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实习报告2.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86404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实习报告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质实习报告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质实习报告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地质实习报告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地质实习报告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实习报告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实习报告2.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地质实习报告院系:班级:姓名:学号:日期: 指导老师:前言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实习正是理论知识与实地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实习,是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在观察研究各种地质现象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理论联系实 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锻炼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地质精神。第一部分:区域地质概况一、 地层福州地区古老地层出露较少,其中元古界及上三叠统文宾山组仅小面积出露于永泰县西北部的长庆乡,上侏罗统、白垩系的陆相火山岩地层则分布较广泛,第四系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在沿海一带也较发育。由于地质构造差异和古地理环境的差异,各地地

2、层出露的状况也不同。根据中、新生界岩石特征从老到新可划分为8个地层单位,即上侏罗统长林组、南园组、坂头组(与东南沿海地层的小溪组相对应),白垩系石帽山群,中更新统同安组、上更新统龙海组,全新统东山组以及长乐组。二、构造 福州地区位于亚欧大陆板块的东南缘,大地构造单元上属于闽东火山断坳带。中生代中后期的燕山运动时期,在大陆型欧亚板块与大洋型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强烈挤压和拉张活动,形成以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断裂为主的许多大小不同的断裂,组成区域基本构造格局。沿断裂处有着大规模、强烈的多次火山喷发点和岩浆侵入点,火山岩和侵入岩遍布全境,结合断裂构造格局,形成福州地区的地貌骨架。第三纪时,福州地

3、区陆域以上升剥蚀为主,故区内地层缺失第三系。第三纪、第四纪仍有断裂活动。区内断裂纵横交错,把地壳分割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断块,这时期的断裂活动实质上就是断块活动。断块活动以间歇性的垂直升降活动为主,造成了区内地势高低悬殊和地形起伏不定。第四纪福州地区陆域一间歇性和缓上升为主,第四纪相对发育较差。三、 岩浆岩 福州地区侵入岩分布广泛,岩体百余个,露头面积约占福州市陆域面积的30%,主要呈岩基、岩株、岩瘤和岩枝状产出。岩石类型多,岩性复杂,有基性、中性、中酸性和酸性等岩类。根据碱性氧化物含量,尚有碱性花岗岩,其中以酸性、中酸性岩类为主。这些侵入岩均属于中生代燕山期多次侵入活动而形成,它们与具有同源、准

4、同生关系的同期火山岩,都是环太平洋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组成部分。按侵入活动时间顺序分为早、晚期,其中以燕山晚期第三、四次活动最强烈,规模最大。较大的酸性、中酸性岩体有丹阳岩体、魁岐岩体、笔架山岩体、埔前岩体和三山岩体,中性岩体有莲花山岩体,基性岩体有官山岩体。四、 区域矿产特征福州地区的矿产以叶腊石为主、石英砂和花岗石等非金属矿产较丰富,金属矿物则比较贫乏。非金属矿产有叶腊石(其中工艺叶腊石以寿山石著称,田黄是寿山石中的上品)、石英砂、花岗石、高岭土和明矾石等;金属矿产仅有金矿和银矿,储量很有限。全区已发现矿产共计52种444处,已探明储量的21种,产地129处。其中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9

5、处,小型矿产有108处之多。第二部分:专题报告-福建省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特点一、 福建省自然环境 自然地理条件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部,东濒西太平洋,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西临江西,南界广东,北接浙江,陆地总面积121300km2。沿海多岛屿,较大的有海坛岛、东山岛、金门岛、厦门岛。海岸线曲折多港湾,较著名的有三都澳、兴化湾、湄洲湾及马尾港、厦门港。境内峰峦叠嶂、山岭耸峙、丘陵起伏,河谷与盆地错落相间,属多山地区。地势总体为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多沿北东南西方向延伸,与海岸线大致平行,亦与省内主导构造线一致。自西向东主要有武夷山、杉岭、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和太姥山等山脉。其中武夷山脉最为宏伟,蜿

6、蜒于闽赣边境,是长江流域与闽江和韩江流域的分水岭,主峰黄岗山海拔2157m,为省境第一高峰。水系密度大,河流一般较短促,多发源于西部、中部和北部,河中多峡谷险滩,水流湍急,地表径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水系主要有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木兰溪、岱溪、交溪、霍童溪等。闽江是境内最大的水系,水系总长2872km,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蕴藏有丰富的水力资源与内河航运潜力。境内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2529,无霜期长,降雨量一般11002000mm,多集中于春夏两季,夏秋之交多有台风、暴雨。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沿海开放,特区的设立和工业、农业、交通

7、、外贸业的迅速发展,福建已成为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 地层福建省地层发育,自上太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岩石类型较为复杂,沉积岩和变质岩的总和与燕山期火山岩地层约各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地层的综合分区按中国岩石地层区域方案(1994年),福建省全境属华南地层大区东南地层区的一部分。省内大致以政和(广东)大埔为界,西部属武夷地层分区,东部属沿海地层分区。根据岩性、岩相、建造类型、变质程度及构造变动特征等,省内除第四系外,可划分为前泥盆纪、泥盆纪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晚第三纪三个时期的断代地层。各断代地层间皆以明显的角度不整合为界,且地层分区性明显。前泥盆系划分为闽西南、闽西北、闽北、闽东

8、及闽东南沿海地层小区,均属巨厚的地槽型类复理石沉积。闽西北、闽北地层小区前震旦纪和震旦纪地层出露广泛,岩石多具中深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闽西南地层小区则主要出露震旦纪早古生代地层,岩石变质程度较浅。泥盆纪中三叠世地层划分为闽西南、闽北及闽东地层小区。其中闽西南地层小区晚古生代准地台型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地层出露广泛,化石丰富,是本省煤、铁、锰、石灰岩等沉积矿产的重要含矿层位。晚三叠世晚第三纪地层划分为闽西及闽东地层小区,以陆相盆地沉积及火山喷发堆积为主,尤其是闽东地层小区燕山期火山岩特别发育,岩类复杂、地层厚度巨大,是研究我国东南沿海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地层的重要地区之一。 火山岩 福建火山岩十分发育,

9、自晚太古代至第三纪均有火山活动,共有30个含火山岩地层。据含火山岩地层的建造特征、火山岩的发育程度和喷发物性质,结合地壳运动性质及构造旋回可分为五台吕梁、四堡晋宁、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6个构造岩浆期或旋回。晚元古代及其以前的火山岩主要分布在闽西北,闽西南及闽东只零星分布;石炭纪及晚三叠侏罗世火山岩零星见于闽西南、闽中、闽北地区;晚侏罗世白垩纪火山岩广泛分布全省,尤以闽东地区最为发育;新生代火山岩分布零星,主要见于闽南海滨地区及内地的明溪、宁化等地。岩石类型繁多,有超基性、基性、中生、中酸性、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等。岩相民育齐全,有碎屑流堆积相、空落堆积相、涌流堆积相、崩落堆

10、积相、喷溢相、爆溢相、火山通道相、侵出-溢流相、喷发-沉积相及潜火山相等。火山喷发方式有中心式及裂隙-中心式二种。火山活动及其形成的火山构造受区域构造控制明显,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分带性。火山构造类型多,主要有穹状火山、层状火山、锥状火山、破火山、盾状火山、复式火山、火山喷发中心及爆发角砾岩筒等。其中燕山期火山岩岩石类型、岩相民育最全,火山喷发类型、火山构造多样,最具典型,分布面积最广,出露约38000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1%,是浙闽粤火山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侵入岩福建省境内经历了多旋回、多阶段的地质构造发展历史,各主构造期均伴随有规模不等的岩浆侵入活动。侵入体总面积占省境陆地面积的34.

11、87%。各类岩类齐全,按岩石谱系单位等体制划分方法,自早元古代至第三纪,共划分有110个岩石单元,归并为18个超单元、9个序列和21个独立岩石单元,分属于早元古代、晚元古代、志留纪、二叠纪、中三叠世、早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第三纪等10个不同时期。无论是印支运动以来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运动机制关系密切,抑或印支运动及其以前时期陆间裂隙槽的发生和闭合,各时期侵入岩均属活动大陆边缘的一套钙碱性岩石组合,早白垩世晚期尚有较大规模的碱性岩浆侵入。成因类型主要有幔源型、同熔型 、改造型和分异型碱性花岗岩等四种。侵入岩的带状分布特征,显示出岩浆侵入活动受构造控制的因素较突出,一些岩浆长期活动部位,形

12、成由多期侵入体组成的复式岩体,如光泽、浦城、中村、小陶、武平、漳州等复式岩体,各复式岩体岩浆侵入活动历史不同。元古代和志留纪侵入体,沿韧性剪切带呈底辟、或沿一定构造部位呈热气球膨胀等侵位机制较突出;二叠纪、中三叠纪世侵入体热气球膨胀、底辟和岩墙扩张机制较明显;侏罗纪和白垩纪侵入体火山口塌陷、岩墙扩张、顶蚀等被动侵位机制较突出,伴随有底辟、热气球膨胀等复合机制。岩浆侵入活动与火山活动的关系,目前除西部地区加里东期和印支期侵入岩尚未发现同期火山岩外,吕梁期、晋宁期、东部沿海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和燕山期不同阶段侵入岩,均伴随有不同规模的火山活动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堆积。前燕山期,同期岩浆侵入活动多滞后于

13、火山喷发。燕山期主要三个阶段侵入岩和火山岩同时、同源、规模相当、演化趋势相同的特征明显,岩石中钾质成分具自东向西递增趋势,与板块构造关系密切。区域变质岩与变质作用福建省区域变质岩石分布广泛,出露面积21800km2,受变质地层自上古界至古生界。不同的地壳演化和不同的构造层次中均可出现不现的变质作用类型,本省区域变质作用的阶段性和分区性不太明显,根据部分年龄数据推测,划分主要变质期为吕梁期、四堡晋宁期、加里东期,变质作用类型主要有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变质岩系的原岩建造特征及其形成时的大地构造环境、变质变形特征、混合岩化及花岗质岩浆作用的特征是认识恢复变

14、质作用历史过程的主要研究内容。近十余年来,省内及邻区在以上内容及地质年代学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从而更新了区内构造演化史的认识。区域地质构造福建在构造上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濒临太平洋板块,为环太平洋中、新生代巨型构造-岩浆带的陆缘活动带的一部分,是全球构造岩浆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因而地质上以燕山期中酸酸性火山岩、侵入岩广泛露布(占全省近2/3面积)而著称省内外。近十年来变质基底研究的重大突破,结束了“福建是否存在前晚元古代变质岩”的纷争。现有资料表明,自晚太古代以来,福建境内各地史断代的地层、岩石均有出露,但各断代地层、岩石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或剥蚀,且各自的建造、变质变形特征及成矿专属性

15、等都有所差异。这也表明晚太古代以来福建地壳运动十分频繁,以致地壳在纵向上,无论是变质基底或是盖层都具有多重结构特征;而表壳结构则以脆韧性断裂及推覆、滑脱构造尤其脆性断裂极其发育为特色,其中北东及北西向断裂最为醒目。各断代地层、岩石的分布明显地受构造(断裂)控制,从而构成了“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基本构造格架。南平宁化北东东向构造-岩浆带及政和-大埔北北东向断裂带将福建分割为闽西北、闽西南及闽东三个不同的构造单元。闽东南滨海断隆带范围虽小,但在区域构造意义上可与前述三个构造单元相媲美,因而可视为一个独立构造单元。闽西北自晚太古代起几经沧桑之变,晋宁运动以后基本处于造山隆起状态,其中前震旦纪变质岩

16、及加里东燕山期花岗岩类发育。因四堡运动而与闽西北断离的闽西南区,震旦纪奥陶纪及晚泥盆世早三叠世两度处于凹陷状态的边缘海环境,并沉积巨厚的沉积物;中、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基本结束了闽西南的海侵历史,并引发了岩浆上侵及水平挤压作用,致使凹陷中的沉积物褶断隆起,形成盆岭地形。由于政和-大埔断裂带的存在及其活动而与闽西北及闽西南两构造单元分离的闽东地区,除沿海地带以外,从早古生代至中生代早期处于隆起剥蚀状态;中生代,因断陷作用而发生凹陷,并引发大规模岩浆的侵入与喷发,尤其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酸酸性岩浆的喷发与侵入最为强烈、频繁。燕山中、晚期的构造运动及岩浆的上侵活动,使闽东地区的火山堆积物挠折隆起。闽东南

17、滨海断隆带因燕山期强烈的断裂逆冲作用及岩浆侵入活动,导致变质基底岩块在地表的零星分布及基性酸性侵入岩的发育。燕山期的构造岩浆活动虽然也涉及闽西地区,但可能因政和-大埔断裂带的复活影响了构造应力的传递,因而闽西地区的构造岩浆活动,尤其火山喷发活动的强度与规模远逊于闽东地区。燕山期岩浆沿各断裂(带)的上侵、喷发及期固结成岩作用,使福建各大小块体紧密地镶嵌、拼接在一起,以致新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使福建处于整体隆升状态。但隆升过程中仍有断裂的活动,因而各块体的降升幅度仍有所差异。同此可见,福建是个经历多旋回造山活动、并由不同的块体最终于燕山期拼接而成的复合造山带。二、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现状与分布特点截至2

18、007年底,福建省已发现各类矿产种数133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总数的77.8%。列入福建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112种(含亚矿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煤),金属矿产28种,非金属矿产83种,上表矿区总数868个,其中特大型矿区3处,大型63处,中型157处,小型矿区645处。矿山总数4016处,按设计生产规模划分,大型矿山141处,中型矿山344处,小型矿山2073处,小矿1458处。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矿产有铸型用砂、华安玉、水泥标准砂、叶蜡石、粉石英、蓝宝石、明矾石、压电水晶、高岭土、岩棉用玄武岩、玻璃用砂、熔炼水晶、水泥用安山玢岩等14种,前10位的矿产有37种,其中金属矿产1

19、1种,非金属矿产26种。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福建省矿产资源种类相对齐全,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稀土金属、非金属等矿种,在省域范围内均有分布。矿产资源特点可归纳为“三多”、“三少”、“一集中”,即:非金属矿产多,金属矿产伴(共)生组分多,贫矿多;大型、特大型的金属矿床少,富矿少,能源矿产种类少。福建省地质构造差异较大,位于全国16个重要成矿远景区带的武夷山铜铅锌金银钼成矿带,区内成矿受区域性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各种矿产的形成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明显受不同级次构造单元与地质构造的控制,矿产分布在空间上分布具有分区、分带的特点。铁矿主要集中分布在闽西南的龙岩、漳平、安溪、德化、大田

20、一带,马坑铁矿探明储量占福建省总量的71.6%;钨矿主要集中在闽中的清流、宁化一带,清流行洛坑钨矿的探明储量占福建省总量的97.1%;上杭紫金山、武平悦洋为金、银、铜矿密集区;铅锌矿主要分布在闽中、闽北的尤溪、大田、建阳一带;铌钽矿仅产于闽北南平市;煤主要集中分布在闽西、闽中龙岩、永定、大田、永安、永春5大煤炭基地;水泥用灰岩主要分布在闽西、闽中龙岩、永安、漳平、将乐顺昌一带;叶蜡石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火山岩地区,尤其是福州市;萤石主要分布在闽中、闽北的邵武、建阳、光泽、顺昌、清流一带;饰面花岗岩石材、天然石英砂则以闽江口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带最为丰富;地下热水主要分布于闽江以南。第三部分:实习总结

21、本次为期3星期的地质实习是进入大学以来第一次野外实习,实习期间沿福州盆地西北缘福州大学旗山校区岐安村金山寺-永丰-洪山桥河流地质壶江岛五虎山火山沉积鼓山岩浆岩人文景观福建省地勘局展览馆远嘉矿业寿山石基地的路线,使我认识了福州地区的地质概况,掌握了基本的地质构造现象,并且掌握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路线回顾福州大学旗山校区:了解岩浆作用,深成岩、浅成岩和岩脉、接触界面、流动构造、“模树石”、“李塞根环”的特征及形成。岐安村:认识福州大学周边常见岩石组成及岩性。金山寺-永丰-洪山桥河流地质:认识河流地质沉积作用,了解河流阻塞状况。 壶江岛:了解海洋地质作用,岩岸波浪运动特征及海蚀地形特点,脉岩,

22、风化作用、生物作用、盐类结晶、变质作用及其共同作用效果。五虎山火山沉积:了解火山沉积地层,认识岩层的层理,沉积规律,观察不同地貌景观的差异风化及向斜和断层构造等。鼓山岩浆岩人文景观:了解福州岩体、魁岐岩体的地质特征和人文景观以及南园组火山岩岩性特征。远嘉矿业公司:了解叶腊石的形成、开发和利用。省地勘局:了解福建地质及矿产基本情况。实习所感为期3个星期的地质实习结束了。这十天的野外地质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实习的过程很累,但是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是人生一段难忘的经历。首先,我掌握了一些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我熟练掌握了罗盘的基本操作,比如如何使用罗盘进行产状测量,如何使用罗盘用后方交会法定点;以及如何利用野外地形图,如何使用野外记录簿记录实习所得,比如描述及记录岩性和粗略绘制地质素描图、随手剖面图等;我还学会了地质标本的采集和整理简单方法。另外,我初步掌握了基本的地质现象,包括自然地理状况、区域地质背景常见地质作用及其所成地貌、地壳运动及表现形式、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保护等;我还了解了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的野外区分识别方法。除此之外,我还领会到如何通过小组团结协作,更好地展开学习和工作。最后感谢带领我们实习的指导老师,您们详细的讲解让我们受益匪浅。实习的这段日子永远值得我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