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094111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经济学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土地经济学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土地经济学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土地经济学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土地经济学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土地经济学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经济学考试重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土地经济学考试重点导论 1、 土地定义; 从横的角度看:土地是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土地是土壤,是地球表面,是陆地及其水面。土地是最基础的生态环境要素,土地是人类的劳动对象,是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土地是构成国家三要素中的基本要素 从纵的角度看:英国马歇尔:“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予的物质和力量。”美国伊利:“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 综合性概念: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来说,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

2、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土地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 土地的自然特性; 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3、 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4、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的市场流转、土地收益分配;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国家管理制度。 第一编 1、 土地利用的含义; 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

3、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土地利用首先是个技术问题;土地利用又是一个经济问题;土地利用是一个动态概念 2、 土地利用的内容; 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土地保护 3、 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人的文化素质 自然因素:指土地本身的状况和自然环境状况(地形、地貌、地质等);它决定土地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可利用性和可行用途; 经济因素:影响土地利用后的经济效益、经济价值的因素。其核心就是土地产出物的价值及获得这些产出物的投入。 社会因素:除自然、经济因素以外的因素都可归入社会因素,包括政策、法规、传统风俗习惯等

4、。 人的文化素质:人们的知识水平、科技水平,对土地利用整体性及长远性的认识。会给土地利1 用带来深远影响。 4、 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 包括: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评价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之间的比较;有效产品是指能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投入产出率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就好;投入产出率低,则经济效益差。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产出类指标 产品的实物量;总收入;净收入;利润 投入类指标 土地面积;劳动力;资金;成本 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农田的生态效益评价:光合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潜力、气候土

5、壤潜力;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析。在计算时,一般用狭义的农业能量产投比进行分析。也可采用数学方法分析能量投入产出的综合平衡关系。 1.能量投入产出表。 2能量消耗系数: 3投入产出数学模型 总产出能量平衡方程 投入产出数学模型 总投入能量平衡方程 投入产出数学模型 农业能量投入产出平衡表表明:要想获得高产出,就必须高投入;掠夺性经营,即少投入或不投入,是很难获得高产出的。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评价:土地利用后果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5、 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土地集约利用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

6、还带有一定的地域性。 6、 土地利用集约度; 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与劳动的数量。集约利用的形式包括资本集约型和劳动集约型。 7、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随着土地投入的增加土地的产出物呈增加趋势,当达到一定量后,再追加投入土地的产出物就会呈递减趋势。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实质是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 要素的生产率。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形态包括:实物形态;价值形态;价格形态; 产出的实物量 n 报 酬 =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 2 产出物的价值 n 报 酬 =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值量 产出物的价格 n 报 酬 = 某单项变动

7、生产要素的价格 几点启示: 1、土地报酬与土地肥力不是同一概念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没有准确表达该规律的本质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是针对历史过程,而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一季作物的生产过程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的生产力范畴 5、土地单产的提高重要的一条是品种,而品种不在“报酬递减”研究之列 8、 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及三阶段分析;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YMPPAPPAPPMPPAPPAPPFMPP=0TPP最大MPP0TPP第一个阶段,投入变量资源不足, 土地投入相对多。有利可图,生产力上升快,但资源利用和生产潜力的发挥不充分。 第二个阶段,合理利用土地和

8、投入变量的适应范围。 第三个阶段,变量资源过多,超出了土地的受容力,生产效果全面下降 合理利用土地在第二个阶段。 TPPMPP=APPAPP最大总产量TPP平均产量APP边际产量MPPEAPP0AB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分析MPPX9、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1. 正确认识投入 2. 正确掌握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3. 正确认识和把握非农用地的集约度 10、 土地受容力; 所谓转化力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土地对人类给予的各种投入的承受能力和产出能力。人类的投入能否取得好效益,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土地的受容力或者转化力。 11、 区位; 区位是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区位理论: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

9、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12、 农业区位论的理论假设与中心内容; 其中心内容是: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其中尤其是农业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3 的距离。 孤立国假设:1、有一片肥沃的平原,平原上只有一个城市,位于平原的中央; 2、平原上任何地方土壤的肥沃程度一样,都适宜耕作; 3、城市向周围原野提供工业品,从周围土地获得农产品; 4、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5、农业经营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 6、平原周围为不毛荒野,并与外界隔绝; 13、 工业区位论的核心; 韦伯的工业区位

10、论所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工业分布的吸引作用, 区位因素:在特定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这种利益也就是生产成本的节约。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14、 15、 区位地租: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 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 位置的特殊重要性;利用途径的多样性;面积的限制作用较小;交通运输的重要性;用途改变的艰难性。 16、 土地利用规模; 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

11、7、 土地规模扩大与规模报酬变化之间的三种情况; 由纯粹规模变动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称为规模报酬。 固定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 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小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增土地规模报酬; 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等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成为固定土地规模报酬; 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大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成为递减土地规模报酬。 18、 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19、 土地计划利用; 按照事先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规定的用途和条件对土地加以利用。 20、 土地利用计划; 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

12、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的统筹安排。 21、 土地人口承载力; 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22、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含义; 4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指土地的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即土地的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影响人类今后的长远需要。 第二编 1、 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 土地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应的是土地关系。 广义的土地制度泛指土地所有

13、、使用、管理及利用技术等有关的一切制度,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 2、 土地经济制度与土地法权制度的关系; 在社会形态中,土地经济制度是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土地经济制度决定土地法权制度;但土地法权制度反过来具有反映、确认、保护、规范和强化土地经济制度的功能。 3、 土地财产制度的构成; 土地财产制度就狭义来说,首先包括土地经济制度。土地经济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经济关系综合,是社会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土地财产制度还包括相应的土地法权制度。土地法权制度是人们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经济关系的法律体现,是社会上

14、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完整的土地财产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 4、 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规定。土地所有制表明的是土地的分配问题,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是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土地所有制是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土地所有制的法律形式:确认并保护土地所有制的法律文件是土地所有权证书。 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包括有偿转移和无偿转移。 我国土地所有权转移主要是土地征收。 5、 土地使用制; 土地使用制度是针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制度规定,是土地财产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土

15、地使用制度表明怎样利用土地和取得收益;谁享有土地使用权及其责、权、利。土地使用制5 度的核心内容是确定独立于所有权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占有、使用并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确定土地使用权可以解决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的问题。 土地使用制和土地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土地使用制式在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整个土地财产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使用制。每一种社会形态都存在着与土地所有制相适应的土地使用制及其具体形式。土地市用制不仅是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而且也是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土地使用制具有相对独立性。

16、 6、 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产权的概念; 土地产权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土地产权体系构成及其实施方式的制度规定,是土地财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利,是有关土地财产权的一切权利的总和。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抵押权、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产权不是人对物的权利,而是由于人对物的使用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7、 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 全部土地都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全民所有制的具体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劳动群众集体所有

17、制具体采取的是集体经济所有制。 8、 土地征收的概念,前提; 土地征收实质是强制收买,主要是土地所有权的改变,不存在返还的问题。土地征用实质是强制使用,只是使用权的改变,被征用的土地使用完毕,应当及时返还被征用人,这是一种临时使用土地的行为。 土地征收的前提: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必须予以公正补偿。 9、 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内容; 土地使用权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使用权转让时至土司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土地使用权出

18、租: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随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使用权人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当土地使用权人不能按期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享有从变卖土地使用权的价款中优先受偿权的债务担保形式。 土地使用权终止:土地使用权可因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使用年限届满、提前收回、不履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及土地灭失等原因而终止。 10、 第三编 1、 土地市场的内涵; 6 国有企业改革土地资产的处置方式:出让;租赁;作价入股;授权经营;保留行政划拨 土地市场是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主体:土地的供

19、给者,购买者,其他参与者。 客体:交换的目的物,即土地。 2、 土地市场的特点:地域性、不充分性供给滞后、供给弹性较小、低效率性、*管制较严。 3、 土地市场的功能,运行条件; 土地市场的功能: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运行条件:市场经济环境;完善的土地法律法规;明晰的土地产权;发达的土地金融;优质的市场中介服务。 4、 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特点; 中国市场是*驱动型市场;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市场占主导地位;城市土地市场是一个垄断竞争型市场;在企业改制中实行土地政策性入市。 5、 中国城市土地市场; 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

20、、土地使用权租赁市场、土地使用权抵押市场 6、 土地市场管理的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 7、 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中自然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就是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被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即后备资源。 8、 土地的经济供给: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9、 土地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的联系和区别; 自然供给 是经济供给的基础 经济供给 只能在自然供给范围内变动 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 针对土

21、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 难以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 变化、有弹性的,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不同 可在自然供给基础上增加 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土地能否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生长需要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有的不同用途而言的; 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也是不同的; 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 10、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 各类土地

22、的自然供给;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社会需求;产品价格;土地开发利用计划;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7 11、 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调整消费结构;利用新技术;保护土地资源。 12、 地租的概念: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13、 地租的分类;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分类: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 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分类:契约地租、经济地租 14、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萨缪尔森:地租是为使用土地所付出的代价。由于土地供给数量是固定的,因而地租量完全

23、取决于土地需求者之间的竞争。 巴洛维:地租是总产值或总收益减去总要素成本或总成本之后剩余的部分。地租的大小取决于产品价格水平和成本之间的关系。 15、 级差地租:与土地生产条件差别相联系的地租。产生的条件:土地本身的等级差别;原因:土地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与所有权无关;来源: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6、 级差地租和级差地租的关系;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土地肥力的差异和土地位置的差异;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在同一块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级差地租和级差地租的区别 1.它们形成的条件不同,是由两种不同的投资方法和耕种方式造成。 2.它们为谁占有也有所不同。级差地租在租约有效期间归农

24、业资本家所有,续约时才可能归土地所有者成为地租,级差地租直接归土地所有者占有。 级差地租和级差地租的联系 1.级差地租先于级差地租。 2.级差地租是级差地租的基础和出发点。 8 3.两者的本质相同 17、 绝对地租: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使农业中的超额利润可能保留在农业内部并形成绝对地租,使农产品可以按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形成超额利润并转化为绝对地租;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 18、 垄断地租:是地租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是由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所形成的地租。形成条件:某种土地的特殊优

25、越性和稀缺性;原因:土地的经营垄断,土地所有权不起作用;基础:垄断价格,与一般垄断价格不同,是以特殊土地经营垄断为前提。 19、 土地价格的概念:购买土地所有权的价格。指出让土地所有权所应取得的补偿,或取得土地所有权应支付的代价。土地价格实质:是资本化的地租。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20、 土地价格的特点; 土地价格是土地的权益价格;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不依生产成本定价;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土地价格呈整体上升趋势;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21、 22、 土地金融定义:以土地抵押权为担保的、土地资金的筹集、融通等一切信用活动的总称。 土地税收概念: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其政治权力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 无偿地、强制的、固定的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题型: 单项选择; 多项选择; 名词解释; 辨析题; 问答题; 应用分析题(实务题)。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