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央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082022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3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央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央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央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央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央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央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央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央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目录1第一章总 论4一、项目概况4二、项目实施地点5三、编制主要依据、范围及内容5四、项目提出的理由7第二章 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9一、项目的沿起9二、项目提出的背景10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7第三章 建设选址及建设条件21一、项目选址21二、建设条件21第四章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21一、建设规模21二、项目主要建设内容22第五章 建设方案22一、指导思想22二、基本原则23三、总体目标23四、总体规划设计要求23五、建设方案25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30一、主要环境保护标准30二、项目所在地环境现状30三、施工期及营运期对环

2、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31四、营运期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33五、环境影响评价33第七章 环境保护、绿化及节能33一、环境保护33二、绿化34三、节能34第八章 劳动卫生安全及消防35一、执行标准35二、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分析35三、安全措施方案35四、消防措施37第九章 项目实施及管理37一、建设管理机构37二、建设指挥部管理内容及任务38三、建设管理原则及依据38四、规范化制度建设38五、工程施工及质量管理39六、资金管理39七、监督检查40八、项目监理40九、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管理40第十章 项目建设进度及招投标方案41一、项目实施进度41二、招投标方案42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44一、投

3、资估算44二、资金筹措54第十二章 社会效益评价54第十三章 结论与建议55一、结论55二、建议56第一章 总 论 一、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威宁县2011年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中包括威宁自治县迤那镇、海拉乡、板底乡、新发乡四个乡镇)。2、项目承办单位:威宁县教育局。3、单位概况:威宁县教育局属县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县及以上政府赋予的教育统筹管理职能,下设办公室、基教股、成教股、政工股、计财股、教研室、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纪检监察室、政策法规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等行政事业股室,挂设政府教育督导室、县招生办、工程办、教育工会等机构办公。主要职能有:贯

4、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拟定全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指导、协调和监督实施;统筹管理全县基础教育、民族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和民办教育工作;规划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体育、卫生、艺术、法制教育和国防教育工作;主管教育人事、财务、招生考试、教育经费、基础建设、信息科研、教育对外交流合作、语言文字工作和教育督导工作。“十五”以来,县教育局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县教职员工,克服困难,开拓进取,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扎实全面推进“两基”攻坚。在教育管理上,结合实际,推陈出新,不断加快教育管理的制度化、现代化进程,向管理要质量;在义务教育中依托“两基”

5、攻坚;夯实基础,注重均衡发展,大力提高和巩固“两基”成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科学规划,规范实施,严格管理,加强“五化四园”建设,努力打造新世纪的精品校园;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全力拓宽师资初充渠道,加强培养培训提高,建立新型的适应教育快速发展的教师队伍。全县教育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4、法人代表:汪坤二、项目实施地点本项目拟建在威宁自治县迤那镇、海拉乡、板底乡、新发乡。三、编制主要依据、范围及内容(一)、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威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3、贵州省2004版贵州省建筑工程计价定额4、项目承办单位项目可行性研究

6、及有关工作的委托书5、项目建设选址意见书6、项目开发建设环境申报登记表 7、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8、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二)、可行性研究范围依据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指南规定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深度及要求,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方案选择、节能节水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安全卫生消防、项目进度计划、工程招投标、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社会效益等方面做全面研究和论证。(三)、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1、分析威宁自治县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2、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根据项目拟建地点和建设条件,提出项目建设方案。4、测算主要工程数量,估算工程投资。5

7、、根据资金筹措和建设条件,提出工程实施的招投标方案和建设工期安排。四、项目提出的理由中学教育是人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阶段,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各种人才的奠基工程。它是人生之本,民族之本,国家之本,也是教育之本。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中学,打好奠基工程的基础,是切实保证实施义务教育的有力措施。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先后推出了教育法、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重要举措,把“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中学基础建设也一直受到贵州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贵州省基础教育

8、起步晚,设施落后,尤其是毕节地区威宁自治县教育基础更为薄弱,学校生活服务设施落后,现有的教师宿舍使农村中学在推进“两基”攻坚过程中,随着新教学楼的落成,将旧教室改为教师住房。这类房屋多数是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房屋,由于气候恶劣,历经风侵雨蚀,破败不堪,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条件稍好的教师宿舍也存在面积狭小,无厨房、厕所等问题。近年来,贵州省进一步加大了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实施了对边远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不少学校新建、扩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和食堂,农村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村教育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但是,很多乡镇中学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没有明显改善

9、,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不容乐观。贵州省教育厅专家组对毕节地区威宁自治县义务教育情况进行专项调研,对威宁自治县义务教育的一些主要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威宁义务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校舍紧缺,尤其是学校生活用房非常紧张;二是在教师缺编上存在整体超编,结构性缺编的突出矛盾,还存在招聘特岗教师编制协调、代课教师等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三是教师生活周转宿舍严重缺乏。毕节地区地域辽阔很多乡镇偏远地区学生需要寄宿,教师也需要寄宿。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教师居住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结合地区实际和教师生活周转宿舍的现状,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贵州

10、省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规划,以推动威宁基础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威宁目前学校教师住房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规模的扩大和综合实力的提高。在此背景下,威宁自治县教师生活周转宿舍项目的提出是非常必要的。第二章 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一、项目的沿起教育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教育事业的兴衰,事关下一代的成长,事关全县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事关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新形势下的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质量的竞争。从长远看,一个地方人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

11、人才的数量,决定着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发展后劲。进入新世纪,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振兴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和基本国策,增加教育投入,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其目的就是要争先抢占在国际竞争中科技、人才和经济的制高点。可以说现在教育的差距就是将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差距。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是全民素质的竞争。人力资源在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把建设高质量教育作为我国二十一世纪的基本国策,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流。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12、基石。基础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关系到国民教育的整体水平,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大基础教育的改革力度,以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迎接未来的挑战,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的竞争力,可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二、项目提出的背景(一)、威宁县自然概况威宁自治县属高原台地和地形破碎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威宁山川相间发育、地形破碎、河谷深峻,留下中部较完好的高原面。地质构造以弧形构造为主,并控制了二塘河、洛泽河、拖洛河、牛栏江等水系的发育和格局。境内出露主要为积沉岩,约占53%。威宁地貌分为高原面、高中山区和中中山河谷区。高原面分为缓丘盆坝、缓丘盆地和山原区,缓丘盆坝和缓丘谷地海拔在2060225

13、0米之间,按习惯称为半凉山地区;山原区海拔在23002800米之间,称凉山地区。高中山区可分为峰丛谷地和高中山山脊区,峰丛谷地海拔在25002900米之间,为凉山区。中中山河谷区分布在河流沿岸,海拔在1900米以下,习惯称为田坝地区(或河谷地区)。威宁县总面积6298.72(土地详查数)平方公里(合944.81万亩)。全县高原面积为267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3.62%;中中山河谷区面积876.2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91%。威宁县地处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分水岭的源头地带。乌蒙山系纵横全境,河谷深切,两岸逢高坡陡,高差700米1400米之间,山势陡峭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县内喀斯

14、特地貌与常态地貌交错出现,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岩溶盆地、溶湖、溶斗、溶洞、暗河、天生桥等到处可见,草海是最大的岩溶沉积湖。喀斯特地貌发育致使地表水缺乏。威宁自治县域气候复杂多变。威宁自治县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特气候征,其特点是: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雨热同季,干湿明显,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年均气温10.5,河谷地区11.515.光能资源丰富,属全省之冠,县城草海镇年均日照时数为1767小时。年降水量平均为962.3毫米。草海镇无霜期多年年均为205天,凉山地区为160195天;半凉山区为195227天;河谷山区为

15、220280天。(二)、威宁自治县社会经济状况威宁自治县地处集中连片的深度贫困区域。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威宁)地处贵州省西部,属滇东高原东延部分的高寒山区,是长江、珠江、乌江及北盘江的发源地。其西北部、西部和南部分别与云南接壤,东北至东南与本省赫章县、六盘水市为邻,所处地理位置系云贵川腹地,四周均是贫困地区,没有增长极带动,是集中连片的深度贫困区域。威宁自治县人口总量庞大。全县辖35个乡镇,610个行政村,10个居民委员会,3872个组,2009年全县有30.6万户,131.9万人(列全省第三),其中:农业户口126.5万人,劳动力71.3万人。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等18个民

16、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5万人,占总人口的23.12%。威宁自治县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数的影响,经济社会还十分滞后。威宁自治县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在毕节地区排第六位和第七位,产业发展质量偏低,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不发达。2009年末,全县GDP52.51亿元(现价),其中:第一产业18.55亿元,第二产业13.95亿元,第三产业20.01亿元,人均GDP46677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75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09亿元;财政收入5.02亿元;财政支出19.46亿元,银行贷款11.79亿元,粮食总产量37.09万吨,人均占有生活用粮136.96公斤,农村住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4

17、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734.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城镇化率8.19%,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为85%,出生率为15.5,死亡率8.19,自然增长率为8.19;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2%,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为62%,义务教育完成率为55%,高中毛入学率达29.6%。(三)、威宁自治县迤那镇基本概况迤那镇位于贵州省威宁县西北部,距离威宁约78公里处的威昭公路旁,全镇辖4个管理区,14个村,95个村民组。2003年末总户数为7200余户,2.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2%,其中彝族占9.7%,回族占12%,苗族占9.9%。2003年末实有耕地面积约4.6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

18、55亩,人均纯收入1202元,人均占有粮食368公斤,全镇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洋芋;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核桃、苹果、黄梨;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铁等。(四)、威宁自治县板底乡基本概况位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东部。面积99平方公里。人口1.09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68.8%。辖8村委会。1949年为落底乡。1953年析设板底、新华、登底乡。1958年撤乡并入盐仓公社。1961年析建板登公社。1984年改置板登、登底乡。1991年合并置板底乡。为彝族聚居地区,民族风情浓郁。是县内重要牧业区。主产马铃薯、荞麦。有小学13所。乡人民政府驻地板底,在草海镇东北24公里,布嘎梁子东北山

19、坞。人口320人,有彝、汉、苗等民族。海拔2200 米。“板底”系彝语译音,意为大山坪子。有公路接326国道(五)、威宁自治县新发乡基本概况新发布依族乡位于威宁县东南部,地处两省(贵州、云南)三县市(水城县、威宁县、宣威市)结合部,东与六盘水市相连,西与云南省宣威市隔河相望。位于东径1042710433,北纬26342641之间,年平均气温14.6,年均降雨量1086毫米,无霜期239天。乡人民政府驻地距威宁县城90公里,距六盘水市50公里。属高原山地与峡谷相间地貌,最高海拔2580米,最低海拔1180米。地势东高西低,层峦叠嶂,沟壑深涧纵横交错,马路梁子、峨嘎梁子、杨官大山、大地等主要山峰耸

20、立其间。(六)、威宁自治县海拉乡基本情况海拉乡位于威宁县的西部,距县城约118公里,由于地里分布东与本县的黑石镇、秀水乡相接,南与本县的岔河乡按壤,西与云南省会泽县的矿山镇、火红乡隔牛栏江而望,北与本县的斗古乡有一水之隔一补多小河,三面环水,全县最高海拔“平箐梁子”亦在境内,因而素确“海拉半岛”和“小西藏”之称。全乡总面积约222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94个村民组;为管理方便政府还没立了三个管理区(枧槽、海拉、新村),全乡共有农户7000余户,人口3万人,境内居住着彝、苗、汉等民族,地形由上而下分为梁山、半山和河边地区,最高海拔2879.6余米,最低海拔1379余米,平均海拔在2200米左

21、右,全年千均气温7月(11C)、1月(1.6C),年降雨量为8001000毫米,无霜期为180天200天,由于本乡所在辖区属喀斯特溶岩地貌,地表破裂,山势陡峭,经济和文化受区位的影响相当严重,因此,是全县的两个类贫困乡镇之一。 春风送暖,绿树红花。正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海拉乡还是威宁县境内个偏远闭塞的乡镇,基础设施、经济文化相当落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极度困苦,其中80的农业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广大人民群众一直伴随着刀耕火种,人背马驮的现实环境,直到1988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才实现了全县最后一个通公路乡镇的历史,因此,海拉乡在发展的道路起步比较滞后。 自一九九二年“

22、撤、并、建”后,乡政府由原住地(老鸦营迁至红辉山后,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壮大,现在已基本上建成了一个机构健全,人口密集的乡镇,人民群众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设立了一所中学和多所小学。 打牢教育基础,提高人口素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建设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因此,海拉乡在教育方面以打牢“两基”工作基础,推进“普九”验收为目的,狠抓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新环境、新条件、留人重教”为己任,积极改变过去学校教育管理上的混乱,没施不齐,高学历人才不愿落户的现象,在乡财政困难的条件下,积极投入资金用于教育、支持办学,从而改变了过去“入学不足、升学不高”的观象,但

23、现在唯一存在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和课桌凳的紧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畜牧业要发展就离不开优良品种和技术指导,虽然海拉乡现在有两个种草养畜的示范点,但实施和作业的人员都不太专业,因此在品种改良,配种优生和疾病防治方面都还需提高,这就急需上级有关部门能委派一些技术人员亲临指导和配发部份必要设施, 海拉乡物产丰富,有良好的畜牧养殖条件,有高产量的玉米、马铃暑等作物,有储存丰富的煤炭资源,有可扩大发展的“再生黄果”,它们都是推动海拉乡各方面发展的物产条件,但是由于交通制约,这些物品一直难以发挥其效能,因此,如果能将“牛栏江大桥”和“补多河大桥”架通,实现全面通车的话,它将上接云南,下连四川

24、,成为联系云贵川三省的交通要塞。(七)、威宁自治县基础教育概况 威宁自治县人口规模庞大,基础教育设施落后。2009年,全县有472所(个)小学校(点),在校学生25.96万人;60所中学,在校初中生8.15万人,高中生1.37万人,小学入学率99.2%,初中入学率62%。126.5万农村人口中,7岁以上的104万人,其中文盲6.5万人,占6.25%;小学文化程度61.85万人,占59.47%,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6%。文化素质偏低,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4.8年,导致大多数农户隐遁守旧、创造性差、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较弱,从而导致其发展能力也弱,这是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为贯

25、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十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拟在“十二五”期间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规划。(一)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切实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国家把振兴教育作为基本国策,科技和教育地位及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明确了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提出“必须把基础教育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确立基础教育战略地位的共识。增强责任感,推动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威宁自治县教师周转宿舍安置非常困难,人均

26、6.67m2,且大多数周转宿舍是60、70年代平房改造的。学校窘迫的居住条件,使大量年轻老师调往城市,其数量及速度逐年加大,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加快建设教师周转宿舍已迫在眉睫。该项目建成后,将较好地解决教师们的住房难题,保障了教师的基本居住条件,优化教师生活环境,不断满足教师生活的实际需要,形成良好的居住氛围,改善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为教师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解决了教职工的后顾之忧,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使广大教师都能够安下心来更好地工作。同时,激发了他们扎根基层、教书育人的热情,还可促进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不断增强学校师资力量,进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解决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

27、校教师住房困难,防止优秀人才外流的需要威宁县教育落后的一个关键原因是缺少优秀教师,而住房困难正是造成农牧村师资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教师录用采用招考方式后,越来越多的教师来到威宁边远艰苦地区支援基础教育,而这些教师通常只能住校,如果学校不能提供安全实用的教师住房,必然会使一部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不能安心工作,甚至会想方设法往城镇或经济发达地区调动,导致城镇学校教室超编,农村教师严重不足。这种现象已经影响到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农村教育的发展。要想吸引优秀人才献身边远艰苦地区教育事业,必须解决好教师住房这个后顾之忧。(三)是改善基层教学条件,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具体体现目前威

28、宁县农村教师生活在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大多数教师只能靠自己较低的工资收入租借住房。不少学校的教师周转住房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甚至属于危房。受各种自然灾害破坏,每年还出现一批新的危房。这种状况,严重地危害着教师的人身安全和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问题没有解决会使得寄宿制学校的后续管理跟不上,无法安排足够的教师照顾住宿学生的生活起居,对学生的成长和安全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威宁自治县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生活周转宿舍建设项目的实施,能集中解决教师周转住房严重不足的问题,使教师在安全、整洁的周转宿舍工作、生活,将极大地推进基础教育建设步伐,切实提高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四)是

29、扶持和加强民族教育,巩固和发展民族基础教育的需要民族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民族教育,是继续巩固和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本项目拟建地区也有很多少数民族,项目的实施为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才,为扶持和加强民族教育、巩固和发展民族基础教育奠定了基础,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规划项目的提出非常适宜。项目的实施建设,将有利于教职工工作积极性、教学主动性,有利于教师的合理配置、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此外,该项目的新建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和维护民

30、族团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五)是促进威宁自治县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但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威宁自治县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优秀教师外流现象严重,尤其是教师数量少、水平低、培训任务重,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全面教育发展,阻碍了学校前进的脚步。推进高中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要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从威宁自治县

31、当前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建设教师周转宿舍,即提高了教师的生活水平,又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加快威宁边远艰苦地区地区教育事业的步伐。另一方面,加强教学设施的建设,可以进一步的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由此看来,通过新建工程项目,尽快建成规模大、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优质高中显得尤为迫切。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实施将全面改善威宁自治县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职工的生活住宿条件,直接影响到广大教师的生活质量。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第三章 建设选址及建设条件一、项目选址项目分别拟建在威宁自治县迤那镇、海拉乡、板底乡、新发乡的多个校园内,有的在原址拆除重建,有的利用荒

32、闲空地结合原有建筑布局进行统筹设计,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二、建设条件项目建设场地地形均较平整,场址地基良好,建设区域无污染源和噪声干扰,环境清净,交通便利,适宜本项目建设。第四章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一、建设规模根据威宁自治县教育发展状况,充分考虑威宁县教师周转宿舍紧缺的现状,结合学校生源、交通、环境、青年教师人数等因素,确定本项目的建设规模。项目拟建教师周转宿舍共计400套,总建筑面积14000m2。其中,迤那镇拟建教师周转宿舍146套,建筑面积5110m2,海拉乡拟建教师周转宿舍134套,建筑面积4690m2,板底乡拟建教师周转宿舍90套,建筑面积3150m2,新发乡拟建教师周转宿舍30

33、套,建筑面积1050m2。二、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1、教师生活周转宿舍;2、绿地、道路地坪、供水、供电、排水等室外配套工程建设。第五章 建设方案一、指导思想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努力改善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在农村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师交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基本原则1、教师周转宿舍建筑依据经济条件、教职工的使用功能和威宁自治县建设规划等要求,必须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形、地貌,根据需要适当留有发展余地。3、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标准严

34、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执行,并充分利用地方建筑材料,应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造符合办学要求和适合教职工生理、心理特点的宿舍。三、总体目标通过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十二五”期间在贵州省毕节地区边远艰苦地区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布局合理、实用适用的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改善农村特岗教师、支教交流教师和寄宿制学校管理教师等基本工作生活条件,为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创造条件。四、总体规划设计要求(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结合威宁县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农村学校生源变化特点,与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支教行动计划等做好衔接,摸清底数

35、,充分考虑接受特岗、支教教师及现有周转宿舍数量等因素,合理测算“十二五”教师周转宿舍需求,科学规划和论证项目方案,最大程度发挥资源配置效益。避免项目建成后改变用途或闲置浪费,建设项目选在符合布局调整、不会撤并的中小学,依托乡镇初中和中心校整合建设;优先和充分利用现有校舍资源或学校周边富余校舍资源改扩建周转宿舍,如有条件可与学生宿舍统筹规划建设,方便管理学生,严禁与教师住宅混建。(二)突出重点、解决急需。把边境地区、民族地区、山区等经济发展落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地区的县作为建设重点,体现规划的方向性。着力于缓解这些地区的突出困难,解决好农村学校最困难最急需改善生活条件的教师住宿问题,优先保

36、障特岗和支教交流等教师入住,体现规划的针对性。 (三)把握标准、实用适用。立足于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的基本工作生活条件,保证周转宿舍基本功能一室一厅(工作间)一厨一卫的前提下。统一制定周转宿舍基本生活用具配置目录,指导项目地区执行;周转宿舍建设朴实大方、功能合理、使用方便,做到“经济、实用、适用”,杜绝贪大求洋,超标豪华建设。 (四)完善制度、确保周转。将工程建设和保障制度设计统筹考虑,统一制定周转宿舍管理办法,明确入住条件、使用要求、运行维护以及公示核查等要求,确保周转宿舍的“公益性”和“周转性”。五、建设方案(一)建筑设计1、设计依据(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年版;

37、(2)、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2005);(3)、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650189-2005);(6)、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7)、贵州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52-49-2008);(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平面设计墙体:外墙均采用240mm砼砌块,建筑中的非承重隔墙或框架结构中的隔墙可采用混凝土砌块,同时对墙身进行加固处理,有推车通过的门和墙面,应采取防碰撞措施,外墙勒脚采用仿石面砖。屋面: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

38、防水层选用2mm厚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三元乙丁),屋面保温层选用40mm厚XPS挤塑聚苯板保温隔热。室内地面:教师生活周转宿舍内卫生间铺防滑地砖,防水层采用聚胺脂1.5mm厚一层。门窗:外门窗为边立口,内门窗为中立口,外门和窗均为70系列铝塑复合节能保温平开门、窗,内门为成品实木门。室内装修:应符合下列规定,所有卫生洁具、洗涤池、应采用耐腐蚀、难沾污、易清洁的建筑配件,不应使用易产生粉尘、微料、纤维性物质的材料。3、建筑节能本工程屋面防水层选用2mm厚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三元乙丁),屋面保温层选用40mm厚XPS挤塑聚苯板保温。,窗采用单框双玻中空玻璃窗,以满足国家规范节能要求。4、立面设计建

39、筑物外观追求简洁明快、轻盈流畅、新颖实用的教师生活周转宿舍建筑风格。按建设用地实际情况,结合周边原有建筑、道路及景观环境情况,与原有建筑群落统筹考虑。充分利用建筑自身形体变化,并运用柔和淡雅的色彩和富于韵律化组合,在体现教师生活周转宿舍建筑风格的同时,给教师提供一个安静、舒适、清洁的工作、生活、运动场所。(二)结构设计本工程为贵州省威宁自治县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项目。建筑位于威宁县迤那镇、海拉乡、板底乡、新发乡,属7度地震设防区内(按国家有关规定,设计按8度设防)。1、设计依据(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

40、008;(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4)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8)框架轻质填充墙构造图集西南G701(一)、(二)、(三);(9)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1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11)贵州省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2245-2004)(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08-9-92

41、)及1996局部修订增补;(14)国家和地方与本工程有关的其它现行设计规范、标准、法规和条例。2、活荷载标准值:客厅2.0KN/m2; 卧室2.0KN/m2楼梯3.5KN/m2; 阳台2.5KN/m2不上人屋面0.5KN/m2; 上人屋面2.0KN/m23、抗震设防要求:本工程按八度抗震设防,IV类场地,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建筑安全等级二级。4、材料:(1)混凝土:梁、板、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均采用C20(2)钢筋:采用I级钢和II级钢、级钢(3)砌体:内、外墙均采用240厚加气混凝土砌筑,轻质隔墙采用非粘土型材料.(三)给排水设计1、设计依据(1)、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

42、03);(2)、给排水设计手册(第六、九分册);(3)、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5-2003(4)、室外给水设计规范;2、给水(1)、水源本工程属当地水厂市政供水范围,供水压力符合相关标准,进水在南面接入,管径DN200mm。(2)、给水系统根据市政供水压力情况采取分区供水,其中供水压力符合相关标准者由市政管网直接供水,供水压力不足者采取加压供水。3、排水(1)排水制度:采用生活污水和雨水分流制。(四)电气设计1、 设计依据(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4)、工业与民用配电

43、设计手册(第二版)(5)、其它有关技术规范、规定2、 设计范围本专业设计范围为低压配电、照明、插座,防雷接地;3、 电源及计量本工程电源由附近变电所采用电缆引来,配电系统采用TN-S,电源电压为AC 380V/220V,50Hz。宿舍楼每单元设一总电表箱,各户设分配电箱,公用部分单独计量。总用电计量在变配所处集中计量,每户容量按6KW设计。计算负荷Pj=100.8kw。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一、主要环境保护标准 1、大气环境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2、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3096-93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GB3096-933、施工期及使用期污水排放执行污水综

44、合排放标准GB8978-96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二、项目所在地环境现状项目所在区域,属于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分区的二类区,大气环境质量已达到二级标准,项目区内环境良好,受纳水体已达到地面水环境Il类标准。 三、施工期及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噪声、尘土、固体废渣和废水。1、施工期环境污染及对策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需使用少量车辆及施工机械,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噪声、尘土、固体废渣和废水。(1)、施工期的噪声及防治对策。施工期的主要噪声污染源为搅拌机、脚手架等施工机械以及现场运输车辆等。施工单位对造成噪声污染的各种施工机械要采取有效的隔声

45、防噪措施,使受影响区域符合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中规定的各施工阶段的噪声限值。本项目施工期间受噪声影响较大的为校区的教学楼,施工中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来减少施工噪声的影响。第一,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施工用场地等管理措施;施工设备选型上应采用低噪声设备,以降低噪声声源;在施工过程中对动力机械设备定期进行维修、养护;搅拌机、运输通道远离居民。第二,设立简易的隔音棚等工程措施,包括:在朝向环境敏感的一侧设立简易的隔音棚;对位置相对固定的高噪声机械设备,如搅拌机等设在操作棚内或适当设置单面声障。 (2)、扬尘影响防治对策。本项目施工期间对大气环境影响最大的是扬尘。主要来自于运输车辆、砼拌和、砂石料筛分系

46、统。由于本项目施工后可能浮尘较多,因此,施工场地周围受影响较大。为减少施工场地的扬尘污染,本项目在施工中拟采取以下措施:施工场地定期洒水,防止浮尘产生,在大风日加大洒水次数;施工场地内运输通道及时清扫,以减少汽车行驶扬尘;运输车辆进入施工场地要低速或限速,以减少产尘量;多尘物料采用帆布覆盖,以免露天堆放;施工场地设立隔离棚或墙体。 (3)、固体废渣的处理。本项目施工期间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和施工产生的废渣土。生活垃圾拟用垃圾箱收集后由环卫工人定期送到垃圾场处理。对施工中的弃土、淤泥、废渣等要及时清运至指定弃土场。 (4)、污水的处理。 本项目施工期间产生的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施工活动自身产生

47、的污水。污水经初步处理后集中排至就近的排污系统。四、营运期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本项目在营运期间,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主要为生活垃圾和污水,生活垃圾可以采用集中转运处理,污水经沉淀经化粪池处理达标后由排污管道进入集镇污水处理系统。本项目建成后,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主要为生活垃圾和污水,生活垃圾可以采用集中转运处理,污水由排污管道进入城区污水处理系统。经县环保局审批,本项目均满足国家环保要求指标,同意实施五、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本项目工程特点,建成后产生的生产垃圾和污水均可进行处理或排放,工程建设不会导致大气及当地区域环境功能的改变。因此,项目建设不会对大气及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第七章 环境保护、绿化及节能 一、环境保护1、住宅单元厨房均采用变压式排风道进行有组织排放。2、住宅单元均采用垃圾袋装化进行分类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