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58道必考题目.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10710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58道必考题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师招聘58道必考题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师招聘58道必考题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师招聘58道必考题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师招聘58道必考题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58道必考题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58道必考题目.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师招聘58道必考题目3教师招聘58道必考题目 1. 教育的社会属性 第一,教育具有永恒性。第二,教育具有历史性。第三,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2. 教育的现代特征 3.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主要有两个: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二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4.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的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

2、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关键性作用。 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性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6. 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7. 教师的素养 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有道德素养、专业素养、个性素养等。 职业道德素养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1、专业知识素养: 比较系统的马

3、列主义理论修养。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精深的学科知识。 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2、专业能力素质:教师除了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深刻的思辩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应变力等一般能力之外,还应具有以下特殊能力。 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 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较高的教育机智 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应具备的个性素养: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诸如热情乐观、有责任心、仁慈友善、耐心周到、幽默风趣、善于交际、乐于助人、团结合作、公平客观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8. 现代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4、。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 9. 师生关系的内容、特点。 师生关系的内容: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

5、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 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感化的社会互动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四、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10.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了解和研究学生。 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要发扬教育民主。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10.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首先,学

6、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其次,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第三,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11. 为什么说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 教学的教育性,是指教学活动必然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则明确地提出并阐释了这一规律。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价值。其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必然要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获得思想品

7、德教育。 11. 教学的基本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2.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教师备课要做好的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教师要写好的三种计划,即学年教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3. 我国目前的主要的教学原则都有哪些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 因

8、材施教原则。 14. 常用的教学方法都有什么?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四、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五、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15. 现代教学观。 教学观就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基本问题的认识 一、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为“以学习者为中心”。 (1) 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9、2)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 三、从“教学生学”到“教学生自己学”的转变。 16.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17.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 领会知识。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 18. 教学评价的功能和意义是什么? 教育评价是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订的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目标。具体说来,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诊断教学问题。 提供反

10、馈信息。 调控教学方向。 检查教学效果。 19. 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指导性原则。 20. 德育的意义及任务是什么 一、德育的意义: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二、德育的任务: 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及观念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健康的品德心理品质。 21.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德育过程与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联系来看,德

11、育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的影响。从区别来说,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青少年品德进行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对人们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并依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青少年的品德,不断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品德形成过程则是青少年的政治、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22.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

12、律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23. 德育原则都有什么 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24.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的途径。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 共青团、少年队组织的活动 校会、班会、

13、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班主任工作。 二、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评比竞赛法。奖励和惩罚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 25.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26.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 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教学。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指导。 重视对学生学

14、习过程的评价。 27.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 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27.简述认知方式对学习的影响。 认知方式影响学生对认知通道的选择。 认知方式影响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选择。 认知方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偏好。 认知方式影响学生对学科选择的偏好。 28.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 马斯洛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而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

15、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这四种需要被称为缺失需要,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得到一定程度满足。 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被称为生长需要,虽不是我们生存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能够使个体生活得更美好。 马斯洛指出,基本需要虽然有层次之分,但这种层次并不是固定的顺序,而只是一种一般的模式。所谓的满足也不是指绝对的满足,而是相对意义上说的。一般来说,低级需要只要有部分满足,较高的需

16、要就有可能出现。 因此,在马斯洛看来,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是热爱和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错而加以嘲笑和惩罚。 29. 影响人个性与发展的因素。 1、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的各种因素,如经济状况、成员结构、家长的职业、父母的教养态度等都对儿童个性的形成产生影响。在这些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态度被认为是儿童个性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2、学校 。学校对小学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坚持性、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和探索精神等个性品质。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17、教师通过给学生讲授现代科学知识,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而科学的世界观对于学生良好个性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班集体。小学儿童学习生活的班集体,对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良好的班风使学生形成团结友爱、合作、大公无私等个性品质。同时,在一个班集体中,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组织纪律性。教师。教师对小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起榜样作用。小学教师一定要在对学生进行言教的同时,注意“身教”的作用。其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很大。 3、生理因素 。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生理因素,特别是遗传,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

18、的社会环境则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决定着性格的发展方向。 生理因素会影响性格的形成。虽然一个人的诚实或虚伪、勇敢或怯懦等性格特征不是天生的,但是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却有其生物学的根源。儿童的身高、体重、相貌等因素,因受到他人的评价而影响儿童某些性格的形成,例如,身高、体重和相貌等条件较优的儿童,容易获得同伴的喜欢,可能会有利于其外向性格的形成。 30.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性格。 家长和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建设优良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提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 注意个别辅导、有针对性的进行性格培养。

19、 31.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的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 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感知运动阶段 特点: 感觉和动作分化;客体守恒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 前运算阶段 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开始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认

20、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万物有灵论;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未获得物体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 特点:具有抽象概念,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理解原则和规则,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 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 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 31.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和教育含义? 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

21、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教育的启示,他的认知表征发展的三阶段不像皮亚杰那样只关注知识的本身,而是关注知识的生长,这在心理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从行为主义向认知心理学的转变,从实验室研究向课堂研究的转变,从学习研究向教学研究的转变。 教育的含义: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只有这样, 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征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要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供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

22、性。 31.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有效地进行分阶段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32.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启发式教学。 注意作业的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适当的开展学习竞赛。 正确的使用奖励和惩罚。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 二、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 学生的自身需要和目标结构。 成熟程度和年

23、龄特点。 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 学生的焦虑程度。 外部因素 家庭影响以及社会舆论。 教师的榜样作用。 33. 简述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方法以及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方法。 精选教材。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性原有的认知结构心向与定势学生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和外界的提示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4. 试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以及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依从。依从包括

24、从众和服从。从众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生的

25、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孩子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 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的等构成。作为社会的一员,学生不可能与社会隔绝,也无力控制、净化社会环境,再加上自身的选择、判断能力有限,因此,社会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得德育工作难度加大。 同伴群体。归属于某一个团体的需要是个体的一种基本需要,因此,正式的班集体、非正式的小团体等对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们试图是自己的言行态度与同伴群体保持一

26、致,以得到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可以说,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的影响。 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的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可以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物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帮助学生形成对

27、教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根据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的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4.试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 正确的运用奖励和惩罚。 35.简述品德的特征有哪些? 品德形成的后天性。 品德内容的社会性。 品德表现的行为性。

28、 品德结构的稳定性。 品德抉择的自觉性。 36. 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一、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和功能固着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

29、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37.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38. 高创造者一般具有哪些个性特征? 具有幽默感。 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能够容忍模糊和错误。 有强烈的好奇心。 喜欢幻想。 具有独立性。 38. 简述学习策

30、略的特征。 操作性与监控性的有机统一。 外显性与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主动性与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39. 教师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1、精心组织课堂教学。2、把握教师的语言艺术。3、用良好的情绪、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4、善于处理课堂问题。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1、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2、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心态。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1、师生民主平等。2、建立一定的教师威信。3、学会赏识学生。4、关心爱护学生。 树立良好的班级作风。1、保持良好的同学关系。2、维持和谐有序的课堂纪律。 40. 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包括自知、自尊

31、和自我接纳。 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和适应能力。 有和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具有健全的人格。 40.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保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 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和补充。 41. 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P244 42. 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培养积极分子,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健全班级规章制度。 形成良好的班风。 加强班级常规化管理。 加强非正式团体的管理。 组织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43. 班主任的角色是什么?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

32、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44.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1. 班级管理模式有哪些? 班级常规管理班级平行管理班级民主管理班级目标管理 45. 国外中等学校课程改革理念的趋势。 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 课程内容综合化 课程形式多样化 重视智力的开发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重视个别差异 。 46.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目标?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47. 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特征。 以被评价者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 对被评价者的发

33、展特征的描述和发展水平的认定甚至到进行必要的选拔,其目的都是为了更有利于被评价者的后继发展; 注重过程评价; 关注个体差异; 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48. 结合教学实际说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 复习要及时。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复习方式多样化。 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49. 简述一节好课的标准。 一、教师教得标准。 目标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恰当。 结构合理。 言语艺术。 板书有序。 教态从容自如。 二、学生学得标准。 注意力集中。 思维活跃。 积极参与。 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50. 什么是课程?课程的具体表现的形态 广义的课程是

34、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51.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

35、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2. 新课程下的教育观念 答: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36、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53. 课程评价的类型 课程评价的类型,是指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而划分的课程评价种类。明确评价类型,一方面有利于澄清人们在课程评价分类体系认识上的分歧,使课程评价更加明晰,加深人们对不同形式课程评价特殊性及一般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利于人们根据具体的课程情境,选择最适用的课程评价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功能

37、与作用。 课程评价的类型很多,以评价对象为依据,可将课程评价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材评价和学校评价四种;以评价方法的倾向性为依据,课程评价可划分为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按照评价的主体的不同,可将课程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外来评价;按照评价的目的的不同,可将课程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评价的参照标准或评价反馈策略的不同,又可将课程评价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等。 总之,课程评价的划分维度与标准不一而足,课程评价的种类也随之五花八门。限于篇幅,本书择要介绍几组化学课程实践中常用的课程评价类型。 (一)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二)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

38、个体内差异评价 总之,各种评价类型都各有其优、缺点,实际操作中究竞采用何种评价方法,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选择最合适的评价方式。 54. 简答:现代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 1质性评价的出现 2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3教学评价越来越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4重视学生的教学评价中的个性发展 5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合作 54. 课程的基本要素,内容 55. 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本次课程改革学生评价工作的基础,应包括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评价方法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工作环节。 一、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二、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

39、评价方法 三、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四、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此外,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促进“全面发展”不等同于追求“全优发展” 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56. 谈谈新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有何意义? 57.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一、整体性。 二、实践性。 三、开放性。 四、生成性。 五、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性学习。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信息技术教育 58. 简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

40、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从教学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教师行为的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59. 什么是素质教育?

41、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60.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意义是什么? 它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意义: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 素质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素质教育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

42、促进儿童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61.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就是要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和师生观。 二、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作用。 加大教育督导力度。 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三、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改革内部管理体制。 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62. 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

43、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63. 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4. 教师应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的知识记忆。 1、 明确记忆的目的,加强学生的主动性。 2、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 对学习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

44、对知识的理解。 4、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的遗忘。 65.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是由教师引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间接的认识世界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 间接性与简捷性。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间接的认识世界;通过学习间接知识,可以减少探索的时间,避免探索的弯路,尽快地掌握人类的文化精华。 交往性与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活动同时具有实践的性质。 教育性与发展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可以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在掌握知识与提高认识的过程中,伴随着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 指导性与引导性。学生具有不成熟性,学生的认识活动只有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才能有效地达到认识的目的。 39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是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 (2)学校教育使发展水平有差异的个体处在一定的学习群体中,有助于个体的发展。 (3)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作用将更明显、更富有成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