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088884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7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册.docx(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册第八章 人体的营养 第1节 人类的食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记叙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并能举例说明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学会收集、整理、积累、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 学习用列表法比较、概括、总结知识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关注、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说明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难点 用化学方法检测蛋白质和维生素C。 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

2、 课型 探究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 利用多媒体展示二组图片,一组是非洲难民孩子骨瘦如柴,无力行走,在地上卷曲等;另一组是现在我国部分儿童少年过度肥胖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有的人骨瘦如柴?有的人肥胖得迈不动脚?大家能不能根据这二组图片提出问题,且作出初步的结论? 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结论:两组图片上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可能是营养问题。这两组图片中儿童少年是不是得了营养方面的病?一是营养不良,一是营养过剩。是不是与生活环境有关?一个生活环境艰难,一个生活环境优越。 总结并引出课题:是的,他们如此强烈的反

3、差却是因为同一原因,就是都与营养相关,都是营养方面出现问题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健康,就是科学营养。科学营养离不开营养物质,而我们获得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呢?这就是这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小组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将熟悉的食物名称及其所含营养物质种类写在一张纸上,再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组长负责安排、统计自己小组总共列举出多少种食物及其成分。在列举中要求能够简单地分出类别。 交流 将各小组统计结果进行交流,再统计,全班总计列出多少种食物及营养成分。 讨论 食物究竟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

4、2、演示实验:“蛋白质的检测”,“维生素C的检测” 老师介绍双缩脲试剂和吲哚酚试剂的配制方法。 小结 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呈现紫色反应,吲哚酚与维生素C溶液呈现褪色反应。 通过以上演示实验,同学们知道了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方法,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里有一些食物,你能猜一猜这些食物中含有什么营养成分吗? 作出假设 小组讨论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即将检测的食品作出假设,填入下表。 水 无机盐 蛋白质 淀粉 脂肪 维生素C 设计实验方案 我们已经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所要检测的食品的营养成分作出了假设,那么供检测的食品中是不是含有这些营养成分呢?请同

5、学们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加以证明。 小组讨论 :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检测方法,实验材料的选择,设计实验方案,实验中的注意事项,预期的实验结果等。 小结: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老师在学生的回答中指导探究方法。 课堂练习 第2课时 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一 复习提问 1、食物中营养成分有哪些? 2、怎样检测蛋白质的,维生素C? 二、导入新课 我们认识到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指导学习。 三、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第5、6页的内容。 利用多媒体讲解各种营养成分的食物来源和主要功能 水:约占人的体重60%-70%,是细胞达到重要组成成分。体内的养分等都必须溶解在水

6、里才能运输到身体各个部分。 无机盐:无机盐占量4%,作用十分重要,如,含铁 、含磷的无机盐是构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2 蛋白质:是构成厂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的供能物质。 脂肪:也是人体重要的供能和储存能量的物质。 维生素;可分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常见有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D。它们的生理作用和缺乏症见p6表。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物中含有六大营养成分,这些成分对我们的身体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体缺乏某些营养成分,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缺乏症状。 作业;P8 第1、2、3题 板书 第一

7、节 人类的食物 一、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检测 2、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 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作用 1、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2、无机盐:含铁 、含磷的无机盐是构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3、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4、蛋白质:是构成厂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的供能物质。 5、脂肪:也是人体重要的供能和储存能量的物质。 6、维生素;可分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第2节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学目标 能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种种消化酶的作用。 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能够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

8、质的吸收过程。 能说明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活动中,学习探究实验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概述食物中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解释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特点。 2、难点 举例说出消化系统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认识酶在消化过程的重要作用。 描述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内的主要变化。; 描述小肠结构特点,解释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 3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系统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我们见到美味可口的食物,总是又想吃又怕胖,这可怎么办呢?

9、你有没有同样的烦恼?难道食物中所有营养物质都会被身体吸收?有的人吃得再多仍然很瘦,有的人吃得很少也发胖,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观看小品: 胖生: 饭菜不好吃,我坚决不吃;饭菜好吃,我就狼吞虎咽。过了一阵,糟了!胃胀得受不了。哦,肚子又疼起来了。老师,我要上厕所。 胖生:唉!我走路好累哦,跑也跑不动,穿衣服又难看,真羡慕你们那么苗条。哼!平时我还没有他们吃得多,真是喝水都要长胖哦! 小结:看来,人体的消化吸收与体态的胖瘦有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被消化吸收的?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演示 用挂图或课件演示消化系统的整体形态和各部分的模型,辨护消化管

10、各部分和消化腺各部分。 小组合作学习 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尝试说出消化管各部分的形态和位置。尝试描述消化腺的形态和位置。 游戏 把消化系统组成的各器官名称卡片,打乱顺序分发给参加排序游戏的同学,看看大家对它们的结构位置掌握的如何? 2、消化道 、口腔 讨论并小结: 牙:人体中的牙齿是最坚硬的器官,可分为门齿、犬齿的臼齿。 舌:肌肉质的舌,主要的功能是辨别食物的味道、搅伴食物、辅助发音等。 、食管 食物进入体内的通道。 、胃 小结: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左上方。 、小肠 3、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 演示:用挂图或课件演示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结构。 小

11、结:唾液腺分泌唾液,胃腺分泌胃液,肠腺分泌小肠液,肝脏分泌胆汁,胰腺分泌胰液。 、本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明白了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它们能分泌消化液,大部分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能促进消化管中的食物分解。 、巩固练习 、作业布置 4 第2课时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复习提问:进化消化系统是由什么器官组成?各有什么功能? 导入新课: 进入消化系统的食物为什么必须经过消化呢?食物又是怎样被消化的呢? 演示实验 淀粉和葡萄糖透过透析袋的差异。 讨论 淀粉和葡萄糖这两种物质哪种能透过透析袋?如果细胞

12、膜具有和透析膜相似的功能,请推测食物中的确良淀粉能不能直接被细胞吸收呢? 小结:淀粉不能透过透析袋,因为淀粉分子较大;而葡萄糖分子较小,能穿过透析袋进入烧杯内水中。因此,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被消化管壁上皮细胞吸收。这一过程叫食物的消化。那么,在消化管内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食物的消化过程需要哪些条件呢?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创设实验情景:分发给每位学生一小块馒头让他们细嚼馒头时,有什么感觉? 提出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由学生根据问题做出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由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得出结

13、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1、在唾液的作用下,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讨论:“细嚼慢咽”的道理。 总结实验的过程情况 作业布置,写实验报告。 第3课时 食物的消化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杂的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实现也是通过细胞完成的,营养物质首先要进入细胞才能被细胞利用,参与生命活动。食物中的有些营养物质必须经过加工后才能被人体利用。对,是消化液中的各种消化酶。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各种消化酶的怎样将大分子物质“拆”成小分子物质的。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口腔内的消化 讨论 食物入口,口腔中的器官会对食物进行怎样的处理? 小结 食物入口,首先要经牙齿咀嚼、切断、撕裂、磨碎,使食物和消化液接触。

14、口腔口舌的味觉可避免吃下有害的物质,在咀嚼食物时,又可借助舌的运动,将食物与唾液拌和在食团,以便吞咽。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消化为麦芽糖。 食物经咽吞下,食道受到食团的刺激,管壁的肌肉自上而下地扩张和收缩,交替活动,称为蠕动。 2、胃内的消化 食物进入胃内,唾液淀粉酶是否还能继续消化淀粉? 不行,因为胃液是酸性的,唾液淀粉酶在酸性的胃液中失去活性。那么食物在胃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5 食团进入胃内,胃的肌肉收缩、蠕动,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与胃蛋白酶结合,在酸性条件下,胃蛋白酶活动,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 3小肠的消化 小肠是消化食物与吸收养分的主要部位。食物进入小肠后,进行

15、最完全的消化和吸收。 食物消化的过程。 第4课时 营养物质的吸收 导入新课 出示下列情境:医院里医生给一位病人诊断时说:“你尽管吃得多,吃得香,胃口好,但你还是营养不良。因为,你吃进去的东西不仅消化不好,而且吸收也不好。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活动:观察鸡小肠的结构 实验 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的一段鸡小肠。 讨论 在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用手指在肠膜表面左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小肠内表面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呢? 多媒体展示 展示出一段小肠,先展示小肠内表面皱襞,然后展现皱襞上一个小肠绒毛,和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小结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

16、三十倍。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做微绒毛。 2营养物质的吸收 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引,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引。 讨论 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如何进入人体内的细胞呢? 人体的哪些部位吸收呢? 你认为吸收营养物质是多的是什么结构?为什么? 营养物质吸收途径的动态过程:分别用各种符号表示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通过动态过程展示这些营养物质分别被胃、小肠、大肠吸收的过程。 吸收的概念: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

17、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黏膜上皮6 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因为小肠细长,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使表面积大大增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的结构特点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而进入血液,再由血液运送至全身,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板书 第2节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 消化系统的组成 1、消化管 口腔、咽、食管、小肠、大肠和肛门 2、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 二、食物的消 1、口腔的消化 2、胃的消化 3、小肠的消化 三、营养物质的吸收 1、 胃的吸收

18、 2、 小肠的吸收 3、 大肠的吸收 第3节 合理膳食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合理膳食的原则,获得有关人体营养成学方面的知识。 2、通过“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尝试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学习怎样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学习探究实验中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合理膳食的意义;评价自身营养状况的方法;学习调查研究的方法,体验调查研究的过程;尝试设计营养结构较为合理的食膳。 2难点 学生活动的组织教学和交流方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美食图片。 食物种类丰富,因为我们的选择不同,所以我们所得

19、到的营养也各不相同,那么你想知道当今青少年的营养状况如何吗?怎样才能使自己吃得更好,身体更7 棒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活动: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和调查自己的饮食结构和习惯 要做到合理膳食,首先要了解自身的营养状况,如何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呢? 交流 投影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活动 根据体重与标准指数两项指标的数值引导学生讨论自己目前的营养状况是否满意。要求学生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在饮食结构和习惯上做得好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提出更好的建议。 小结 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失调。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通过刚才同学的讨论,

20、我们可以得出科学的饮食方法。科学的饮食方法概括为:“食物要多样,饥饿要适当,粗细要搭配,油脂要适量,甜食要少吃,食盐要限量,豆菜要增加,三餐要适当,膳食要平衡,防病增健康。 2活动:自我高计并分析一天食谱的营养状况 一份食谱:早餐:馒头、稀饭 中餐:米饭、白菜、土豆、酒 晚餐:米饭、萝卜、韭菜、酒 请同学们展示教师上节课后布置的任务-为家长或自己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按次序将它贴在黑板上。 分组讨论 老师提供的食谱是否合理?哪个小组设计的食谱是合理呢?你们小组设计的食谱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较合理的饮食结构是什么? 。 小结 健康是每个人的愿望,除了做到平衡膳食外,还要经常进行体育

21、锻炼,适时调节自己的心态等。更好地学习,为以后成为祖国的参天大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九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一节 血液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教材2734页,本节内容包括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量、输血和献血两部分,有1个演示、2个活动、1个建议活动及2个小资料。由于学校条件,演示和活动只能采取分析的方式进行。 教学目标: 1、能感知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工具。 2、能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3、能解读血液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固等相关知识。 4、能描述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8 5、认同无偿献血和骨髓捐献的意义,提高自己的公民意识,培养高尚情操。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 教

22、学重点: 1、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义务献血的教育和骨髓捐献的教育。 教学难点: 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的问题的能力;模拟血型鉴定。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也许同学们感觉不到,在你的身体里有一条条繁忙的运输线,它们将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来自肺部的氧气,迅速运往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同时将细胞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及时运走。这些运输线就是遍布全身的大大小小的血管,血管里流动着血液。血液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血液是那么熟悉,因为我们几乎都经历过流血和验血,经常从报纸、电视等渠道获得许多有关血液方面的信息。今天开始我们就一同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23、 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分析演示实验 血液的组成 对于血液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如果说血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如果不看课本的话,肯定没有几位能说全面,这不要紧,因为我们都不是医生。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观察课本28页的活动并去阅读28页至课本31页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部分。 观察要点量简中的血液有几种颜色? 根据量简内血液的颜色,可以将血液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占体积的比例约为多少? 9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出:通过实验可以看到,试管中的血液分为两部分:上面部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这就是血浆,血浆占血液容积的55左右。下面的部分是血细胞,不透明、呈暗红色的是红细胞,在红细胞和血桨的交界处,有

24、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这部分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可见,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1血桨 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是血浆,它里面溶有多种物质。 讨论 血浆中主要含有哪些物质? 小结 师生共同得出: 性质:血浆是一种溶有多种物质的液体,略呈淡黄色。 成分:含水分约90血浆中还含有以下物质: A、细胞所需的养分,主要是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多是由消化管吸收而来,经血液运输,供各部分细胞利用。其中血液中的葡萄糖占0。1,此浓度为血糖浓度,正常人空腹时为100毫升全血中含80120毫克葡萄糖。葡萄糖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提供能量,血液中无机盐的浓度小,为0。9,此为生理盐水浓度。 B

25、、细胞代谢废物,如尿素和尿酸等含氮废物。 C、蛋白质,简称血浆蛋白。基中有些与血液的凝固作用有关,一些免疫球蛋白也是血浆蛋白的一部分。血浆蛋白在血浆中的含量占78,分子量大,使血液具有适宜的粘度和浓度,除此以外,血浆中还含有氧和二氧化碳。 功能: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 2血细胞 红细胞: A、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中央凹的圆饼状。 B、红细胞寿命一般为120天。骨的红骨髓可以产生新的红细胞。 C、静脉血一般是暗红色的,而动脉血由于含氧较多一般为鲜红色,这是由于红细胞中含有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它有一个特性,就是在氧含量多的地方与氧结合变为鲜红色;氧含量少的地方与氧分

26、离变为暗红色。 D、数量 10 红细胞 血红蛋白 成年男子 5.01012个/L 120160g/L 女子 4.21012个/L 110150g/L E、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含量过少,叫贫血。会导致血液运输氧的能力降低,影响身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如面色苍白、头晕、疲乏、食欲不振和心慌等症状。 白细胞 A、形态结构:球状,都有细胞核。 B、数量:109个/L C、功能: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 A、形态结构: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 B、数量:1011个/L C、功能:血小板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 课堂练习 完成课本34页思考与练习1、2、3题 复习,导入新课 1、血液有那些组

27、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2、什么叫动脉血和静脉血? 同学们回答的都很不错,由此看来,血液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血液的多少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能否正常的进行。那么,一个正常人的血量是多少呢?对于失血过多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现在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本31页至33页“血量、输血和血型”。阅读后小组内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血量?正常人的血量是多少?失血多少会对人有什么影响? 2、什么是输血?输血有何意义?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11 3、什么是血型?基本的血型是那种? 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大家阅读完课本后,对于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有何感受? 小结:1血量是指人体

28、内的血液总量,血量的稳定有利于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一般血量在4 2004 800毫升左右,如果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过血量的10靠自身调节,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的30(1200毫升1500毫升以上),就会危及生命。 2输血:输血是抢救失血过多病人的有效措施之一,输血是将献血者的血液输入失血者的体内。输血一般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输血意义:一个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的时候,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使病人补充血量。输血前一定要检查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输血时若血型不符,受血者体内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而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29、 3血型:人类有多种血型系统,最基本的是ABO血型系统,包括A型 、 B型、 AB型、 O型 鉴定血型的方法请大家看课本P3233“血型鉴定” O O B B AB AB A A 巩固提高 在生活中常会发生血液缺乏的现象,假如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现在我们结合课本32页“模拟血型鉴定”看一看没有同类型血的情况应该怎样办?指导学生分析课本33页图表 小结 一般情况下,输血时应该以输同类型血为原则,紧急的情况下,o型血可以输各类血型的病人,AB型血的病人也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 12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Ml,只有总血量的5%,不会影响健康。而在生活中,由于一些不法分子以卖血为生

30、,大大降低了血液的质量,同时使一些传染病加快传播速度,因此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自XX年x月x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课堂练习 完成课本34页思考与练习4 1、人类有多种血型系统,最基本的是ABO血型系统,包括 型 、 型 、 AB型和 型。 2、输血时一般应以输 为原则。 3、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过血量的 靠自身调节,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的 (1200毫升1500毫升以上),就会危及生命。 第2节 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

31、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 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13 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 显微镜 血管的横切片 猪心脏

32、 水蚤 鲫鱼 教学方法 探究试验 讨论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复习提问 1、 常见的血型有几种? 2、 输血时有什么原则 新课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 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 观察步骤 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 多媒体展示 三种血管的模式图 讨论 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 师生共同得出: 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

33、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课堂练习 第2课时 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 用多媒体课件讲述世界上第一张心电图的故事: 今天课堂讨论的主题就是心脏。人只要活着,心脏就在

34、不断地跳动。将你的右手按住胸部的左侧,感觉一下心脏的搏动。一般来说,一旦心脏停止跳动,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了。那么,心脏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心脏的结构 实验 观察心脏 14 交流 五分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 多媒体展示 心脏的结构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出: 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当它收缩时,血液被压出心脏,舒张时,血液流回心脏。就这样,心脏昼夜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 心脏有四个腔:上面有左心房和右心房;下面有左心室和右心室。由于输送血液距离长短不同,心脏四个腔的壁厚薄出现不同;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厚,左心

35、室的壁比右心室的更厚些。 只有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可见,心室与动脉相连通;心房与静脉相连通。 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 2心脏的功能 讨论 心脏与结构相对应的功能是什么? 小结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讨论 水蚤心脏搏动有什么特点? 明确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做心率,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平均心率为75次一分种。心脏每次收缩时由心室向动脉输出的血量叫做每搏输出量,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量叫做每分输出量,又称为心输出量。心输出量的多少,是衡量心脏工作能力的一项指标。 多媒体展示 心脏工作具体

36、过程 小结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具体过程是两个心房先收缩,此时两个心室舒张,接着心室收缩,心房舒张,然后心房心室同时舒张。 一个心动周期所经历的时间是由心率决定的。 课堂练习 第3课时 血液循环途径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心脏的左右两部分是完全分开的,但这两部分又是协同工作的,那么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两部分泵出的血液有没有内在联系?不难看出,人们对血液循环的认识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是许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血液循环的过程到底如何呢?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活动 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活动 讨论 如何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的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

37、毛细管?红细胞是怎样在毛细管中运行的? 小结 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途径 多媒体展示 血液循环模式图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出血液循环途径: 15 。 课堂练习 第4课时 血压与脉搏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测量血压与脉搏的方法、不同的人的不同血压与脉搏的数值。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血压 自主探究 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的内容,并相互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血压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什么是收缩压? 医生测量血压后如何表示血压值的? 健康成年人收缩压、舒张压的正常值各是多少?何为高血压?何为低血压? 小结 我们通常所说的

38、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 血压的表示方式: 血压的正常值及意义: 血压异常: 2脉搏 心脏收缩,左心室射入主动脉,主动脉壁先向外扩张,然后回缩,这种一张一缩的搏动,像波浪一样沿动脉壁向远处传播,这就形成脉搏。 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相同吗? 然后让学生做假设设计实验。 课堂练习 第二节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各器官的主要功能,理解肺通气的过程。 2使学生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肺的结构和功能。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过程 引言: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仅需要进食

39、、饮水,还需要进行呼吸,提供能量。那么人体不停地吸气与呼气是怎样进行的呢?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16 出示呼吸系统图,请学生自上而下按顺序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教师板书: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但外界气体对肺来说不适宜,其原因是:寒冷、干燥并带有灰尘和细菌等杂质,肺所需要的是温暖、湿润和洁净的气体。外界气体不是直接入肺,而是经过呼吸道。鼻腔是呼吸道的门户,前部有鼻毛,如同一道防护林,能阻挡吸入空气的灰尘和细菌,也可以说是肺的第一道防线。若有灰尘和细菌闯过这道防线,又会遇到第二道防线。鼻腔表面衬有一层粘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冷空气。粘膜分泌粘液,这就是“鼻涕”,能使鼻腔保持湿润并粘住吸入

40、气体里的灰尘和细菌,对吸入气体有清洁的作用。气管和支气管都是由“C”形软骨作支架,使管腔敞开,气流通畅。管壁里面覆盖有纤毛的粘膜能分泌粘液,又可以粘住吸入空气里的灰尘和细菌。粘膜上的纤毛不停地向喉部方向摆动,把粘液及其粘着的灰尘和细菌送向喉,继而咳嗽出的是痰。这可以说是第三道防线。外界带有灰尘、细菌的干燥冷空气经过这三道防线进入肺就已变成温暖、湿润的洁净气流。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的结构怎样适于气体交换呢?出示肺泡结构模型,肺在胸腔内,柔软而有弹性。新生儿的肺淡红色,成年人的肺由于不断吸入尘埃沉积在肺内,所以是暗灰色。肺呈圆锥形,左、右各一。肺是由各级支气管与肺泡组成。

41、左、右支气管进入左右肺,形成树枝状分支构成细支气管,再分为肺泡管,末端为盲管。盲端膨大形成许多葡萄似的泡状物,每个泡状物为一个肺泡。 1肺泡的特点。 (1)数量多:肺泡总数约为7.5亿个。 (2)面积大:将全部肺泡壁展平铺开总面积超过人体体表面的50倍,可达100m2。这为气体交换创造了有利条件。 (3)壁极薄:仅由一层薄的上皮细胞构成。 (4)有弹性:肺泡壁外的弹性纤维使肺泡能回缩。当吸气时,肺泡被动扩张。呼气时,由于弹性纤维的回缩力量,使肺泡缩小,气体排出,由于肺泡具有弹性,有利于气体交换。 (5)外有毛细血管网:肺泡外包绕着由毛细血管构成的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与肺泡壁的上皮细胞紧贴在一起

42、。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共有1mm厚。这么薄的膜适于气体在肺泡和血液之间进行交换,使O2从肺泡到毛细血管内,CO2由毛细血管到肺泡。 2肺泡的结构与气体交换的功能相适应。可以保证肺泡内的气体与毛细血管内的气体顺利地进行交换,也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关系。 二、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1概念:肺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肺的通气。 2呼吸运动:请学生手按在自己的胸部,体验吸气与呼气时胸廓的变化。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叫做呼吸运动。 演示实验: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运动的关系。 (1)肋骨的运动:请学生自己做这个演示实验,并回答问题: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和胸骨是向上还是向下移动?答:向上移动。胸腔的

43、内径有何变化?答:前后径变大,左右径同时变大。胸腔内的体积有何变化?答:明显变大。那么胸腔内的气压有何变化?答:胸腔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气体运动方向?答:由气压较高处(外界气体)进入气压较低处(肺泡内),这就是吸气。反之,肋间肌舒 张时人体呼气。 17 (2)膈的运动;请学生观察并总结:膈收缩,其顶部稍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这样也扩大胸廓的容积,肺也随着扩张。人体吸气。膈舒张时人体呼吸。请学生看课本第59页图IV51和图IV52。 人体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即主要是肋间外肌和膈参与活动。深呼吸或气急时,不但吸气动作增强,同时也要进行主动呼气,此时肋间内肌也参与活动。

44、由此可见,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引起的。 引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呼吸系统的组成和肺泡的结构都已掌握,这节课我们研究人体内气体交换与运输。 一、体内的气体交换 1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例如:在书房能嗅到厨房内的炒菜香味。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请学生观看肺泡模型。提问:肺泡的结构有哪些特点? 答:数量多;总面积大;壁极薄,只有一层细胞;肺泡外有弹性纤维;肺泡外有毛细血管网。这样的结构与气体交换的功能相适应。 请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肺血管注射切片。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教师展

45、示通过电脑制做的肺泡内气体交换动画软件并讲解。根据气体扩散原理:吸入肺泡内的气体,O2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CO2却少。因此,CO2由静脉血中扩散到肺泡内,而O2由肺泡内扩散到血液中,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血液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的动脉血。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特点是,在O2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O2结合。在O2浓度低的地方又易与O2分离。 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的O2,经气体扩散浓度升高,所以大部分的O2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为动脉血,经血液循环将O2输送到全身各处组织内。 为了使学生准确掌握基本概念,教师对比肺的换气(通气)与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作对比: (1)肺的通气:是靠呼吸运动来实现外

46、界与肺之间的通气或换气。也就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靠扩散作用实现的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2组织内的气体交换:是指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由于组织内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地消耗O2、产生CO2。因此O2含量比动脉流经组织处的血液内O2含量低,而CO2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多。同样根据气体扩散原理,组织细胞中的CO2扩散到血液中,血液中的O2扩散到组织细胞中。 3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全过程。 人体呼吸的几个连续过程: (1)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2)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内呼吸 4呼吸的意义。 (1)人体利用吸入的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和维持体温。 (2)不断呼气排出体内CO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