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行班考试 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088243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行班考试 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加行班考试 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加行班考试 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加行班考试 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加行班考试 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加行班考试 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行班考试 参考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加行班考试 参考答案 20、什么叫做依止四想?请具体解释。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想? 什么叫依止四想?请具体解释。 教证说明: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明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首先要把自己当作病人,无始以来被业和烦恼束缚着相续,所以是病入膏肓的患者;把佛法当作妙药,依此可治愈自己的疾病;把求法对境善知识当作医术高明的医生;自己精进修持当作治病。 具体解释:我们无始以来沉沦在轮回的大苦海中,相当于遭受因三毒、果三苦所折磨的病人。因此,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是个病人,而且病情非常严重。就像得了麻风病、肺结核的人;要想脱离身体的病苦而得到安乐,就要八方奔走、四方求医

2、,依止一位有临床经验、有智慧、有慈悲的明医,并谨遵医嘱按时按量地服药。同样,我们这些众生无始以来被业和烦恼的重病所折磨,必须要依止一位如明医般具足法相的上师,通过三喜来承侍上师,百分之百地依师教言奉行,服用正法的妙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业惑苦难的疾病。 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想? 原回答:末学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于精进修持作医药想”,如果没有实地修持良药般的妙法,那就像一位病人的枕边虽有不可计数的妙药和药方,但不曾服药也会于病无补。劝发胜心经云:“吾已说妙法,汝闻不修行,患者不用药,吾亦无法救。”同样,上师殊胜的教言再多,弟子不如理修持,也无济于事。所以,作为弟子,要将上师所讲的法记得心里,记住之后

3、永远去行持,这样无明烦恼就会有祛除的希望,从而获得痊愈般得解脱。 新回答:大恩益西上师在广论讲记中说明了这个问题:“由是于自作病者想,极为切要,如有此想,余想皆起。此若仅是空言,则亦不为除烦恼故,修教授义,唯乐多闻,犹如病者求医师已而不服药,若唯爱著所配药品,病终无脱。”因此,于己作病人想最为关键,此理由可从正反二方面解释:从正面而言,若有此种观想,则其余“于师作良医想”、“于教诫作良药想”等作意皆可生起。从反面而言,若此想仅是流于口头之空谈,而未于心中如实起观,则此闻法者并非是为遣除烦恼而修习教授之义,仅乐多闻而已。正如病人求医后,若仅爱所配之药而不服用,则病终无痊愈之时。是故“于己作病人想

4、”最为重要,若有此想,则其余观想自会生起。相反,则其余一切观想皆成空谈。 第12节课 21、“四想”的违品是什么?请以比喻具体说明。 “四想”的违品是什么? “四想”的违品是四种颠倒想:把自己当作猎人,上师看成是獐子,正法看作是麝香,精进修行作为捕杀獐子的方便。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云:“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这其中已说明了所谓的四种颠倒想。 请以比喻具体说明。 猎人捕獐子来比喻用颠倒心闻法:猎人比喻为意乐颠倒弟子;上师比喻獐子;闻法比喻为捕猎;麝香比喻为法;猎人为获得獐子的麝香,用尽欺诈手段,用美饰的陷阱诱捕獐子,一旦逮住獐子之后,猎人马上杀掉它得

5、到麝香,把麝香卖掉发财。秉性恶劣的弟子就像猎人,先通过狡诈的方式依止上师,如上师喜欢钱财,他就多多供养,上师喜欢名声,他就花言巧语,百般取悦,目的是得到上师相续中的窍决法要。一旦上师传完了密法,他就把上师抛之脑后,舍弃以前的所有誓言,依靠这些法大搞世间八法,为自己谋取名闻利养。 第13节课 22.我们在闻法的过程中,如何于一堂课中具足六度?这样有什么功德? 我们在闻法的过程中,如何于一堂课中具足六度? 现证续云:“奉献花座等,随处戒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无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具六支。”从闻法前扫洒道场到专心闻法以及闻法后的研讨,同时可以具足六度: 一布施度:奉献花座等。在闻法之前

6、,首先为上师摆设妙高法座。 二持戒度:随处戒威仪。在讲法的经堂里,随处做些洒水,清扫,喷香水等善行,保持那里整洁舒适;同时,遮止自己身口意不恭敬的威仪,长至一部法,短至一堂课,一切行为从头到尾如理如法。 三安忍度:不害诸含生。听法的过程中,无论有意、无意都不伤害蝼蚁在内的含生;还有在听法时,上师讲什么自己都能接受。 四精进度:于师生正信。在听受佛法的过程中,要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怀疑、嗔恨等不良心态,满怀虔诚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 五静虑度:无散闻师教。听法时心不能妄想纷飞,也不能外散于他处。从开始到结束之间应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谛听上师所讲的言教。 六智慧度:解疑问难题。听闻佛法时,

7、若对某些法义产生疑问,则应向上师请教,或者道友之间研讨辩论,以此遣除怀疑、邪见、增益。 这样有什么功德? 1.行持任何善法都要具足六度。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过,行持大乘佛法饶益众生,六度万行不可缺少,佛陀在因地时,所有行为均可摄于六波罗蜜多中。因此,我们听闻佛法、修学佛法、弘扬佛法时,具足六度至关重要,若不具足六度,不一定属于大乘佛法。 2.具足六度是殊胜的闻法方式。一般而言,藏传佛教的大德在传法之前,都会宣讲闻法规律。听闻佛法要如理如法,只有这样,佛法的功德利益才会在自相续中生根发芽。如果做到六度,则闻法方式非常如理如法。 3.一堂课具足六度是方便和窍诀。不要认为因为听课就没有行持

8、六度的机会,只要具足上面如现证续中所说,即使听一堂课,也可圆满六度,这样做的功德非常大,如菩提道次第广论:“若能具足六度而修学,其力尤大。” 4.从反面宣说:反过来说,假如你听法时行为不如法,则不但没有六度的功德,反而会产生众多罪过。 暇满难得 第14节课 23.八无暇是否只是藏传佛教的说法?为什么?请引用佛经的教证,详细说明何为八无暇? 八无暇是否只是藏传佛教的说法?为什么? 八无暇并不只是藏传佛教的一种说法。 原因是:汉传佛教中也有明确说明:在中阿含经中,八无暇又叫做八难、八非时,中阿含经云:“人行梵行而有八难、八非时也。”义净法师翻译的佛说八无暇有暇经中,对八种无暇也有简短宣说。 请引用

9、佛经的教证,详细说明何为八无暇? (1) 总述八无暇的概念解释:所谓的八无暇,如云:“地狱饿鬼及旁生,边鄙地及长寿天,邪见不遇佛出世,喑哑此等八无暇。” 八种无暇的各个定义及佛经教证: 一、地狱:如果转生于地狱,日日夜夜连续不断感受寒地狱的寒冻之苦、热地狱的灼烧之苦,以及孤独地狱、近边地狱的各自痛苦,则根本没有修法机会。佛经中也说:“铜柱铁山众苦逼,煻煨粪屎刺刀林,于地狱中受斯苦,此处岂能闻正法?” 二、饿鬼:如果投生为饿鬼,不管是隐住饿鬼还是空游饿鬼,都会终日感受饥渴的厄难,也不会有机会修法。佛经中也说:“饥渴针咽苦逼身,雨注河流成猛火,于饿鬼中受斯苦,此处岂能闻正法?” 三、旁生:如果转为

10、旁生,不论是海里的鱼虾,还是陆地上的牛马,都会遭受被人役使或相互残害的痛苦,也没有修法时机。佛经中云:“更互恒怀怖害心,常欲展转相食啖,于旁生中受斯苦,此处岂能闻正法?” 四、长寿天:长寿天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有些说是无色界天,有些说是欲界诸天,有些说是色界第四禅的附近。不管怎么样,如若转生到长寿天,则将于多劫中一直安住在无想的状态中虚度光阴,也同样不具备修法的时机。佛经中也说:“若在天中有顶处,由先福力生于彼,长寿觉慧不分明,此处岂能闻正法?” 五、边地:假设转生在佛教不兴盛的边鄙地方,那里无有教法、证法,也没有佛教的四众弟子,因而不会有修法的机会。佛经中也说:“生在边方鄙恶处,耳不曾闻说法声

11、,无识恒居蔑戾车。旧曰弥离车。译曰边地。下贱种也。此处岂能闻正法?” 六、持邪见者:若投生为外道或成为随同他们的持邪见者,就会因为自相续被邪见染污,而没有修法的良机。佛经中云:“若人不信于三宝,说无因果无尊亲,如是邪见坏其心,此人岂能闻正法?” 七、佛不出世:若出生在佛不出世的暗劫,不要说修持正法,连三宝的名号也听不到,不晓善恶取舍,也就不会有修法的机会。佛经中也说:“诸佛大师不出现,亦无妙法流世间,若人生居暗世中,此时岂能闻正法?” 八、喑哑:如果投生为心不堪能、诸根不具的喑哑之人,则心相续无法以佛法来调柔,由此导致无有机会修法。佛经中也说:“由彼先身造恶业,聋盲喑哑缺诸根,痴钝即是人身牛,

12、此人岂能闻正法?”意即假如前世造了许多恶业,今生就会转生为聋子、哑巴、盲人等诸根残缺之人;或者其他诸根虽具足,但意识不堪能,非常痴钝,给他讲得清清楚楚的道理,一转眼就忘光了,让他上来却下去,让他下去却上来。 简而言之,佛陀在经中云:“我说八无暇,是众生难处,得住有暇者,斯人世稀有。”佛陀所说的八种无暇,实际上是众生的难处,若能远离这八无暇而具足闲暇,修法一点危害也没有,这在世间上确实稀有。 第15节课 24、什么才是真正的边地?转生于什么样的天界,就不会有修行的因缘?请一一说明。什么叫做喑哑?有些人生性愚笨,这是否也算是一种无瑕?无什么? 什么才是真正的边地? (1)真正的边地是佛法边地:不要

13、认为边地就是经济落后、偏僻边远的农村,像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肯定不是。其实,边地分为佛法边地和地界边地,印度以外的地方是地界边地,而四众弟子不具足,或者即使具足但对其身心无有利益的地方,就叫佛法边地。 (2)佛法边地的形象特征:在边鄙地方,有许多行为与正法背道而驰,看起来是人相,但内心顽固不化,根本不能转向正法方面。 (3)转生于边地的过失:总而言之,边地对不善业极为擅长,所作所为全部是在造恶业,因此,他们中的多数人死后立即堕入恶趣。由此可见,边地纯属无暇之处。假设转生在佛教不兴盛的边鄙地方,那里无有教法、证法,也没有佛教的四众弟子,因而不会有修法的机会。 转生于什么样的天界,就不会有修行的因缘

14、?请一一说明。 转生于长寿天,安住无念的禅定中,就不会有修行的因缘。 原因是:长寿天,就是无想天。俱舍论释中说:无想天位于四禅广果天附近,转生于此的众生,在八万大劫或五百劫中,就像冻在冰中的鱼一样,灭尽一切粗大心识,安住在无念的状态中,本来,他们以为这种没有善念恶念的禅定就是解脱,但当八万大劫或五百劫过后出定时,他们发现自己并没有获得解脱,于是对佛法生起邪见,以此恶业而堕入恶趣。不管怎么样,如若转生到长寿天,则将于多劫中一直安住在无想的状态中虚度光阴,也同样不具备修法的时机。佛经中也说:“若在天中有顶处,由先福力生于彼,长寿觉慧不分明,此处岂能闻正法?” 有些天界由于放逸过甚,成天忙着娱乐、享

15、受,也没有时间修法。 曾有这样一则公案:佛陀在世时,神医耆婆常为国王、僧众等治病,并在目犍连面前皈依了三宝。耆婆死后转生于忉利天。有一次目犍连因为弟子有病,就升到忉利天去向耆婆问诊。当时正赶上天人们进入欢喜园,目犍连在路旁站着等待,没有一个天人看他。只有耆婆最后到的时候,坐在华丽的花车上,向他举起单手致意,然后乘车飞驰而过。目犍连虽是大阿罗汉,但心里有点不舒服:“我的弟子怎么对我这种态度啊?我好不容易从人间来趟天界,他不但不请客,反而招个手就走了。”于是以神通定住耆婆的花车,耆婆不得以只好下车,向尊者顶礼。尊者以种种因缘训斥他,耆婆回答说:“实在没办法,我们这里忙得很,每天玩都玩不过来。您看,

16、其他天人对您连招呼都不打,正因为我在人间是您的弟子,所以才用了最大的力气向您举一只手问讯。” 什么叫做喑哑? 喑哑的定义:通常指不具备“知言解义”这一人之法相的哑巴。但由于意根喑哑之人愚不可及,什么道理都一无所知,无法领悟正法含义,所以也属于无暇之处 有些人生性愚笨,这是否也算是一种无瑕?无什么? 有些人生性特别愚笨,今天讲了什么法,一点一滴都不懂,如此可称之为喑哑。但这种人在世间上比较少。在座有些道友自以为非常笨,但实际上,你去理解的话,不论是念观音心咒、念南无阿弥陀佛、行持一些善法,多多少少都会懂一点,若是这样,则不算是转生于无暇之处。 第16节课 25、什么叫五种自圆满?为什么叫“自”圆

17、满?其根本是什么? 什么叫五种自圆满? 五种自圆满,正如龙猛菩萨在论典中所言:“为人根足生中土,业际无倒信佛法。” 所依圆满:“所依”指的是身份。假设没有获得人身,就不能值遇佛法,如今得到暇满人身,具足修法的顺缘,故而所依圆满。 环境圆满:若转生于佛法不兴盛的边鄙地方,也就根本遇不到佛陀的教法、证法,无法明辨取舍之理,如今已生在佛教兴盛的中土,故而环境圆满。 根德圆满:倘若诸根残缺不全,便会成为修法的障碍,如今无有此类过患,这就是根德圆满。 意乐圆满:如果业际颠倒,就会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从而背离正法,如今已对善法生起信解,因此意乐圆满。 信心圆满:若于信心的对境-佛法生不起诚信,那内心也不能

18、转向佛法,而如今自心能够转入正法,所以信心圆满。 为什么叫“自”圆满? 因为在观待自身条件具足修法的因缘,故为“自”圆满。 其根本是什么? 自圆满的根本是“信心圆满“:真实了知如来的教法和证法的道理,并因此而生起坚定不移信心的正信者,才是真正无谬的法器,此为五种自圆满的根本。 第17节课 26、 什么叫地界中土?什么叫佛法中土?印度和藏地是否历来一直是中土?为什么?以此道理类推,请分析汉地是不是中土。 什么叫地界中土? 以金刚座为主的印度所有城市,被称为地界中土:通常而言,印度金刚座处于南赡部洲中央,是贤劫千佛成佛的圣地,它远离四大损害,甚至空劫也不会毁坏。 什么叫佛法中土? 佛法中土是指佛陀

19、教法、证法的所在地,尤其要有讲经说法、闻思修行,以续佛慧命:只有教法、证法兴盛不衰,才是佛法中土,而无有此二者的地方,只能是边地。 印度和藏地是否历来一直是中土?为什么? 并非如此,印度和藏地都经历过佛法中土和边地的阶段: 印度从中土转为边地:自佛陀出世以来,直到佛法住世期间,它既是地界中土也是佛法中土,因为那里是佛陀成道之地,也是佛教存在之地。但是,在华智仁波切住世的年代,印度金刚座被外道所占,佛教几乎销声匿迹,几乎变成了边地,不再是佛法中土。 藏地雪域从边地转为中土:这片土地,在往昔佛陀出世时期,人类寥寥无几。佛曾于经典中授记:“红面罗刹之地,未来湖泊渐渐消退,有人类产生之后,佛法将在那里

20、弘扬。”不过,当时藏地几乎淌有人类,佛教也未得以弘扬开来,故被普遍称为“边鄙藏土”,这种说法在阿底峡尊者传、莲花生大士传记中随处可见。因此,那时藏地还是边地。后来,猕猕禅师和罗刹女交配之后,藏地人类开始逐渐繁衍。有了人类以后,许多圣者化身的国王、大臣纷纷应世,在藏地高原弘扬佛法、度化众生。如今,藏地的教证二法非常兴盛,已是名副其实的“佛法中土”。 以此道理类推,请分析汉地是不是中土。 汉地曾经是佛法中土,但现今是否可以成为中土尚需观察:教法在历史上一度极为兴盛,可谓“佛法中土”,如今佛教丛林立,但闻思修行并大不如前,大多寺院法事不减,但系统讲闻却不多,故如今若称“佛法中土”确需观察。 第18节

21、课 27、“业际颠倒”主要是指什么?间接可引申为什么意思?结合后面的课程,除了转生为猎人妓女等以外,什么样的人也叫做业际颠倒?要想不成为业际颠倒者,在实际行动中应注意些什么? “业际颠倒”主要是指什么? 真正的业际颠倒,主要是生于猎人、妓女、屠夫等种姓中,从小就搞这个行业。在古印度,种族制度十分严格,种姓划分是按出生而定,如果是国王种姓或商人种姓,子子孙孙都会享受优越的待遇;但若转生为屠夫、妓女等低劣种姓,则祖祖辈辈都要行持下贱之事,业力不可能牵引他往好的方向去,这就叫业际颠倒。 间接可引申为什么意思?结合后面的课程,除了转生为猎人妓女等以外,什么样的人也叫做业际颠倒? (1) 间接可引申为:

22、三门违背正法。华智仁波切说:“凡是三门违背正法的所作所为,事实上都属于业际颠倒。”或者如上师在讲记中所说的,身口意唯一造恶,不行任何善法的人,像妓女、屠夫,天天心里产生恶念,口中说的都是恶语,身体做的没有一件善法,这样的人也叫做业际颠倒。 (2) 修行人退失道心:通常而言,许多上师在教言中说的“业际颠倒”,指以前出家,后来还俗了,造下百般恶业;或者以前是虔诚居士,后学外道而不学佛了,放弃一切修行。 要想不成为业际颠倒者,在实际行动中应注意些什么? 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常在上师三宝前祈祷,哪怕是供一盏灯、点一支香、磕一个头,也祈愿诸佛菩萨时刻加持自己,今生乃至生生世世,行持善法、利益众生,切莫转生

23、为业际颠倒之人。以此发愿和调伏内心。 不要离开清净的修行团体。尽心尽力使自相续不违背正法。倘若是出家人,就要经常呆在寺院,跟具有清净威仪的僧众在一起;倘若是在家人,也要经常接触佛教团体,最好跟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放生、共同闻思、共同修行。 28、怎样才能对如来教法生起不退转的信心? 了解佛法的功德。外道再怎么兴盛,大仙、天龙八部再怎么受供奉,他们自己也沉溺在轮回中,并未超离苦海,又怎能帮我们解决生死大事呢?要想真正脱离生死轮回,其他宗教都一筹莫展,只有暂时行善的见解和行为。而超离轮回、了生脱死的妙药,唯一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有,所以,我们应对佛陀的教法、证法有虔诚不移的解信。 珍惜难得机缘。遇到佛

24、法,尤其对佛法有信心,真的十分难得。寂天论师也说:“如值佛出世,为人信佛法,宜修善稀有,何日复得此?”意即像现在一样,既值如来出世,自己也获得人身,对佛法有信心,这些修善法的条件非常稀有,一旦失去了,哪一天才能重新获得呢?很多道友都认为,自己以偶尔的机会信了佛教,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应该说你往昔做了不计其数的善事,今生才有缘学习佛法。所以,现在一定要抓住机遇,对佛陀的教法和证法,生起稳固如山王般的不共信心,不但自己行持,还应全力以赴地让众生懂得。 不要人云亦云、盲目信从,应生起理性的信心。胜出天神赞所云:“我不执佛方,不嗔淡黄等,谁具正理语,认彼为本师。”我们既不偏执佛陀,也不嗔恨淡黄派等外道

25、,谁具有符合宇宙人生的真理,就向谁皈依,认定他为本师。通过智慧观察和理论剖析可知唯有佛陀宣说了究竟的真理,产生根深蒂固的定解,那任何人也不可能动摇你的心。 第19节课 29、什么叫五种他圆满?为什么叫“他”圆满?其中最难具足的什么?自之缘分圆满,是属于自圆满还是他圆满?请说明理由。 什么叫五种他圆满?为什么叫“他”圆满? 龙猛菩萨云:“如来出世与说法,佛法住世入圣教,为利他故心悲愍。”如来出世、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自入圣教、师已摄受,这五种圆满需要观待他缘才能具足的,所以叫五种他圆满。 其中最难具足的什么? 最难具足善知识摄受。因为即便具足前四种但若没有被善知识摄受,那对正法的真理也将一无所知

26、。 自之缘分圆满,是属于自圆满还是他圆满?请说明理由。 这是从入教讲的,因为佛教存在,自己才能入教,所以是属于他圆满。 第20节课 30、什么叫做圣教空世?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为何又叫普贤密意圣教?它会住世多长时间?请具体说明各个时期的特征。 什么叫做圣教空世? 前一佛陀的圣教已经结束,后一佛陀的圣教尚未出现,这期间就称为圣教空世。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为何又叫普贤密意圣教? 因为普贤如来的报身雪海大日如来,手中持的宝瓶中有一棵菩提树,树有二十五层叶子,第十三层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刚好对准普贤如来幻化的毗卢遮那佛的心间。以此得名。 它会住世多长时间?请具体说明各个时期的特征。 普贤密意圣教住世五千年: 1、果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个五百年得阿罗汉果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得不来果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得预流果的最多。 2、修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个五百年修戒学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修定学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修慧学的最多。 3、教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个五百年学经藏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学律藏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学论藏的最多。 4、形象期:五百年。只有出家人的形象,没有清净戒律,也没有实修者。甚至到了最后,这种形象也难以维持。因为众生福报已尽,出家人剃头时,刀没办法刮下头发;袈裟染色时,染料也无法把衣服染成红黄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