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唐诗坛对盛唐诗坛的影响及意义.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17105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初唐诗坛对盛唐诗坛的影响及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论初唐诗坛对盛唐诗坛的影响及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论初唐诗坛对盛唐诗坛的影响及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论初唐诗坛对盛唐诗坛的影响及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论初唐诗坛对盛唐诗坛的影响及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初唐诗坛对盛唐诗坛的影响及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初唐诗坛对盛唐诗坛的影响及意义.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论初唐诗坛对盛唐诗坛的影响及意义 浅论初唐诗坛对盛唐诗坛的影响及意义 石碧琪 玉林师范学院 文秘本09班 摘要:“诗必盛唐” , 这是论诗者传统的观念。相形之下, 初唐却是一个备受冷落的时代。初唐诗同样被忽略, 更谈不上应有的反响和评价。但实际上, 初唐诗是开唐一代诗风, 由六朝的绮靡华艳、空洞无物向健康向上、雄浑博大发展的至关重要的环节.从太宗君臣到王绩、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以及沈佳期、宋之间等,大都从理论到创作, 在性情、声色诸方面为盛唐作了准备,对于诗风的改变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关键词:初唐诗坛 诗风变革 对盛唐的影响 一 前言 大唐帝国的建立是众心所向的,它实现了广大百姓日思夜想

2、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太平景象空前强盛。作为一位英明的开国皇帝, 唐太宗深深地懂得“释实求。华, 以人从欲, 乱于大道, 君子耻之。,( 帝京篇十首 序) 的道理, 贞观重臣也都很重视“ 文之为用” , 可以“经纬天地” 、“ 匡主和民,( 魏征隋书文学传序) 的作用, 同时, 他们都牢记梁、陈、隋几代君主“偏尚淫丽之文” 、“无救乱亡之祸” ( 陈书后主本纪) 的深刻教训。因此,都把革除浮靡文风看作革新政治的一项内容。 “ 甘泉、 羽猎). 子虚、 。“上林 此皆文体浮华, 无益劝诫 其有上书论事, 词理切直, 可裨于政理者, 联从与不从,皆须备载。,( 吴兢贞观政要 文史) 然而太宗又懂得“

3、礼乐之作, 盖圣人缘物设教, 以为搏节, 治之隆替, 岂此之由?“悲欢之情, 在于人心, 非由乐也。将亡之政, 其民必苦, 然苦心所感, 故闻之悲耳。” (旧唐书 音乐志) 所以他认为梁陈音乐和宫廷诗都可以欣赏, 大可不必避之若虎狼。 正因为社会经济的多方面发展,使得初唐的诗坛也有了不同往昔的改革之风,这对盛唐诗作的鼎盛时期的影响也是意义深远的。本文通过几位有所建树的诗人来论述初唐诗坛的发展轨迹及对盛唐诗坛的影响。 二 唐太宗 太宗李世民是个爱好文艺的君主,现存的太宗诗里,感时应景,吟咏风月的多达五十多首。初唐的诗坛创作,也主要是以唐太宗及群臣为中心展开的,一开始多抒怀言志或为咏史之作,刚健质

4、朴,而后起于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揣就致使了贞观诗风的新变。故在其诗作中,常常是壮大怀抱与华采并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于受南朝文化的影响,贞观诗坛逐渐出现了“宫廷之风”。虞世南等人所编的北堂书钞等类书成为了诗人的作诗工具,以便应制咏物时丰富辞藻和事典,把诗写的华美典雅,就是追随了这种宫廷风气。总之,作为一代天子,他通过自己对文学的喜爱习染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在文学理论方面, 他提出了“ 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 的文学主张, 尚质而不反对文饰。在文学实践方面, 他一方面开拓了诗歌的题材, 同时也在艺术形式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 对初唐诗坛矫正齐梁文风、开拓题材、

5、创造意境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而为唐诗的繁荣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上官仪和上官体 上官仪在贞观后期作的应制诗,就以属对工切和清丽婉转的笔锋而出名。“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云飞送断燕,月上净疏林。滴沥露枝响,空濛烟壑深。”奉和山夜临秋这种笔法精细而秀逸混成的诗作,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的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新诗体。重视形式技巧且追求声色之美。上官仪对于诗歌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对后世的影响颇深。旧唐书评其曰:”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显贵,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四 初唐四杰 初唐时期,虽有王绩等

6、人,表现出与宫廷诗的绮艳诗风迥异的质朴平易风格,但诗坛总体上仍笼罩在宫廷诗风的浓重阴影之下,未能形成对其较大的冲击和影响。直到“四杰”先后登上文坛,才刮起了一股对沿袭齐梁绮艳柔靡的宫廷诗风进行深刻批判的强有力的时代飓风,他们强调诗文的“刚健”、的“骨气”和“兴象”,标举起初唐诗风变革的旗帜。这“四杰”就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因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及创作实践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点,且共同活跃于初唐诗坛上,故人称“初唐四杰”,也简称“王、杨、卢、骆”。 初唐诗歌,基本上是宫廷诗的一统天下,大多为君臣唱和、应制奉答、宴会赋咏之作,其中不乏吟风弄月、赏心娱情之篇什,内容主要是

7、颂扬太平盛世,礼赞帝王功德,虽也偶有歌咏边塞、怀古、羁愁、乡思、离别等表现社会生活的诗篇,却都形成了传统的创作规范和套路,形成一种固定的结构程式,且多追 求藻饰雕琢的形式之美,使诗歌创作陷入极端僵化、板滞的境地,诗歌创作千人一面,雷同化、概念化倾向严重,既缺乏自然风韵,更使个人风格模糊,众人 诗风大同因创作体制和方式小异,使诗人的个性特色泯灭在千人一腔的诗风之中,这大概是初唐前期诗歌既无甚优秀诗人又无杰 出诗篇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诚然这又是宫廷诗创作独特的环境和情势使然。 “ 四杰”在文学主张上都反对和批判唐初沿袭齐梁陈隋的宫廷诗之华而不实的绮靡诗风,而大力提倡抒写个人的真情实感与自我的思考,

8、认识。王勃山亭思友人序云: “文章可以经纬天地,器局可以畜江河。思飞情逸,风云坐宅于笔端;兴洽神情,日月自安于调下云尔。”既肯定了“文章可以经纬天地”的重要作用, 也指出了文章# 实质指文学 在抒写情感、表达情感方面的重要特点。概言之,即抒写个人性情,张扬诗之个性。,“四杰”也有对怀才不遇、英雄失路的悲叹与歌吟,这是理想、志向不能实现的悲愤之情的流露和喷发。卢照邻咏史四首# 其四 “何必疲执戟,区区在封侯。伟哉旷达士,知命固不忧”。这是诗人故作旷达之态,是反语,是其不能得到常识、重用的愤慨之情的反映。“四杰”代表了当时诗歌革新的发展方向。他们力求摆脱齐梁绮艳诗风的影响,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

9、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充实和丰富了诗歌的内容。2诗虽在语言形式仍未彻底摆脱齐梁陈隋和唐初宫廷诗华丽词藻的深刻影响,“不脱齐梁之 体”、“犹言六朝遗派”,但在内容、题材,尤其是气骨、兴象方面迥异于唐初的宫廷诗,形成了自己鲜明艺术风格与特色,这就是抒写个人情性,使其诗 作极具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初显大唐的盛世气象。从诗体来说,相比较而言,卢、骆更擅长于七言歌行,而王、杨则更专工于五言律诗。王、杨之诗几乎全部合律,不仅为后来律体诗的形成起到了促进推动作用,而且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作了重要的准备。而卢照邻的七言歌行体长安古意则是唐初歌行体诗中的名作骆宾王的帝京篇更被誉为绝唱,不论是“以赋为诗”的表现手法,还

10、是对七言 歌行体诗的艺术贡献;不论是和谐流转的音韵之美,还是精工的骈偶化特征;不论是富丽而华美的词藻,还是缠绵婉转、一唱三叹的韵味,都表现出“唐音始肇”的时代审美风貌。 五 陈子昂 初唐诗文革新, 自非一朝之力、一人之功, 若论理论建树与创作成果之丰, 力巨功著,当首推陈子昂。在理论上, 陈子昂标举风骨、兴寄。要求“ 托物起兴” 、“ 因物喻志” , 以寄托理想、抒发感情, 创作出“骨气端详, 音情顿挫, 光英朗练” 的诗歌; 要在复古旗帜下革新“采丽竞繁, 兴寄都绝”的诗风。陈子昂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没有把诗歌的作用仅仅归结为美刺讽谕, 而是提倡恢复建安文人的远大报负和慷慨意气。陈子昂提倡风雅寄

11、兴而且特别强调“汉魏风骨” 、 “建安作者, 。他所说的“汉魏风骨”主要是指从历史和宇宙变化中探索人生真谛, 包括对时事的讽谕, 更多的是寄托拯世济时、建功立业的理想。陈子昂第一次从精神上将建安气骨与齐梁文风区别开来, 把风雅比兴与建安精神统一起来。 他直接继承建安诗人的人生理想, 把初唐文人对功业的渴望、现实生活中的不平以及宇宙无限、人生有限的朦胧觉醒和淡淡的惆怅升华到更自觉、更富理性的高度。陈子昂的道路正是盛唐诗人所要走的健康向上的道路。难怪胡震亨赞陈子昂“ 自以复古反正, 于有唐, 代诗功大耳。正如伙涉为王, 殿屋非必沉沉, 但大泽一呼, 为群雄驱先, 自不得不取冠汉史。,( 唐音癸签)

12、。陈子昂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慷慨悲壮, 雄浑苍凉。善用比兴寄托, 词旨幽远。正如其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枪然而涕下 。”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独, 可却传达出一种深沉强烈的情绪; 登高远眺极目古今的胸襟; 苍茫辽阔, 雄浑有力的艺术境界. 虽是寂寥, 但并不颓废自伤, 相反有一种奋发的豪情. 语言苍劲有力, 质朴自然, 有力能扛鼎之感, 是震撼心灵的慷慨悲歌。“ 陈子昂初变齐梁之弊, 一返雅正, 其诗以理胜情, 以气胜辞。”( 胡震亨唐音癸签) 种种评价都是当之无愧的。 六 结尾 宋之问与沈佺期是继四杰后的著名诗人,他们做官时的分题咏赋和寓直酬唱构成了“台阁体”的诗风。虽然点缀升平,标榜风雅,难免有辞藻内容贫乏之弊,但是同时他们也充分的琢磨诗律方面的精益求精,回忌声病,约句篇准,故他们定型了五律。而后又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制的定型,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创作了有利的条件。 此外,张若虚与刘希翼在诗歌意境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将诗作与真切的生命体验完美的溶解,诗情与画意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表明唐诗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作做了艺术上的准备。 因此初唐诗坛作为唐诗的开创、莫基时期, 其光辉是不可磨灭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