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应有章法意识.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080642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应有章法意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作文应有章法意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作文应有章法意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作文应有章法意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作文应有章法意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作文应有章法意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应有章法意识.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作文应有章法意识作文应有章法意识 学生写生活记实类的文章,往往陷于平铺直叙,记成了流水账。严格的讲这不是作文,只是生活材料的堆砌。作文总要表现一个明确的中心,只是事件过程的叙述,却看不出要表现的中心,这是因为在写作是缺乏章法意识所致。 章法这个词是从书法、绘画艺术中借用过来的,亦称结构,我这里为什么称章法而不称结构,是因为章法是就文章的整体而言的,要着眼于全篇,而是只是文章的局部段落。 怎样做到有章法呢? 第一,下笔之前应有个整体构思。 学生在考场上作文时往往想到了一个开头就开始写,然后随想随写,随写随想,结果写出来的文章缺乏前后关联,只是材料的堆砌,做不到中心明确。这就是缺乏整体的构思所致。

2、就记叙文来说,构思应着眼于中心事件,而不是文章的开头,开头也要为中心事件的表达服务。比如我写藏在心中的秘密,起笔就写“小刚又养了一只小兔,他邀我去看,我像被蝎子蜇了一下打了个激灵,死活不应。原来这里藏着个秘密。”我没有按“我和小刚是好朋友,他养了一只兔子,让我给弄死了。”这个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去写,而是落笔于事件发生之后,这样就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当然这个开头是着眼于“我害死了小刚的小兔”这个中心事件来构思的。再比如我写的状物类文章串红,开头写道:“俗话说,花无百日红,可校园里的那一池串红却红过半年有余了。”用一个与常理相悖的现象来引起悬念,以下就围绕它为什么能红过半年来写,层层剥落,卒章

3、显志。这个开头也是着眼于全文的中心事件串红一生的成长过程来构思的。 所以,整体构思是围绕怎样用开头去表现中心事件问题,而不是写好了开头,然后随写随想。 第二,开头可以总领全文。 用一些能够领起全文内容的句子开头,下面围绕这些句子去写,也可以形成章法。如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开头写道:“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蔡云芝老师。”接下来就写我与蔡老师交往的一些事情。袁鹰的井冈翠竹开头写道:“井冈山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下来写毛竹为什么难忘。朱自清的背影,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经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他的背影。”这些开头都兼有领起下文、设置悬念的作用。我写我的珍贵的衬衫,开头写道:“我在上高二时曾

4、经穿过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那是我那时穿过的最好的衣服。想起它,我就为当时的虚荣感到可笑。”第一句引起了下文,第二句点明了中心,如果没有整体构思意识,下笔之前没把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想好,这第二句是断断出不来的。 可见,写好开头是章法意识的最重要的标志。 第三,章法意识还体现在段落的结构组织中。段落的开头也可以加上一些统领本段的句子。 比如一些议论文,常用明确分论点的排比句来形成排比段,以显示文章的章法。在记叙文中一些过程性的句子往往显示了文章的章法。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写完松骨峰战斗之后加了一个过渡句:“我们的战士对敌人是这样的恨,可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爱,充满了国际主义感情。”“对敌人的恨

5、”是对上文的总括,“对朝鲜人1 民的爱”是对下文的统领。再如藤野先生中写到“接下来我就有看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引出下文的看电影事件,可见它是对下文的一个提示领起。学生作文时正是缺少了这种穿针引线的统领性句子,才使得段落散乱不堪。 第四,章法意识还体现在巧妙的运用表现手法上。 前文有铺垫,后文要有张扬;前文有伏笔,后文要有照应;前文有贬抑,后文要有褒扬;前文有悬念,后文应有答案。这样才能形成前呼后应,浑然一体的章法美。 第五,章法意识还体现在线索的运用上。 用一条以一贯之的线索串起全文的材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章法。如白杨礼赞就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来贯穿全文,开成了一咏三叹的音律美。 第六,

6、章法意识还体现在结尾与木标题和开头的照应上。 切记,结尾一定要圆合到标题和开头,如记一辆纺车,结尾用重复标题的办法达到圆合的目的。结尾呼应标题或开头是最基本的章法要求。 当然,对一篇六七百字的小文来说,章法意识不是小标题的罗列、板块拼接、镜头组合之类的花里胡哨的形式,而是有统领、有归结、有铺垫、有张扬、有伏笔、有照应、有过渡、有衔接,运用好各种表现手法。这样才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骨架挺立、血脉贯通。 考场作文“潜规则” 中高考作文的评阅,虽有考试大纲和评分标准作依据,但落实到具体的篇章上,仍然会见仁见智。考生要想作文获得高分,不仅要熟知阅卷者的“明规则”,还要了解那些没有写出来的“潜规则”。 潜

7、规则一:标题要让人一眼看出与主题或话题的关联 作文如果是自拟标题,那么拟题的第一原则是切题,即切合主题或话题,其次才是简练、有新意和有文采。比如,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如果拟出世界因爱而美丽、难忘一个人、自行车的故事、胸怀的宽度、心锁这样的题目,就让阅卷老师对该文是否扣住了话题产生怀疑。不如这样拟题来得恰切:最初的感动、迟到的感动、感动的瞬间、收藏感动、感动其实很简单。 潜规则二:文章的首段和尾段最好都点题 点题形式多样,既可以点出完整的主题,也可以点出主题的关键词,还可以把主题稍作改动但保留其关键词。例如,作文你我走过的日子开头:“窗外的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我原本平静的心,泛起了涟漪。我

8、不禁想起了小时候住在外公家的日子,想起了外公你陪我度过的快乐日子。” 如果首段较长,那么点题的最佳位置在该段最后一句。因为首句点题有时会让人觉得肤浅,段中点题又不易让老师看到,而末句,既有前面的铺垫,又易引人注意,所以是点题的最佳位置。 有些记叙文开头可以不点题,但结尾一定要点。如作文一道风景线的首段才一句话:“母亲下岗了。”它并没有点题,但末段点题了:“人们常说,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如果说这世上还有一道最美的风景线,那不是别的,就是母爱!”当然,点题不仅可以在文章首尾,也可以在文章中间,这样可以使文章一直处于紧扣主题的状态。 2 潜规则三:文章最好分成五至六段,形成“凤头

9、、猪肚、豹尾”的格局 首段和末段可短些,两三行即可,中间每段可长些,七八行较好。老师很不喜欢首尾各一小段、中间一大段的“孕妇肚”式分段,也不大喜欢两三行就作一段的“满天星”式分段。首段短才能迅速入题,末段短才能突出主旨;中间七八行作一段,是因为这样长的段落能较完整地叙述事情的一个片断。当然也不能绝对化,在行文过程中,根据需要在中间两个大段之间插入一两句过渡语并单独成段,有时也会给人灵活和流畅的感觉。 潜规则四:作文实际篇幅以超过规定字数的底线一两百字为宜 比如题目要求“不少于600字”,那么考生不要只写600字,而要超出一两百字,直观地说,就是要写到答题卡上“600字”标记下面四至八行。作文字

10、数没达到底线的,扣分绝对不只“每少50字扣1分”;字数刚达到底线的,也会给人一种“挤牙膏、凑字数”的感觉;只有超出底线一两百字,才会给人一种内容充实的感觉。当然作文也不必太长,不必写到答题卡的最后一行。文章写得太长会花去许多宝贵的时间,导致没有充足的时间做后面的附加题和复查前面的答案,而且在视觉上会给人一种塞得过满、没有回旋余地的压迫感。 潜规则五:在题材上要写自己经历或可能经历的事情,不要写自己不大可能经历的事情 比如,一个东莞的考生,写发生在欧洲某国的故事,写发生在祖国西北边陲的故事,写发生在几百上千年前某朝的故事,写求职场上某大学生遭遇的挫折,都会给阅卷老师一个感觉这个故事是从哪本杂志上

11、抄过来的。也不要照搬作文题目中的材料,因为那只能证明作者文思匮乏。中考作文的选材其实很简单,基本上是以“我”为圆心,以“我”的活动为半径来画圆,要能突出作为初中生的“我”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 当然,写“我”并不意味着“我”所经历的一切都可写,也并非要原原本本地写,而要有取舍、有变形、有重组地写。考生可以将“我”不同时空的言行写在一件事里,可以省略某个环节而放大某个细节,也可以将同学的见闻嫁接到“我”的身上。这并非“造假”,因为写作从来都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经过艺术加工的文章,人物形象更鲜明,故事情节更生动,作品主题更深刻。 潜规则六:文章立意不但要明确,而且要正确 考纲和评分标准对“

12、立意明确”有要求,但对“立什么意”却没限定,只是要求考生感情真挚,写出自己独特而真切的体验。这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是真实的就可以写呢?不是。中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所以,作文要以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宣扬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为基调。利用中考作文来宣泄对现实的不满、对教育制度的鄙视、对父母师友的厌恶等不良情绪,或者在文中为自己追求刺激、贪图享乐、逃避责任的行为作辩护的,一律打低分甚至零分。 潜规则七:文体还是自然传统的好,不要再使用拾人牙慧的“创新”体式 大约十年前从高考作文传过来许多创新文体,如题记、小标题、后记、片段体、镜头体、剧本体、合同体、辩论体、诉状体、广告体、BBS体、QQ体、演讲稿、播音稿、调查报告、新闻访谈、数学证明题等。这些非主流文体,早些年前偶尔使用还能给人新鲜感,但由于后来用得过多过滥,现在已成明日黄花了。另外,科幻小说、童话、寓言等文体也尽量少用,因为它们给人低幼之感,不利于表达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