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县八当锰矿5万ta(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071432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当县八当锰矿5万ta(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当县八当锰矿5万ta(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当县八当锰矿5万ta(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从当县八当锰矿5万ta(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从当县八当锰矿5万ta(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当县八当锰矿5万ta(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当县八当锰矿5万ta(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江县八当锰矿5万t/a(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2013年10月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1.1 建设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1)项目名称:贵州省从江县八当锰矿5万t/a(新建);(2)建设单位:贵州省从江县登阳锰业有限责任公司;(3)建设规模:5万t/a;(4)建设地点: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5)建设性质:新建;(6)服务年限:25a;(7)项目投资:总投资3250万元。1.2 工程简况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黔国土资矿管函【2013年】510号)“关于划定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八当锰矿矿区范围的通知”,矿区范围由20个拐点圈定,矿区面积为1.7304km2。根据从江县工业和

2、信息化局 从江县工信技改备案【2013】1号对该项目予以备案。八当锰矿属新建矿,生产能力为5万t/a,服务年限25a,项目总投资3250万元,矿井设计可采储量111.89万t。八当锰矿范围内有两个矿体,号、号矿体,号、号矿体为单独的开拓系统,先期开采号矿体,后期开采号矿体。号矿体划分为1个水平,2个采区,即+735标高以上为一采区,+735m标高以下为二采区,号矿体为三采区。号矿体布置有主斜井、一采区回风平硐、副平硐及二采区回风斜井,井筒均为新建。矿体有一采区工业场地、二采区副平硐场地和二采区风井场地,场地均为新建。号矿体布置有主平硐和回风平硐,利用探矿时的井筒进行改造。号矿体有三采区工业场地

3、,该场地利用探矿时的工业场地改造,前期将建设管理人员办公生活区。根据项目开发利用方案,号矿体一采区工业场地生活区的生活用水取自场地附近的S1泉点,号矿体三采区工业场地管理人员办公生活区的生活用水取自S2泉点。矿井供热主要依靠电,不考虑设置燃煤锅炉和燃煤炉灶。矿山主电源引自当地10kV电网,另一趟电源来至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变电站,采用双回路供电,年耗电量210.85万kWh。通过污染物排放核算,项目建成后前期开采排放废水1987.1m3/d;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矿车卸载过程、废石转运过程、地面储矿场及装车点、露天材料堆场、矿石场内运输过程、废石堆场等;主要噪声有一采区工业场地绞车房、机修房产生的机械

4、噪声,一采区工业场地通风机、压风机、二采区风井场地通风机以及水处理站泵类产生的空气动力噪声等;主要固体废物有采掘废石、生活垃圾、矿坑水处理站产生的底泥、生活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污泥等。2 环境质量现状2.1 生态环境评价区属低山地区,土壤主要为红壤、红黄壤等,其中以红黄壤居多,为轻度水土流失区。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林地植被、农田植被面积比例最大,目前农业生态系统基本稳定,环境质量整体较好。根据项目地灾报告,矿区未出现不良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2.2 地表水项目污废水受纳水体为矿区西北侧边界外的八当小溪高增河,环评在八当小溪高增河上共设置了4个监测断面,监测结果表明,各个断面水质均能满足地表水

5、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2.3 地下水评价区域地下水执行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中类标准,本次评价选取了S1、S3、S5泉点进行现状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区内地下水水质除总大肠菌群超标外,其余指标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中类标准。2.4 环境空气根据环境现状监测报告,在一采区工业场地中心、三采区工业场地和小黄居民点共设置了3个环境空气监测点,监测点大气环境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2.5 声环境项目所在地区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本次评价共设置了10个噪声监测点,除运矿道路旁的居民点昼间噪声监测值超标外

6、,其余各监测点声环境现状监测值均未超标。3 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3.1 地表沉陷及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地表沉陷预测地表移动变形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锰矿矿层的采厚、采深、倾角、上履岩层的岩性、地质条件、工作面推进速度、开拓方式采以及顶板管理方法等都直接影响到地表的移动变形。本次采用由中国矿业大学开发的“开采沉陷预测软件MSPS”对本矿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进行了预测。八当锰矿设计服务年限为25a,开采时间长,本项目开采的锰矿层为一层,且按矿体分布情况分为、号矿体,号矿体划分为两个采区,号矿体为一个采区,首采号矿体一采区,预测首采区地表沉陷最大下沉值为0.28m,影响范围约60.63hm2;全井田最

7、大下沉值为0.35m(出现在北部的号矿体开采区域,地表移动变形影响范围约107.37hm2;由于本井田地处山区,相对高差较大(最大达378.6m),预计本矿建成开采造成的地表沉陷表现形式,主要还是以地表裂缝、局部塌陷、崩塌和滑坡等现象为主,不会像平原地区那样形成大面积明显的下沉盆地,地表也不会形成大面积的积水区。八当锰矿整个生态评价范围内未见居民点分布,地表沉陷基本不会对居民房屋建筑产生影响,一采区工业场地、二采区副平硐场地、三采区工业场地、三采区风井场地、炸药库、废石场均不在开采区域内,位于资源赋存区域外围,受地表沉陷影响较小。预计矿井在井下开采后,由于受井下采动、地表变形、倾斜和沉陷影响,

8、在开采区及其影响范围内形成地表移动变形的可能性大,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本矿开发后区域生物量的减少程度对评价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是可以承受的,对矿区生态环境的总体异质化程度影响较小,基本不会改变井田区域内现有土地利用系统。受沉陷影响的农田和林地大部分可通过复垦和生态修复来恢复其原有生产力,地表沉陷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异质性影响较小。(3)银潭-小黄侗寨风景名胜区影响分析根据从江县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风景区范围界定图(2003-2020),银潭-小黄侗寨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矿区西侧边界外,总面积37.32km2,景区与矿区边界最近相距1.2km,

9、三采区工业场地与其相距1.7km,一采区工业场地与其相距2.6km,本项目不与银潭-小黄侗寨省级风景名胜区范围重叠,根据地表沉陷等值线图可知,风景名胜区不位于沉陷范围内,不会产生影响。3.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污废水集中处理后进入八当小溪高增河,正常排放情况下,对八当小溪高增河水质影响较小,各预测断面水质仍可达到类水质标准。非正常排放情况下,矿井污废水对八当小溪和高增河水质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及监测管理力度,从根本上防止污废水处理系统事故外排。本项目污废水集中处理后进入八当小溪高增河,八当小溪排污口处径流1.3km进入风景名胜区内,根据地表水预测结果可知,八当小溪高增河各个断面

10、均能满足三类水标准要求,不会造成景区地表水视觉景观影响,同时非正常情况下采取风险防范措施,能避免事故排污,污废水排放对景区影响较小。3.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根据对八当锰矿评价范围内的3个泉点进行监测,除三个泉点总大肠菌群指标外,S其余指标均能够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类标准要求。八当锰矿含锰层位于大塘坡组,矿井建成后,因地下锰矿的开采会对大塘坡组含水层产生较大影响。本评价范围内未见居民点分布,区域内的井泉除S1、S2泉点作为矿井生活用水水源外,其余井泉均不具备饮用功能,S4泉点受到一定程度的漏失影响,但是不会造成人居饮水受影响井下防尘及消防用水全部取自处理后的矿井水,

11、提高了矿井水利用率,以减少对水资源的进一步攫取,不会造成矿区内地下水资源的大量浪费。污废水经处理后,要求尽可能回用,排放污废水水质达标,本矿排水基本不会影响区域地下水水质。3.4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八当锰矿大气污染源主要有:矿车卸载过程、废石转运过程、地面储矿场及装车点、露天材料堆场、矿石场内运输过程,主要为无组织排放。针对两个场地各大气污染物产生点,只要选择合理的储存和输送方式、必要的治理措施,其大气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可有效得到控制,一般情况下影响较小。储矿场四周设置围挡措施,储矿场及装车场四周设置喷雾洒水装置,尽量降低装卸高度,并在储矿场和装车场地四周种植绿化林带降尘;废石转运场地面

12、硬化并在周边设置围挡和喷雾洒水。矿车卸载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粉尘,主要结合储矿场和废石转载场洒水措施对卸载点进行洒水防尘,并降低卸载高度,降低扬尘量;露天材料堆场应加盖篷布或者改为棚架式。3.5 噪声环境影响分析项目建成后,对声环境有所影响的区域主要为各个场地和运输道路,评价共布设了10个监测点位对区域内声环境现状进行监测,各个场地的厂界噪声现状值能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2类标准,运输道路旁的小黄居民点昼间噪声监测值超标,是因为居民点距离道路太近同时昼间车流量较大所致。一采区工业场地南侧、西侧厂界夜间噪声预测值超标,超标原因主要为机修间、绞车房、通风机等距离厂界太近;二采区风井场地、三采区风井场地四

13、个厂界夜间噪声预测值均超标,超标原因为两个风井场地的占地面积均较小,通风机距离厂界太近所致。因此需进一步强化一采区工业场地、二采区风井场地、三采区风井场地、矿坑水处理站场地降噪措施,修建场地边界围墙同时采取绿化降噪措施,预计降噪量在5dB(A)左右,能确保各个场地厂界噪声达标。3.6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八当锰矿运营期采掘废石运往废石堆场排弃,废石堆放需分层卸载、推平压实,废石堆场按类贮存场设置,废石堆场周围进行绿化;废石堆场下游设置拦挡坝,外围设截排水沟,底部修建排水涵洞,拦挡坝设置反滤层,废石淋溶水经反滤层过滤后就地排放。矿坑水处理站底泥经脱水后掺入矿石外售,不外排;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

14、站污泥定期运至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置。4 项目建设国家政策、规划符合性及选址可行性分析 4.1 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及与规划的相容性(1)本项目为锰矿原矿开采,项目建设正是为促进锰等国家紧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高资源的保障能力,本项目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修正)是相符合的,是该产业政策中规定的鼓励类项目。(2)根据现场调查及相关资料,本项目生态评价范围不位于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内,也无文物古迹、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3)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提出势必会增加相关行业对锰矿石的需求量,八当锰矿正

15、是在这种形势之下,建设采矿矿山,推动了锰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项目建设符合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4)本项目所产锰矿石为贫锰(品位低于30%),开采规模为5万t/a,矿山服务年限25a(大于10a),矿山已进行地质详勘,同时本项目为坑采型,矿石综合回采率为88.73%,项目建设与贵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中相关要求相符。(5)由于本项目地面工程施工、矿山地下开采引发的地表移动变形以及废石堆放将会局部加重该地区的水土流失。因此,建设方已委托我院编制从江县八当锰矿5万t/a新建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尚未取得贵州省水利厅的批复;业主应按照批复后的水保方案要求实施水土保持措施,

16、则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区域生态建设规划。4.2 选址可行性分析1、矿体工业场地建设项目工业场地位于位于高增乡小黄村。场地紧邻乡村公路,交通方便,占地范围内无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矿体分别布置有一采区工业场地、二采区副平硐场地和二采区风井场地,场地周边200m范围内均未见居民点分布。2、矿体工业场地号矿体属于后期开采对象,布置有三采区工业场地和三采区风井场地。工业场地是利用前期探矿时的工业场地,因此不涉及新增占地,场地周边200m范围内未见居民点分布。3、炸药库八当锰矿炸药库位于三采区风井场地东北侧80m的山沟内,炸药库选址周边300m范围内未见集中居民点分布,但炸药库直距三采区工

17、业场地140m,炸药库选址不能满足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的要求,评价要求在炸药库使用过程中严格规范管理,尽快重新选址。4、废石堆场废石堆场拟选址于紧邻一采区工业场地东侧的山沟内,全为新增占地建设,在采取严格的防洪排洪措施、防止溃坝风险防范等措施后,废石堆场的选址基本可行。5 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与总量控制5.1 资源综合利用(1)矿井水利用:处理后的矿坑水水质优于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旱作)(GB5084-92)和防尘洒水水质要求,可用于农田灌溉用水和防尘洒水,处理后的矿坑水中Fe浓度较高,不适宜作为除直流冷却水外的其他工业用水,使矿坑水复用率能进一步提高,根据目前水质判断尚不能

18、达到生活用水标准,未经进一步降低铁锰含量和深度处理的矿坑水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2)废石利用:锰矿采掘废石热量低,不适合作为水泥的混合材、混凝土骨料,锰矿采掘废石化学成分与制砖成分需求差异较大,环评认为不适宜制砖。根据对一采区主斜井建井期间排出的采掘废石进行浸出液试验,属于第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可综合利用于筑路等。5.2 清洁生产环评根据建设项目实际情况,结合其判定结果,建议矿方进一步提高矿山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在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生产设备等方面的生产过程寻找减少污染的可能性以及提升清洁生产能力的机会和潜力,促进清洁生产的实施,最大限度提高全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电耗、水耗,努力提高废石综合利

19、用率,提高矿坑水复用率,建立健全清洁生产管理体系。5.3 总量控制八当锰矿外排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建议值,具体为:COD:5.862t/a,NH3-N:0.027t/a。6 污染防治措施及技术可行性分析6.1 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措施项目整个生态评价范围内均未见集中居民点分布,因此锰矿的开采不会造成房屋建筑受损的情况,不涉及搬迁安置以及房屋维修加固。一采区工业场地、二采区副平硐场地、三采区工业场地、三采区风井场地、炸药库、废石场均不在开采区域内,位于资源赋存区域外围,受地表沉陷影响较小,矿井井田内“V”型冲沟较发育,水流量随季节变化大,枯季流量较小或干枯,支流天然落差较大,井田开采对支流的漏失可能

20、性较小。本评价范围内未见居民点分布,区域内的井泉除S1、S2泉点作为矿井生活用水水源外,其余井泉均不具备饮用功能,S4泉点受到一定程度的漏失影响,但是不会造成人居饮水受影响。根据八当锰矿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矿区范围内地质灾害现状不发育,矿井在采动过程中,应对井田范围内的工业场地附近的陡崖、裂缝、滑坡和塌陷进行动态观测,并在井田范围内定期巡视。根据观测资料及时做好岩体稳定性预测、预报工作,以便发现险情及时采取措施。生产过程中,应密切关注井田范围内的陡崖、危岩及不稳定山体动态,严禁在其下侧新建房屋,以免产生崩塌或滑坡时造成对建筑物毁坏和人员的伤害。之外,矿方应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矿方应

21、及时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对地裂缝、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应及时回填,并采取堵、排、截等措施,防治地表水渗入井下;对表沉陷造成的植被破坏,应及时恢复,防治水土流失。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点,以便在取得可靠详实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本区域地表移动规律,从而有针对性的指导矿井生产及对地表沉陷破坏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对井田内陡峭不稳定山体动态,应设置相应的岩移观测点,以预防产生崩塌或滑移造成的地质灾害。6.2 废水污染防治措施及水资源利用本矿建设矿坑水处理站处理矿坑水,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生活污水。矿井前期开采正常涌水量为2107.68m3/d,在建矿坑水处理站的处理工艺为:中和调节+混凝沉淀+二级曝气+二

22、级锰砂过滤+底泥压滤脱水+部分消毒回用工艺(处理规模150m3/h),处理后的矿井水128.82m3/d用于井下防尘、地面生产系统防尘用水、绿化用水和道路洒水,其余(1978.86m3/d)经600m排水沟自流达标排放至八当小溪高增河。一采区主井场地内生活污水产生量为7.08m3/d,三采区工业场地管理人员办公生活区生活污水产生量为1.16m3/d,在三采区工业场地内设置一座规模为12.0m3/d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进行二级生化处理,处理后采用DN20型管道300m自流进入矿坑水处理站处排水水池。矿井水处理站、生活污水处理站工艺合理、可行,处理后水质符合资源化利用的要求,废水污染防治措施技

23、术、经济可行。6.3 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及可行性分析为有效地控制这部分扬尘,环评要求在在卸矿区域周边设置喷雾洒水装置,废石转运场地地面硬化周边设置围挡和喷雾洒水装置,露天材料堆场应尽量改为棚架式堆场或加盖篷布。储矿场和装车场地四周采取喷雾洒水防尘措施,储矿场场地地面全部硬化。矿井矿石汽车运输产生的废气、运矿公路产生的运输扬尘等对环境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采取以上措施后,可有效降低本项目产生的扬尘,且技术、经济可行。6.4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要求对矿用各种机电产品选用时,除考虑满足生产工艺技术要求外,选型还必须考虑产品具备良好的声学特性(高效低噪),按照国家劳动总局和卫生部颁分布的“工业企业噪声

24、卫生标准”及有关设计规定,向供货制造设备厂方提出限制噪声要求。通过合理布局场地,以及采用减振、吸声、消声、隔声等声学治理措施,同时规范建设工业场地围墙并种植绿化带,确保工业场地各厂界噪声达标。采取以上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小了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且措施从技术、经济上分析是可行的。6.5 固体废弃物处置措施根据废石浸出液成分分析煤矸石为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产期废石运往废石堆场排弃,废石堆放需分层卸载、推平压实,废石堆场按类贮存场设置,废石堆场周围进行绿化;废石堆场下游设置拦挡坝,外围设截排水沟,底部修建排水涵洞,拦挡坝设置反滤层,废石淋溶水经反滤层过滤后就地排放。矿井采掘废石综合利用的途径主要为筑路

25、。矿坑水处理站底泥经脱水后掺入矿石外售,不外排;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泥定期运至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置。采取以上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小了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且措施从技术、经济上分析是可行的。7 环境风险分析项目风险源项主要有废石堆场溃坝、污废水事故排放等。针对废石堆场溃坝风险,建设单位须采取严格防洪排洪措施,按要求修建挡矸坝(设反滤层),截排水沟和排水涵洞;开展采掘废石综合利用,减少废石堆存量来避免溃坝风险的发生。矿井井下水仓、生活污水调节池容积应满足检修要求,并尽可能地避免污废水处理系统的非正常运行,污废水处理系统机电设备应有备用,同时在一采区工业场地和二采区副井场地内分别设置250m

26、3的事故池一座8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项目建成后,环保基本建设总投资为202.11万元,占项目建设总投资的6.22%。项目在采取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后,效益与费用之比为1.10,大于1;矿井环境代价为20.29万元/a,环境成本为4.06元/t矿。由此说明,由于采取了各种相应的污染处理措施,使得本项目建设具有一定的环境经济效益,因此,项目的建设在环境经济上是可行的。9 公众参与公众参与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团体和91%的个人均支持本项目的建设,9%的个人表示对项目的建设不关心;针对受调查个人和团体关心的问题,评价均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并与建设单位进行了沟通,业主也已作出相关承诺,以确保矿井建设投产得以顺利进行,避免扰民纠纷。10 综合评价结论项目的建设符合相关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以及各项规划,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一定作用,其建设是必要的。矿井建成后项目组成、选址、布局、规模、工艺合理可行;公众支持率高;排放总量指标经当地环保部门落实;矿坑水、采掘废石等均按要求进行综合利用;沉陷区制定了生态综合整治规划;环境风险事故发生的几率和强度均较小。环评报告和开采方案设计所提出各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在同类矿山均有成功实例,实践证明是可行可靠的,因此只要严格执行,就可将不利影响控制在环境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还可带动地方生态建设。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