、涌泉、照海 太溪 作用与功效:滋阴益肾,壮阳强腰。降压要穴,缓解肾阴虚。 定位与取穴:在踝区。取坐位,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按压有酸胀感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法、指推法。 涌泉 作用与功效:滋
27、阴熄风,醒脑开窍。平衡阴阳,防治神经衰弱。 定位与取穴:在足底。取坐位,卷足时,在足底掌心前部正中凹陷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揉、指推。 照海 作用与功效:滋阴调经,熄风安神。降火强肾。防治咽喉痛和失眠。 定位与取穴:在足内侧。取坐位,在内踝尖直下1寸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揉、掐。 11、手厥阴心经 常用穴位:内关、中冲、劳宫。 内关 作用与功效:和胃降逆,宽中理气。养心护心,改善胃部不适。 定位与取穴:在前臂。伸肘仰掌,微屈腕,于掌横纹直上2寸,在两条大筋之间凹陷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掐、揉、指推。 艾灸:艾条灸5-10分钟。 中冲 作用与功效:回阳救逆
28、,醒神通络。解心痛除心烦,缓解中暑昏厥。 定位与取穴:在中指。仰掌,微屈指,在中指末端尖端中央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掐。 劳宫 作用与功效:解表除烦,清心开窍。预防脑卒中和改善脑血管疾病后遗症。 定位与取穴:在掌区。取任意体位,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之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掐、揉。 12、手少阳三焦经 常用穴位:翳风、肩髎、角孙、外关 翳风 作用与功效:通利耳窍,祛风泄热,防治耳鸣、耳聋以及面瘫等。 定位与取穴:在颈部。取侧坐位,张口取穴,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揉。 肩髎 作用与功效:祛风利湿,疏通经络。防治肩臂疼痛。 定位与
29、取穴:在三角肌区。取坐位,上臂平举外展时,在关节部可呈两个凹陷窝,后窝者即为肩髎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推、揉。 角孙 作用与功效:清热散风,消肿止痛。防治牙、耳、目疾病以及偏头痛。 定位与取穴:在头部。取侧坐位,在耳尖正对发际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揉、皮下指推。 外关 作用与功效:清热解表,通经活络。防治耳聋、耳鸣为聪耳要穴。 定位与取穴:在前臂区,取任意位,抬臂,微屈腕,在腕背横纹中点直上2寸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掐、揉。 13、任脉 常用穴位:膻中、神阙、气海、关元。 膻中 作用与功效:宽胸理气,宁心安神。防治心悸,心绞痛以及乳腺疾病等。 定位与取穴:
30、在胸部。取正坐或仰卧位,在人体胸部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按、揉、拿。 艾灸:艾条灸5-10分钟。 神阙 作用与功效:培元固本,回阳救逆。改善四肢厥冷,防治脑卒中以及脾胃病等。 定位与取穴:在腹部。取仰卧位,在腹中部,肚脐中央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按、揉。 艾灸:艾条灸10-15分钟。 气海 作用与功效:补气益肾,涩精固本。防治脾胃病以及泌尿系统等疾病。 定位取穴:在下腹部。取仰卧位,在肚脐直下1.5寸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按、揉。 艾灸:艾条灸10-15分钟。 关元 作用与功效:固本培元,补益下焦。温阳祛寒,防治脑卒中以及脾胃病和泌尿系统等疾病。 定
31、位与取穴:在下腹部。取仰卧位,在肚脐直下3寸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按、揉。 艾灸:艾条灸10-15分钟。 14、督脉 常用穴位:百会、大椎、命门、印堂、水沟。 百会 作用与功效:升阳固脱,醒脑开窍。防治头痛,目眩、脑卒中等。 定位与取穴:在头部。取正坐或仰卧位,两耳尖连线中点,按压有凹陷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揉、擦。 大椎 作用与功效:清热解表,驱邪截疾。防治颈项强痛,脊痛以及热病中暑等。 定位与取穴:在后正中线上。取坐位,头微低,在颈背交界处椎骨最高点即第七颈椎,在第七颈椎下缘凹陷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提、捏。 艾灸:艾条灸5-10分钟。 命门 作用与功效:
32、温肾助阳,镇静止痉。防治腰腿痛及男科和妇科疾病等。 定位与取穴:在腰部。取坐位或仰卧位,与肚脐形成前后对称,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提、捏。 艾灸:艾条灸510分钟。 印堂 作用与功效:镇静安神,明目通鼻。防治头晕头痛以及缓解鼻、目疾病等症状。 定位与取穴:在面部。取正坐,在两眉内侧中间的凹陷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揉、皮下指推。 艾灸:艾条灸510分钟。 水沟 作用与功效:醒脑开窍,苏厥止痛。防治中暑昏迷及脑卒中等。 定位与取穴:在面部。取坐位或仰卧位,在人中沟中的上1/3与2/3交界处,按之有压痛感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掐。 太阳 作
33、用与功效:清热消肿,通络止痛。防治头痛,目眩,口眼歪斜等。 定位取穴:在头部。取正坐或侧坐位,在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一寸凹陷处是穴。 保健方法: 推拿:点、按、揉、皮下指推。 四神聪 作用与功效:镇静安神,聪耳明目。防治头痛、目眩及脑卒中等。 定位取穴:在头顶部。取正坐位,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保健方法: 推拿:按、揉、皮下指推。 九、常见慢性病的家庭自我保健 特别提示:以下保健疗法或咨询医生再行操作 头痛:头痛除精神因素外,患有感冒、发热脑动脉硬化、高血压以及头部受伤等,都会产生 头痛。头痛的症状多为昏痛、跳痛、沉痛、刺痛、胀痛、隐隐作痛以及疼痛如裂等。 按摩穴位:太阳、印堂
34、、合谷、风池、大椎、百会。 刮痧取穴:前头痛刮印堂、太阳、百会、头维和合谷;巅顶痛刮百会、四神聪及太冲;偏头痛刮太阳、风池和阳陵泉。 拔罐取穴:前头痛拔印堂、太阳及大椎;巅顶痛拔大椎、太阳和百会;偏头痛拔太阳、大椎和风池。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其临床症状以动脉血压增高、头晕头痛、面 红耳赤、心慌、恶心呕吐等为突出表现,严重者可影响到心、脑、肝、肾等功能。 按摩取穴:太阳、印堂、百会、内关、膻中、风池、涌泉、攒竹、心俞、肝俞、肾俞、胆俞。 刮痧取穴:风池、肩井 、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风府至大椎、风池至大杼、大椎至命门、肺俞至肾俞。 拔罐取穴:肺俞、肝俞、心俞、膈俞、
35、三焦俞、肾俞、曲池、足三里、三阴交。 冠心病:冠心病的主要症状是心绞痛。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和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主要的疼痛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过度疲劳和情绪激动之时。 按摩取穴:极泉、内关、少冲、至阳、膻中。 刮痧取穴:天突至巨阙、厥阴俞至心腧。 拔罐取穴:膻中、间使、内关、足三里、厥阴俞、心腧、肝俞。 (施术时以恰当的体位可选取1-2个穴位,留罐5-10分钟。) 特别提示: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者,忌刮痧和拨罐。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紊乱疾病,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病症。常见症状为口渴多饮,善饥多食,小便次数增多,身体快速
36、消瘦等。 按摩取穴:中极、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肺腧、肾俞、胃俞、脾俞。 刮痧取穴:中脘、气海、足三里、肺俞至脾俞。 拔罐取穴:双侧肺腧至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慢性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是由急性延治或治之不愈转化而来,是腺体受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炎性疾病。其主要症状为排尿灼痛、尿急、尿频、睾丸胀痛、排尿不畅和尿线变细等。 按摩取穴:关元、气海、阴交、中极、曲骨、三阴交、神门、太溪、命门、肾俞、肝俞。 刮痧取穴:阴交至中极、命门至腰阳关、三阴交、阴陵泉。 艾灸取穴:神阙、气海、关元、命门、三阴交、太冲。 阳痿:阳痿是指男性阴茎勃起功能出现障碍,不能正常性生活。阳痿原因很多,经络理疗可以改善一
37、些非器质性引起的症状。 按摩取穴:百会、膻中、命门、阴交、气海、关元、中极、曲骨、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太溪。 刮痧取穴:气海至曲骨、三阴交、肾俞、志室。 艾灸取穴:肾俞、命门、腰阳关、志室、神阙、阴交、气海、关元、中极、合谷、足三里。 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是女性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腹膜等组织器官的炎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临床表现为月经不调,白带增多和腰腹疼痛,其症状常在性交、月经前后或过度劳作后加剧。 按摩取穴:以神阙为中心,向外扩大揉摩至整个腹部。 刮痧取穴:关元、肾俞、气海俞、膀胱俞、水道至归来、 拔罐取穴:关元、肾俞、三阴交、阴陵泉、上髎、次髎。 痛经:痛经是指女性在经期
38、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症 状表现为,下腹部胀痛、坠痛和隐痛。可伴有全身不适,如胸闷烦躁、易怒、恶心以及腰背不适等。 按摩取穴:子宫、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命门、阴陵泉、血海。 刮痧取穴:气海、关元、中极、天枢、足三里、太冲。 艾灸取穴:肝俞、肾俞、命门,神阙、气海、关元、中级、天枢、足三里、三阴交。 颈椎病: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周围韧带、肌腱、关节囊等软组织发生退行性病变,导致血管、神经脊髓受压的一种慢性疾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脖子僵硬强直,头晕头痛,肩背酸痛,或伴有上肢放射痛。 按摩取穴:风府、风池、肩井、大椎、秉
39、风、天宗。 刮痧取穴:风府至大椎、玉枕至风门、风池至肩髃。 拔罐取穴:阿是穴、大椎、大杼、风门、秉风、天宗、肩井、肩贞。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多由外力或慢性劳损引起的椎间盘病变,使纤维环失去弹性,形成裂隙,出现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产生了腰腿痛等症状。 按摩取穴:肾俞、腰眼、腰阳关、八髎、环跳、委中、承山、风市。 刮痧取穴:肾俞至关元俞,承扶至委中,承山。 拔罐取穴: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膀胱俞、环跳、风市。 便秘:便秘是指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排便不畅,大便干燥。其主要症状是次数明显减少,排便时间无规律,粪质干硬,并伴有排便难等。 按摩取穴:中脘、神阙、关元、巨阙、天枢、足三里
40、、手三里、三阴交、承山、大肠俞、大巨、胃俞。 (可常以掌心按顺时针方向摩腹,按摩穴位时力度要适中,每穴23分钟。) 刮痧取穴: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 拔罐取穴:下脘、天枢、气海、关元、脾俞、胃俞、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大横。 腹泻: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是指排便次数明显增多,粪 质清稀,水分增加。其主要症状是:粪便稀薄,或完谷不化,排便次 数增加。 按摩取穴:曲池、足三里、手三里、合谷、中脘、天枢、大巨、三阴交、阳陵泉、大肠俞、小肠俞、脾俞、胃俞。 刮痧取穴:天枢、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阳陵泉、丰隆、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 艾灸取穴:神阙、中脘、天枢、关元、命门、足三里、三阴交、合谷、肾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