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骑士和日本武士的异同.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15302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洲骑士和日本武士的异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欧洲骑士和日本武士的异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欧洲骑士和日本武士的异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欧洲骑士和日本武士的异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欧洲骑士和日本武士的异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欧洲骑士和日本武士的异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洲骑士和日本武士的异同.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欧洲骑士和日本武士的异同欧洲骑士和日本武士不同之比较 学会宽容,意味着成长,秀木出木可吸纳更多的日月风华,舒展茁壮而更具成熟的力量。耐力,是一种不显山石露水的执着;是一种不惧风不畏雨的坚忍;是一种不图名不图利的忠诚。欧洲骑士和日本武士不同之比较 欧洲的骑士和日本的武士是不同文化体系的产物,是对各自的“国民性”起着深刻影响的历史上的武士阶级。所谓“国民性”可以理解为“民族性”或者“民族性格”,意为一国或或一民族的全体所共有的性质感情。骑士和武士作为东西方民族带有尚武色彩的文化精神的象征,几乎塑造了民族的性格。 欧洲骑士和日本武士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说都是统治阶级的最底层,都十分看重自己的名誉甚于

2、生命,都崇尚武力,想成为骑士或武士不但要世袭而且需要进行大量各方面的训练等等,本文将主要分析二者的不同之处。 历史源流。 “骑士”一词,最早来源于Capitularies法令集,原意是骑师。在7世纪,阿拉伯骑兵骑着有马镫的战马挥舞弯刀冲上了欧洲大陆,这片土地上的法兰克人与日耳曼人几乎是同时从异教徒那里学会了使用马镫,从而使自己的双手解放出来,轻松自如地在马上使用兵器作战。11世纪至13世纪,这是骑士文化真正兴起的时期,这期间由教皇发起的十字军东征,可说是正式为骑士赋予了宗教性质与地位,并且也正式制定了完整的骑士制度,这些制度就是日后人们所乐道的“骑士精神”。 武士的产生是在平安时代,九世纪中期

3、开始,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这种武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其基础是宗族和主从关系。到了十世纪,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进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直到明治维新,武士都是统治日本社会的支配力量,这种情况在明治维新后改变,他们每年领取的俸禄消耗了日本*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明治*采取了渐进的手段,以发行债券或赎买等方式逐渐取消俸禄,消灭了武士阶级。一部分高级武士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爵位,成为仅次于皇族的华族。 人员组成。 骑士制度产生于中世纪欧洲的上层社会,骑士本身就是一些中小封建主。骑士身份的获得

4、,是一名武士进入上层社会的标志,但这一般是世袭的。作为一种贵族封号,它必须经过长期的服役,并通过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如果出生于贵族家庭的子弟想成为骑士,他必须7、8岁后即按照自己出生的等级依次到高一级的封建主及其夫人身边当侍童;14岁后为随从,即见习骑士,接受专门武士骑士训练,21岁时通过严格的考试和隆重的仪式、宣誓及其他宗教礼仪后,才正式取得骑士封号。从这样一种制度产生的文化,显然是一种封闭的,贵族文化。其文化精神也是一种贵族文化精神.骑士制度中有骑士不得与平民交手的规则。可见其气质,它看重身份,注意修养,恪守诺言,尊重法规,是一种是社会有序化的文化精神。 日本武士的经济条件及其没有保障,相

5、反大部分武士是相当贫困的。武士制度的完备象征是德川幕藩制,整个日本社会的统治阶级由以将军大名为代表的高级武士到最低级足轻低级武士组成,从丰臣秀吉时代起,就形成了兵农分离制度,武士完全脱离了生产。不过武士之间的生活水准是相差极大的,即使同为籓主大名,在长崎的也和在山形的截然不同。虽然武士这一名称也需要世袭,但武士并不能成为统治阶级,作为一个武士需要依附主公,如果所依附的主公无权无势或者失势,武士就会变得一文不值。所以许多低级武士会去做浪人,有的甚至会去当黑社会的打手。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的下级武士很多人没钱讨老婆,而他们的军事体制和男权传统文化又使得解决众多武士的性问题成为社会性症结。于是,宣扬

6、儒学的幕府却绕开了一些儒家提倡的家庭伦理,特别是女性的贞操观念。直到山本五十六那一代乃至今天,武士(男人)在色情场所和艺妓(妓女)的鬼混也受到了默认,甚至是妻子的容忍。 等级观念。 欧洲骑士精神的重要一点就是追求平等自由,骑士在决斗时的偷袭行为是为人极其不耻的,他们要求在平等的条件下决斗。从这也可以看出骑士团体内部所有骑士是一律平等的。 与西方骑士对比,日本武士虽也属统治阶层,但两者社会地位有异。而在日本社会的幕藩体制下,武士阶层内部有着严格的等级。下级武士见高级武士必须改变自己平时的语言和态度,彼此间有着关于等级身份的礼法。同时,武士的地位是无保障的,他们常常因为自己主君的失势而沦落为贫困潦

7、倒,四处漂泊的“浪人”。 之所以形成这种巨大的差异,与东西方传统的文化意识形态有很大关系,西方有一脉相承的平等观念,尽管这种平等观念是相对的,狭隘的。而东方则是讲究尊卑有序。他们“拥有一种非常强大的文化根系”,这种根系来自中国古代的儒家文明。有人把这一文化体系称之为“耻感文化”,因为这种文化注重于带有极其强烈感情色彩的社会道德与舆论的约束力,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名誉。而骑士属于西方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被称之为“罪感文化”,它以超越性的宗教信仰和理性精神来产生自我的道德约束,强调纯粹个人性的荣誉感。 职业理想。 从某种意义上讲,英雄的最高荣誉就是被授予骑士的头衔,而骑士也就象征着英勇与忠诚。骑士

8、的荣誉来自封建领主的授予,换言之,以全身之英勇与忠诚换取统治阶层的认可与表彰是作为英雄的最高价值或终极目的。骑士素来的披荆斩棘,英勇忠诚再匹配对贵妇人的爱情征服无不相得益彰地展示出骑士的魅力。甚至我们可以断言,骑士对爱情的向往与追逐如同对骑士头衔的向往与追逐一样,无不带有心理上的虚荣感和精神上的征服意识。 日本武士是战争时期的职业军人和平时期的行政管理者,他不像欧洲骑士一样受到宗教的制约,在心中为某个不存在的神而努力。武士强调的是“忠”,就是要对主人绝对的忠诚。由此衍生出来著名的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死”。它要求武士果断的死、毫不留恋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一般人对生命执着,

9、武士道则持否定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诚的,其他的功名利禄都是梦幻。当一个人舍弃名利,以“死身”来义勇奉公时,就可以看到这世间的真实。武士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就是心理上先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这是武士强人一等的道德律。 骑士效忠的看起来是封建主或者封建主的国家,其实究其根源还效忠是宗教,而武士效忠的也不是国家,而是自己所属的武士团体。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作战风格。 骑士与武士都是为战争而存在的,但是在战争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将领和普通士兵而不是他们,他们的战斗作用大部分体现在单兵作战或者个人决斗上。 日本武士讲究武士道精神,不屑使用盾,当然是要最大程度的发挥武士刀的威力,所以多为双手

10、,日本刀术大开大合,威力大增,但是破绽也随之而来,故日本武士讲究一击必杀,讲究攻击的精准。日本武士在战败后为了自己的颜面往往会选择自杀,骑士力求生擒对手,并且会款待俘虏,以求换取赎金。骑士是一身盔甲,一般只露出眼睛,骑士的主武器为骑士枪,很少用刀或剑,甚至有些骑士宁愿选择钉头锤这种更方便的武器,总之,没有像中国剑和武士刀那样出现很多技术流派。后期的欧洲剑出现了像佐罗一样的主刺剑,当时欧洲的贵族认为这才是剑术,认为宽刃剑是毫无技术的野蛮人用的,还有一些贵族把主刺剑用到战场上,这些平常所谓的高手被佣兵的阔刃剑打的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从作战风格来看,二者明显是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不同导致了风格的不同。

11、 精神总结。 很早就有许多东西方贤者总结了骑士精神和武士道的内涵。骑士精神主要有八个方面的内容:谦卑、正直、牺牲、公正、荣誉、英勇、怜悯、精神。 武士道主要有七个方面的含义:“忠”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他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勇”要求武士具备敢做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仁”使武士不至于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名誉”

12、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如别淋司基指出的“对个人的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为被压迫者和被迫者牺牲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把女子作为爱和美在尘世上的代表及作为和谐、和平与安慰的光辉之神而加以理想化的崇拜”等等。西方学者指出:从选择品德的倾向来说,传统在欧洲占上风。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对现代欧洲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它构成了西

13、欧民族中所谓的“绅士精神”,形成了现代欧洲人对于个人身份和荣誉的注重,对于风度、礼节和外表举止的讲究;对于崇尚精神理想和尊崇妇女的浪漫气质的向往;以及恪守公开竞赛、公平竞争的费而赖精神品质。总之,它使现代欧洲人民族性格中既含有优雅的贵族气质成分,又兼具信守诺言、乐于助人、为理想和荣誉牺牲的豪爽武人品格,但往往自高自大,易走极端和过于拘泥于形式。 日本武士的人格特质集中体现在所谓的“武士道”中。“武士道”最初称为“武者之习”,“兵之道”或“弓矢之道”,是日本武士整个人格精神的总称。武士道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那种“拼命精神”。日本武士处人处事往往采取一种“不胜即负,非上即下”的行为方式,“我胜,你听我

14、的;我输,我听你的;但必须跟你分个高下。这是一种等级观念和武士的强悍品质交相融合的表现,正因为如此,这种行为方式有时就显得过于残忍。 从总体看,西方骑士精神中的尚武传统已经完全风雅化了,变质为上层社会贵族气质的一部分,完全丧失了其本初风貌。日本武士道中的尚武传统虽在相当程度上保留其强悍的气质,但受封建观念和儒家思想长期侵蚀,已遂变为与儒家人格同构的二重性文化精神。 骑士和武士在西方和东方的日本一直被看做人格的理想境界,对现在的西方人和日本人依然影响巨大。在过去的历史中骑士精神和武士精神已经深深的改变了这个世界,没有人能否认它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影响和作用,至于以后的历史,日本人和西方人依然会以这两种精神来作为自己的行动标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