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协作协调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协作协调机制.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协作协调机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协作协调机制 一、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 院前急救机构与院内急救系统组成了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并承担三个部门功能: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急救;院内ICU(加强监护 病房)、CCU(冠心病监护病房)的救护。从发挥总体的急救功能方面来看,三方面紧密配合,构成了EMSS 的一个急救链,作为整个急救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在急救工作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是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要窗口, 是社会安全保障系统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急救急诊医学的首要和重要环节,其技术与服务的质 量直接影响到整个急诊服务的最终效果。 院前急救的服务过程包括: 1.目击者
2、或患者行为(包括自救、互救、按急救电话指导要求行 动等)。 2.呼救受理与调度、咨询指导、联络指挥(包括记录患者必要信 息、按原则和程序分流调度、必要的技术指导与精神支持、必要的联络/上传下达/协调指挥等)。 3.现场急救(指在患者发病/呼救场所,按医疗原则、急救规范施 行一系列必要的尽力救治措施)。 4.搬运途中救护(指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的搬运过程中的监 护、急救、处理)。 5.急救车转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 6.院前院内紧密联系与交接、协同抢救。 7.其他(指完成单次急救任务后的一系列工作)。 三、院前院内紧密联系,急救一体化 院前院内在急救功能上的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链式
3、连接与互助互补,表现在如下多方面:通信调度: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接收医院急诊科预报,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必要准备;病人转送与安置:病人送达医院急诊科时的快捷、准确、正确转运与安置必要位置,并实行进一步救治等医疗护理操作;病情交接:院前急救医生将患者的必要病史信息与医院接收人员交接;器材、设备交接。 1.通信、调度 院前院内信息互通; 急救病人病情通报; 甲医院急救中心/救护车乙医院的“三方通话”; 2.病人转送与安置 相关人员/功能保证:指接收医院的接诊护士、护工、有关医生等 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等工作。院内转送工具保证:指接收医院的接诊护士、护工将担架(车)、推床、轮椅等转送工具在救护车到达时
4、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 院内通道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的急救绿色通道、必要的备用 特别通道、高楼电梯等的设备、通畅,以便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 通常流程为:救护车急诊科/室抢救室(ICU/CCU/手术室)留观室/(急诊或住院部等)病房。 3.病人的院前院内交接 急救病人交接:指急危重症病人经院前急救送达医院后,院前医生将病人病情病史等与医院接收人员交接。 按院前与院内不同情况和要求分为如下两方面: (l)院内工作要求:接到急救信息/得知急救车到达准备推床并接诊、(按信息)进行相应的院内抢救准备。 (2)院前工作要求:确定生命体征,按院前急救规范进行必要处理,并作出“拟诊” ,
5、做好到院交接准备到达急诊科正确、迅速地将病人转至院内(推)床上与院内医护人员进行病人和病情交接。 4.器材、设备交接 所交接的内容有:骨折等固定器材(颈托、固定气垫、夹板等); 机械通气和/或胸外按压自动设备;担架(车);氧气袋/瓶;其他。 四、完善院前院内急救链的有关因素 影响院前院内急救链结构与功能完善的因素很多,概括如下: (l)区域急诊医疗服务的基础条件与特点。如:区域内急救中心和医院的硬件基础与院前急救模式等。 (2)院前急救服务半径与反应时间。如:半径长、反应时间慢,对院前和院内的相应要求会有些不同。(3)急诊医疗服务人员综合技术素质水平与急救医疗相关设备条件 如:人员技术水平高、设备条件好,可在院前阶段对患者进行较全面、深入的诊疗、处理, 并对到院时的进一步诊治创造更好的条件,使急病发展为危重病的比例减少,使院内接收时更有时间按步骤有条不紊地处理。 (4)院前和院内相关的组织管理与综合协调、指挥 如:针对相应区域情况的有效管理和协调、指挥,使急诊医疗服务的全过程有相对统一的管理、指挥,有一法定的权力机构发挥实效,是完善院前院内急救链乃至整个“链”的功能的必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