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 人教九年级十七册语文.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094567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智 人教九年级十七册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培智 人教九年级十七册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培智 人教九年级十七册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培智 人教九年级十七册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培智 人教九年级十七册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培智 人教九年级十七册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智 人教九年级十七册语文.docx(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培智 人教九年级十七册语文 特教学校课时计划 月 日 课题: 1、 海上日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练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刹、痛、辨、镶”4个生字;掌握“一刹那、发痛、分辨、镶金边”等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重点、难点:体会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读文字,想画面。 教具: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的暮江吟一首诗描写的是太阳落山时,江面上的迷人景象。今天,我们即将阅读的名家名篇海上日出选自著名作家巴金爷爷的海行杂记,它描写的是太阳从海面上升起的壮观景象。 二、范读全文。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只要你用心,相信巴金爷爷的文字会把你带

2、入那奇妙的景象之中。 说一说,在听老师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脑海中都涌现出了哪些画面? 三、指导自学。 出示学习建议: 1、轻声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义。 3、默读思考: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色? 四、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1、生字词 出示一: 刹那痛 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唤起积累:除了“一刹那间”,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出示二: 分辨 辨认 辨别 争辩 辨论 狡辩 说一说“辨”与“辩”在含义和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三: 镶 然而太阳在黑云

3、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结合语句,给“镶”选择着恰当的解释,并想象语句描写的景象。 把东西嵌进去;在外围加边。 2、讨论思考题。 课文25自然段描写了海上日出的景象。 分别写了天气晴朗时、有云的情况下日出的不同景象。 体会开头、结尾的作用。 第一段: 指名读,思考:这段文字,作者向我们交待了什么?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 这一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最后一段: 齐读这一段,提问:“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换成肯定的说法,怎么说? 联系上文思考,“这”是指什么? 那结尾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得更直接些,就是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由此,你觉得结尾段在全

4、文起的是什么作用? 那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待下节课再深入探究。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继续朗读课文。 有条件的同学明天早早起来,观察一下日出的景象。 板书: 日出前 海上日出 日出时 日出后 教学反思: 特教学校课时计划 月 日 课题: 海上日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 教具: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第一感受。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文中哪句话概括

5、写出了巴金爷爷在海上看日出的感受?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二、顺着探究点,深入品读课文。 1、独立阅读并思考: 为什么称“海上日出”为“伟大的奇观”? 学习建议: 按顺序研读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天空景象的变化,想象文字描述的画面,感受“奇观”。 2、全班交流学习体会: 晴天时: 随着学生的发言,演示文稿上依次点击出: 浅蓝一道红霞红霞扩大越来越亮 师生接读: 师:看到天空色彩的变化,“我”知道 生: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体会作者此时什么心情? 练习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 接下来,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日出过程的? 随着学生的发言,演示文稿依次点击出: 露处半边脸红得很没有

6、亮光 完全跳出了海面红得可爱发出夺目的亮光 这段文字中,哪句写得最精彩?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设问:简洁地说,这句写的是什么? 太阳向上升。 如何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写出来呢?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这样描述: 太阳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比较着读一读,谈出自己的感受。 想像着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试一试! 小结,整体导读: 这段话按时间顺序一步一步地写出了日出时景象的变化,我们一句一句接读,读中再次想像这

7、幅动态生成的画面。 有云时 读“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读“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引导学生体会:“镶、透、染”等词好在哪里? 想像画面,体会感情,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大家评评谁读得好? 三、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小结 海上日出是不可多得的名家精品,它来自于巴金先生真实的生活经历,真实的内心体验。学习巴金先生留心生活、勤于

8、观察,我们也会在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五、作业 用上“词语采集”中的“目不转睛、夺目、奇观”三个词语,写自己观察的一种自然现象,注意写出其变化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吗?可以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教学反思: 特教学校课时计划 月 日 课题: 2、瀑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6个,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2学习作者由远到近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声音和看到的瀑布的景象,进而体会作者通过诗句所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具:投影仪及投影片 教学过

9、程 (一)揭示课题。 导语 :同学们,你们谁看见过瀑布?谁能简单介绍一下瀑布?(瀑布就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水,从远处看好像白布一样,发出的声音很大,景色很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诗瀑布。(板书课题:1、瀑布) (二)初步感知。 1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附课前预习提纲,把预习情况在小组内交流。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遇到本课的生字在课文中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借助拼音渎准生词,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 (3)找出不懂的词句,画上“?” (三)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的认读和理解情况。 2理解词语。 叠叠:诗中是指一层又层,前浪未平,

10、后浪又起,也就是后浪推前浪。 屏:指遮挡用的屏风,多扇相连,可以折叠。 如:好像。 涌:这里指水浪往上冲的意思。 2。检查读书情况 (1)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分小节渎。 (2)指名读全文,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在学生说出这首诗主要写了瀑布的基础上,师再问:主要写了瀑布的什么?从而引出这首诗主要写了瀑布的声音和样子。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的。) (板书:远近) 3学生质疑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质疑 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 (教师要抓住学生提出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作为下节课的学习目标。一些非实质性的问题,可在当堂让同学们交流解决

11、。教师鼓励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同学。) 教师根据学生质疑归纳出下节课学习目标: (1)你感觉瀑布的声音和样子各怎么样?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2)怎样朗读才能把瀑布声音和样子的特点表现出来? 4本课总结 (四)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 2预习下节课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特教学校课时计划 月 日 课题: 2、瀑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能力 2能够感情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事物背诵全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体会作者通过诗句所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具:投影仪及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

12、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二)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思考:这小节主要写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小节主要写了没见到瀑布,先听到了瀑布的声音。) 2自由读这小节,说出这一小节给你什么感觉?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1)“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还没看见瀑布,说明还没到瀑布跟前,就已经听到了它的声音,还没看见瀑布,说明还没到瀑布跟前,就已经听到了它的声音,说明瀑布声音一定很响 (2)“叠叠”“涌”叠叠就是一层又一层,前浪未平。后浪又紧跟着涌上来,后浪推前浪。瀑布的声音就像浪涛翻滚时发出的巨响。 指名说出海浪的声音怎么样? (去过海边的都能说出海浪翻滚时声音很大,哗哗的。)板书:

13、叠叠) (3)“阵阵”“吹” 风吹过松林时,会发出“轰轰”的响声。瀑布从上落下来冲击岩石,跌进潭里,发出的就是像松涛一样的吼声。(板书:阵阵) 3指导朗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习读。 (4)揭去复合投影片中的朗读提示 5学生再次感情朗读第一小节,体会写法的巧妙。 (三)总结学法。 1读这小节,了解这小节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说出这一节给你什么感觉?说说从哪读出来的? 3有感情朗读这一节。 自学二、三小节 1让学生按上述学法自学二、三小节,投影为学困生出示学习提示: (1)自由读2、3小节,想想:这两个小节各写了什么? (2)默读两小节,思考:看到瀑布之后,瀑布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

14、是从哪些词句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3)怎么读才能表现出瀑布的特点? (4)这两小节中哪些地方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2学生自学,遇到困难可以在组内讨论。教师要进行巡视指导,深入到学生中间去讨论。 3学生汇报。 (1)第二小节写远看瀑布的样子。第三小节写近看瀑布的样子。 (2)学生概括出感觉瀑布很雄伟之后,引导学生重点通过以下词句进行理解。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中的“千丈青山”和“一道白银”(运用计算机软件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没条件的可以用投影。) “一座珍珠的屏”也体现了瀑布的雄伟和美丽。(继续运用计算机软件) “屏”是指比较讲究的装饰品,珍珠的屏说明瀑布飞泻而下时,串串乳

15、白色的水珠被阳光一照,闪着光亮。整个看,就像一道珍珠做的屏风,真是雄伟、美丽。(板书:珍珠的屏) “如烟,如雾,如尘”当有风吹过时,珍珠的屏被吹散了,水花飞溅,腾起水气,缓缓飘落,这时就像烟一样飘飘悠悠,像雾一样朦朦胧胧,像尘一样四处飞散。(计算机软件帮助理解) (板书:如烟如雾如尘) (3)有感情朗读这两小节。 (六)总结。 (七)作业 。 板书: 瀑布 叠叠 声音 阵阵 一道 白银 雄伟壮丽 珍珠的屏 样子 如烟 如雾 教学反思: 特教学校课时计划 月 日 课题: 3、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体会大自然景物的美。2、

16、让学生摘抄形象生动的语句。 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 体会雨水“流进人们的心窝里”这句话的意思。 教具:投影仪及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审题入手,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齐读题目。 据题质疑,激发兴趣。 学生可能提出: 1、此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时的一场雨? 2、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主要说的是什么? 3、下雨时自然景物有哪些变化? 教师导入: 同学们都见过下雨,但雨在不同的季节是不一样的,雨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学生自己小声阅读全文,边读边想象下雨时的样子,雨后的景象有什么变化。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三、学习生字词。 1、

17、读准字音。 2、识记字形。 3、理解词义。 珠帘:用珍珠串成的帘子。 汇合:会和在一起。 滤过:比喻空气清新像经过了滤的过程。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着在上面。 仿佛:似乎、好像的意思。 四、熟读课文。 五、作业:抄写生字。 教学反思: 特教学校课时计划 月 日 课题: 3、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体会大自然景物的美。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 体会雨水“流进人们的心窝里”这句话的意思 教具:投影仪及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二、再读课文,读中感

18、悟 1、找三位同学分别按段读书。其他同学思考:“这场雨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季节下的?下雨前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雨前、雨中、雨后 3、作者观察雨中的景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学生提出问题。 “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 (1)提问:这句话是什么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2)用赞叹、舒畅轻缓的语气练习读第3自然段。 5、齐读最后一段。思考: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抓了哪些景物?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朗读体会 总结: 找出全文中你最喜爱的语句读读 朗读全文,体会情感。 板书: 雨前:天暗、闷热 3、雨

19、雨中:珠帘、薄烟 雨后:清新、美丽 教学反思: 特教学校课时计划 月 日 课题: 6、爬山虎的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具: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谜语: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

20、,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21、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教学反思: 特教学校课时计划 月 日 课题: 6、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2、 背诵3、4自然段。 重点、难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具: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

22、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

23、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

24、?“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观察细致。要抓住特点观察。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板书设计: 25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教学

25、反思: 特教学校课时计划 月 日 课题 9、喂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卡、和、扎、刨”的字音。 能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给课文分段,编写阅读提纲,掌握阅读方法。 重点、难点:作者在喂鸡过程中一些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具:投影仪及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审题: 课题告诉了我们有关喂鸡的哪些事? 2.讨论引入: 同学们中有谁喂过鸡?喂鸡有哪些过程?哪些乐趣?今天, 二、初读课文,总体上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1)读准多音字: (2)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争先恐后急着向前,唯恐落后。 淘气顽皮。 踱步慢步行走。 锦衣色彩鲜明华丽,本课

26、比喻鸡毛颜色美。 2.默读课文,指导学生分清课文段落。 (1)引导:课文写了喂鸡的哪几个过程,每个过程的描写在内容上有什么区别。 (2)课文按喂鸡的顺序可分为5段。 (3)教师指导分段,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来概括。 三、默读课文。 四、精读训练。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出示幻灯片,思考: (1)“我”走进鸡栅,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2)“你们先等一下,我打扫完了就放你们出来”表现了“我”的什么思想感情? (3)第2自然段中“我”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示填空题,学生练说、练写 (1)“我”看到,所到,感到鸡在对我说,于是我说。 (2)作者在叙事中先写自己看到的物体,再写自己怎

27、样做,怎样想。 教学反思: 特教学校课时计划 月 日 课题: 9、喂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我”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2.学习作者有顺序、有重点,抓住事物的特点细致观察和叙述的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我”爱劳动,爱集体的优秀品质,要引导学生理解。 教具:投影仪及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课文的方法,进行学法迁移。 1.作者在写鸡出栅时是抓住鸡的哪些特点来观察的? (1)“我”观察到的“金皇帝”有哪几个特点? (2)“慢点儿,别卡坏了身体”说明了“我”对鸡的什么感情? (3)画出这一段话中的比喻句。 (4)再读课文,体会“我”爱鸡的思想感情。

28、2.阅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我”在和食时,想到什么?说明了“我”的什么思想感情? 3.读讲第7自然段:出示幻灯 (1)填空练习: 吃食前,“小老鸹”_,我一边赶它,一边说_。吃食时,“小老鸹”_了,专挑_,我把它抱出来,让_挤进去。吃食后,爱下蛋的鸡向_,不下蛋的鸡在_,“金皇帝”在_。 (2)我喂鸡时说了些什么?做了什么? 4.阅读课文第9自然段。 (1)这 二、总结课文内容,思考、讨论、练习。 1.全文写“我”喂鸡的五个过程,哪个写得最详细? 2.作者在叙述喂鸡时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心情? 3.填空练习: 喂鸡共写了_,_,_,_,_五个过程,重点写了_过程。从喂鸡这件事上我们看出作者_,_的

29、好品质。 4.反复朗读全文。 三、作业。 选择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特点作观察描写训练。 板书设计: 喂鸡 打扫鸡栅 放鸡出来 喂鸡 和鸡食 喂鸡 捡蛋 教学反思: 特教学校课时计划 月 日 课题: 11、美丽的小兴安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抽出、欣赏、浓雾、献出、酸甜可口、又香又脆、密密层层、严严实实、人参、又肥又厚、松鼠、飞舞、宝库等。 重点、难点: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教具:投影仪及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 1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初步感知课文 1第一遍朗

30、读课文。要求: 通读课文、读准字音;给各自然段标明序号。 2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3第二遍朗读课文。读前设问: 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 读后明确:这篇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主要讲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 4把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质疑 课文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同学提出来。 1学生提出自学中不懂的问题,有些问题在学生的帮助下和老师的引导下,当堂完成。 2教师抓住实质性的问题归纳: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作业 根据归纳出的问题进行自学,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

31、来的?你又是怎样理解的? 板书设计: 11 美丽的小兴安岭 绿色的海洋 春 抽出新枝 长出嫩叶 夏 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秋 落叶飞舞 果实累累 冬 树上积雪 动物过冬 教学反思: 特教学校课时计划 月 日 课题: 11、美丽的小兴安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具:投影仪及投影片 教学过程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自然段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2集体交流。 3

3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你觉得小兴安岭的春天怎么样?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的?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谈谈你的理解。 2集体交流。 设问:“树木抽出新的枝条。”这句话里“抽出”还可以换成哪些词,比较哪个词用的准确,为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4小结读书方法。 先读课文,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春天很美丽。 抓住了作者所描写的词句进行理解。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 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自己思考并理解下列问题: 小兴安岭夏天的景色怎样? 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的?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的?谈谈你的理解? 2集体交流。 设问

33、:“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带点的词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哪个词用的准确?为什么? 明确:“密密层层”可换成“密密麻麻”,“封”可换成“盖”。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小兴安岭的秋天怎么样?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的?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2分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明确: 设问:“落叶在林间飞舞。”,“飞舞”还可以换成哪个词?比较用哪个词更准确?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五自然段。 2集体交流: 小兴安岭的冬天美丽,富饶,作者抓住了树木、积雪、西北风、紫貂、松鼠等来写

34、。 学生们抓住“飞舞”“刮”“只好”“散步”等重点词语来理解,使学生们体会到小兴安岭冬天的美丽和富饶。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第六自然段。 2想一想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呢? 总结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我们还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非常成功。 教学反思: 特教学校课时计划 月 日 课题: 12、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35、认读生字、词语,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具:让学生自读课文,搜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教师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风光片或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祖国地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西沙群岛吗?请看这是一幅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西沙群岛的位置? 师简介西沙群岛:它是祖国南海上的一群岛屿。它由许多小岛组成,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多媒体播放风光片。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游览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吧!美吗?如果我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有更美妙的感受的。 二、初读课文 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学生自由读课文。 a明确要求:用自己喜欢

36、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刚才提出的问题,在读懂的地方可以用笔注一注。 b学生自由读课文。 检查自读情况。 a检查生字新词。 b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读画出文章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三、重点探究 凸现重点。 a课文是围绕哪几方面描写西沙群岛可爱的呢?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的?、海底、海滩、海岛) b课文可以怎样划分段落? c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轻声读一读,把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画下来,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 d.请给大家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指名评价。

37、四、写字指导。 指导书写学生提出的难写的字。 五、五、布置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抄写生字。 板书设计: 12、富饶的西沙群岛 风景优美 海水:五光十色 瑰丽无比 更加美丽 物产丰富 海底:珊瑚 海参 大龙虾 鱼 更加富饶 海滩:贝壳 海龟 海岛:海鸟 教学反思: 特教学校课时计划 月 日 课题: 12、 富饶的西沙群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重点、难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具:投影仪及投影片

38、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课文是围绕那句话写的?指名读。 二、精读理解。 1、上节课同学们都读了自己喜欢的段落,这节课要来给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第2段,你读到这段话时,有什么样的感觉? 1、你能把海水的美读出来吗? 2、海水真美呀!说说为什么这么美?用自己的话说说。 3、这么美的海水,让人一看,就觉得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第3段,说说这段话中向我们介绍了海底的哪些物产。 1、课件出示填空:海底有、。 2、这些物产有什么特点呢?再读课文。 3、引读第3段:下面根据老师的问题,请大家一起把在海底见到的物产说一说。 4、说话训练:介绍海底的物产。 刚才同学们和老师一块到了西沙群岛,游览了奇妙美丽的海底世界,坐在下面的老师都没去过西沙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