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自学考试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精品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等自学考试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精品考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国高等自学考试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精品考题一、调查研究的类型:现状研究、相关研究、因果关系的比较研究、发展研究 二、经验总结的类型:具体经验总结、一般经验总结、科学经验总结 三、行动研究的特点:自然性、行动性、角色一体性、供体与受体的统一性、合作性、反馈调整性、目标的具体性、结果的非普遍性 四、学习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五、EQ的内涵: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理解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管理 六、家庭的特征: 1、 两性结合,延续后代 2、 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其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3、 是人类的基本群体,不仅为人们创造了社会的基本条件,而且还因此满足人们
2、从物质到精神的多方面需要 七、家产发展的四种形式: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八、家庭的生命周期: 1、 新婚夫妇的两人世界 2、 孕育孩子阶段 3、 为人父母、养育孩子阶段 4、 孩子长大成人阶段 5、 老年阶段 九、家庭结构的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残缺家庭、隔代家庭、联合家庭 十、家庭关系的特点: 1、 以婚姻血缘为纽带 2、 关系最为持久、稳定 3、 表现出一种连续性和先启后性 4、 受到法律的保护的道德的监督 十一、 家庭关系的类别: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婆媳关系、 十二、 来自家庭内部因素的影响: 1、 家庭规模结构及人员素质 2、 家庭中的代际情况
3、 3、 家庭传统及背景 十三、 来自家庭外部因素的影响: 1、 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2、 法律和道德风俗 3、 宗教 十四、 家庭关系的发展趋势: 1、 从数量来说趋于简单化 2、 从交往密度上来说趋于减弱 十五、 家庭的固有功能: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抚养赡养功能 十六、 家庭的历史功能:情感交往功能、生产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宗教功能、政治功能 十七、 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和法律、传统习俗与伦理道德 十八、 家庭功能的变化:生育功能逐渐退化、生产功能从丧失到恢复、消费功能由平均到多元、教育功能分化、赡养功能弱化 十九、 家庭教育的性质: 1、 它是一
4、种非正规教育 2、 是一种充满了亲情的教育 3、 是一种稳定的持久性教育 二十、 家庭教育的特点: 1、 内容包罗万象 2、 形式无固定模式 3、 家庭因素复杂多样 二十一、 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1、 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对儿童社会化起着奠基作用 3、 不仅是家庭内的个体行为,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4、 二十二、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 二十三、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1、 协调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工作,发挥整体合力 2、 要充分调动家长主动关心子女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发扬家庭教育的优势 3、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要加强可操作性,落实到实处 4、 家
5、庭教育指导要面向全体家长 二十四、 家庭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参与主要体现在: 1、 家长应该为孩子成长创设良好的条件 2、 在日常生活中全面了解孩子、关心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不足 3、 热心学校工作,充当学校教育的参谋 二十五、 学习型家庭的表现特征: 1、 家庭成员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2、 要有自主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3、 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投入 4、 能正确评介学习成果 二十六、 影响父母角色的因素:社会地位、教育背景、性格、成长经历、 二十七、 称职父母的典型特征:身体素质、道德品行、观念意识、文化修养、人生态度 二十八、 现代观念中父亲的教育作用: 1、 重视子女的自主
6、行为 2、 提高子女成熟的行为 3、 了解子女能理智地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 二十九、 现代观念中母亲的教育作用: 1、 训练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2、 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3、 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和智力发展 4、 以了解孩子为基础管教好孩子 三十、 祖辈家长的作用: 1、 承担部分家务劳动,在生活上帮助子女解决后顾之忧,满足孩子对亲情的渴望 2、 弥补年轻父母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 3、 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将我国优秀的道德观念一代代传输下去 三十一、 社会转型期亲子关系的特点的新发展 1、 亲子间交流接触的机会降低 2、 子女的自主意识加强 3、 家庭结构小型化,亲子关系更趋直接、集中 三十二
7、、 亲子间良性互动的表现: 1、 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2、 为对方之间有一种责任感 3、 彼此亲和、真诚地欣赏对方 三十三、 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父母自身的因素、子女方面的因素、环境方面的因素 三十四、 儿童权利公约的四原则: 1、 无歧视原则 2、 儿童利益优先 3、 保障儿童生命和发展 4、 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 三十五、 学前儿童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1、 孩子是一个非成年人,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照顾 2、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应当尊重他的权利和人格 3、 孩子是一个有潜力的人,家长应当信任和培养他 4、 孩子与孩子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 三十六、 作为学前
8、儿童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1、 儿童是独立的个体 2、 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素质发展的需要 3、 家长应了解学前儿童作为正在成长中的个体,支撑其躯体,协调其行为的是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十七、 同 三十八、 童 三十九、 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因素:辈分不同、职业不同、受教育程度不祖辈参与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的心理状态:慈幼、义务、补偿、享福、返鲍尔特温对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的划分: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民主型 四十、 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因素: 1、 家长本身特点会对其教育方式产生影响 :夫妻关系、受教育程度和职业 2、 孩子本身特点会对父母的教育方式产生影响:性格、年龄、性别 四十
9、一、 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类别:了解儿童需求的能力、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处理儿童问题的能力 四十二、 如何了解儿童需求:在日常生活中、游戏中、劳动活动中、学习活动中了解孩子 四十三、 学前儿童家长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表现在: 1、 评价幼儿发展的趋向 2、 评价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 1) 社会认知 2) 社会情感 3) 社会行为 四十四、 如何提高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委婉真诚、表达希望、表达失望、表达异议 四十五、 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了解幼儿需求、评价儿童发展、协调亲子关系、处理儿童问题 四十六、 了解幼儿需求能力对家长教育能力的影响:安全感、交往能力、
10、被信任 、创造需要、成功、探索 四十七、 影响学前儿童家长了解儿童需求能力的因素:家长的主观随意性、忽视沟通拒绝沟通、轻信胡猜 四十八、 影响学前儿童家长评价儿童发展能力的因素: 1、 评价缺乏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及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知识 2、 评价缺乏依据、贬低孩子 3、 带有过重的感情色彩 4、 错误归因的评价 四十九、 影响协调亲子关系能力的因素: 1、 亲子关系没有一定的宽容的松驰度 2、 家庭教育没有规约 五十、 影响学前儿童家长处理儿童问题能力的因素: 1、 片面了解、掌握情况 2、 未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知识 五十一、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场所表现在:
11、 1、 未成年人通过家庭教育最早获得最基础的生活技能和知识 2、 未成年人通过家庭教育获得对社会的最初认识 3、 未成年人通过家庭教育逐步懂得一些最基本的社会规范 五十二、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的的作用: 1、 控制、促进着学前儿童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2、 指导着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原则、任务内容和方法 五十三、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健康教育、认知教育、品行教育、审美教育 五十四、 健康教育的要求: 1、 应关注孩子饮食的安全 2、 应注意孩子游玩的安全 3、 应关注孩子大脑的安全 4、 应关注孩子看电视的安全 五十五、 认知教育的要求: 1、 应发展孩子倾听语言的能力 2、 应发展孩子理解语言
12、的能力 3、 应发展孩子运用语言的能务 4、 应发展孩子识字的能力 五十六、 品行教育的要求: 1、 应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2、 应培养孩子的合群性 3、 应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五十七、 审美教育的要求 1、 应加大孩子的艺术投资 2、 应尊重孩子的艺术爱好 3、 、应鼓励孩子的艺术创造 五十八、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1、 寓教于生活和娱乐中 2、 理性施爱和要求适度相结合 3、 全面发展因材施教 4、 要求一致方法灵活 五十九、 影响孕妇情绪的因素: 1、 夫妻关系不良 2、 孕妇与其母亲的关系不良 3、 担心体型变化 4、 性别期待和产程危险的压力 5、 家庭生活的压力 六十、 乳婴儿
13、的家庭教育内容:身体的适应、自制行为的发展、基本信任感的建立、自我认识的发展、言语的刺激 六十一、 六十二、 一岁半以前的自制行为:吃、睡、基本动作 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发现个人能力、建立常规对个人行动负责、区分社会角色学会与人相处 六十三、 3-6岁儿童常规应遵循的法则:不可有例外、适宜的环境、赏惩应慎重应用、反复练习、使儿童发生兴趣而愉快 六十四、 提出让孩子做家务的方法:列举要做的事、报酬奖励、工作记录、工作训练、避免强迫 六十五、 孩子产生非期望行为的原因: 1、 身体不舒服,较难控制情绪 2、 不知怎么做才是对的行为 3、 觉得父母不注意他、不爱他、想得到父母的注意 4、 觉得自己无
14、论如何都达不到父母要求的行为标准,索性自暴自弃 六十六、 父母产生非期望行为的原因: 1、 期望太高,超出孩子的年龄和能力 2、 指示常是反面的,忘了教他该如何 3、 朝令夕改 六十七、 预防非期望行为产生的方法要点: 1、 父母提醒自己孩子行为不佳一定有其原因 2、 不要期望孩子的行为像大人一样 3、 如果孩子因缺乏自信心而行为不佳,要鼓励他 4、 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强化管教孩子 5、 就事论事,改变其行为,而不能攻击孩子人格 六十八、 对非期望行为的管教原则: 1、 理智性原则 2、 渐进性原则 3、 适切性原则 六十九、 对非期望行为的管教方法:正面说理、暗示提醒、批评惩罚、自然后
15、果法 七十、 对期望行为的管教策略:行为改变技术、民主的儿童训练策略、沟通的策略、父母效能训练、沟通分析 七十一、 沟通策略的关键点: 1、 与孩子沟通的基础是建立在尊重和技巧上的 2、 赞美与奖赏不宜过度 3、 在对付冲突和压力时:父母有权对孩子的非期望行为生气;父母应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不能攻击孩子的人格 4、 威胁是在向孩子挑战,使他重复不好的行为;贿赂则是怀疑孩子的改变能力;讥讽使孩子觉得自己差劲,因此拒绝听 5、 若父母与孩子沟通时应蹲下或坐下 6、 孩子可以学着为息的行为负责任 7、 以孩子能理解的合理限制管教他 8、 体罚比口头语言沟通的效果差 七十二、 七十三、 交流方式有3种基
16、本规则 :互补交流、交叉交流、双重交流 家庭教育指导的渠道:幼托教养机构、社区的指导、企事业机关、大众传播媒介 七十四、 对家庭进行的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目的: 1、 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2、 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3、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七十五、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任务: 1、 指导家长优化家庭环境 2、 指导家长提高养育水平 3、 指导家长与幼儿园合作教育 4、 提高教育水平 5、 向家长进行法制教育 七十六、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家长与子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家长、不同身份的家长 七十七、 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双向互动、家长主体、共同成长、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整体性、理论联系实际
17、七十八、 指导内容的要求:金饭碗生、阶段性、针对性 七十九、 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内容: 1、 居室安排的调整、 2、 家庭经济支出的调整、 3、 夫妇双方责任与义务的调整、 4、 对孩子的养育经常进行沟通、 5、 有了孩子后的性生活、家庭的亲属关系、社区活动的参与、今后生育问题及家庭生活哲学 八十、 围绕婴幼儿时期儿童发展与教养重点进行指导:身体的适应、行为的自制、基本信任感的建立 八十一、 对1岁半-3岁婴幼儿家长的指导: 1、 根据发展活泼主动的需要,指导家长认识这一阶段儿童主动性表现和发展规律 2、 根据发展自我认识的需要,指导父亲参与正确的安全教育 3、 根据学习自我控制的需要,
18、指导家长通过游戏发展幼儿的控制能力 4、 根据发展沟通技巧的需要,指导家长认识沟通对儿童发展的重要 5、 根据学习表达及控制情绪,指导家长理解幼儿情绪特点,培养其情绪控制力和表达方式 八十二、 对3-6岁婴幼儿家长的指导 1、 根据发展个人能力的需要,指导家长理解幼儿好动、探求外界的特点并鼓励幼儿亲身体验,动手实践 2、 根据生活自理、发展责任心的需要,指导家长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的家务劳动教育 3、 根据学习社会角色与他人相处的需要,指导家长重视自身的表现与子女互动的影响 八十三、 围绕3-6岁时期家庭的变化进行指导: 1、 指导家长为满足孩子的活动需要 2、 指导家长在考虑家庭经济支出时对意
19、外事件和健康安全方面的支出及上幼儿园后的开销做好准备 3、 指导家长安排好业余活动时间,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孩子的互动中去 4、 指导家长充分利用孩子初步掌握的语言工具,建立和维持与孩子有效的语言沟通 5、 指导家长维持与亲朋好友间的良好关系,扩大孩子的生活圈,平衡父母的角色 6、 指导家长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让孩子扩大交往范围,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和体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八十四、 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个别指导、集体性指导、介绍推荐提供文字音像资料等 八十五、 指导形式:多样性、开放性、变被动为主动 八十六、 个别指导的形式:园内交谈、书信来往、电话联系、家园联系册的使用、家庭访问、专家咨询 八十七、 集体性指导活动:家长会、专题讲座、经验交流、教育开放活动、亲子活动、家长辩析会 八十八、 文字音像资料的介绍、推荐与提供 1、 墙报板报专栏 2、 家庭教育小报 3、 家庭教育报刑 4、 家庭教育录像 5、 家庭教育的广播、电影和电视 八十九、 指导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重视指导者的基本素质、扩充指导队伍、提高指导者的指导水平 九十、 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形式:家长学校、亲子学苑、家庭教育咨询站、家庭教育网站 九十一、 家庭教育指导的效果评价: 1、 家长的投入情况 2、 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是否有变化 3、 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是否有改善 4、 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