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是否分科辩论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理是否分科辩论会.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理是否分科辩论会文理不分科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分科政策可以看做是披着华美而善意的外衣用强制的手段让学生匆忙地决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综合素养的缺失。国家教育部的调查显示,分科后理科学生往往不再注重历史、地理的学习,不再阅读经典文学,导致知识面窄,人文精神薄弱:文科学生则不再注重物理、化学,不熟悉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训练不够。在这日新月异的社会,时代的进步呼唤的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试看当下,多少法律界人士在专业性立法上表现得一筹莫展,又有多少理工类高才生的论文在语法上漏洞百出,这不能不说是文理分科的一大罪状。 当前,应届大学毕业生普遍受到受诟病的一点就是综合
2、素质偏、融入社会较慢等等,究其原因,这实际上说明了其受教育的单一化,从而致使其转换角色的速度较慢。而从源头上讲,专业性造就的视野狭窄化,可以说又是其原因之一,大学的专业化是直接原因,但是,高中时期的“文理分科”也是“帮凶”之一。在从教育本身来说,缺乏了精确而理性的思想不能称其为人文思维,没有了人文关怀的科学理论也必走向偏执,所以若要想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就不能强迫性地对学生进行“文理分科”。 文理分科离间了人文情怀 中华民族是有着响当当五千年历史的映映大国,在民族发展的历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形影不离。新中国以前是不分科的,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璀璨的成果:九章算术把高深的数学思想与富有意趣的语言
3、完美地结合,成为不朽的数学著作:天工开物在展现科技风采的同时,也把古人的文采发挥得登峰造极;狂人日记里惟妙惟肖的狂人形象,若是没有精神病理的学识怕是怎么也塑造不出来的其实也不仅仅是中国,外国也大多不分科,所以,出现像达芬奇那样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结合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全才也不足为奇。可是现在,文理分科正如一把暴虐的屠刀,生生地把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这两兄弟剥离开,两者之间仅仅因为一次难以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而做出的决定就不再有交集,这不是“离间”又是什么? 文理不分科是社会大环境的必然 高中文理分不分,实际上取决于大学入学,间接取决于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大学毕业生进行统一分配
4、,学生的去向有定数,从理论上讲就只需要按照计划,如生产普通商品一样确定方向就行了,那么早早地就在高中阶段对学生施行“文理分科”就是正当的。然而在市场经济下,学生就业无法进行精确的“安排”,那么让其学得更加宽泛,能够拥有更强的适应性也就成了必然。 文理不分科是会阻碍社会全面进步。 实行分科后,学生专注于特定的学科,却不再注重非所选科目知识的学习,这也就必然导致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一些跨学科、边缘性行业的适用性人才的严重缺失,这无疑是阻碍社会全面进步的毒药。 在这一方面,微软中国公司的招聘要求是很有启示性的:一方面,微软要求精通数据结构和算法等硬性的工作必备知识,另一方面,微软对应聘者跨文化、跨学
5、科服务理念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甚至是决定因素之一,如此强调多种知识和能力素养的并重,或许就是微软能在几十年软件行业血雨腥风的斗争中屹立不倒的最主要原因吧。也唯有强调多种知识和能力素养的并重,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才有源源不绝的动力。而很明显的是,实行文理分科,并不能做到这点。 文理不分科体现对学生本人的尊重。 一般来说,高中生均在18岁以下,属未成年人,基于未成年人判断力不强这一考虑,“分科”在多数情况下更是父母、老师对他们的“判断”或者说是“诱导”,可以看作是“为高中生着想”而代为进行的“人生规划”,但代为行使权力,却不如保障他们的权力,让他们尽量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打好基础,等到他们成年以后自行判
6、断,岂不是更好?无论其他人代为下的判断多“聪明”,都不如让其自己选择更体现对人的基本尊重。 文理不分科在技术上更为公平。 从理论上讲,不分科使得愿意受全面教育者有了机会,而分科反之;而对于愿意接受“单科”教育者来讲,不分科也不制止他们在某一方面专注发展。 有立就有破, 驳斥一些主张“文理分科”的理由。 第一、“文理不分科,增加了学生负担”的观点毫无逻辑关系。 有的观点说:文理如果不分科,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自然有所增加,那么学习负担自然加重,这不符合“给学生减负”的社会共识,因此主张“文理分科”。这完全是没有认清源头。压力大是因为什么?是因为竞争激烈,所以当前决定学生负担的,是“读大学”的竞争激
7、烈,随着近些年的扩招,这一压力理应减少、学生负担理应减轻,但事实则不然,因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的加剧,“读好大学”的竞争更加激烈,压力自然更大。而人为划分“重点”院校,对其进行重点扶持,使得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才是学生负担减不了的关键! 第二、“文理不分科,使得学生没有学习重点”的观点是本末倒置。 学生对“文”还是“理”有所选择,才是“文理分科”的原因,而非因为“分”才应该“选”。学生个人有学科上的偏爱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对某一学科有发自内心感到兴趣,才会有动力深入学习,如果学生没有动力,那么分科并不能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两条人才培养路径:一条是鼓励探索,在自主爱好的基础发掘重点,从而取得
8、突破;一条是预定重点,通过强迫训练取得成就,哪一条更适合大多数人?对人更加尊重?不言而喻。 第三、“文理不分科,对于特长生不公平”的观点是伪命题。 这个理论在现实中的依据就在于譬如两门课程,甲A科目得分100、B科目得分20分,平均分60,乙两门课程都为60分,平均分也为60,如果分,就很容易凸显出甲在A科目方面的“特长”,从而早早地发现并培养人才。然而上述中的甲算做是“专才”、乙算是“通才”,那么“专才”和“通才”孰优孰劣根本就无法论断;再用极端的表述:甲具“天才”和“白痴”两种特质,乙根本就是“普通”,对其本人来说,哪种情况更好一些?无法判断!当然,整个社会从功利的角度讲,“人才就是在某一个或几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天才并白痴”着无所谓,因为在社会大环境中可以互补,所以甲更加“有用”一些,然而,这更象是“利用”而非“培养”! 1、公平性问题: 文理分科如何能保证高考公平,考文科和考理科的题目都不一样,他们公平吗? 考文科的和考理科的,竞争对手都不一样,他们公平吗? 2、偏科问题: 文理分科必然导致高中不考不学的偏科问题,请问如何解决? 3、分科的科学性问题: 凭什么物理和化学就是理科,而历史政治就是文科? 比如地理,比如生物,这样的科目既有很多要记忆的“文科”的要素,又有很多要分析的“理科”的要素,那么,单纯地把他们分入文科,或者理科,合理科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