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集.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083706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集.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集 普洱镇沿江小学 六 年 级 下 册 数 学 教 学 反 思 集 教师: 1 教学反思记录 课题 教 后 反 思 负数的初步认识 日期 负数的教学,是小学生学习的又一种新的数。它是小学阶段数的教学从自然数、小数、分数范围扩大到了有理数范围。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负数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的素材。二、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出发、降低学习难度 。三、自读自悟,建构新知四、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一是对于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处理不够到位,以至学生质疑时发出问题:负数时怎

2、样产生的?有待研究,以后注意;二是六年级学生阅读水平有限,教师要适时辅导。 负数的大小比较 课题 教 后 反 思 日期 这节课我提前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干脆就彻底放开,让学生自己去找数轴的奥秘吧。 学生自己在数轴上描过点后,自己观赏怎样比较大小。有什么发现?一个学生说:“0左边的数都比0小,右边的数都比0大。”一个学生说:“负数是从0看,越往左越小,正数是越向右越大,如-4/5比-1/5小应该描在-1/5的左边。”孩子们都很认同刚才孩子的回答,我有顺势让他们练了一个4/5和1/5,,又练了一个-8和-9,-1/2和1/5。 这节课的难点就这样交给孩子们轻轻松松的解决了。看来我们不能小看了我们这

3、些孩子的能量呀! 课题 教 后 反 思 圆柱的认识 日期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对于圆柱侧面展开这 一重点,在学生试做的过程中得出,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但事与愿违,几乎每组学生在做圆柱时,都是将纸在圆柱模型上围一圈得到侧面,再用模型的底 画两个一样的圆作为圆柱的底,然后组合成圆柱。在做的过程中很少有学生发现长方形纸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纵观整节课,以活动为中心,不光是为了有效地组织学习,更重要的是想通过这一形式还原数学的本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带给他们的乐趣,让学

4、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成功。 教学反思记录 2 课题 教 后 反 思 圆柱的表面积 日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始至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将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实践操作展示得不够。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联系上节课的经验说出看法,而没有实际操作,我也没有让他们展示推导的过程,加深印象,只是让他们说一说,导致一部分学困生只能听听而已; 2、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

5、所以,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 3、部分学生对生活问题中的圆柱表面积理解上有欠缺。 圆柱的体积 课题 日期 本课主要内容是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因为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个难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教 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从而获得知识。下面我从教后 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技能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反思。 反 不足之处是:由于这节课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 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在学生动手实践、交流讨论和思考的时间上教师应合理思 把握,不能时间较多,否则会导致练习的时间较少。 另

6、外,在练习设计上,题形虽然全,但觉得题量偏多,因为这部分练习涉及的计算多、难,这样练习题还需精心设计。 课题 教 后 反 思 圆锥的认识 日期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课的延伸,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学生通过自由的结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索,利用现有的知识进行再设计,设计出的圆柱、圆锥合情合理,这样的体验,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会因为数学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导入就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自

7、己跨上探索的道路。当学生发现问题,在其内力的驱使下开展探索研究活动,充分发挥了民主,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在这个充满体验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学会学习。 3 教学反思记录 课题 教 后 反 思 圆锥的体积 日期 1、通过课堂评价促进小组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我将班上同学分成了9个小组,在课堂开始前告诉同学们在今天的小组学习中会选出一个优秀小组,并且从合作,纪律,发现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组长安排组员活动 体现小组合作性,巩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效性,活动时间结束时从纪律方面进行评价,有效的组织了教学,使学

8、生的兴奋点得到有效控制,尽快投入到公式的推到 过程中,在推到过程中鼓励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发现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复习了圆柱的体积的计算过程,再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学习圆锥体积的必要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要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动 手做实验,从实验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然后,利用公 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课题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日期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探究”和“应用”这两大环节组成。“探究”是本

9、节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里,主要引导学生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教 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后 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设计中还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要求学生写出所有有意 反 义的比,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在“应用”这个环节里, 一是强调及时应用、及时反馈,如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练习巩固,巩固反馈后思 再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二是重视学生在练习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练习的针 对性很强,增强了练习的效果。 解比例 解比例这一课时内容比较简单,重在鼓励学生解法的多样化,所以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是这样来教学的:

10、“解比例”时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这是本课的基本方法,在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再引导学生把比例和除法联系起来,用比例与除法的关系解。同时我还引导学生用比例与分数的联系来解我认为这样鼓励学生解法的多样化,既可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对知识的整体掌握水平,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课题 教 后 反 思 日期 4 教学反思记录 课题 教 后 反 思 成正比例的量 日期 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安排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联想、观察、讨论、类推、验证中总结了正比例的意义,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地位,渗透着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无论是学生对正比例过程的描述,还是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系统比较与认识,都留下了学生成功的

11、足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让学生体验数学,享受成功,找到学数学自信是老师努力探索的境界,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效果是理想的,但在练习中,特别是一些意思不明显的题目,学生不假思索做出判断的比较多,如:“圆的面积和半径成不成正比例?”很多学生每通过分析,半径是可变量。针对这种情况,打算安排一节练习课,练习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要求他们要把两个量的等量关系写出来,再作分析比值是否一定,我相信通过下节课的练习,学生对正比例掌握是比较理想的。 成反比例的量 课题 日期 我在教学成反比例的量时,我通过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从生活

12、事例中引出数量关系,然后给这种数量关系一种新的理解,将这种数量关系重新定义为成反比教 例关系,给具备这种数量关系的数量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的量,沿着这条线索学生后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了概念形成的过程。为帮助学生建构“反比例”的意义, 反 思 课堂流程重点设计两大板块。其一是“选择材料、主体解读”的“原型体验”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三则具体材料让学生经历商量选择、独立解读、交流互评和推荐典型等数学活动,积累了较多的与反比例有关的信息和感性认识;其二是交流思维、点化引领的数学化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介入的适度点拨,生成了“反比例”数学概念,并通过

13、回馈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并能利用概念准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课题 教 后 反 思 比例尺 日期 今天教学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教材上都要求学生列方程然后用解比列的方法来做,这样的方法虽然比较好思考。但是,我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时候,他们很少有人用这样的方法。我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学生不愿意列方程,因为列方程要解设,麻烦。第二、用算术方法更简单、更好思考。比如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孩子们很多人都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列乘法算式来做,所得结果再进行单位的换算。还有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乘除法关系来求,用图上距离除以比 例尺。这种方法教材上没有,可是到为后面的正反比列量打下了基础。 5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