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诊期中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诊期中复习重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诊期中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 1.戴阳证: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忽见两颧泛红如妆,游移不定,多为戴阳证,是脏腑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浮越所致,属病重。 2.假神:危重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为临终前的预兆。 3.白:色淡白而面浮肿者,为阳虚;兼虚浮者,多属阳虚水泛。 4.黄疸:面目身俱黄者。黄色鲜明如橘皮者为阳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 5.正常人面色:明润:面色光明润泽,是精气充盈的表现。含蓄:面色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是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表现。 病人面色:晦暗、枯槁,鲜明暴露,不应时应位,或某色独见。面色萎黄-脾胃气虚;面色虚浮-脾虚湿蕴。 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的一侧
2、或两侧,结块肿大,或大或小,可随吞咽移动肝气郁结,痰凝血瘀,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7.瘰疬:颈侧颌下肿块累累如串珠肺肾阴虚,虚火灼津,结成痰核;或外感风热时毒,致气血壅滞,结于颈项所致。好发于颈项、腋、胯等处。 8.乳蛾:咽部红肿,疼痛明显,咽部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高起,甚则溃烂或有黄白色脓点,脓汁易拭去,多因肺胃热毒壅盛所致。若红色娇嫩,肿痛不甚,多为肾水亏少,阴虚火旺所致。 9.谵语: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可见于温病邪入心包或阳明腑实证。 10.郑声:是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属心气大伤,心神散乱之虚证,多见于疾病晚期、危重阶段。 11.腻苔:苔
3、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中间厚边周薄,紧贴于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主湿浊、痰饮、虫积湿浊内蕴、阳气被遏;舌苔腻而板滞,多为湿浊;舌苔腻而不板滞,多为食积,或是脾虚湿困,阻滞气机;舌苔腻而滑,多为痰浊、寒湿内阻;舌苔黄腻,为湿热内蕴。 12.光剥舌: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洁如镜 13.金实不鸣:新病音哑或失音,属实证,多由外感风寒/热、痰湿肺失清肃 14.金破不鸣:久病音哑或失音,属虚证,多由肺肾阴虚,虚火灼津津枯肺损 15.自汗:经常汗出,不受环境因素影响,活动尤甚。卫阳虚弱、腠理不固气虚、阳虚 16.盗汗:睡时汗出,不受环境因素影响,醒则自止。阴虚阳亢、阴不制阳阴虚、气阴两虚,阴虚火旺
4、 绝汗:久病、重病之人,出现大汗不止者,见于亡阳或亡阴。亡阳之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稀而凉;亡阴之汗,表现为大汗不止,热汗而黏如油。 战汗:先见全身寒战抖动,而后汗出者,多见于外感热病中,提示邪正相争剧烈,为病情变化的转折点。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复之佳兆;若汗出而身热不减,烦躁不安,脉来疾急,是邪盛正衰的危候。 17.泄泻:便次增多,便质稀薄,甚至粪如水样者。若仅表现为粪便中水分多而不成形者,称为便溏。 “五更泻”:黎明前腹痛作泄,泄后痛减,伴有形寒肢冷,腰膝梭痛者,多由脾肾阳虚,阴寒湿内积所致。 18.完谷不化:大便中夹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脾胃虚寒或肾虚命门火衰所致泄泻或食滞胃肠。
5、19.癃闭:指肾与膀胱气化失司,导致以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至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实瘀血、结石、湿热;虚脾气虚、肾阳虚 20.饥不欲食:虽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多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食量增多,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者,又称多食易饥,多由胃火亢盛所致。兼口渴心烦、口臭便秘者,为胃火亢盛,腐熟太过所致;兼多饮多尿、肌肉消瘦者为消渴病,为胃肾阴亏火亢所致;兼大便溏泄者,多属胃强脾弱。 21.渴不多饮:虽口干而渴,但饮水不多。若渴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脘闷苔腻者,属湿热证;若渴喜热饮,饮水
6、不多,多属痰饮内停于中焦。若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舌紫暗或有瘀斑者,多属瘀血内停;口渴饮水不多,也可见于温病营分证。 22.除中:久病重病患者,本不欲食,甚至不能食,突然食欲增进,但到口却饥不欲食,或食亢多,是中气衰败,脾胃之气将绝的表现,属“回光返照”的表现之一。 23.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为湿热痢疾的主症之一。 24.头痛:指整个头部或头的某一部分疼痛。癫顶痛者,属厥阴经;后脑痛连项背者,属太阳经;两侧头痛者,属少阳经;前额连眉棱骨痛者,属阳明经。 四肢痛:行痹:疼痛游走不定者;痛痹:疼痛剧烈,遇寒加甚,得热痛减者,以感受寒邪为主
7、;湿痹:重着而痛,固定不移,或伴有肌肤麻木不仁者,以感受湿邪为主;热痹:关节红肿热痛,阴感受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所致。 25.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26.不通则痛:实证疼痛的机理则多因感受外邪或气滞血瘀、痰湿虫积阻滞,使气血运行不畅。 不荣则痛:虚证疼痛则多因气血不足或阴精亏损,使脏腑经络失养。 27.十二疼痛 胀痛:指疼痛带有胀满的感觉,是气滞作痛的特点。如胸胁脘腹等处胀痛,时发时止,多属肺、肝、肠胃气滞之证;但头目胀痛,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的病症。 刺痛:指疼痛剧烈,如针刺锥穿,是瘀血致痛的特征之一。以头部及胸胁、脘腹等处较为常见。 窜
8、痛:指疼痛的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多为气滞所致,或见于行痹。若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者,多因肝郁气滞所致;若肢体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者,多见于行痹。 固定痛:指疼痛部位固定不移。胸胁脘腹等处固定作痛,多属瘀血所致;肢体关节疼痛固定不移。多为痛痹、着痹。 冷痛:指疼痛伴有冷感,且喜温暖者,是寒症疼痛的特点。常见于腰脊、脘腹及四肢关节等处。因寒邪入侵,阻滞脏腑经络所致者,属实寒证;因阳气不足,脏腑经络失于温煦所致者,属虚寒证。 灼痛:指疼痛伴有灼热感,痛而喜凉,是热症疼痛的特点。常见于咽喉、口舌、胁肋、脘腹、关节等处。因火邪窜络,阳热熏灼所致者,属实热证;阴虚火旺,经络被灼所致者,属虚热证。 重
9、痛:指疼痛伴有沉重感,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常见于头部、四肢及腰部。如肢体关节重痛,固定不移者,多为着痹。此外,头部重痛,亦可因肝阳上亢、气血上壅导致。 闷痛:指疼痛带有满闷、憋闷的感觉,多见于胸部,为痰浊阻肺,或痰浊痹阻心脉所致。 绞痛:指疼痛剧烈,如刀绞割,多因瘀血、结石、虫积等有形实邪闭阻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 掣痛:指疼痛有抽掣牵引感,又称引痛、彻痛,多因筋脉失养而拘急,或经脉阻滞不通所致。痠痛:指疼痛伴有酸楚不适感,常见于四肢、腰背的关节、肌肉处。多因风湿侵袭,气血运行不畅,或肾虚、气血不足,组织失养所致。 隐痛:指痛势较缓,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是虚证疼痛的特点。多因精血亏虚,
10、或阳气不足,机体失养所致。 空痛:指疼痛带有空虚之感,是虚证疼痛的特点。多因肾精不足,或气血亏虚,组织器官失养所致。 28.寒热:寒即怕冷。1.恶寒:自觉怕冷,得温不减,见于外感表证;2.畏寒:身寒怕冷,得温则减,见于里寒证;3.恶风:遇风则冷,避风则缓,见于伤风表证;4.寒战:恶寒严重,伴全身发抖。 恶寒发热:指病人在恶寒的同时,出现发热,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是表证的特征性症状。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 但寒不热:指患者只感怕冷而不觉发热的症状,多见于里寒证。 但热不寒:指病人只感发热,不觉怕冷,甚或反恶热者,多属阳盛或阴虚所致里热证。
11、 寒热往来:指恶寒和发热交替发作,是邪在半表半里、邪正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表现。寒热往来,发无定时,见于伤寒少阳病;寒热往来,发有定时,见于疟疾病。 29.心悸:指病人自觉心跳悸动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 30.臌胀:腹部高度胀大,如鼔之状者,称为臌胀。于肝脾肾有关,分为气臌,水臌,血臌 积聚:腹部局部膨隆,为气滞血瘀所致。 31.斑:色红或紫,呈片状,平摊于皮肤下,压之不褪色,摸之不碍手。多由于外感温热邪毒,热迫营血,或脾不统血,阳虚寒凝所致。 32.解颅:卤门迟闭。多是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脾胃虚弱、发育不良的表现,多见于佝偻病患儿。 33.疹:色红而高起,形如栗粒,高出皮肤,压之褪色,摸
12、之碍手。 34.寸口诊法:位置在腕后高骨内侧桡动脉所在部位。独取寸口的原理:1.寸口脉为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所在之处,十二经脉之气汇聚于此,故称为“脉之大会”,肺朝百脉,因而寸口脉气能够反映五脏六腑的气血状况;2.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胃之气相1 通,因此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3.寸口在腕后,此处肌肤薄嫩,脉易暴露,切按方便。 寸关尺分候脏腑:左 右 心 上焦 肺 肝 中焦 脾 肾 下焦 肾 寸口三部九候:寸口三部:寸、关、尺 每部三侯:浮、中、沉 寸:浮、中、沉 关:浮、中、沉 九候 尺:浮、中、沉 诊脉方法:总按: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单按:分别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重点体会某一部
13、脉象特征。 举按寻:举:用指轻按在皮肤上;按:用指重按在筋骨间;寻:指力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左右前后推寻,以寻找脉动最明显的特征。 35.平脉:指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和范围,而不是指固定不变的某种脉象。特点:有胃、有神、有根。有胃气:脉象从容、和缓、流利;有神:脉象柔和有力,节律整齐;有根:脉象沉取应指有力,尺部尤显。生理变异:1.四季气候:春胃微弦,夏胃微钩,秋胃微毛,冬胃微石;地理环境、性别、年龄、体格、情志、劳逸、饮食。脉位变异:斜飞脉-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反关脉:脉象出现于寸口的背侧。 36.脉象鉴别: 1.比类法: 浮脉类:浮、洪、濡、散、芤、革
14、; 沉脉类:沉、伏、牢、弱;迟脉类: 迟、缓、涩、结;数脉类:数、促、疾、动; 虚脉类:虚、微、细、代、短; 实脉类:实、滑、紧、长、弦。 2.对举法 脉位浅深相反:浮脉脉位表浅,轻取即得,主表属阳;沉脉脉位深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属阴 脉率快慢相反:迟脉搏动比正常脉慢,即一息不足四至,主寒;数脉搏动比正常脉快,即一息五至以上,主热 脉搏动力量强弱相反:虚脉三部举按均无力,主虚证;实脉举按均有力,主实证 脉的流利度相反:滑脉往来流利通畅,指下圆滑;涩脉往来艰难滞涩,极不流利,如轻刀刮竹 脉体宽度和气势相反: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势盛而去势衰;细脉脉体细小如线,脉力较差,但应指明显 脉
15、的长短相反:长脉搏动超过寸关尺三部,如循长竿;短脉脉气不及,前达不到寸或后不及尺部 脉的紧张度相反:紧脉紧张有力,如按转绳;缓脉脉势和缓松弛,且一息四至 相兼脉:浮紧脉主外感风寒之表寒证,或风寒湿痹。浮缓脉主风邪伤卫,营卫不和,太阳中风的表虚证。浮数脉主风热袭表的表热证。浮滑脉主表证夹痰或风痰,常见于素体痰盛而又感受外邪者。沉迟脉主里寒证,常见于脾肾阳虚,阴寒凝滞的病证。弦数脉主肝热证,常见于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等病证。滑数脉主痰热,痰火,湿热或食积化热。洪数脉主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的中期。沉弦脉主肝郁气滞,寒滞肝脉或水饮内停。沉涩脉主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弦细脉主肝肾阴虚,血虚肝
16、郁或肝郁脾虚。沉缓脉主脾虚而水湿停留。细数脉主阴虚火旺。弦滑数见于肝郁夹痰,风阳上扰或痰饮内停等证。 37.真脏脉:又称怪脉、败脉、死脉、绝脉,在疾病危重期间出现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多见于疾病的后期,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败绝的征象。无胃应指坚搏;无神脉律无序,脉形散乱;无根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指。 38.脉诊的临床意义:辨别病位、阐述病性、推测病因病机、推断预后。 39.按诊:是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病人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按诊的手法有触、摸、按、叩四法。叩法:直接叩击法、间接叩击法。间接叩
17、击法:拳掌叩击法、指指叩击法。 按虚里:虚里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即心尖搏动处,为诸脉之所宗。正常情况下,虚里搏动不显,仅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整齐,是心气充盛,宗气充沛的正常现象。虚里按之其动微弱宗气内虚;搏动数点而时有一止宗气不守;动而应衣,按之弹手宗气外泄;虚里搏动停止心肺气绝。 40.瘕聚:腹内肿块推之可移,或痛无定处,聚散不定者,为瘕聚,病属气分。 癥积:凡肿块痛有定处,推之不移者,为癥积,病属血分。 41.症:包括症状与体征。症状是病人自身感觉的异常变化;体征是客观检测出来的异常征象。 病: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的病理概括。证:
18、是对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等所作的高度概括。 病、证、症之间的关系:证是疾病所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症构成证和病,症是诊断疾病和辨别证候的最基本的要素;病的全过程可形成不同的证,而同一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病之中,病与证具有纵横交错的相互关系,因此临床上有同病异证、异病同证、异病异证、同病同证等情况 42.病案:又称病历,史称诊籍,是对医疗过程的真实记录。 43.难经提出寸口脉法;西汉名医淳于意创立“诊籍”;西晋王叔和所著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记载病案90例;元敖氏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张介宾著景岳全书,“十问歌”;李时珍濒湖脉学详述了二十七脉
19、;喻嘉言寓意草。 44.中医诊断的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症结合。 二、问答题 0.神的分类有几种?各有何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1.得神:又称“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反映。目光明亮,目珠灵活,神志清楚,表情自然,面色荣润,形体丰满,体态自如。正气充足,精气充盛,脏腑机能正常,见于健康人或轻病病人。 2.少神:又叫“神气不足”,是精气轻度损伤的反映。两目乏神,目珠少动,精神萎靡,思维迟钝,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动作迟缓。正气不足,脏腑机能较弱。多见于轻病或重病恢复期病人,亦可见于体虚者及正常人劳累之后。 3.失神:又称“无神”,临床有精亏神衰和邪盛神乱之分。(1)精亏肾衰而失神目光晦暗,目珠
20、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表情淡漠,面色晦暗,形体赢瘦,动作艰难;或意识模糊,口开目闭,手撒遗尿。多因正气大伤,脏腑机能衰竭所致,是病情重笃之象,多见于久病、重病病人,预后不良。 邪盛神乱而失神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倒神昏,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大小便闭。多因邪气亢盛,扰乱心神或肝风挟痰,蒙蔽清窍所致。属于脏腑功能严重障碍,多见于急性重病病人。 4.假神:假神是重危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为临终前的预兆。目光晦暗,突然变为目光明亮,浮光外露;神志昏迷或精神萎靡,突然变为神志清楚,精神躁动;不欲语言,语声低微断续,突然变为言语不休,语声清亮;面色晦暗,突然变为颧赤如妆;毫无食
21、欲或食量减少,突然变为食欲增强甚至暴饮暴食。提示脏腑精气衰竭已极,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绝。故古人将其比作“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5.神乱:“神志异常”,主要包括五种情况。烦躁昏谵型烦躁不安、神昏谵妄。属热扰心神的实证,常见于温病热人心包或伤寒阳明热盛时。恐惧焦虑型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一室。属心胆气虚的虚证,见于脏躁病人。狂躁妄动型狂躁妄动,胡言乱语,打人骂詈,不避亲疏,少寐多梦。属痰火扰心,常见于狂病病人。(4)精神抑郁型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属气郁痰凝,蒙闭心神,或因先天禀赋所致,常见于郁病、癫病及先天痴呆病人
22、等。(5)神昏抽搐型突然昏倒,四肢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移时苏醒,醒后如常人。多因肝风挟痰,闭阻清窍所致,常见于痫病病人。 1.试述青、赤、黄、白、黑五色的临床主病? 赤色:主热证,戴阳证。满面通红-实热证;午后两颧潮红-阴虚证;久病重病面色苍白而两颧泛红如妆-戴阳证 白色:主虚证(气、血)、寒证。面色淡白无华-血虚证失血症;面色白而有光略带虚浮-阳虚水泛;面色苍白-阳气暴脱阴寒内盛 黄色:主虚证、湿证。面色萎黄-脾胃气虚;面黄虚浮-脾虚湿蕴;面目一身俱黄-黄疸病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面色淡青或面色青黑-寒盛,痛剧;面色与口唇青紫-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面色青黄-肝郁脾虚;小
23、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面黑暗-多属肾阳虚;面黑焦干-多属肾阴虚; 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内停或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 2.临床常见的舌色有哪几种?各提示哪些临床意义? 淡红舌:淡红舌为正常人气血调和的征象。疾病情况下见舌色淡红,为疾病初起,病情轻浅,尚未伤及气血及脏腑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可见于气虚、血虚或气血两虚、阳虚等 红、绛舌:主热证。舌色红或绛有表热、里热、实热、虚热之分,舌色愈红,热势愈甚。舌边尖稍红表热证;舌尖红赤破碎心火上炎;两边红赤肝经热盛;舌红绛有苔实热;舌红绛少苔无苔虚热 青紫舌:主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绛紫营血热盛、
24、瘀热;淡青紫气血亏虚、阳气不足,血脉瘀滞;淡红而紫,或瘀斑、瘀点瘀血内阻;先心病、药物、食物中毒等 3.临床常见的苔色有哪几种?各提示哪些临床意义? 白苔:主表证、寒证。正常舌苔。薄白苔正常、表证;白滑寒湿、阳虚水湿内停;白厚腻湿浊、痰饮、食积;厚白腻而干湿浊中阻,津气不得宣化;积粉苔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苔白燥裂燥热伤津 黄苔:淡黄苔为热轻,深黄苔为热重,焦黄苔为热极;苔薄黄表热证;苔黄白相兼表里相兼;苔黄腻痰饮、湿浊、食积化热;苔黄粘腻痰涎、湿浊与邪热交结;苔淡黄而滑阳虚寒湿、痰饮化热、气血虚+湿热;黄糙苔、黄瓣苔、黄黑相兼邪热伤津、燥结腑实 灰黑苔:主里热或里寒的重证。热极伤阴;阳虚阴盛;
25、肾阴亏损,痰湿久郁;白腻灰黑阳虚寒湿、痰饮内停;黄腻灰黑湿热内蕴,日久不化;焦黑干燥,舌起芒刺热极津枯;黄赤兼黑宿食湿浊化热,熏蒸秽浊上泛、血瘀气滞、湿热夹痰 4.试述胖大舌、瘦薄舌、齿痕舌、裂纹舌、点刺舌的临床意义? 胖大舌水湿停滞。色白气虚、阳虚;色红里热 瘦薄舌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齿痕舌舌体胖大,舌色淡白,伴有齿痕多为气虚、阳虚;舌体不胖,有齿痕,舌质嫩者多属脾虚、气虚或气血两虚 点、刺舌阳热亢盛、血分热盛;根据点刺所在部位,可推测热在何脏;观察点刺颜色,估计气血运行情况及疾病的程度裂纹舌由精血亏虚、阴津耗损、舌体失养、舌面乳头萎缩或组织皲裂所致,全身营养不良的表现;舌色浅淡而裂血虚;舌
26、色红绛而裂热盛伤津,阴津耗损;舌淡白胖嫩有齿痕、裂纹脾虚湿浸 5.试述寒痰、热痰、燥痰、湿痰的临床特点及临床意义? 寒痰:白、清、稀外寒伤阳,津凝不化;内寒,脾阳不足热痰:黄、稠、浊热邪煎津;湿痰:白、滑、多、易咯脾失健运,湿聚为痰;燥痰:粘、少、难咯燥邪伤津,或阴虚津亏 6.谵语、郑声在临床特征、临床意义方面如何区别? 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扰心神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低无力心气大伤 7.试述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恶风而发热轻伤风表证;除于感邪性质有关,还与感邪轻重有关但寒不热:新病畏寒寒邪直中,阳气郁遏;久病
27、畏寒阳气虚衰,失于温煦但热不寒:壮热:高热,持续不退,常兼见大汗、口大渴、脉洪大,阳明经证气分证。微热:轻度发热,或仅自觉发热,见气虚、血虚、阴虚、气郁等寒热往来:恶寒发热交替发作半表半里证;寒热往来无定时:少阳病半表半里证;寒热往来有定时:多见于疟疾病 8.临床潮热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提示什么临床意义? 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阳明潮热:下午3-5时发热,热势较高,伴腹满、便秘等,属阳明腑实证;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的感觉,常伴见颧红,消瘦,盗汗,舌红少苔等,属阴虚火旺;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尤甚,并伴见身重,脘痞,苔腻等症,属湿热蕴结,湿温病
28、。 9.试述胀痛、刺痛、重痛、隐痛、灼痛、冷痛、空痛的临床意义? 胀痛:疼痛兼胀感气滞;刺痛:痛如针刺瘀血。冷痛:痛有冷感而喜暖寒证。灼痛:痛有灼热感而喜凉热证。隐痛:疼痛不甚剧烈,绵绵不休虚证。空痛:疼痛兼有空虚感虚证重痛:疼痛兼有沉重感湿邪;2 肝阳上亢 10.试述浮脉、沉脉、数脉、迟脉、虚脉、实脉、滑脉、弦脉、洪脉、细脉的临床特征、临床意义? 浮脉: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意义:主表证。虚证。沉脉: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意义:主里证。有力为里实邪郁于里,气血内困;无力为里虚正气不足,鼓动无力迟脉:特征: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意义:主寒证有力实寒,无力虚寒。数脉:特征:脉来急
29、促,一息五至以上。意义:主热证有力实热,无力虚热洪脉:特征:脉体宽大,充实有力,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意义:气分热盛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涌细脉(小脉) :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意义:气血两虚,诸虚劳损血虚脉道不充,气虚则无力鼓动;湿病湿邪遏阻脉道实脉:特征:三部脉举按均有力。意义:实证。虚脉:特征: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意义:虚证滑脉:特征: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意义:痰饮、食积、实热;青壮年;妊娠脉弦脉: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意义: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生理性:春季、老人 脉脉纲 名 脉象特征 临床意义 浮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即得,重按稍减 主表证,亦主
30、虚证 洪 脉来浮大,充实有力,状如波涛汹涌,浮 来盛去衰 气分热盛,亦主邪盛正衰 脉 濡 浮而细软,搏动力弱,不任重按,按之类 则无 主虚,又主湿 散 浮散无根,稍按则无,至数不齐 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 芤 浮软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失血,伤阴 革 浮而弦硬,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精血亏虚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轻取不应,重按沉 沉 始得 里证 脉 脉位深沉,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类 伏 而不见 邪闭,厥证,痛极 牢 脉形沉而实宽大弦长,轻取中取均不应,沉取始得,坚着不移 阴寒内实,疝气癥瘕 迟 迟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 寒证 脉 缓 一息四至,来去缓怠。其脉率稍慢于正类 常脉而快于迟脉 主湿
31、证,脾胃虚弱,亦主热 涩 脉细而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气滞血瘀,精伤血少,夹食,夹痰 结 脉来缓慢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主气血虚衰 数 数 脉来急促,一息五六至 热证,亦主虚证 脉 促 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脏类 气虚弱,阴血衰少 疾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亦主热盛阳极 动 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 痛,惊 虚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虚证,气血两虚及脏腑诸虚 虚 微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脉 细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 类 代 脉来中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脏气衰微,亦主风证、痛证,七情惊恐, 跌打损伤 弱 极软而沉细 气血不足 短 首尾俱短,不及三部 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实 实 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实证 脉 滑 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痰饮,食滞,实热 类 紧 脉来紧张,状如牵绳转索 寒,痛,宿食 长 脉形长,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肝阳有余,阳盛内热 弦 端直而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亦主虚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