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光合电子传递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11204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6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生理学光合电子传递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植物生理学光合电子传递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植物生理学光合电子传递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植物生理学光合电子传递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植物生理学光合电子传递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物生理学光合电子传递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生理学光合电子传递ppt课件.ppt(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光合电子传递方式,1、概念:指在原初反应中产生的高能电子经过一系列的电子传递体,传递给NADP+,产生NADPH的过程。光合链 类囊体膜上的PS(光系统)和PS(光系统)之间几种排列紧密的电子传递体完成电子传递的总轨道。各种电子传递体具有不同的氧化还原电位 负值越大 还原势越强 正值越大 氧化势越强 电子传递链上各个载体依氧化还原电势高低,呈“Z”形串联排列,称之为光合作用电子传递的 Z 方案。,1、由PS、Cytbf、PS组成,2、P680至P680*,P700至P700*为逆电势梯度,“上坡”过程由聚光素吸收光能后推动。,3、水的氧化与PS电子传递相联系,NADP+的还原与PS的电子传递相

2、联系。,2、光合电子传递途径,(1)非环式电子传递:PS和PS共同受光激发,串联起来推动电子传递,从水中夺取电子并将电子最终传递给NADP+,产生O2和NADPH+H+,为开放式通路。(2)环式电子传递:PS受光激发而PS未受光激发时,PS产生的电子传给Fd(铁氧还蛋白),通过Cytb6f复合体和PC(质蓝素)返回PS,形成了围绕PS的环式电子传递,为闭合式循环。(3)假环式电子传递:与非环式电子传递途径相似,只是水裂解的电子不传给NADP+,而是传给分子O2,形成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后经一系列反应形成H2O。(梅勒反应),3、三者的电子传递过程,(1)非环式电子传递(noncyclic ele

3、ctron transport)H2O PS PQ Cytbf PC PSFdFNR NADP(2)环式电子传递(cyclic electron transport)PS Fd PQ Cytbf PC PS(3)假环式电子传递(pseudocyclic electron transport)H2O PS PQ Cytbf PC PS Fd O,三、光合磷酸化,1、定义 指在光合作用中由光驱动并贮存在跨类囊体的质子梯度的能量把ADP和Pi合成为ATP的过程。(由光照引起的电子传递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产生ATP的过程),2、类型,非循环光合磷酸化(基粒片层)循环光合磷酸化(基质片层),(一)非循环光

4、合磷酸化(non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电子流经PS、PS,产生ATP、NADPH、O2。,光,2ATP+2NADPH+O2,2ADP+2Pi+2NADP+2H2O,(二)循环光合磷酸化(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PS产生的电子经过一些传递体传递后,伴随形成腔内外H+浓度差,只引起ATP的形成,而不释放O2,也无NADP+的还原反应。,ADP+Pi,光,ATP,此过程中,电子经过一系列传递后降低了能位,最后经过PC(质蓝素)重新回到原来的起点形成一个闭合回路。,(三)光合磷酸化机制化学渗透假说,在电子传递和ATP合成之间,起偶联

5、作用的是膜内外之间存 在的质子电化学梯度。1、类囊体的电子传递体中,PQ可传递电子和质子,而其他传递体(PC和Fd等)只传递电子,不传递质子。2、光照引起水的裂解,水释放出质子和电子,质子留在膜内侧,电子进入电子传递链中的PQ。3、PQ接受电子的同时也接受着膜外侧传来的质子,将质子排入膜内侧,电子传给PC。质子浓度和电位:膜内侧膜外侧,产生质子浓度差和电位差(质子动力),当H+沿着浓度梯度返回膜外侧时,在ATP合酶的催化下,ADP和Pi脱水形成ATP。,(四)ATP合酶(ATP synthase),是一个大的多亚基单位的复合物。1、功能:利用质子浓度梯度把ADP和Pi合成ATP,将ATP的合成

6、与电子传递和H+跨膜转运偶联起来(偶联因子)。2、组成,头部(CF1)类囊体表面,5种多肽()组成。,尾部(CF0)伸入类囊体内,4种多肽(、)组成。,CF0起链接ATP合酶的膜部分和催化部分的作用。,和多肽随意排列,似橘子一样,两者与ADP和磷酸结合,催化ADP的磷酸化,其他多肽起调节作用,(五)PMF驱动ATP合成的机制,人们广泛接受的是199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Paul Boyer最早提出的“结合变化机制”(binding change mechanism)。质子流经过CF0时,释放能量,直接推动多肽以及与其相连的和多肽旋转,于是带动多肽转动,构象循环的变化,多肽的旋转引起多肽的构象

7、变化,在多肽上的核苷酸的结合位点也发生变化。CF1有3个不同的核苷酸结合位点,且每一个位点有不同的状态:,松弛(L),与核苷酸结合松弛的位点,紧密(T),与核苷酸紧密结合的位点,开放(O),无底物与核苷酸结合的位点,结合变化机制认为:ADP和Pi一开始结合在O位点,随着质子流的能量推动多肽旋转120,使这3种核苷酸结合位点的构造也随之发生改变。T位点(含ATP)转变为O位点,释放ATP;L位点(含ADP和Pi)转变为T位点,推动ATP的合成,而不需另外的能量;O位点就恢复与ADP+Pi结合。此时,再一次供给能量,再旋转120,蛋白质构象又重新循环,OLTO,多肽每旋转360,可产生3个ATP分子。,ADP+Pi,Proten Flux,H2O H+,ATP合酶作用机理,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