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公传.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12728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名公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无名公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无名公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无名公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无名公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无名公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名公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无名公传无名公传-邵雍 无名公生于冀方,长于冀方,老于豫方,终于豫方。 年十岁求学于里人,遂尽里人之情,己之滓十去其一二矣,年二十岁求学于乡人,遂尽乡人之情, 己之滓十去其三四矣,年三十岁求学于国人,遂尽国人之情, 己之滓十去其五六矣,年四十岁求学于古人,遂尽古人之情, 己之滓十去其七八矣,年五十岁求学于天地,遂尽天地之情,欲求己之滓无得而去矣。 始则里人疑其僻,问于乡人,乡人曰:斯人善与人群,安得谓之僻, 既而乡人疑其泛,问于国人,国人曰:斯人不妄与人交,安得谓之泛, 既而国人疑其陋,问于四方之人,四方之人曰:斯人不器,安得谓之陋, 既而四方之人又疑之,质之于古今之人,古今之人终始无可与同者

2、, 又问之于天地,天地不对。当是之时四方之人迷乱不复得知,因号为无名公。 夫无名者不可得而名也,凡物有形则可器,可器斯可名。 然则斯人无体乎?曰:有体,有体而无迹者也。 斯人无用乎?曰:有用,有用而无心者也。 夫有迹有心者斯可得而知也,无心无跡者虽鬼神亦不可得而知不可得而名, 況於人乎,故其诗曰:思虑未起鬼神莫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谁。 能造万物者天地也,能造天地者太极也,太极者其可得而名者乎, 可得而知乎,故强名之曰太极,太极者其无名之谓乎, 故尝自为之赞曰:借尔面貌,假尔形骸,弄丸余暇,闲往闲来。 人告之以修福,对曰:未尝为不善。人告之以禳灾,对曰:未尝妄祭。 故其诗曰:祸如许免人须謟福,若待

3、求天可量。对曰:中孚起信宁须祷, 无妄生灾未易禳。性喜饮酒,尝命之曰太和汤,所饮不多,微醺而罢, 不喜过醉,故其诗曰:性喜饮酒,饮喜微酡,饮未微酡,口先吟哦, 吟哦不足,遂及浩歌,浩歌不足,无可奈何。 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不求过美,惟求冬燠夏涼,遇有睡思则就枕, 故其诗曰:墻高于肩,室大于斗,布被暖余,?羮饱后气吐胸中,充塞宇宙。 其与人交虽贱必洽,终身无甘坏,未尝作皺眉事,故人皆得其欢心。 见贵人未尝曲奉,见不善人未尝急去,见善人未之知也未尝急合, 故其诗曰:风月情怀江湖性气色斯其举翔而后至,无贱无贫无富无贵无将无迎无拘无忌。 闻人之谤未尝怒,闻人之誉未尝喜,闻人言人之恶未尝和, 闻人言人之

4、善则就而和之又从而喜之,故其诗曰:乐见善人,乐闻善事, 乐道善言,乐行善意。闻人之恶如负芒刺,闻人之善如佩兰蕙。 家贫未尝求于人,人馈之虽寡必受,故其诗曰:窘未尝憂,饮不至醉, 收天下春归之肝肺。 朝廷授之官虽不强免亦不强起,晚有二子,教之以仁义,授之以六经。 举世尚虛谈未尝挂一言,举世尚奇事未尝立异行,故其诗曰:不佞禅伯, 不谀方士,不出戶庭,直游天地,家素业儒,口未尝不道,儒言身未尝不行儒行, 故其诗曰:心无妄思,足无妄走,人无妄交,物无妄受。炎炎论之, 甘处其陋,绰绰言之,无出其右。羲轩之书未尝去手,尧舜之言未尝离口。 当中和天同乐易友吟自在诗饮欢喜酒百年升平,不为不偶七十康强, 不为不

5、寿此无名公之行乎。 义利善恶 人间沧桑 邵雍渔樵问对解读之十三 樵者曰:“善人常寡,而不善人常众;治世常少,乱世常多,何以知其然耶?” 曰:“观之于物,何物不然?譬诸五谷,耘之而不苗者有矣。蓬莠不耘而犹生,耘之而求其尽也,亦未如之何矣!由是知君子小人之道,有自来矣。君子见善则嘉之,见不善则远之;小人见善则疾之,见不善则嘉之。善恶各人其类也。君子见善则就之,见不善则违之;小人见善则违之,见不善则就之。君子见义则迁,见利则止;小人见义则止,见利则迁。迁义则利人,迁利则害人。利人与害人,相去一何远耶?家与国一也,其兴也,君子常多而小人常鲜;其亡也,小人常多而君子常鲜。君子多而去之者,小人也;小人多而

6、去之者,君子也。君子好生,小人好杀。好生则世治,好杀则世乱。君子好义,小人好利。治世则好义, 乱世则好利。其理一也。” 钓者谈已,樵者曰:“吾闻古有伏羲,今日如睹其面焉。”拜而谢之,及旦而去。 樵夫问:“善人常为少数,而不善的人常常很多;治世常为少数,乱世却常多,以何方法知道其中的所以然呢?” 渔翁答:“观察物,何物没有所以然?譬如五谷,耕种了而不生出苗的现象是有的,蓬是多年野生草本植物,莠是一年生的野生植物,没有耕种他们,然而他犹然自生,耕种是为了求得五谷尽力地发挥出作用,也未知结果如何!由此是知道君子小人之间的道理,有自己生存的条件。君子见到善则夸奖,见不善则远离;小人见到善则迅疾离开,见

7、不善则夸奖。善恶各归于一个分类。君子见善则靠近,见不善则违抗;小人见善则违抗,见不善则靠近。君子见义则迁就,见利则止步;小人见义则止步,见利则迁就。迁就义则利人,迁就利则害人。利人与害人,意义相去为何这样远呀?家与国一样的,他要兴盛时,君子就多而小人少见;他要败亡时,小人就多而君子就少了。因为君子多而离去的,自然是小人;因为小人多而离去的,自然是君子了。君子有好生之德,小人有好杀之心。好生则世道大治,好杀则世道乱。君子尚好义,小人尚好利。治世则是好义的结果,乱世则是好利的结局。其中道理是一样的。” 渔翁谈论停止,樵夫说:“我听闻古有伏羲,今日如同见到他一面一样。”向渔翁拜谢后,依依不舍地离去。

8、 解读到此,邵雍的渔樵问对我就完整地读一遍了。也是这段的标题,也算是对整体文章的简短感悟义利善恶,人间沧桑。 德气超然 令人敬仰 邵雍无名公传解读 博主:满项 无名君生于冀方,长于冀方,老于豫方。 年十岁,求学于里人,遂尽里人之情,己之滓十去其一二矣。年二十求学今乡人,遂尽乡人之情,己之滓十去其三四矣。年三十求学于国人,遂尽国人之情,己之滓十去其五六矣。年四十求学于古今,遂尽古今之情,己之滓十去其七八矣。五十求学于天地,遂尽天地之情,欲求于己之滓无得而去矣。 始则里人疑其僻,问于乡人,曰:斯人善与人群,安得谓之僻?既而乡人疑其泛,问于国人,曰:斯人不妄与人交,安得谓之泛?既而国人疑其陋,问于四

9、方之人,曰:斯人不器,安得谓之陋?既而四方之人又疑之,质之古今之人,古今之人终始无可与同者。又考之于天地,天地不对。当时也,四方之人迷乱不复得知,因号为无名君。 夫无名者,不可得而名也。凡物有形则可器,可器斯可名。然则斯人无体乎?曰:有体,有体而无迹者也。斯人无用乎?曰:有用,有用而无心者也。夫有迹有心者,斯可得而知也。无迹无心者,虽鬼神亦不可得而知不可得而名,而况于人乎?故其诗曰:“思虑未起,鬼神莫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谁?” 能造万物者,天地也。能造天地者,太极也。太极者其可得而知乎?故强名之曰太极,太极者其无名之谓乎?故尝自为之赞曰:“借尔面貌,假尔形骸,弄丸余暇,闲往闲来。”人告之以修福

10、,对曰:“未尝为不善。”人告之以禳灾,对曰:“未尝妄祭。”故诗曰:“祸如许免,人须谄福。若待求,天可量。”又曰:“中孚起信宁须祷,无妄生灾未易禳。” 性喜饮酒,尝命之曰“太和”。诗曰:“不侫禅伯,不谀方士,不出户庭,直际天地。” 家素业为儒,身未尝不行儒行。故其诗曰:“心无妄思,足无妄走,人无妄交,物无妄受。炎炎论之,甘处其陋。绰绰言之,无出其右。羲轩之书,未尝去手。尧舜之谈,未尝虚口。当中和天,同乐易友。吟自在诗,饮欢喜酒。百年升平,不为不偶。七十康强,不为不寿。”此其无名君之行乎? 有一个人,我称他为无名君,他生于冀的某一个地方,成长于家乡,老死于豫。 十岁时,求学于邻里的贤达博学之人,于

11、是尽力了解邻里的风土人情,自身的滓秽十分之中已经去除一二分了。二十岁求学于现在的乡镇内的贤达博学之人,于是尽力了解乡镇的风土人情,自身的滓秽十分之中已经去除三四分了。三十岁的时候,背井离乡,游历四处,求学于国内知名的贤达博学之人,于是尽力了解国家的国事人情,自身的滓秽十分之中已经去除五六分了。四十岁求学古今历史,于是尽力了解古今的情形,自身的滓秽十分之中去除了七八分了。五十岁求学于天文地理,于是尽力去通晓天地的情况,意欲追求把自身的滓秽全部去除,得道而归去。 一开始邻里的人疑虑他有孤僻的倾向,就问乡镇的贤达者,得到回答说:他这个人善良,与人合群,怎么可以说他孤僻呀?此后乡镇的人见他游走四方,怀

12、疑他有泛交的毛病,就向国内知名的人士询问,得到的回答说:他不胡乱的交往,怎么能说他泛交呢?再后有国内的知名人士怀疑他有轻视别人和现实的陋习,就向四方的名人志士打听,得到的回答是:他不是一个以容器可以度量的人,胸怀坦荡,博古通今,熟知天文地理,深谙人事物理,故此具备三才的人,怎么能说他有轻视别人和现实的陋习呢?最后,此人名声远播,天下四方皆知,天下四方的很多人对他的行为又有许多的困惑不解,就试图从古今人的著作和典籍里求证质疑,然而从古到今始终找不到与他相同的人。又向天地询问,天地不应对。他在当时,天下四方的人处于迷乱中,没有人能够从他那看似复杂的学问里得到正确的了解,不能在既有的称谓中给与他一个

13、明确的名类归属,因此只好称他为无名君。 无名者,不可得以分类归属而命名的意思。凡是有形体的物种,则可以称谓器物,可以称谓器物的,就可以有个名字。然而这个人没有形体吗?答案:有身体的形体,有身体的形体而追求无名利的痕迹。像他这样的人,有人使用吗?答案:有人举荐,朝廷任用,然而他自己无心去为官而已。有追求名利的痕迹有心去做官的,他可以在文献事迹中得到了解知道,没有追求名利痕迹而且没有用心在名利方面作为的,虽然就是鬼神也不可得知,也不可能从中得名,而况且他是一个人呀?所以他在诗中说道:“思虑未起,鬼神莫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谁?” 能造出万物者,是天地。能造出天地者,是太极。太极是可以得到了解而知到的

14、吗?因此说人类强以太极而命名的,所谓太极者其实不就是对无名的巨大物体的称谓吗?故而尝试自以为是的称赞道:“借尔面貌,假尔形骸,弄丸余暇,闲往闲来。”意思是说:假借你一个面貌,假借你一个形体和骨骸,弄泥丸当做余暇的事情,闲来闲往。有人告诉他要以修福为事,他应对说:“没尝试行为不善的”。有人告诉他以祈祷消除灾殃为事,他应对道:“未尝试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妄祭”。所以以诗说道:“祸如许免,人须谄福。若待求,天可量。”意思是:灾祸如果以许愿可以免除,人就必须谄媚于福。若等待因时事去求,天可以量刑。又说: “中孚起信宁须祷,无妄生灾未易禳。”意思是说:诚信的起因在于信,那宁肯相信神灵的人,他需要祈祷,没有

15、妄想妄言妄行而天生的自然灾祸,没有以祈祷方法可以消除灾祸的。 此人生性喜欢饮酒,尝试命名酒为“太和”。有诗说道:“不侫禅伯,不谀方士,不出户庭,直际天地。”意思是:不为有奸佞的想法去向禅伯,不阿谀于方术之人,不出自己的门户,自己一直在无边无际的天地之道上求取学问。 此人家境清贫,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以儒为学,自身没有尝试不行为儒的行为。所以他有诗说:“心无妄思,足无妄走,人无妄交,物无妄受。炎炎论之,甘处其陋。绰绰言之,无出其右。羲轩之书,未尝去手。尧舜之谈,未尝虚口。当中和天,同乐易友。吟自在诗,饮欢喜酒。百年升平,不为不偶。七十康强,不为不寿。”这不就是无名君的写照吗? 此篇无名君传采

16、自南宋吕祖谦皇朝文鉴。作者名属“邵雍”。我从文中感觉似乎是邵雍自己的自传。从文中所述的无名公的内容可以说是一位这样的人德气超然,令人敬仰。 有无名公传见于清乾隆年间修订的涿州志。其内容比较这篇无名君传多有增添。做附录于后。 附录:无名公传 无名公生于冀方,长于冀方,终于豫方。年十岁,求学于里人,遂尽里人之情,己之滓十去其一二矣。年二十求学今乡人,遂尽乡人之情,己之滓十去其三四矣。年三十求学于国人,遂尽国人之情,己之滓十去其五六矣。年四十求学于古人,遂尽古人之情,己之滓十去其七八矣。年五十求学于天地,遂尽天地之情,欲求于己之滓无得而去矣。始则里人疑其僻,问于乡人,乡人曰:斯人善与人群,安得谓之僻

17、?既而乡人疑其泛,问于国人,国人曰:斯人不妄与人交,安得谓之泛?既而国人疑其陋,问于四方之人,四方之人曰:斯人不器,安得谓之陋?既而四方之人又疑之,质之古今之人,古今之人终始无可与同者。又问之于天地,天地不对。当是之时,四方之人迷乱不复得知,因号为无名公。夫无名者,不可得而名也。凡物有形则可器,可器斯可名。然则斯人无体乎?曰有体,有体而无迹者也。斯人无用乎?曰有用,有用而无心者也。夫有迹有心者,斯可得而知也。无心无迹者,虽鬼神亦不可得而知不可得而名,况于人乎?故其诗曰:“思虑未起,鬼神莫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谁?”能造万物者,天地也。能造天地者,太极也。太极者其可得而名乎?可得而知乎?故强名之曰

18、太极。太极者其无名之谓乎?故尝自为之赞曰:“借尔面貌,假尔形骸,弄丸余暇,闲往闲来。”人告之以修福,对曰:“未尝为不善。”人告之以禳灾,对曰:“未尝妄祭。”故其诗曰:“祸如许免,人须谄福。若待求,天可量。”又曰:“中孚起信宁须祷,无妄生灾未易禳。”性喜饮酒,尝命之曰“太和汤”。所饮不多,微醺而罢,不喜过醉。故其诗曰:“性喜饮酒,饮喜微酡。饮未微酡,口先吟哦。吟哦不足,遂及浩歌。浩歌不足,无可奈何。”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不求过美,惟求冬燠夏凉。遇有睡思则就枕。故其诗曰:“墙高于肩,室大于斗,被布暖余,黎羹饱后,气吐胸中,充塞宇宙。”其与人交,虽贱必洽,终身无甘壤,未尝作皱眉事。故人皆得其欢心。见

19、贵人未尝曲奉,见不善人未尝急去,见善人未知之也,未尝急合。故其诗曰:“风月情怀,江湖性气。色斯其举,翔而后至。无贱无贫,无富无贵。无将无迎,无拘无忌。”闻人之谤未尝怒,闻人之誉未尝喜。闻人言人之恶未尝和,闻人言人之善则就而和之,又从而喜之。故其诗曰:“乐见善人,乐闻善事,乐道善言,乐行善意。闻人之善如佩兰惠。”空贫未尝求于人,人馈之虽寡必受。故其诗曰:“窘未尝忧,饮不至醉。收天下春,归之肝肺。”朝廷受之官,虽不强免,亦不强起。晚有二子,教之以仁义,授之以六经。举世尚虚谈,未尝挂一言;举世尚奇事,未尝立异行。故其诗曰:“不侫禅伯,不谀方士,不出户庭,直游天地。”家素业儒,口未尝不道儒言,身未尝不行儒行。故其诗曰:“心无妄思,足无妄走,人无妄交,物无妄受。炎炎论之,甘处其陋。绰绰言之,无出其右。羲轩之书,未尝去手。尧舜之言,未尝离口。当中和天,同乐易友。吟自在诗,饮欢喜酒。百年升平,不为不偶。七十康强,不为不寿。”此其无名公之行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