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名词解释法学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法的预测作用:是人们根据法律可以预先估计相互间将有怎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等,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 2、私法:凡属于个人利益、个人权利、自由选择、平等权利关系的法即为私法。包括民法、商法。 3、法系:是具有共同法律传统的若干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它是一种超越若干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现象的总称。 4、公法:凡涉及公共权力、公共关系、公共利益和上下服从关系、管理关系、强制关系的法,即为公法。 5、法学:又称法律学或法律科学,是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6、法律社会学:是将法律置于其社会背景之中,研究法
2、律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和法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从社会整体观念出发,认识法律的社会基础和社会作用,从而更好地利用法律的控制作用解决社会问题。 7、法律素质:是指法律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其要素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中,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素质的核心。 8、法律思维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准确掌握法律概念的能力;正确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法律推理的能力;对即将做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论证的能力。 9、探知法律事实: 即调查、搜集、制作、组合、分析、认证法律事实,是法律实践活动的重
3、要环节。对法律事实的分析和认定,直接决定着适用法律的最后结果。探知法律事实也是法律实践活动相当复杂的环节,因为探知法律事实的过程,并非简单地调查搜集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法律人运用法律去判断、分析、确认、选择事实的过程,是一个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对立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法律人有较强的事实探知能力。 10、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11、法的空间效力: 法在什么样的空间范围或地域范围内有效,即为法的空间效力。 12、法的时间效力:指法的效力的起止时限以及对其实施前的行为是否有效,是否有溯及力。 13、法的终止生效:
4、指法从何时起不再具有约束力,又称法的废止或失效。通常有明示终止和默示终止两种形式。 14、法的溯及力:指新法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可否加以使用的效力。 15、义务:是指与权利相对,指政治上、法律上、道义上应尽的责任。 16、应有权利:应有权利属人权范畴,是指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权利。应有权利包括法律权利和现实权利。 17、积极行为:就是主动的作出某种行为。 18、消极行为:就是不作出某种行为。 19、法律继承:就是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相承、继受,一般表现为旧法律制度对新法律制度的影响和新法律制度对旧法律制度的承接和继受。 20、法制改革: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在其社会的本质属性与
5、基本的社会制度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其现行法律制度的基本属性也没有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整体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在法律的时代精神、法律的运作体制与框架、具体的法律制度等方面的自我创造、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1、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22、法律职业的技术:是一种专门化的技术,它包括法律解释技术、法律推理技术、法律程序技术、证据运用技术、法庭辩论技术、法律文书制作技术等。 23、法的价值:是指法律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或有用性。法律的有用性,可以具体地描述为秩序、正义、自由、平等、效率等能够满足社会和人类生活对于理想性秩序的需要的
6、属性。 24、自由的条件:尊重他人是实现自由的首要条件;限制个人欲望是实现自由的必需条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实现自由的基本条件。 25、人权:是人类基本的、不可放弃的权利。包括:生存权、人身人格权;政治权利和自由;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26、法学:又称法律学或法律科学,是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27、法学体系:是由法学分支学科构成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学体系是一个由互不相同,但又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 28、禁止性规范:通常称为禁止性规定,是“命令当事人不得为一定行为之法律规定”,属于“禁止当事人采用特定模式的强行性
7、规范”。 29、绝对确定性规范:是具体而详尽地规定了主体的权利、义务或法律责任及其界限,未给执法人员的个别调整留下自由裁量的“空白”的规范,这类规范的主要功能在于保障秩序或维护基本人权。 30、任意性规范:是允许主体变更、选择适用或者排除该规范的适用。分为补充任意性规范和解释任意性规范。 31、任选的规范:指在规范中除了规定可供采用的基本方案以外,也规定了任选的方案。 32、法规清理:指有关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加以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首要任务是废止或修改和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文件。 33、法典编纂:是指在对某一部门法全部现行法律规范进行审查、整理、补
8、充、修改的基础上,制定一部系统化新法典的活动。 34、法的实施:是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适用和实现。 35、仲裁:是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由非官方身份的仲裁员组成的仲裁庭进行裁判,并受该裁判约束的一种制度。 36、调解: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在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委员会及有关组织主持下,自愿进行协商,通过教育疏导,促成各方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办法。 37、法律规范的效力:简称法律效力或法的效力,即法的保护力和约束力所及范围,是指法律规范适用于哪些地方,适用于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发生效力。 38、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
9、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39、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法律上所称的“人“主要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40、权利能力:又称权义能力,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它是法律关系主体实际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前提条件。 41、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法律后果的行为。 简单题: 1、简述法律的规范性? 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法律的规范性体现在法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行为模式和行为尺度。与其他社会规范不同,法律的规范性在于具体地规定了人们在何种情况下应该如何行为的确定标准,具体有三种行为模式,行为的“应
10、为模式”,即人们在此种情况下应该或必须这样行为;行为的“可为模式“,即在此种情况下可以这样做也可以不这样做;行为的“勿为模式”,即在此种情况下禁止这样行为。 2、理解法律制定的科学性原则? 我国的立法法第6条规定: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力和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利与责任。 立法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当今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符合现实及发展要求。否则,所立之法就会成为不适应国情的文本,就不可能产生预期效果。 在如何贯彻立法的求实科学合理原则方面,立法法强调了以下内容: 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力和义务。 科学、合理地规定国家机关的权利与责任。 3、简述法
11、的形式特征? 法的特征是法在与其他社会现象,如道德、宗教、政策等相比较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具有规范性。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 法以国家强制力做最后保障手段,具有国家强制性或公共强制性。 法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具有普遍性。 法是严格规定程序的行为规范,具有程序性。 4、简述法律起源的一般规律? 法律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最终形成为一种基本制度,在不同的民族和社会中经历了不同的具体过程,其共同规律如下: 法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行为调整方式从个别调整发展为一般调整的过程。 法律的形成经历了由习惯演变成习惯法、再发展成为文法的长
12、期过程。 法律、道德、宗教等社会规范从混沌一体逐渐分化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规范体系。 5、原始社会的氏族规范与法之间主要有哪些差别?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内容看:原始社会规范反映了原始人心中的神灵世界对人的行为后果的控制关系,宗教特征明显,理性色彩薄弱。法律思维中的因果关系居于主导。 从形式上看:原始社会规范的形态主要是禁忌、宗教性规则与世俗化的道德规则。 法律是成文法与习惯法并存。 从职能方面看:原始社会规则是人类早期社会控制的工具,社会冲突的类型和控制冲突的规则均呈初级化。调整社会合作与交往关系的内容成分偏少,控制人的生物本能的成分占较大比重。 法律:由于贫富分化导致社会矛盾增多,调整社
13、会交往内容的职能增强,控制人的生物本能冲突的职能重要性下降,利益协调的重要性上升。 从作用范围看:原始社会规则主要适用于本氏族内部,实行属人主义。属地主义原则开始取代属人主义原则,居于主导地位,各民族或国家间的法律影响仍不明显。 从规则运作机制看:原始社会缺乏有目的、有意识的立法。专门化的规则执行机构尚未形成。 法律:有意识的认为立法出现,专门化的法律执行机构形成。 7、我国现阶段立法的原则有哪些? 合宪性原则。这是立法工作的灵魂也是衡量和检验制定法律的质量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准绳,其目的在于维护宪法的权威。 法治原则。国家机关应当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也不例外。 民
14、主原则。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科学原则。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8、法的制定的程序有哪些? 法律议案的提出。在中国有权提出法律议案的组织及个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法律案的审议。经过两个阶段:由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立法机关全体会议的审议。 法律案的表决和通过。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通过。法律草案要经过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
15、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法律的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 12、简述法律规则的结构? 法律规则通常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即法律规则在逻辑意义上由哪些要素或部分组成,以及这些要素的关系。目前主要是“三要素”说,即任何法律规则都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三种要素构成。 假定条件:指法律规则中有关使用该规则的条件和情况的部分。 行为模式: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如何具体行为的方式或范型部分,是法律规则的核心。 法律后果: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的行为在符合或不符合行为模式的要求时法律所赋予的行为结果。 13、简述法律概念的分类? 根据不
16、同标准,可以对法律概念做多种分类。 按照法律概念的确定性分类,可以分为确定概念和不确定概念; 按照法律概念所涉及的因素,可以分为主体概念、关系概念、客体概念、事实概念和其他概念。 按照法律部门可区分为民法概念、刑法概念和行政法概念。 14、简述法的一般分类? 法的一般分类是世界各国都基本适用的一种法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 、国内法与国际法。 国内法是由特定国家创制并适用于该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法。国际法是指在国际交往中由不同的主权国家通过协议制定或确认的,适用于国家之间的法。 、根本法和普通法。 这是按照法的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不同所做的分类。、 、一般法与特别法。 这是按照法的效力范围的
17、不同所做的分类。、 、实体法与程序法。 这是按照法规定的具体内容的不同所做的分类,实体法是规定主要权利和义务的法。 、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这是按照法的创制和表达形式的不同所做的分类。 16、简述守法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守法是法的实施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是社会主体按照法律规范严格地作为或不作为。 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守法主体、守法范围、守法内容等构成要素。 1、守法主体。守法主体是指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应当遵守法律的主体即一定守法行为的实施者。按照宪法的规定,在我国,守法的主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在我国
18、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2、守法范围。守法的范围,是指守法主体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的种类。在我国,守法的范围主要是各种制定法,包括我国的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法、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等。 3、守法内容。守法的内容包括履行法律义务和行使法律权利,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守法是履行法律义务和行使法律权利的有机统一。 17、简述法律解释和特点和目标? 法律解释:是指解释者对法律规定含义的理解和说明,即由特定的国家机关、组织或个人,根据国家的立法意图、法理原则和政策观点等对现行的法律文本的内容、含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定义等所作的理解和必要的说明。 法律解释的特点:法律解释的主体是特定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法律解释的对象是广义的法律文本,包括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法律制度、法律条文、法律概念等。解释主体对上述内容和含义的揭示,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活动:理解和说明。 法律解释的目标:法律解释的目标有主观说及客观说之分。主观说主张法律解释的目标在于探求历史上立法者事实上的意思,即立法者的看法、企图和价值观。客观说主张法律解释的目标不在于探求历史上立法者事实上的意思,而在于探究和阐明内存于法律文本中的规范意旨。 就法律解释的目标而言,主观说和客观说都有一定道理,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