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浙教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09980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0.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浙教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推荐浙教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推荐浙教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推荐浙教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推荐浙教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推荐浙教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浙教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推荐浙教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4.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 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和量程。 测量内容 长度 体积 质量 时间 温度 仪器 刻度尺 刻度尺 量筒 天平 钟、表 温度计 国际单位 米 立方米 千克 秒 开尔文( K ) 常用单位 1千米=1000米、1米=

2、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 9纳米 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1小时=60分=3600秒、1分=60秒 摄氏度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 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 特殊长度的测量 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

3、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四舍五入 8. 物体体积的测量 固体规则 体不规积则 测量方法 体积=底面积*高 间接测量法 量筒或量杯进行测量 使用的工具 刻度尺 量筒或量杯 量筒或量杯 单位 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等 液体体积 升、毫升 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 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

4、 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第 页 共 13 页 1 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 温度计 温度计的结构 温度计的原理 摄氏温度的规定 正确使用 外壳、刻度、液柱、玻璃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定为0。 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1)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2)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3)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4)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5)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 6)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A

5、 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B 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C 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的器壁; D 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E 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F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平视 注意事项 13. 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比较 刻度范围 结构 读数时 常用温度计 一般为0 100C 体温计 0.1C 35 42C 最小刻度 一般为1C 玻璃泡容积相对比较小,毛细管粗细均匀 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 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弯口 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可以离开被测物体;用之前需要甩 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

6、物质的多少。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物体的质量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15.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托盘天平。 16.托盘天平的结构的正确使用: 放平 调零游码移到零刻度处 调平 称量:左物右码; 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值 记录 整理:砝码放回盒内,游码归零等。 17.天平使用和维护的注意事项: 使用前必须明确天平的称量范围和感量; 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量程; 称量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只能通过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再次达到平衡; 称量中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或直接接触砝码,取放砝码应用镊子; 潮湿药品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加减砝码应从大到

7、小,轻拿轻放。 读数时,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值。 第 页 共 13 页 2 放好,天平和砝码要保持干燥,清洁,防止锈蚀。 18. 时间的测量 时刻是指“时间点”。如:上午第一节课7点55分上课,8点40分下课,这里的7点55分, 8点40分就是时刻。 时段即时间间隔。如上午第一节课需45分钟,这45分钟即是时间间隔。 常用表、钟测时刻,用停表测时间间隔。 19. 停表包括: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 20. 机械停表的使用: 观察大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30秒还是60秒,如是30秒要注意小表盘的分针指针有无超过半刻度线,如右图秒针应读作41.9秒而不是11.9秒 分针切勿漏读 2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8、: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 观察生物知识要点 第一节 生物和非生物 1. 蜗牛的身体结构包括 眼 、 口 、 足 、 壳 、 触角 ;它有 视觉 、 味觉 、 触觉 、 嗅觉 等感觉,没有 听觉 。 2. 自然界的物体根据有无 生命 ,可分为生物和非生物。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生命特征有:能进行新城代谢、有严整的细胞结构 、 有遗传、变异的特性 、 能生殖和发育、 有应激性、 能生长 、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3. 动物和植物最根本的区别是 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节 常见的动物 1、动物根据体内有无 脊椎骨 ,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

9、物。 其中脊椎动物包括: 鱼 类、 爬行 类、 两栖 类、 鸟 类、 哺乳 类。 鱼的共同特征 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 爬行动物 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表有鳞片,体温不恒定,生殖方式为卵生。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有尾无四肢;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主要用肺呼吸,无尾有四肢,体温不恒定,生殖方式为卵生 体表有鳞片或甲,一般贴地爬行,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生殖方式为卵生。 第 页 共 13 页 3 鸟的共同特征 体表有羽毛,前肢化为翼,胸肌发达,体温恒定,生殖方式为卵生 哺乳动物 全身被毛,体温恒定,生殖方式为胎生,幼体用母乳喂养 2、无脊椎动物包括: 原生动物 ,如 草履虫; 线形动

10、物 ,如 蛔虫 ; 节肢动物 ,如 蝴蝶 ; 环节动物 ,如 蚯蚓 ; 扁形动物 ,如 涡虫 ; 腔肠动物 ,如 水母 ; 棘皮动物 ,如 海星 ; 软体动物 ,如 蛤 。 3、昆虫属于 节肢 动物,它是动物成员中最多的家族,其身体结构特点是体内没有 骨骼 ,而在体表有一层 外骨骼 ,身体分为 头 、 胸 、腹 三部分,有 三 对足, 两 对翅。 第三节 常见的植物 1.植物根据能否产生 种子 ,可分为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根据种子是否有果皮包被,可分为 被子植物 ,如 苹果树 ; 裸子植物 ,如 松树 。 无种子植物中: 蕨类 有根、茎、叶,用孢子繁殖, 代表植物:蕨、胎生狗脊 苔

11、鲜类 茎、叶但无根。用孢子繁殖, 代表植物:葫芦藓、地钱 藻类 无根、茎、叶分化, 代表植物:水绵、紫菜、海带 2、生物分类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 界 、门 、 纲 、 目、 科 、 属 、 种 ,其中 种 是生物分类最基本的单位。生物的分类等级越高级,生物之间的相同点就越 少 。 3、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可能的假设有 香味 、 颜色 、 大小 、 着生位置 、 形状 等因素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第四节 细胞 1. 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 罗伯特胡克 发现的。细胞学说又是由德国科学家 施莱登 和 施旺提出来的,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2

12、、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 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 细胞质:生命活动的场所 第 页 共 13 页 4 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相比,一般还多了 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组成,其作用主要是保护和支持细胞,植物细胞一般具有一定的形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里面的液体叫细胞液 3、写出显微镜的各个结构: 镜座 镜臂 倾斜关节 载物台 压片夹 遮光器 反光镜 镜筒和物镜转换器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目镜和物镜 4、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是 安放 对光 放片 调焦 观察 5、使用显微镜要注意的问题: 如果从目镜看到要观察的物体在左上边,要移动到中间,载

13、玻片该往 左上 边移。 向 后 旋转 粗 准焦螺旋,物镜会快速上升; 向 前 旋转 细 准焦螺旋,物镜会慢慢下降。 一般先用 粗准焦螺旋 找到物象,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使物象更清晰。 要使观察的视野最亮,可以把遮光器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并且用反光镜的凹面镜观察。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目镜的放大倍数 * 物镜的放大倍数 。 显微镜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它的视野会变暗,细胞数目会变少,细胞的体积会变大,细胞结构会变得更清晰。 6、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 清水 ,将洋葱表皮展开后盖上盖玻片,不能留有气泡,最后滴上 红墨水 染色。 观察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发现 1)细胞有严重重叠现象,

14、说明 洋葱表皮撕的太厚或没有在载玻片上展平, 2)视野中发现黑色圆圈,说明 装片中气泡太多,应该 重新盖盖玻片或重新制作装片。 7、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先滴一滴 生理盐水 ,做成装片后最后用 亚甲基蓝 染色。 8、细胞分裂是指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特点 结果 在母细胞的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细胞数目增加 9、 细胞生长的结果是使细胞的体积 增大 。 10、细胞分化是指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发生变化,形成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的过程。 一个细胞就这样经过 分裂 、 生长 和 分化 ,最后长成了一个生物个体。 第五节 显微镜下的各种生

15、物 1. 生物体一般由细胞构成,根据构成生物体细胞的多少,可将生物分为单细胞生物和第 页 共 13 页 5 多细胞生物。 2. 单细胞生物的特点是: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 例如:草履虫属于单细胞动物,体内没有叶绿体,它摄取食物靠口沟,消化食物依靠食物泡。 3. 细菌没有叶绿体,也没有摄食结构,依赖现存的有机物生活。 细菌根据形态可分为 球菌 、 杆菌 、 螺旋菌 。 细菌的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所以细菌属原核生物。 霉菌、酵母菌、食用菌都属于 真菌 ,它们的细胞都有 细胞核 ,所以属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还包括 动物 和 植物 。 4. 微生物生长的条件有: 空气

16、、 水分 、 适当的温度和 有机物 。所以我们保存食物的方法通常有 巴斯德消毒法、加热法、冷藏法、腌制法、真空保存法、干藏法 。 5. 组织是 形态相近,功能和结构相同的细胞群。 保护组织 保护植物 输导组织 输送物质 植物组织 营养组织 制造和贮存营养物质 机械组织 支撑和保护植物 分生组织 分裂产生新细胞 上皮组织 由上皮细胞构成,保护、吸收和分布:皮肤,内脏器官表面 分泌物质 结缔组织 细胞间隙大,细胞间质多 分布:血液,软骨,肌腱 功能:运送和支持 动物组织 肌肉组织 肌细胞构成,功能:收缩和舒张 分布:四肢躯体,心脏,胃肠等器官 神经组织 神经细胞构成,功能:接受刺激,分布:神经,脑

17、,脊髓 产生传到兴奋 6.皮肤由外到内分 表皮 、 真皮 、 皮下组织 三层,皮肤是人体内最大的由多种组织构成的 器官 。 第六节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器官是由许多种 组织 按一定次序组合在一起,具有一定 功能 的结构。 植物的器官:根、茎、叶 花、果实、种子。 2、系统是功能相近的 器官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能完成一项或多项 生理活动 的结构。人体的八大系统是: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泌尿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 3、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其中消化道包括口腔、咽 、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胰腺, 其中唾液

18、腺分泌 唾液;胃分泌胃液;肝脏分泌胆汁;胰腺分泌胰液;肠腺分泌肠液 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4、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 细胞 第 页 共 13 页 6 构成人体的结构层次是: 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人体。 构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 细胞 组织 器官 植物体。 第七节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1、仙人掌能适应沙漠干旱的环境主要是因为它有 肉质 的茎,可以储存 水分 ;叶片退化成 刺状 ,可以减少 水分的散失 ;还有很发达的根,可以吸收沙漠深层土壤中的 水分 。 2、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 警戒色 ; 保护色 ; 拟态 。 其主要目的是 逃避天敌 和 有利于捕食 。 3、大多数生物灭绝的原因

19、是因为丧失了 栖息地,其中人类的砍伐森林 、 开荒 和 排放垃圾等活动都会使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 4、为了保护 自然环境 ,特别是为了 保护珍稀动物 和 具有代表性 的自然环境,国家划出了一定的保护区域,这样的地区叫做 自然保护区 ;如我国广东省的 鼎湖山 ,吉林省的 长白山,四川的 卧龙山 ,贵州省的 梵净山 。 第三章 地球与宇宙知识要点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是6357千米,赤道长约4万千米。 2.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上的基本元素: 地轴:地球自转的旋转轴,穿过地心;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

20、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 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3. 经度和纬度: 经线 纬线 形状特征 位置关系 长短 指示的方向 最大度数值 0的确定 半圆 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等长 南北方向 180 本初子午线 第 页 共 13 页 圆 相互平行 赤道最长 东西方向 90 赤道 7 度数的变化规律 分布规律 从两极看的形状 划分半球的界线 向西向东各180 无数条,除0和180外,其余的都有2条 辐射状 20W、160 E 从赤道向两极递增至9

21、0 无数条,除0外,其余度数的纬线有2条 以极点为圆心的同心圆 赤道 4. 东半球包括:0160 E和020 W;西半球包括:160 E180 E和20 W180 W 5. 160 E的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20 W的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 6. 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0 30 30 60 60 90 7. 地图是以各种图式符号,将地球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8.地图的类型:政区图、旅游图、平面示意图等。 9.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的表示方法:线

22、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表示方向的三种方法:指向标定向法:用一个指向北的方向标表示北方。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 一般的表示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图图幅大小一样,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描述的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描述的内容越简略。 比例尺的类型: 大比例尺 小比例尺 中比例尺 大于或等于10万分之一 小于或等于100万分之一 10万分之一至100万分之一 10.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与地球的平均距离是1.5亿千米。 植物的向光性、光合作用和叶镶嵌等都与太阳光有密切的关系。 11. 太阳是一颗气体星球。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可分为:光球层

23、、色球层和日冕层。 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光球层,在日全食时可观察到日冕层。 12. 太阳活动: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 13.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周期约为XX年,发生在光球层。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最多的那一年,成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第 页 共 13 页 8 14. 太阳活动的影响: 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地磁场,发生“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地质,及人类的健康和生活,造成洪涝、旱灾 南北极地区形成“极光”危及星际航行 15. 天文望远镜的使用

24、:注意: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测太阳,否则对眼睛造成永久的损伤! 16.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山脉和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17. 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没有空气和水 18. 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19. 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小天体撞击月球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20. 国际上把天空划分为88个区域,命名为88个星座。 21. 星空的方向: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22. 北极星是北半球上最好的指北参照物。 23. 寻找北极星的方法:先找北斗七星;再把北

25、斗七星斗口前两星连起来并朝斗口方向延伸约5倍距离处即可找到北极星。 24. 星等越小,表示越亮;6等星是肉眼可见的最小的星。 25. 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看到的星空不一样;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看到的星空不一样 26. 北斗七星斗柄四季朝向:春夏秋冬对应东南西北 27. 著名的星座: 北极星小熊座;北斗七星大熊座;天狼星大犬座 牛郎星天鹰座;织女星天琴座; 28. 星图可以简明的表示出星座和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 29. 活动星图的第一面“窗口”是指观测点的地平圈;第二面“窗口”所显示的星图是指在观测点某一时刻所能观测的星空 30. 在赤道地区可以观测到全部的星座,是建天文台的理想地点,在极点永远只能看到

26、半个天空。 31. 活动星图的使用“一反两对” “一反”是指在使用是要把它反过来举过头顶。 “两对”一是指要对准方向,即图上北方要对准实际的北方; 第 页 共 13 页 9 二是指要对准日期和时间 32. 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的变化。 33. 月相成因: 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日、地、月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34. 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为一个月相周期。这个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 35. 月相变化的规律: 月相 农历时间 日、地、月位置关系 视觉形状 新月 初一 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月居中。 不可见 上弦月 半圆。上半夜见于西部天空,月初七、初八 大致成直角,月在

27、地以西 面朝西 满月 十五、十六 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地居中 通宵可见,一轮明月 下弦月 半圆。下半夜见于东半部天空,二十二、二十三 大致成直角,月球在地球以东 月面朝东 36. 日食与月食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的原因: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有一个5 的左右的夹角。 37. 日食与月食 概念 三者的位置 发生时间 类 型 过程 持续时间 形成原因 日食 月食 太阳表面全部和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月球表面全部和部分变暗的现象 月亮位于太阳、地球的中间 农历初一 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 亏损于西(右)面,复圆于东(左)面 几分钟 月球挡住了太阳光 地球位于月亮、太阳的中间 农历十五

28、月全食、月偏食 亏损于东(左)面,复圆于西(右)面 一般1-2小时 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38. 月球始终以同一面孔对着地球的原因: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球公转周期是相同的。 太阳:太阳系的中心 39.太阳系 水、金、地、火 类地行星 太 八大行星 木、土 巨行星 天、海 远日行星 阳 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卫星:绕各大行星运转的天体 系 彗星:彗尾的朝向始终背向太阳,离太阳越近彗尾就越长 40. 行星之最: 流星:降落到地面的叫陨星,由岩石构成的陨星叫陨石。 其它星际物质 第 页 共 13 页 10 水星:离太阳最近的行星,貌似月球 海王星: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木星:体积最大的行星,有光环,最显

29、著的特点:南半球有一个眼色鲜艳的大红斑 土星:体积第二,质量最小的行星,卫星最多的行星,有光环 金星:最适宜生命存在的行星,太白金星、“启明星” “长庚星” 火星:与地球最相似,被称为“红色星球”,最引人注目的地形特征是干涸的河床。 41.土星的光环主要由小石块和小冰块组成。 42. 彗星是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冰而成大冰球。 43. 最著名的彗星哈雷彗星的周期是XX年。 44. 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 45. 银河系的形状:侧视银河系像个中间厚、四周薄的铁饼;俯视银河系像一个大漩涡 46. 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中,人们看到的大多数天体属于恒星。 47 宇宙的

30、结构层次: 河外星系 已知的宇宙 其他恒星世界 银河系 太阳 太阳系 地月系:地球、月球 其他七大行星和卫星等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知识要点 一、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晶体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

31、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第 页 共 13 页 11 2汽化和液化: 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发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具有制冷作用。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32、。 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 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二、分子运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分子又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间的空隙和分子的运动是物质发生扩散的原因,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的现象, 但在气体中扩散的最快. 分子的扩散快慢还跟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 2、一切物体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不同种类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分子空隙中 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中有

33、空隙 。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3、用分子观点解释: 蒸发是一种缓慢进行的的汽化现象,从分子运动角度看,蒸发实际上是处于 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离开液面的过程. 沸腾是从分子运动角度看,一方面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要离开液体,另一方面,液体内部气泡壁上 的分子也要离开液体。 沸腾比蒸发剧烈得多的汽化现象,同时也认识到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注意点: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三、物质的溶解性 1. 物质在液体中的溶解_能力是有限的, 不同的物质其溶解能力强弱不同, 物质溶解性的强弱由物质的_种类_决定的, 还会随

34、_温度_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有些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如 蔗糖 , 有些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第 页 共 13 页 12 的升高而减弱如 熟石灰,有些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大如 食盐 。 3、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内部因素是 物质的种类 ,外界因素主要是 温度 气体物质还有 与气压有关 ,气压越大,溶解性 越大 。 4、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如 氢氧化钠 有的温度会下降如 硝酸铵 有的温度变化不大如 食盐 。 5、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1、 温度 2、 是否搅拌 3、 颗粒大小 四、物质的酸碱性 1. 物质的酸碱性是物质的_特性_之一, 不同的物质酸碱性的_强弱_也不

35、同. 用_石蕊试液_可以测定酸性_物质和_碱性_物质; 用_PH试纸_可以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PH值的范围是_014_, PH值越_小_, 物质的酸性越强; PH值越小, 物质的碱性_越弱_. 测定的方法是: 用洁净的_玻璃棒_蘸取被测的溶液,滴在_PH试纸_上, 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_标准比色卡_对照, 从最接近的颜色来确定被测溶液的_PH值_. 2、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值 说明:PH值=7,溶液呈 中性 ;PH值7,溶液呈碱性。 PH值越接近 0 酸性 越强;PH值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值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 越弱 ,越接近 中性 。 3、常见的强酸性物质有 盐酸 硫酸 硝酸

36、常见的强碱性物质有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钾 氢氧化钡 常见的弱酸性物质有 醋酸 碳酸 果汁 常见的弱碱性物质有 氨水 小苏打 家用洗涤剂 举几个呈中性物质的例子 如 蒸馏水 酒精 食盐水 举一例说明酸性物质对生活的危害性 酸雨 举一例说明碱性物质在生活的利用 家用洗涤剂 五、物质的变化 1.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两种变化的区别在于变化过程中有无 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着物理变化的发生. 物质具有的性质分为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 2、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 导电性 、 导热性 、 延展性 等) 3、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第 页 共 13 页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