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重点复习题.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12056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科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重点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教科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重点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教科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重点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教科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重点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教科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重点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教科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重点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重点复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教科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重点复习题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重点复习题一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它们画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5、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

2、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3、猎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

3、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事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橘子树生长在

4、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候鸟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3、食物链的举例。 答:草 兔子 鹰 蔷薇 蚜虫 瓢虫 小鸟 落叶 蚯蚓 小鸟 水稻 稻螟虫 青蛙 蛇 老鹰 水稻 田鼠 黄鼠狼 老鹰 4、自然保护区。 答: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 四

5、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四、简答。 1、哪些条件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答:绿豆芽的生长受水分、温度、阳光、养分等因素的影响。 2、在食物链“草 兔子 鹰”中,如果: 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草可能重新生长,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平衡。或者因为没有植被,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小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形成荒漠戈壁,兔子、老鹰死的死,迁徙的迁徙。 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大量的鹰会饿死,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 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因缺少食物而减少,最后会消失。老鹰也会

6、饿死,草原会逐渐荒漠化 3、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鹰、兔子的减少和草的减少? 答:人类对老鹰、兔子的猎杀;为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的生长困难;等等。 4、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答: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 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 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惜的动植物。 保护草原,合理放牧。 五、制作。 制作生态瓶。 答: 找一个透明的 在桶底装入一层 在桶里种上几颗 植物存活后,再 大塑料油桶,清洗 淘洗干净得沙,再 水草,在水面放一些 放入小鱼或泥鳅、螺 干净后剪掉上面一 装入大半桶自然水 浮萍。 等小动物。 部分。

7、域中的水。 六、实验分析。 1、在“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中,仔细观察根的生长情况,你发现了什么?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我发现绿豆芽的根都向纸潮湿的一端生长。出现这种现象体现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2、在“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实验中,生态瓶里的小鱼在水多时和水少时一分钟内浮到水面上来的次数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水多时,小雨浮出水面的次数少甚至没有;而水少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较多。这是因为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就空间减少了,氧气量也跟着减少,所以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较多。 3、在“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实验中,生态瓶里的小鱼在动物多时和动物少时一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有

8、什么不同?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动物多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增多。这是因为由于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因缺氧而死亡。 4、在“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实验中,生态瓶里的小鱼在植物多时和植物少时一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在植物多时,生态瓶里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这是因为水草增多,产生的氧气量增多。但是,生态瓶里的植物并不是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影响了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小动物的活动空间,对生态系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5、经过实验,你认为要想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更好,应该注意些什么? 答:生态瓶里生物的数量和

9、种类要平衡。 必须有足够的氧气。 七、实验设计。 1、种子发芽实验 实验名称: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吗? 实验材料: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放大镜 实验方法:先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并把它们画下来。 准备两个种植盒,在盒内垫上纸巾并按三个洞,再往其中一个盒内的纸巾上滴水,另一个保持干燥。再在盒内纸巾上各放三粒绿豆。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 比较两个种植盒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2、种子发芽实验 实验名称: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温度吗? 实

10、验材料: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 实验方法:准备两个种植盒,在盒内垫上纸巾并往两个种植盒内滴相同的水量,然后在盒内纸巾上各放两颗绿豆种子,并给同一条件的绿豆种子编上号。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然后把一个种植盒放在常温下,另一个放到冰箱里。 比较两个种植盒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温度。 3、种子发芽实验 实验名称: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光吗? 实验材料: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黑色塑料袋。 实验方法:准备两个种植盒,在盒内垫上纸巾并往

11、两个种植盒内滴相同的水量,然后在盒内纸巾上各放两粒绿豆种子,并把同一条件的绿豆种子编上号。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然后把一个种植盒放在窗台上,另一个用黑色塑料袋罩起来。 比较两个种植盒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也发芽了。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阳光。 4、种子发芽实验 实验名称: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土吗? 实验材料: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潮湿的土壤、塑料勺。 实验方法:准备两个种植盒,在一个盒内加一些土,并用塑料勺将土壤顶部弄平。另一盒内垫上纸巾。同时往两个种植盒内滴相同的水量,用

12、手按出两个小洞种进两颗绿豆种子。有土的是实验组,无土的是对照组。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并把同一条件的绿豆种子编上号。 比较两个种植盒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也发芽了。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种在土壤中。 5、种子发芽实验 实验名称: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吗? 实验材料: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密封好的塑料袋、两用气筒。 实验方法:准备两个种植盒,在盒内垫上纸巾并往两个种植盒内滴相同的水量,然后在盒内纸巾上各放两颗绿豆种子,并给同一条件的绿豆种子编上号。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

13、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然后把一个种植盒放在常温下,另一个装进塑料袋并用两用气筒抽出里面的空气。 比较两个种植盒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 6、绿豆芽的生长条件(一) 实验名称: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实验材料:发芽的绿豆种子、两个花盆 实验方法:把发芽的绿豆种子种在两个花盆中,过一段时间后,将其中的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另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条件相同,过一段时间观察。 实验现象: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的花盆绿豆芽长得茁壮且颜色深绿,放在黑暗地方的花盆中的绿豆芽比较嫩且颜色浅。 实验结

14、论: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7、绿豆芽的生长条件(二) 实验名称: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水? 实验材料:发芽的绿豆种子、一个盘子、吸水纸、水 实验过程: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3天后,提起一层吸水纸,仔细观察绿豆种子根的生长情况。 实验现象:绿豆芽的根都向纸潮湿的一端生长。 实验结论:这说明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体现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8、蚯蚓的生活环境 实验名称:蚯蚓喜欢明亮的环境还是黑暗的环境? 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蚯蚓5条、吸水纸 实验过程: 找一个长方形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

15、水纸。将捉来的蚯蚓5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反复做几次。 实验现象:蚯蚓爬向纸盒阴暗的一边。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阴暗的生活环境。 9、蚯蚓的生活环境 实验名称:蚯蚓喜欢干燥的环境还是潮湿的环境? 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蚯蚓10条、干土和湿土。 实验过程: 找一个盒子,在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 将捉来的蚯蚓10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反复做几次。 实验现象:蚯蚓会爬向湿土的一边。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潮湿的生活环境。 10、改变生态瓶的环境 实验名称: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实验材料:

16、制作好的生态瓶、水槽。 实验过程:将生态瓶里的水倒掉一半,保持生态瓶里的生物的数量不变,仔细观察,记录下生态瓶里的小鱼在水多时和水少时一分钟内浮到水面上来的次数。 实验现象: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实验结论: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11、改变生态瓶的环境 实验名称:增加生态瓶里的小鱼 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生态瓶、小鱼若干、漏网。 实验过程:选择两个相同的生态瓶,在其中一个生态瓶里增加一倍小鱼,仔细观察,记录下生态瓶里的小鱼在动物多时和动物少时一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 实验现象:动物多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实验结论:小鱼数量

17、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12、改变生态瓶的环境 实验名称:增加生态瓶里的水草 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生态瓶、水草若干。 实验过程:选择两个相同的生态瓶,在其中一个生态瓶里增加一倍水草,仔细观察,记录下生态瓶里的小鱼在植物多时和植物少时一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 实验现象:水草增多,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减少。 实验结论:由于水草增多,产生的氧气量增多,所以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减少。但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影响了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小动物的活动空间,对生态系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时和动物少时一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 实验现象:动物多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18、 实验结论:小鱼数量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12、改变生态瓶的环境 实验名称:增加生态瓶里的水草 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生态瓶、水草若干。 实验过程:选择两个相同的生态瓶,在其中一个生态瓶里增加一倍水草,仔细观察,记录下生态瓶里的小鱼在植物多时和植物少时一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 实验现象:水草增多,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减少。 实验结论:由于水草增多,产生的氧气量增多,所以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减少。但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影响了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小动物的活动空间,对生态系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重点复习题二 第二单元 一、基础知

19、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 2、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 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时影子最,太阳位置最时影子最。 4、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来测定时间。 5、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计时,如。 6、光是以的形式传播的。光的传播速度是千米。 7、反射光也是沿传播的。 8、许多光源在发的时候也在发。太阳在给我们带来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 9、光强温度就,温度就。 10、人们发现和能把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11、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太阳的外部温度约摄氏,内部温度约摄氏。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

20、 14、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 15、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16、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17、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我们要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18、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连接管道、支架和。 二、解释概念。 1、光源: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也不是光源。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光源,首先是要在发光的前提下,正在发光,而且是发自己的光,而不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这样的物体才叫光源。 2、投影:从不

21、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3、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发光。 三、举例。 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星星、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 2、生活中光的反射原理的运用。 答:汽车反光镜 医生带的额镜 照明灯上的灯罩 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 3、凹面镜和凸透镜原理的应用。 答:放大镜 望远镜 古代人用凹面的铜镜取火 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太阳灶 奥运会圣火火种是利用凹面镜取得的 四、简答。 1、影子有什么特点? 答: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挡光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

22、影子大。 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答: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即早晨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3、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 4、光有哪些特性? 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能反射。 5、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答:这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

23、因。因为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6、教师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答: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可以增强教室内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 7、光的强弱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答: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8、人们为什么夏天穿浅颜色的衣服,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 答:夏天温度高,浅色衣服反光能力强,吸收的热较少,所以穿起来较凉爽。而冬天温度低,深色衣服吸热能力强,反光少,所以穿起来较暖和。 9、宇航服的颜色与光泽和防辐射有什么关系? 答:宇航服一般都是银色的,这是因为银色可以减少辐射,可以保护宇航员。 10、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

24、: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 五、画图并分析。 5、画出太阳下大树的影子,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 1、汽车反光镜是怎样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画出光的路线图。 答:窗外景物的反射光射到凸镜上,凸镜再把这个光反射到驾驶员的眼睛里。 2、医生戴的额镜是怎样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画出光的路线图。 答:灯光照射到医生戴的额镜上,额镜把这个光反射到病人的耳道中。 3、请你想办法将阴影里的小球照亮。 4、凹面镜汇聚光的原理图。 5、凸透镜汇聚光的原理图。 六、制作。 1、日影观测仪的制作。 答:找一根约10厘米长的铅笔、一块平滑的木板、一张和木板同样大小的白纸。把白纸粘在木板

25、上,再把铅笔用橡皮泥垂直地固定在木板上,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 2、潜望镜的制作。 答:制作材料:画有观察孔和镜子位置的卡纸、相应尺寸的镜子、小刀 制作过程:在盒子两对侧边上画两条斜线,使斜线的角度与盒底边成45度,用剪刀将画有斜线的部分剪开,并将镜子镜面相对平行插入纸盒中,然后在镜面对着的纸盒两侧各挖两个观测孔。这样一个潜望镜就做好了。 3、太阳能热水器的制作。 七、实验设计。 1、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名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材料: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纸、屏、4个夹子。 实验过程: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洞,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

26、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并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个纸屏。 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观察在纸屏上出现的现象,并画出光前进的路线。 把第二张卡纸向左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孔,仔细观察纸屏上的现象,并画出光前进的路线。 比较两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第一个实验中,手电筒的光通过3张卡纸中间的小孔投射到纸屏上;第二个实验中,纸屏上没有出现手电筒的光。 实验结论:通过比较得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名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

27、材料:空心弯管和直管、手电筒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从直管的一端向里照射,我们从管的另一端就可以看到射过来的光。 用手电筒从弯管的一端向里照射,我们从管的另一端却看不到射过来的光。 实验结论:通过比较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设计实验验证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名称: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小镜子数面、温度计数个 实验过程:用镜子将阳光投射到纸上,观察、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光的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测量纸上光斑处的温度,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比较两次的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证明: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4、设计实验验证物体

28、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名称: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材料: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成的纸袋,温度计 实验过程:将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成纸袋,再将5支温度计分别插入5个不同颜色的纸袋中,并将这5个纸袋同时放到同一地方受阳光照射,仔细观察温度计的显示,并记录数据。 实验结论: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5、设计实验验证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名称: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材料: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温度计 实验过程: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

29、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看看那个升温快。 实验结论: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重点复习题三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地形 特点 山地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平原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2、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3、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4、在坡度

30、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5、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重点复习题四 第四单元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4、弹簧测力计

31、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5、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6、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会自己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磨擦力的作用。 7,自行车上与运动关系最密切的部件主要是前后轮子、后轮轴上的小齿轮、链条、中轴大链盘、脚蹬、刹车等。 8、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手柄,增加磨擦力的方法是设计花纹。刹车橡皮增加磨擦力的方法是;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减少磨擦力的方法是。 9、赛车的设计特点: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车身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