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滚翻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滚翻教学.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前滚翻教学在教学前滚翻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发现翻滚过程中学生容易侧翻和滚翻路线不正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虽然发现了,但是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学生滚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学生不能够用头后枕部首先触垫,而是用头顶或者前额来触垫,错误的动作也给后继的动作带来了失误,侧翻和滚翻不直就有这方面的原因。有些老师采取俯身向头后看天和带头饰迫使学生为了保护头饰而用头后枕部触垫的纠正方法,这些方法是实用的,但是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却没有说明。 人在做前滚翻的动作时,毫不犹豫首先需要找一个滚翻的起始触地点,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学生在模仿动作的时候,虽然我们强调了要注意下颚紧贴前胸,学生也做到
2、了,但是一旦学生要把头放在垫子上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还是出现了错误的动作。这种情况学生没有错,他们的理解是正确的,我们的教师也没有错,我们的教学也是正确的,那究竟错在那里呢? 我在前滚翻教学滚动动作的比较分析一文中对前滚翻动作做了分析,提出了前滚翻动作是卷身动作而并非团身,前滚翻动作运动的轨迹是水平面的平移,但是针对头触垫的问题,我重新审视了平移动作的轨迹,发现前滚翻动作在平移中有变化,身体所卷成的“柱体”运行轨迹在前滚翻动作的开始和结束时并不完全处于同一水平面,而是大致处于同一水平面的位置,这个问题的忽略,就是造成学生用头顶或者前额触垫的原因。 前滚翻水平位移的变化轨迹应当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以
3、学生在垫上滚动的轨迹为一条水平线的话,从学生提臀开始,身体的轴线位置并不是在这条水平线上,而是稍高于这条线。因为在实际动作中,学生蹲撑时是额头对向垫子的,提臀后就变为了头顶对向垫子,因此学生无论如何来低头,来提臀都无法使头部后枕部对向垫子,只能是头顶或者前额,只有在滚翻动作开始后,虽着身体轴线滚动,学生臀部通过轴线与地面的垂直线后,才会使头后枕部真正着地。这里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个是在身体在前滚翻动作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双手支撑情况下的短暂腾空动作,在臀部过了垂直线以后,身体下落,头后枕部才真正能够触垫,另一种情况就是身体的中轴线的水平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会高于滚翻过程中的水平线高度,随着头后枕部的触
4、垫,滑落在和滚翻过程的轴线同一水平的位置,其轨迹是一个半U型然后加直线。 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明白了学生为什么会用头顶或者前额来触垫的原理,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向学生明确头顶和前额触垫的动作不正确,要求他们有意识的去用头后枕部来触垫,然后要求学生不要急于用头去接触垫子,增加蹬地的力量和速度,蹬地后再去用头触垫,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前滚翻动作中头顶或者前额触垫的错误,从而也避免了后继动作的错误。 前滚翻是小学技巧教学的重要项目之一,但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由于技术掌握不熟练或空间控制能力差等原因,产生一些错误动作,难于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纠正动作,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下面结
5、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错误之一:团身不紧。 动作分析:不会用腰、腹肌力量。 纠正方法 :1、仰卧团身抱膝滚动 在垫子上仰卧,团紧身,双手抱膝,膝盖尽量贴胸,做前后摇摆动作。2、仰卧团身滚动 在上述动作的基础上,不抱膝,团身滚动。3、胸、腿夹手帕 让学生在胸前和大腿之间夹着手帕练习。 通过训练,使学生体会到团身滚动时腰、腹肌用力程度,提高团身的意识,尽快掌握动作要领。 错误之二:滚动方向不正。 动作分析:空间控制能力差及技术掌握不全面。 纠正方法:在斜坡板上练习。斜坡板的制作方法:在跳箱踏跳板的两边,各钉上一块高出板面15厘米的木板,板面上放一块小垫子。在这样的器材上练习,滚动速度
6、加快,易于完成动作;又由于身体受到两块木板的阻挡,方向自然得到了矫正。 错误之三:滚动不圆滑。 动作分析:练习时用前额顶着滚翻。 纠正方法:学生戴上用硬纸板做的小猫、小狗、小兔等头饰,练习时学生对头饰珍爱有加,非常注意保护,就会用力低头推手,这样枕骨先着垫,滚动自然圆滑。 错误之四:无推手动作。 动作分析:在滚翻的瞬间用手抱头,当意识到要推手时,已经滚动失败。 纠正方法:让学生在斜坡板上戴着头饰练习。滚翻前首先默想推手动作,然后低头、提臀、蹬腿。学生为了保护小头饰,会用力推手,又由于是在斜坡板上练习,易于完成动作,错误得到纠正。 错误之五:滚动时分腿。 动作分析:动作不熟练,注意力分配不均衡。
7、 纠正方法:练习时让学生在分腿的部位夹上手帕练习,提高并腿意识。 总之,教师只有对学生所学的动作了然于心,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防患于未然,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滚翻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团身”,常用球体和其他形状的物体来做比较,或者创设情境模仿小刺猬、小猫、小熊、蜗牛等动物或昆虫的动作特征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了前滚翻的运动技术,但是仍然会存在滚翻方向不正,侧翻等问题,老师们也都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比如从技术角度出发,让学生平衡双脚、双手用力,加速滚动等,从方法手段出发,在学生后方设置一根斜拉的标志绳,让学生滚翻时作为参
8、照物。由于大家在教学时多采用“圆”或“球”来作为教学引导,所以,我对“圆”进行了一番思考和比较。 比较一:球体和方形物体滚动比较。在做滚翻引导试验时,我们常会拿一个球和一个方形的物体来做比较,因为球形的物体轻易就能够滚动起来,而方形的物体在和球体比较时就滚动不起来,因此,我们就会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像球一样把身体“团”起来。方形的物体真的就滚动不起来吗?当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答案是否定的,方形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是可以滚动起来的。比如我们把一个方形的木块用力抛出去的时候,木块就会顺着抛出的方向滚动一段距离,而非滑动一段距离,或者是一落地就不动了;再如,我们把一个方形的石块从斜坡的顶端向下抛,只要
9、斜坡的角度足够大,石块就会从斜坡的顶端一直滚到坡底,不仅如此,还会顺势继续滚动一段距离。由此可见,物体是否滚动和物体的形状无关,任何形状的物体都会发生滚动现象,只是需要的条件不同罢了。但是物体的滚动都需要一个相同的条件,就是通过外力的作用,使物体的重心发生偏移,造成重心的不稳定,从而使不同形状的固体物体发生滚动现象。可见,物体的滚动和外力作用有关,抛出的木块受到的是一种推力,向坡下滚动的石块是受到重力的吸引,平地滚动的球体受到的也是推力,但是要远远比木块所受到的推力要小得多。在做前滚翻的动作时,要使身体滚动起来,我们首先做的就是要对身体施加一个足以让身体能够滚动起来的力,这个力来自于双脚蹬地时
10、对地面的反作用力和双手推手时对地面的反作用力。因此,我建议教学时,首先解决如何用力的问题。可以带领学生做蹬地和推手的专项练习,让学生感受人体受力时身体重心所发生的变化。这样在动作姿态正确的情况下可以解决滚动中由于力量不足而造成的滚动无力、不能滚成一条直线和侧翻的问题。 比较二:球体和圆柱体滚动比较。球体和圆柱体都有圆的截面,在圆柱体以弧面触地的情况下,两个物体都能够轻易的滚动起来,但是它们的滚动又是有区别的,球体在滚动时可以随时通过外力的影响改变滚动的方向,只要稍加用力,球体就可以顺着用力方向滚动,圆柱体不会因为外力的作用而轻易的改变方向,它改变方向的前提是自身先发生一定角度的偏转,然后再顺着
11、用力方向滚动。球体的圆截面可以是任意的角度的,无论从哪个方向,球体都能够做滚动的运动轨迹,圆柱的圆截面只有一个角度,决定了圆柱体在滚动过程中自身不发生偏转的情况下,只能向一个方向滚动。球体的重心到球面任意一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因此,球体和地面接触的部分严格来讲不是一个面,只是一个点,这样球体的支撑点只有一个,我们知道,只有一个支撑点的物体稳定性不强,因此球体可以很容易甚至是任意改变支撑点。同理,圆柱体的重心到圆柱体表面的距离除了与某一平面的圆周上各点距离相等外,不同截面圆周的距离是不相等的,因此,决定了圆柱体的支撑点是与圆柱体重心垂线垂直的至少的两点,这两点在同一条线段上。这样,圆柱体与地面接
12、触的部分至少是两个点,也就是圆柱体至少有两个支撑点,这两个支撑点决定了圆柱体在滚动过程中不会向左或者向右改变方向,而只能是向前或者向后。鉴于此,我认为我们在教学中提出的“团身成球,像球一样滚动”不科学,因为我们要求前滚翻要滚成一条直线,在滚动过程中不能发生偏转,所以,“卷身成圆柱,像圆柱一样滚动”应该是正确的提法。这样学生对前滚翻滚动的方向才更容易理解。我们做引导试验时不妨拿圆柱来做示范,但是,如果是任意方向的滚翻,我们就要坚持“团身成球,像球一样滚动”的提法。另外,双手的支撑在前滚翻中所起的作用相当于圆柱体两端的支点,制约着滚动的方向,所以,如果滚翻的方向不正确或者发生侧翻,侧翻也是滚动方向
13、发生改变的一种形态,还需要从双手支撑位置和支撑点到身体重心的距离是否相等进行纠正,也就是看双手支撑位置是否正确,手臂用力和屈伸度是否同步。 比较三:圆柱体和圆环体滚动比较。我们这里所指的圆柱体应当是能够明显看出其高度的圆柱体,圆环体也是圆柱体,在这里我们指高度明显很小的圆柱体,之所以这样定义提出是因为要做一个比较。圆柱体的高度越高,其弧面和地面接触时的支撑点就越多,这些点我们已经知道在同一条线段上,这条线段就是由无数的点组成的,其长度等于圆柱体的高度,这条线段越长,圆柱体弧面触地时的稳定性就越好,反之,越短,其稳定性越差,圆环体就是弧面触地时稳定性差的圆柱体。但是圆柱体在以平面触地时却是高度越
14、低稳定性越好,因为高度降低后圆柱体的重心随之降低,重心低的物体稳定性好。人体在做前滚翻时,起始动作是双手支撑,推手后依次变为肩部、背部、臀部触地支撑。根据圆柱体高度越高,弧面触地时越稳定的特点,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人的肩、背、臀的宽度越宽,人在前滚翻时卷身后就会越稳定,就越不会发生侧翻和变向,但是事实是人的肩、背、臀的宽度是一定的,人体卷身后所形成圆的截面半径大致等同肩、背、臀的宽度,这就说明了人在做前滚翻的动作时,稳定性还是有保证的,但是不是绝对的保证,况且人本身也是一个圆柱体,滚翻过程中还是有发生侧翻和变向的可能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垫上作背部着地的前后滚动练习,让学生体会寻找身体
15、两侧的“支撑点”,这样在滚翻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一个把握,自觉地利用身体的“支撑点”控制身体的形态,不至于使滚翻动作出现改变方向的失误。那么如果按照推论,作为初始支撑点的双手距离应当越大越好,道理虽然如此,但是,双手之间的距离越大,支撑力就会越小,甚至会根本用不上力,没有支撑力,支撑点也就形成虚设,所以双手的距离要恰当,既要起到支撑的作用,在考虑过推手用力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如何才能产生最佳的支撑力,所以,我们把双手的位置放在与肩同宽,或者比肩稍宽的位置。与肩同宽可以产生最佳的推力同时兼顾双手的支撑作用,比肩稍宽则可以增加身体的稳定性同时又不损失太多的推力。 前滚翻动作实质就是人体卷身后在空间水平位置上的位移问题。发生位移的前提是有作用力作用于人体,身体的重心位移的轨迹在位移过程中应当处于与地面垂直的一条直线上,发生偏移即出现失误,双手支撑的作用一部分在于保持这种位移轨迹。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前滚翻过程中学生所产生错误的原因所在,缘木求椽,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